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骨质疏松(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继而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强度下降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测量骨密度(BMD)诊断OP和评价各种疾病状态下的骨量变化及预测发生骨折的风险,已在临床多种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BMD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定量指标,它不但具有年龄、性别和种族特异性,而且还具有骨骼部位特异性。因此,判别其正常与否,必须采用种族、性别和骨骼部位相匹配的及年龄范围尽可能广泛的BMD拟合参考曲线(也称参考数据库)进行比较和评价。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诊断 曲线 合参 全身性骨骼疾病
  • 简介:目的了解参考人群的样品大小对建立骨密度(BMD)参考数据库的影响。方法总样品量是由3662例6~85岁的女性参考人群组成(Tn),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1/2n(1831例)、1/4n(916例)和1/8n(458例)共4个组。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骨密度仪,同时测量受试者前后位腰椎、侧位腰椎、髋部和前臂远端的BMD。选择最佳回归模型建立BMD参考曲线和数据库。结果参考人群数量不同的4个样品组建立的各骨骼部位的BMD参考曲线,虽然在腰椎BMD参考曲线的末端存在一些偏差,但4个样品组之间各骨骼部位的全部曲线差异均无显著性,确定的峰值BMD非常相似。采用中国骨质疏松基金会诊断标准,4个样品组建立的BMD参考数据库的骨质疏松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参考人群的样本大小对建立BMD参考曲线和参考数据库的影响,对指导局部地区建立BMD参考数据库确定样本数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参考人群 样品大小 骨密度 参考数据库 骨质疏松
  • 简介:胫骨平台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引起,占所有骨折的1.3%[1],占老年人群骨折的8%[2],是膝关节创伤中常见的骨折之一。胫骨平台骨折常伴有严重的膝关节韧带,半月板等软组织损伤等[3],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其复杂的类型变化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有研究表明术后10年需要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大约有7.3%[4],因此正确的术前诊断及明确的骨折分型,对于手术计划的制订和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数字骨科学 关节内骨折 骨折分型 全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韧带
  • 简介:目的分析北京地区健康绝经期前女性不同年龄阶段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肽(procollagentype1N-terminalpropeptide,P1NP)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cross-linkedC-telopeptideoftype1collagen,β-CTX)水平的分布趋势差异并初步建立两者的参考区间.方法以北京地区健康绝经期前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符合入组标准的272名30~54岁女性血清P1NP和β-CTX水平进行检测.以5岁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运用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和Kolmogorov-SmirnovZ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两者的组间分布趋势差异,确定参考人群的特异年龄段,并应用非参数方法建立参考区间.结果272名入组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39.51±5.85)岁,总体P1NP与β-CTX水平呈非正态分布.35~39岁与40~44岁的血清P1NP与β-CTX水平分布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30~34岁及45~49岁水平分别与35~44岁水平的分布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将35~44岁年龄段的健康绝经期前女性作为参考人群,由此所建立的血清P1NP参考区间为:17.95~65.60ng/mL,血清β-CTX参考区间为0.10~0.49ng/mL.结论北京地区35~44岁健康绝经期前女性血清骨转换标志物P1NP和β-CTX水平分布趋势相对平稳,受变异因素影响最小,两者在此年龄段人群的测定结果适宜作为建立参考区间的参考值.

  • 标签: 骨转换标志物 血清I型原胶原氨基端肽 血清I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 参考区间 健康绝经期前女性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技术辅助下,采用改良的跗骨窦切口微创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并借助数字技术微创治疗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23-45岁,平均35.3岁;左侧27例,右侧16例;高处坠落伤34例,其它9例。借助术前薄层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3D打印、模拟手术,最终根据模拟手术效果选择内固定材料和手术方式,并对照分析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跟骨B9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高度、宽度差异,依据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对术后并发症进行数据统计。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13个月,平均12.3个月;均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5-5.2个月,平均4.1个月。未出现皮瓣坏死、内固定外露、神经损伤、腓骨肌腱激惹等常见并发症。术后和末次随访时B9hler、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Maryland足功能评分,优21例,良15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8.3%。结论改良跗骨窦切口结合数技术微创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操作迅速、固定牢固、复位丢失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临床疗效确切。

  • 标签: 跗骨窦切口 微创 Sanders型 跟骨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的同时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总结我院运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的同时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患者8例,平均随访6~15个月.结果:术后6~15个月,患者无一例术后局部复发,植骨块均骨性融合,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的同时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能在不影响结核病灶的前提下保证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植骨块的骨性融合和病灶的愈合.但该手术创伤较大,应选择全身情况较好的病例,并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 标签: 下腰椎结核 手术治疗 前路病灶清除术 椎体间植骨术 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
  • 简介:目的介绍后路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方法.方法28例Ⅱ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经后路Apofix及C1,2经关节螺钉治疗.结果共放置经关节螺钉55枚,其中1例因椎动脉损伤仅进行了单侧放置.术后并发感染2例,经清创治疗后愈合,无内固定失败和脊髓损伤等并发症.随访6~34个月,植骨全部融合.结论Magerl技术联合Apofix技术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和提高植骨融合率.

