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腹膜透析(PD)作为终末期肾衰竭有效替代治疗方法,已经经历了60余年发展,在临床上被越来越多患者所接受,然而由于PD液生物不相容性,反复腹膜感染,透析处方不规范等因素导致腹膜纤维、超滤失败,仍是患者退出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尝试用各种方法干预腹膜纤维,其中中药干预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研究较多主要为益气活血类药物,

  • 标签: 腹膜纤维化 透析相关性 常用中药 防治 终末期肾衰竭 生物不相容性
  • 简介:肾脏纤维是各种原因引起慢性肾脏病重要标志[1]。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积聚是肾脏纤维特征性改变。目前认为,肾脏纤维程度能可靠地反映肾脏病预后。近几十年来,肌成纤维细胞来源颇具争议。传统观点认为肌成纤维细胞起源于固有的成纤维细胞,但是,循环中纤维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epithelialtomyofibroblasttransformation,EMT)和内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分化均被认为是其可能来源。

  • 标签: 肾脏纤维化 TGF 肌成纤维细胞 信号通路 胞外基质积聚 Smad
  • 简介: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肾间质纤维防治作用可能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②生理雌激素组;③低雌激素组;④17-β雌二醇组。21d后光镜观察单侧梗阻肾组织病理改变;通过免疫组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1)、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并用RT-PCR方法检测肾组织α-SMAmRNA表达。结果单侧输尿管梗阻各组出现肾小管间质纤维改变,其肾组织TGF-β1。和α-SMA表达上调(P〈0.01);与生理雌激素组相比,低雌激素组纤维病变加重,上述物质表达均明显增多(P〈0.05);而17-β雌二醇组则病变均减轻(P〈0.05)。结论注射17-β雌二醇可能通过下调TGF-β1,和α-SMA表达,抑制细胞外基质生成,进而韶到延绣肾间后纤维作用

  • 标签: 17-Β雌二醇 肾间质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Α-平滑肌动蛋白
  • 简介:紫癜性肾炎(HSPN)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系统性小血管炎,其发病涉及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异常。雷公藤治疗HSPN疗效肯定。本研究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增殖及分泌水平,以探讨HSPN发病机制以及雷公藤治疗HSPN作用机制。

  • 标签: 雷公藤 HSPN 治疗 紫癜性肾炎 外周血淋巴细胞 患儿
  • 简介:目的探讨罗格列酮环孢素A(Cyclosporine,CsA)早期肾损伤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南阳市中心医院经肾活检确诊膜性。肾病患者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罗格列酮干预组(干预组)。对照组30例,服用常规量激素泼尼松1mg·kg-1·d-1,环孢素胶囊2~3mg·kg-1·d-1;干预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罗格列酮片4mg/d。分别在服用罗格列酮前、服用后第3、6个月时检测患者动脉压、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1,TIMP-1)、尿82微球白蛋白(β2-microspheres,β2-MG)、禁水12h尿渗透压数值。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干预组治疗后第3个月血清TIMP-1分别为(248.1±48.6)ng/ml和(179.4±38.2)ng/ml,尿胆-MG分别为(253.2±39.7)μg/L和(190.8±35.4)μg/L,动脉压分别为(115.8±10.3)mmHg和(101.5±8.7)mmHg,2组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第3个月时,对照组和干预组禁水12h尿渗透压分别为(542.6±79.3)mosm/L和(615.4±68.7)mosm/L,2组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第6个月时,对照组和干预组血清TIMP-1分别为(401.3±52.1)ng/ml和(212.7±43.6)ng/ml,尿β2-MG分别为(382.7±41.2)μg/L和(221.3±36.7)μg/L,2组均高于治疗后第3个月(P〈0.05),呈时间依赖性。治疗后第6个月时,对照组和干预组动脉压分别为(128.6±8.9)mmHg和(114.4±12.6)mmHg,均高于治疗后第3个月(P〈0.05);治疗后第6个月时,对照组和干预组禁水12h尿渗透压分别为(461.3±62.7)mosm/L和(531.2±72.6)mosm/L,均低于治疗后第3个月(P〈0.05)。干预组与同时间段对照组比较,血清TIMP-1、尿β2-MG和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禁水12h尿渗

