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头石膏辅助行颈椎融合的临床结果。方法:用本法治疗21例创伤性颈椎不稳定病例。结果:经临床观察和随访。治疗效果满意。10例伴有神经损伤,其中9例获得完全恢复,另1例显著改善。在应用头不石膏背心固定器过程中,无神经损伤加重的病例。结论:根据临床需要,该器械可行压缩、撑开、成角和中立位固定。该固定器是颈椎外科中很有效的一种外固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和易于调整的优点。适宜在颈椎不稳

  • 标签: 颈椎 融合术 头环石膏
  • 简介:目的探索脊柱钉棒系统应用于骨盆后损伤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6例骨盆后损伤,按照Denis分型,Ⅰ型20例,Ⅱ型12例,Ⅲ型4例。按照Tile分型,B3型16例,C1型10例,C2型6例,C3型4例。应用脊柱钉棒系统固定治疗,将万向椎弓根钉从双侧髂后上棘处开槽置入髂骨后部内外板间,钉尾沉于骨质内,连接棒通过双侧骶棘肌隧道放置固定后,在骨盆后处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内支架”有效固定。结果30例获得6~18个月随访,平均11个月,患者均无螺钉松动、断棒、骶髂关节再次脱位及内固定物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按刘利民等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13例,中2例。结论脊柱钉棒系统治疗骨盆后损伤,固定有效牢靠,操作简便,无需复杂定位,创伤小,恢复快,无透视条件的基层单位也可行手术,极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脊柱钉棒系统 骨盆后环 内支架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磷酰胺对雌性SD大鼠骨密度和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40只3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磷酰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磷酰胺各组分别腹腔注射不同剂量(5mg/kg、8mg/kg、10mg/kg)的磷酰胺,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天一次,连续15天,观察大鼠骨密度及骨微结构等指标。结果不同剂量的磷酰胺组与对照组比较,全身骨密度分别下降了9.8%、13.3%和15.6%;股骨骨小梁数目分别下降了49.8%、65.5%和72.8%;股骨骨小梁分离度则分别上升了225.2%、416.9%和577.4%。结论磷酰胺可使大鼠骨密度降低,骨小梁数量减少,骨微结构受损,且磷酰胺剂量越大,骨微结构受损越严重。

  • 标签: 环磷酰胺 骨密度 骨微结构 骨质疏松
  • 简介:髌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特别是粉碎骨折,在治疗上为保留髌骨的完整性,促进骨S软骨关节面的平整修复及早愈合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髌股关节炎的发生,不少学者从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方面作了不断探新的治疗研究和经验介绍,传统的髌周荷包缝合虽能将各骨折块聚拢,但缺乏对抗膝关节伸屈运动

  • 标签: 治疗髌骨骨折 粗丝线 粉碎骨折 软骨关节 膝关节功能 股四头肌
  • 简介:目的探讨钻在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股骨远段骨折时股骨髁间窝开孔处的临床应用。方法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46例股骨远段骨折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及21例骨折骨性愈合后髓内钉取出手术时,股骨髁间窝开孔处应用钻代替三棱锥开口,保留所取带软骨骨柱,内固定置入或取出后骨柱原位植回,观察关节功能。结果67例均获得随访,46例内固定者随访12~32个月,平均16.5个月;21例取出内固定者随访6~20个月,平均13.3个月。依据膝关节Neer评价标准,优35例,良25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9.6%。结论股骨应用逆行髓内钉时钻代替开口椎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股骨滑车关节面完整,所取带软骨骨柱原位植回可获得满意生长和膝关节功能。

  • 标签: 股骨骨折 逆行交锁髓内钉 环钻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Patel等首次以金属网格板状的形式将钛引入矫形外科,用于颚面骨重建与髋臼置换手术。一直以来,钛常被用于治疗骨缺损,对钛进行合理的剪裁与塑形后将其填充骨块,并移植于目标区域提供支撑作用。1986年,Harms与Biedermann发明了第1件钛脊柱内置物,将其设计成椭圆网格状柱形体,作为一种脊柱垫圈,为植骨块提供支撑,该技术明显提高了脊柱植骨融合率,同时使得自体取骨产生的髂骨、胫骨或腓骨植骨块骨折或塌陷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 标签: 颈椎 内固定器 设备失效 综述文献
  • 简介:在行胸腰椎椎体肿瘤根治和病灶清除术、椎体爆裂性骨折前路减压术等术式后,如何有效地进行脊柱前柱重建是脊柱外科的一个难题.传统的髂骨块植骨存在稳定性不足、取骨区并发症多、骨融合率欠佳等问题.各种人工椎体在临床的应用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操作复杂,且对多节段椎体重建应用受限.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随着椎间界面融合理论的兴起,一种垂直放置的钛椎间融合器(titaniummeshcage)得以开发和投入临床使用.我们从2001年1月起开始应用钛融合器进行胸腰段脊柱重建,取得一些初步经验,报告如下.