  • 标签: 治疗后 齿状突骨折 联合 并发症 放置 关节
  • 简介:目的探讨经肘前侧外侧联合入路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从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应用该方法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20例,通过肘前侧外侧切口联合入路,直视下观察骨折对位达到解剖复位后用克氏针固定骨折。结果20例患者获得随访,骨折48周均临床愈合。根据Flynn评分标准,优6例,良11例,一般3例,优良率85%。结论肘前及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及固定效果好,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好,无血管损伤,肘内翻发生率低,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前侧外侧联合入路 克氏针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方式治疗尺骨鹰嘴并冠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8月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方法治疗32例尺骨鹰嘴并冠状突骨折,男21例,女11例;年龄26~57岁,平均37.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冠状突骨折使用微型接骨板给予固定,尺骨鹰嘴骨折使用解剖接骨板给予固定,术中均达到牢固固定。记录骨折复位、固定后是否有骨折复位丢失、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elbowperformancescore,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28例患者术后获8~25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4例失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8周,平均12.8周。末次随访时肘部屈曲活动度113°~128°,平均125°;肘部伸直活动度0°~30°,平均6°;前臂旋前54°~82°,平均75°;旋后69°~94°,平均81°。根据MEPS评分评定疗效,优20例,良4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85.7%。所有患者均无伤口深部感染,2例患者出现肘关节僵硬。结论应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尺骨鹰嘴并冠状突骨折,可以有效复位及固定牢靠,有利于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

  • 标签: 肘关节 尺骨鹰嘴 尺骨冠状突 骨折固定术 前后路
  •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椎韧带串联骨化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一期联合手术治疗的颈胸椎韧带串联骨化症患者14例。术前及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Nurick分级法评价,分析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评分,并计算改善率。末次随访时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5年随访,出血量1550.3±740.7mL,手术时间278.5±54.6min。1例患者出现血肿,2例患者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1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加重。术后6个月JOA评分明显较术前提高(P〈0.01),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urick分级法术前3.6±0.7,术后6个月时明显提高到2.6±1.0(P〈0.01),末次随访时为2.3±1.1(P〉0.05)。满意度评分为1.8±1.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满意度评分与JOA评分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6493,P〈0.01),而与Nurick分级法呈负相关(r=-0.5941,P〈0.05)。结论一期联合手术减压可达到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患者满意度与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明显相关,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术后因串联骨化症进展而导致再手术会明显降低患者的满意度评分。

  • 标签: 颈椎 胸椎 韧带 骨化 异位性 减压术 外科
  • 简介:目的观察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中期疗效,并探讨MRI在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对诊断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76例患者采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53例获得3~4年以上随访,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前定位责任椎间盘主要依靠腰椎MRI,显示椎间盘退变或同时伴有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zone,HIZ)表现,对显示有退变的椎间盘,在术中进行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反应并进行相关的治疗。随访术后1、2、3、4年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术前和术后评分对比,观察疼痛改善情况,同时对MRI上存在椎间盘退变伴有HIZ的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的阳性率进行统计,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4年时随访到病例53例,术后随访1、2、3、4年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64.9%、59.7%、62.3%、55.8%,中期疼痛症状改善率并没有明显下降。结论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中期疗效稳定。退变腰椎间盘MRI上的HIZ表现是术前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重要客观筛选依据。

  • 标签: 椎间盘源性腰痛 射频热凝 臭氧 中期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动力加压钢板与海绵螺钉在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股骨粗隆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并行动力加压钢板与海绵螺钉联合固定,术后随访8~72个月,分析研究其治疗效果.结果:52例病人全部术后随访,疗效满意,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6.3%(50/52),无髋内翻发生.结论:该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内固定可靠,取材经济,手术时间短等优点,特别是老年病人,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粗隆部骨折 内固定 动力加压钢板 海绵螺钉 治疗
  • 简介: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已经有大量关于后路手术还是前后联合手术的讨论。但对于成人的侧弯,却没有相关的研究。医师通常对于僵硬的侧弯采用前后联合人路治疗。但目前仍没有明确的手术指征指导临床治疗。本研究回顾研究155例腰椎侧弯手术患者的资料,术前均有退变性或特发性腰椎侧弯,角度为40°~70°。其中80例行后路手术(特发性35例,退变性45例),