  • 标签: 罗格列酮 环孢素A 肾病综合征 肾脏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激动剂-罗格列酮(RSG)阿霉素(ADR)肾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方法通过一次性静脉注射盐酸阿霉素6mg/kg,制备肾病综合征模型大鼠。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治疗组)。实验周期4周。免疫组方法检测肾皮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转化生长因子(TCF-β1)表达;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及24h尿蛋白定量。结果模型组出现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及大量蛋白尿;治疗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24h尿蛋白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组织病理损害明显减轻,PPARγ表达上调,TGF-β1表达下调。结论RSGADR肾病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PPARγ,下调TGF-β1发挥作用

  • 标签: 罗格列酮 阿霉素肾病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 简介:目的观察FTY7205/6肾切除大鼠肾小球硬化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雄性大鼠24只,将其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FTY720治疗组,每组8只。后两组制作5/6肾切除肾小球硬化模型。末次手术后治疗组给予FTY720灌胃。术前、术后第8、12周取大鼠尾静脉血,采用计数板计算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第12周末处死大鼠后做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检测,观察FTY720肾小球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NCA)、p27、CD3表达影响。结果治疗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较肾硬化组明显减少。治疗组大鼠肾小球病理损害明显减轻。免疫组显示,与肾硬化组相比,治疗组PCNA表达明显减弱,p27蛋白表达升高。结论FTY720能减少肾小球内淋巴细胞浸润、上调p27蛋白、下调PCNA表达,减轻肾小球细胞增殖,延缓肾小球硬化进展。

  • 标签: FTY720 肾小球硬化 动物 模型
  • 简介:IgA肾病是最常见一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在我国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重要原因之一。IgA肾病是以多聚体IgA1(polymerideIgA1,pIgA1)为主,包括其他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并引起肾小球损伤为特点肾小球肾炎。IgA1是IgA一个亚群,其结构特点是具有高度糖基,表现在铰链区同时存在N-连接和O-连接糖链。目前,对于IgA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仍然不明确,近年来,IgA1分子异常糖基结构在IgA肾病中作用引起广泛关注,故本文就异常糖基IgA1在IgA肾病中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低糖基化IgA1 IGA肾病 肾小球系膜区 肾小球肾炎 终末期肾衰竭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观察丹参酮Ⅰ(T-Ⅰ)对于放射性膀胱炎(RIBI)保护作用。方法体内实验: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control)、对照组2(T-Ⅰ)、实验组1(R)、实验组2(R+T-Ⅰ),每组给予丹参酮Ⅰ或橄榄油腹腔注射两周后接受X射线照射,1周或12周后收集小鼠膀胱组织,比较各组膀胱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及组织病理学评分;体外实验:人膀胱永生化上皮细胞(SV-huc-1)分为对照组1(control)、对照组2(T-Ⅰ)、模型组1(R)、模型组2(R+T-Ⅰ),每组利用丹参酮Ⅰ或其溶剂处理24h后接受X射线照射,比较各组细胞活力及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结果体外实验中,利用T-Ⅰ预处理可以降低X射线导致膀胱上皮细胞活力下降,并且可以减少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在体内实验中,T-Ⅰ治疗能显著减轻RIBI早期膀胱组织损伤,降低组织内氧化应激水平,并改善了RIBI晚期膀胱纤维程度。结论T-Ⅰ可通过抗氧化活性在放射性膀胱炎中起到保护作用

