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睾丸活检许多年来被认为是不明病因男性不育和无精症诊断的基础。近来,男性不育指南都限定诊断性睾丸活检只能用于梗阻性无精子症(睾丸体积正常,生殖激素正常)的鉴别诊断。现今,睾丸活检取精技术与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联用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取精过程中。此外,睾丸活检还可以应用于有睾丸恶性肿瘤风险的患者的取精治疗中。研究一些不育男性后发现,不育患者患原位睾丸癌的风险越来越高,尤其是曾有隐睾症、睾丸恶性肿瘤病史,或患睾丸萎缩的患者。睾丸超声异常,比如睾丸微石症,实质内呈弥散分布,软细胞组织不均、睾丸组织损伤等,进一步增加了这些患者原位癌的发病率。准确的组织学分类,正确的组织处理和固定,样品准备和评估是必须的。同时,推荐使用标准的睾丸活检方法。另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睾丸组织的肿瘤恶化程度是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持。本综述主要描述了睾丸活检用于男性不育临床诊断和治疗措施的最新进展。

  • 标签: 睾丸原位癌 诊断 男性不育 睾丸精子获取 睾丸活检 睾丸生殖细胞恶性肿瘤
  • 简介: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近年来,随着老年患者数量上升,糖尿病、高血压病造成慢性肾衰竭的比例增高,对肢体血管条件差的患者行动静脉瘘手术的机会大大减少,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作为血液净化中的血管通路之一,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增加。

  • 标签: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 临床应用 肾病患者 血管通路 慢性肾衰竭 血液透析
  • 简介:在男性配子各种不同的DNA异常中,DNA断裂最为常见,尤其是在不育症患者中。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NA断裂并不显著影响精子细胞的存活率、活动率、形态以及与卵细胞的结合能力。研究还证明,卵母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修复受损的DNA,其修复程度依赖于精子细胞DNA的损伤类型和卵母细胞的质量。因此,研究精子DNA断裂(SDF)在自然分娩或辅助生殖技术助孕中对胚胎发育、胚胎着床、妊娠结果、子代健康的影响变得非常重要。至今,针对SDF对生殖的影响的研究极少,且研究报道的结论很不一致。导致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与检测SDF的手段不同、实验设计不同和精液标本选择标准不同有关。因此,目前还不能确定是否将SDF检测拽术砬用于受精评估和ART技术中。这表明,制定SDF检测技术的标准化方法势在必行,另外关于SDF对ART的影响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 标签: 辅助生殖技术 COMET DNA断裂 ICSI 体外受精.胚胎转移 精子染色质结构试验
  • 简介:目的:比较新型长期导管Palindrome同以往长期导管非palindrome导管在透析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自2011年10月1日~2012年6月1日接受长期深静脉导管留置术的患者,选取其中采用Palindrome导管与相同手术时间的非Palindrome导管病例进行比较,观察两组尿素清除率(Kt/V)、尿素下降率(URR),导管相关感染及导管通畅率.两组感染及低流量发生率用次/1000导管日表示,比较用χ2检验.其他比较用t检验.结果:总手术59例次(59人),Palindrome导管组31例次,经右侧颈内静脉置管31例次(30人),经左侧颈内静脉置管3例次(3人);带管时间3~230d;发生感染2例次,平均感染率为0.37次/1000导管日;发生低流量1例次,平均发生率为0.37/1000导管日;拔管0例.普通长期导管组28例次(28人),经右颈内静脉置管24例次(24人),经左颈内静脉置管4例次(4人);带管时间1~219d;感染3例次,平均感染率0.83次/1000导管日;发生低流量2例次,平均发生率为0.6次/1000导管日;拔管2例.两组在感染、低流量发生率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alindrome组优于普通长期导管组.Palindrome导管反接时未发生流量不佳.Palindrome组在Kt/V、URR优于非Palindrome导管组(P分别0.01,0.02,0.03).结论:Palindrome导管是维持性透析患者临床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术的较好补充选择,但是由于样本量小,尚需进行更大样本、多中心及更长时间的进一步临床观察.