  • 标签: 腰椎侧弯 联合手术 后路手术 治疗方法 成人 特发性脊柱侧弯
  • 简介:目的探讨锁定钢板联合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C2型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分析2008年8月至2014年8月运用外侧锁定钢板联合内侧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8例C2型股骨远端骨折,男8例,女10例,年龄36~80岁,平均56岁。摔伤8例,车祸伤10例。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3.2±10.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40周,平均(19.8±7.2)周。2例发生延迟愈合,限制负重后均愈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95°~135°,平均(114.7±13.3)°,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0~3分,平均(1.0±0.9)分,1例在长时间行走时出现轻中度疼痛,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后症状明显缓解。根据Schatzter-Lambert评分系统,优7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83.3%。结论锁定钢板联合重建钢板内固定是治疗C2型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股骨远端骨折 锁定钢板 重建钢板
  • 简介:目的:探讨小夹板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给予外固定支架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两组的骨折复位维持情况(桡骨前倾角、尺偏角、缩短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放射学Lidstrom分级,腕关节功能Gartland_Werle评分分级。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桡骨前倾角、尺偏角、缩短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放射学Lidstrom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artland_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745,P<0.0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复位后外固定支架的早期固定牢固可靠,骨折愈合相对稳定时改用小夹板固定可有效解决患肢的早期功能锻炼问题,两种固定手段相结合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不稳定 外固定支架 小夹板外固定
  • 简介:目的评价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采用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行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寰枢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扫描获取数据经Mimics10.0软件三维重建后进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理想钉道的计算机辅助规划,并根据寰枢椎后方骨性结构表面数据设计个性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在3D打印机上制作“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高温消毒后应用于临床手术辅助置钉。术后根据颈椎X线和CT检查结果评价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稳定性。采用颈部和/或枕骨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应用数字化双导航模板为24例患者置入椎弓根螺钉,22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并椎板螺钉固定。共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48枚,枢椎椎弓根螺钉46枚,枢椎椎板螺钉2枚。术后CT检查示所有螺钉均未穿破钉道骨皮质。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大部分患者颈部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7.78±1.12)分降至术后(2.48±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肌力下降者术后均不同程度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置钉相关并发症。结论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不仅能够提高手术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还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寰枢椎不稳提供更合理的置钉方式。

  • 标签: 寰椎 枢椎 关节不稳定性 内固定器 计算机辅助设计 成像 三维
  • 简介:目的报道掌背联合切口治疗经舟骨月骨周围腕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陈旧性经舟骨月骨周围腕骨脱位15例,采取掌背联合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及带血管的桡骨瓣植骨促进舟骨愈合。结果所有病例经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5.6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腕关节功能按Dienst功能评价标准评价,优8例,良5例,差2例,优良率86.7%。结论掌背联合切口治疗陈旧性经舟骨月骨周围腕骨脱位复位容易、暴露充分,是治疗陈旧性经舟骨月骨周围腕骨脱位的较好方法。

  • 标签: 经舟骨月骨周围腕骨脱位 复位 手术
  • 简介:目的"99Tc-MDP"结合"骨康灵"联合治疗骨质疏松模型的分析。方法制作兔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并进行实验分析。购置实验兔49只,分为7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骨质疏松对照组)、C组("99Tc-MDP"治疗组)、D组("阿仑膦酸钠"治疗组)、E组("骨康灵"治疗组)、F组("99Tc-MDP"联合"骨康灵"治疗组)、G组("阿仑膦酸钠"联合"骨康灵"治疗组)。采用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DX)制作兔骨质疏松模型,2次/每周,连续6周,以后骨质疏松模型继续维持"DX"肌肉注射,但剂量改为一次/周,直至试验结束。分别在骨质疏松的基础上进行治疗,疗程为16周。疗效评判指标:病理细胞学、骨形态计量分析、骨密度检测、生物力学试验、X线摄片、CT摄片、核素骨骼显像ROI的比值、血清BALP、BGP检测。各治疗组试验数据统计结果与B组相比较,依次评判疗效为显效、有效和无效。统计方法: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所得数据采用x珋±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组间比较t检验。结果治疗16周后的下一周对各组受试动物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显示:A组与B组的骨形态计量(121.595±33.445和65.280±21.907)、骨密度(股骨头、L4分别为0.309±0.015、0.298±0.017和0.238±0.011、0.233±0.015)、骨生物力学(股骨头、L4分别为404.433±43.655、698.380±77.520和269.437±40.595、349.350±57.288)、核素骨骼显像(4.126±0.643和6.734±0.458)、BALP(9.000±2.828和42.833±12.714)、BGP(0.105±0.0147和0.176±0.0263),检测结果差异明显(P值均〈0.01),病理细胞学显示B组实验兔骨小梁排列稀疏,存在较明显的骨小梁断裂现象,而A组骨小梁排列规则、正常。但X线摄片和CT摄片比较差异不显著。证明本次实验制作兔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成立。各治疗组与B组比较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方差分析示:形态计

  • 标签: “99Tc-MDP” “骨康灵”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