  • 标签: 放疗 膀胱 丹参酮Ⅰ 氧化应激 抗氧化
  • 简介: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慢性肾衰竭常见原因。其发生首先以微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起点,继而发生以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扩展为特征肾小球硬化。据欧、美、日本统计资料表明,目前DN已跃升为终末期肾病(ESRD)首位原因,占35%左右。近年来,我院应用肾元胶囊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早期糖尿病肾病 肾元胶囊 临床观察 治疗作用 微血管并发症 血流动力学变化
  • 简介:目的:探讨尿毒清颗粒糖尿病大鼠足细胞损伤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制备成STZ糖尿病模型,实验分3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未干预组、尿毒清颗粒治疗组(2.6g·kg-1·d-1灌胃),于实验第4周、8周末检测血糖、血肌酐、尿肌酐及尿白蛋白排泄率,光镜、电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并计数足突宽度,免疫组观察足细胞相关蛋白分子nepherin、podocin表达,Realtime-PCR检测肾皮质nepherin、podocinmRNA表达。结果:尿毒清颗粒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肌酐清除率,降低尿白蛋白排泄,改善肾脏病理,减轻足突融合,维持足细胞相关蛋白分子分布与表达。结论:初步证实尿毒清颗粒能通过上调足细胞相关蛋白分子水平减轻足细胞损伤,糖尿病大鼠足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足细胞 NEPHRIN PODOCIN 尿毒清颗粒
  • 简介:目的:探讨番茄红素糖尿病大鼠造影剂肾病预防作用.方法:建立单侧肾切除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建立8周后分4组:正常对照组(SD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糖尿病+造影剂组(CM组)和糖尿病+番茄红素+造影剂组(LP组),其中CM组尾静脉内1次性注入76%泛影葡胺(3gI/kg),LP组在注射造影剂前一天和后两天均予以番茄红素20mg/kg灌胃,每12h1次,共6次.注射造影剂72h后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糖水平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测定肾皮质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结果:与SD组相比,DM组大鼠BUN、Scr和肾组织MDA水平显著增加,肾组织SOD和CAT活性降低.与DM组相比,CM组BUN、Scr和肾组织MDA水平进一步增加,肾组织SOD和CAT活性进一步降低,尿NAG含量明显升高,肾脏病理改变明显.给予番茄红素预防使用后(LP组)明显减轻上述改变.结论:番茄红素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作用减轻造影剂泛影葡胺糖尿病大鼠肾毒性.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造影剂 糖尿病 氧化应激 番茄红素
  • 简介:目的:探讨新光量子疗法在干预血透患者慢性炎症反应状态中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例终末期肾病(ESRD)维持性血透患者,应用自行设计光量子导管与血透管路连接,在透析过程中其血液直接进行紫外线照射治疗,检测治疗前、治疗后1月、治疗后2月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水平.结果:治疗1月后C反应蛋白水平为(4.00±1.73)mg/L明显低于治疗前(6.12±2.76)mg/L,有统计学差异(P<0.01);白介素-6水平治疗后(0.22±0.03)ng/ml,与治疗前(0.22±0.06)ng/m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月后白介素-6水平(0.14±0.02)ng/ml也已明显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光量子疗法是安全、方便、有效,联合血透治疗可改善血透患者慢性炎症反应状态,有利于降低终末期肾病患者透析并发症和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治疗前 血透患者 慢性炎症 治疗后 光量子疗法 终末期肾病
  • 简介:目的:观察蝉花菌丝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小管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表达及肾小管损伤影响,探讨蝉花菌丝延缓DN进展作用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大鼠高血糖,糖尿病所致肾损伤大鼠模型(DN)与正常大鼠一起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蝉花组、DN组、DN+蝉花组,饲养24周。观察DN大鼠肾间质α-SMA、SIRT1表达及纤维程度,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白蛋白、24h尿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肌酐清除率(Ccr)、肾脏指数。结果:DN大鼠肾小管SIRT1表达显著下降,α-SMA表达明显上调,肾小管纤维加速,BUN、尿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24h尿蛋白等均显著增加;蝉花菌丝治疗能显著提高DN大鼠肾小管SIRT1表达,延缓肾小管纤维进程,降低BUN、尿白蛋白、尿蛋白及尿白蛋白肌酐比;蝉花菌丝非糖尿病大鼠上述指标无显著影响。结论:蝉花菌丝可改善DN肾小管病理损伤、延缓DN进展,从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肾小管SIRT1表达有关。