  • 标签: 血液透析 长期透析导管 PALINDROME
  • 简介:血钾紊乱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简称MH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时甚至危及生命。MHD患者高钾血症的发病率约为10%,高钾血症相关死亡率大约为每年3.1/1000,约1/4患者因高钾血症需要紧急救治。而MHD患者也常并发低钾血症,但却很少得到关注。低钾MH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长期影响也少见报道。研究发现钾缺乏对高血压发病及相关死亡有重要影响。还有研究发现钾的摄取量与患者收缩期及舒张期血压都呈负相关,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血钾水平 临床分析 高钾血症 低钾血症 舒张期血压
  • 简介:目的观察扶正降浊方(又称肾病2号方)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营养不良和肾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扶正降浊方组(治疗组)49例和尿毒清颗粒组(对照组)47例。分别采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汤剂或颗粒。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改良SGA评分、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及尿素氮(BUN)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改良SGA评分、PA、Alb、Hb较治疗前明显升高,Scr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改良SGA评分、PA、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症侯积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扶正降浊方能有效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营养不良,缓解临床症状,保护肾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 标签: 扶正降浊方 尿毒清颗粒 慢性肾衰竭 营养不良 肾功能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和耐药性,及其与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致病菌与耐药性,探讨其与转归的联系。结果116例次培养阳性,培养总阳性率达68.6%,近5年高达87.7%。致病菌中G^+球菌占58例次(50%),G^-杆菌45例次(38.8%),真菌6例次(5.2%),G^+杆菌、G^-球菌及混合感染7例(6%)。G^+球菌中最常见为葡萄球菌(56.8%);G^-杆菌中大肠杆菌阳性率最高(62.2%)。从耐药性看,G^-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76.7%),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2.9%、3.4%)。G^+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对利福平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2.1%、7.9%)。腹膜炎致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退出率为10.1%(17/169),以真菌腹膜炎为主。结论近5年本中心培养阳性率较高,及时采用血培养瓶留取标本很关键。G^-杆菌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敏感,而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宜作为抗G^+球菌的经验用药。真菌性腹膜炎是导致腹膜透析退出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腹膜透析 腹膜炎 细菌感染 抗药性
  • 简介:数字对象惟一标识符(digitalobjectidentifier,IX)I)是对包括互联网信息在内的数字信息进行标识的一种工具。在传统的出版物中,书刊、磁带、光盘都有国际标准编号(ISBN、ISSN、ISCN)及其条形码,作为出版物的惟一标识。这些标识使出版物得到有效的管理,便于读者查找和利用。而网上的文档一旦变更了网址便无从追索。数字信息标注DOI如同出版物的条形码,是一个永久和惟一的标识号。

  • 标签: 《临床肾脏病杂志》 数字信息 标注 OBJECT 出版物 国际标准
  • 简介:目的探索总结何立群教授在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治疗中的中医辨证用药规律。方法通过随师临证心得、收集整理何师的临证病案,分析总结其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用药规律。结果何师在临床对慢性肾炎蛋白尿的治疗中多采用益气健脾祛风利水功效的药对。结论何立群教授运用益气健脾祛风利水药对的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是其成功的临床辨证思路之一,为今后我们提高临床慢性肾炎蛋白尿的治疗水平提供有益的帮助。

  • 标签: 慢性肾炎 蛋白尿 中医药疗法 药对 临床经验
  • 简介: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干扰素-γ基因+8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IgA肾病组和对照组干扰素-γ基因+8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并进行随访。比较两组的基因型分布,分析基因型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IgA肾病组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IgA肾病组中不同基因型发病时的血压、24h尿蛋白定量有显著性差异。(3)TT型患者肾功能减退显著快于AA型。结论(1)干扰素-γ基因+8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AA基因型可能是IgA肾病的易感基因。(2)该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影响IgA肾病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和血压水平。(3)目前还不能认为该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影响IgA。肾病患者进展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干扰素 基因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免疫吸附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CTX)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36例重症SLE患者。对照组18例,予传统糖皮质激素和CTX治疗组18例,予免疫吸附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CTX。治疗前后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和免疫球蛋白、补体、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等指标,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尿蛋白、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的影响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w后两组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改善。ANA、抗ds-DNA抗体、免疫球蛋白IgG和SLEDAI评分明显下降,以治疗组更显著(P〈0.05);尿蛋白和肾功能明显好转,以治疗组更显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感染、精神异常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较少。随访9个月,两组免疫学指标及肾功能均稳定。血常规、补体、肝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免疫吸附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CTX治疗重症SLE,能迅速控制红斑狼疮活动,缓解症状及控制病情,近期疗效不低于或相当于传统的糖皮质激素和CTX治疗,安全性较好,可推荐于大剂量激素应用存在较大风险或相对禁忌的重症SLE治疗。

  • 标签: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免疫吸附技术 糖皮质激素类 环磷酰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