  • 标签: 蝉花菌丝 糖尿病肾病 SIRT1
  • 简介:目的:观察姜黄素高糖腹膜透析液作用下人腹膜间皮细胞(humanperitonealmesothelialcells,HPMCs)增殖及促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影响。方法:原代培养HPMCs,随机分组为,正常对照组、不同浓度高糖腹膜透析液(PDF)PDF(1.5%、2.5%、4.25%)组和4.25%PDF+不同浓度姜黄素(20、40、80μmol/L)组,采用CCK-8、realtimeRT-PCR及ELISA法测定姜黄素高糖PDF作用下HPMCs增殖及其分泌TGF-β1、CTGF影响。结果:高糖能显著抑制HPMCs增殖,上调HPMC[HPMCs]s表达致纤维细胞生长因TGF-β1及CTGF。不同剂量姜黄素可不同程度抑制高糖PDF引起上述改变。结论:姜黄素可能通过逆转高糖PDFHPMCs增殖抑制作用,下调致纤维因子TGF-β1及CTGF表达,进而修复高糖PDF所致HPMCs损伤,延缓腹膜纤维

  • 标签: 姜黄素 腹膜间皮细胞 细胞增殖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 简介: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venovenoushemodiafiltration,CVVHDF)造影剂肾病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4年9月在开封市中心医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且合并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患者38例,分为CVVHDF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监测PCI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及第10天肾功能变化,比较造影剂肾病和其他造影相关事件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CVVHDF组患者PCI后各时间点肾功能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VHDF组PCI治疗后第1天、第2天、第3天血肌酐、尿素指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VHDF组无CIN发生,而对照组CIN发生率4/1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VHDF组PCI治疗后无急性肺水肿发生,而对照组急性肺水肿发生率为2/18(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VHDF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9.5±2.4)dvs(14.7±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需进行PCI治疗且合并CKD患者,在PCI前后给予CVVHDF治疗较水化治疗能更有效预防CIN发生,且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血液透析滤过 造影剂肾病 预防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中华眼镜蛇毒细胞毒素-12(CTX-12)联合射线处理,Balb/c裸鼠皮下移植膀胱肿瘤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建立40只Balb/c雌性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待肿瘤体积达到(0.60±0.09)cm3时,随机将动物按处理方法不同分成CTX-12+放射组、单纯CTX-12组、单纯放射组和空白对照组,观察并比较各组抑瘤率,并以流式细胞术、TUNEL系统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单纯放射组、单纯CTX-12组、CTX-12+放射组抑瘤率分别为18.2%、46.7%、77.9%;与对照组比较,三组动物皮下移植肿瘤都受到抑制(P〈0.05);但CTX-12+放射组肿瘤受抑制程度明显高于单纯CTX-12组(P〈0.05)和单纯放疗组(P〈0.01);肿瘤细胞凋亡率及凋亡指数亦然。结论CTX-12联合射线处理能显著抑制Balb/c裸小鼠皮下移植膀胱肿瘤生长。CTX-12联合生理剂量射线主要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达到明显抗膀胱肿瘤作用

  • 标签: 膀胱肿瘤 放射疗法 细胞毒素类 细胞凋亡
  • 简介:在美国,不同地区地下水中都有一种很常见微量元素-砷。目前已确定砷为致膀胱癌物质,但砷暴露膀胱癌患者预后影响还有待阐明。目前,人们关于砷人体作用机制研究认为砷可以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

  • 标签: 砷暴露 膀胱癌 提示作用 预后 美国 人口
  • 简介: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防治作用。方法:SD大鼠30只,分TanⅡA高、中、低剂量组,PEG组和复苏24h组,每组6只。采用修改Yu's法制备本实验模型,观察腹腔注射TanⅡA后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和树突状细胞(DC)分布特点,并与复苏组比较。结果:TanⅡA能减轻肾组织损伤,降低间质DC免疫活性,二者呈正相关;面对与对照组,复苏24h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anⅡA具有改善肾组织损伤、调节间质DC分布作用,以低剂量最佳;而且后者是TanⅡA作用机理。

  • 标签: 丹参酮ⅡA 出血性休克 再灌注肾损伤 树突状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