  • 标签: 钛网融合器 胸腰椎前路重建术 内固定器 胸椎原发性肿瘤 腰椎转移性肿瘤 椎体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前方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内固定的疗效.方法本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43.3岁(15~66岁).病变部位:胸椎8例,胸、腰椎7例,腰椎4例.2个椎体13例,3个椎体5例,4个椎体1例,无跳跃型.椎旁脓肿15例,髂窝流注性脓肿4例.本组患者皆伴有后凸畸形,平均Cobb角44.7°.术前血沉正常5例,其余为22~127mm/h.本组患者术前应用三联(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化疗2周,手术采用一期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前方钛支撑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化疗持续10个月,定期进行脊柱影像学检查和血沉、肝功能检查.结果刀口皆为Ⅰ期愈合,无窦道.最先解除的症状是疼痛,随访8~29个月(平均17个月),畸形矫正、植骨融合满意,未见内固定失败;后凸角度平均矫正21.3°,脊髓功能皆有不同程度地恢复.3例胸、腰段结核术中出现胸膜破裂,1例术后气胸;4例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1例钛网位置欠佳.无脓胸发生和迟发性脊髓功能丧失.术后血沉恢复正常时间为2~8个月.结论胸、腰椎脊柱结核一期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同时前方钛支撑畸形矫正和脊柱稳定性重建,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未见使用在脊柱结核治疗过程中的支撑物和内固定物产生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结核外科手术
  • 作者: 邓小倩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生活与健康》2021年第12期
  • 机构: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骨伤二科,四川成都610500
  • 简介:位于人体髋部的股骨头,常会因为局部血液供应减少、血供中断而坏死,导致骨细胞死亡,股骨头塌陷,不仅会引起强烈的痛感,而且还会导致残疾。由此可见,保护髋关节、科学预防股骨头坏死的重要性。

  • 标签: 预防;股骨头坏死;髋关节
  • 简介:目的观察瓜氨酸多肽(CCP)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泌INF-γ、IL-4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24例RA患者和16例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为以下3组处理,RA空白对照组: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培养不加任何药物干预;RACCP组: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加CCP干预(CCP终浓度为20μg/ml);健康空白对照组: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培养不加任何药物干预。上述各组细胞培养72h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及IL-4水平。结果与健康空白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泌的IFN-γ、IL-4及IFN-γ/1L-4相比,RA空白对照组IFN-γ水平升高(P〈0.05),IL-4水平下降(P〈0.01),IFN-γ/IL-4升高(P〈0.01);与RA空白对照组相比,RACCP组IFN-γ水平进-步升高(P〈0.05),IL-4水平进-步下降(P〈0.05),IFN-γ//IL-4进-步升高(P〈0.01)。结论CCP对R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泌Th1及Th2型细胞因子IFN-γ及IL-4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可能在RA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环瓜氨酸多肽 T淋巴细胞 IFN-Γ IL-4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瘦素(Leptin)对成骨细胞骨保护蛋白(OPG)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SYBRGreenⅠ染料实时监测定量RT-PCR的方法测定骨保护蛋白(OPG)mRNA表达.结果瘦素(Leptin)使成骨细胞骨保护蛋白OPGmRNA表达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降低.结论瘦素(Leptin)作为一种内分泌因子,可直接与成骨细胞上leptin受体特异结合,通过受体后信号转导下调节成骨细胞OPGmRNA表达,使OPGmRNA表达降低,和其它因子共同参与骨再建调节.

  • 标签: MRNA表达 OPG 骨保护蛋白 成骨细胞 瘦素 LEPTIN受体
  • 简介:目的观察钛结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患者应用前路减压、钛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28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按Frankel评分标准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定;围手术期无明显并发症,植骨均在术后12周达到临床愈合,颈椎生理曲度保持良好,无椎间盘高度的丢失,钛无下沉、移位。钢板及螺钉无松动,无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3.5个月开始出现融合迹象,术后1年骨融合良好。结论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应用前路颈椎钢板固定技术结合钛植骨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恢复,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并能维持有效的椎间高度,植骨易于融合。通过自体椎体开槽减压取骨或加异体骨植骨避免了髂骨取骨所带来的损伤及手术时间的延长,且住院时间短,有利于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动和功能恢复。手术病例及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是否有致压因素及颈椎稳定性等情况综合考虑。

  • 标签: 颈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estrogenreceptormodulator,SERM)雷洛昔芬对3T3-E1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雷洛昔芬(10^-9mol/L、10^-8mol/L、10^-7mol/L)处理培养3T3-E1细胞,另设空白对照组,24h后检测各指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使用碱性磷酸酶测定试剂盒测定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qRT-PCR)检测细胞内IRE-1、ATF6、eIF2α的表达.结果雷洛昔芬与对照组相比较可促进3T3-E1细胞增殖(P〈0.05),随着雷洛昔芬浓度的增高,细胞增殖程度升高(P〈0.05),高浓度的雷洛昔芬(10^-7mol/L)促增殖能力最强;雷洛昔芬不同浓度处理后各组ALP活力增加(P〈0.05),而且高浓度雷洛昔芬(10^-7mol/L)升高ALP活力较明显;IRE-1、ATF6及eIF2α的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雷洛昔芬可能通过上调IRE-1、ATF6及eIF2α的表达促进3T3-E1细胞的增殖分化.

  • 标签: 成骨细胞 雷洛昔芬 细胞增殖 内质网应激 骨质疏松 绝经后
  • 简介:类固醇激素特别是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在脊神经根损伤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在脊神经根损伤的药物治疗中,无论是在局部用药还是全身应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小剂量MP对腰椎术后神经根损伤的临床疗效,探索出在腰椎手术后神经保护的方法。

  • 标签: 腰椎 脊柱疾病 减压术 外科 神经根病 甲泼尼龙
  • 简介:目的探索白藜芦醇对酒精诱导雄性大鼠骨量减少和骨强度降低的影响。方法30只12周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3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给予0.4mL/100g的20%乙醇溶液,每周3次。治疗组接受白藜芦醇40mg/kg治疗,每日一次,治疗为期12周。治疗结束时收集血清和股骨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股骨骨密度较模型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cro-CT显示治疗组大鼠股骨干骺端较模型组具有更多骨小梁以及更佳的骨微观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结果显示治疗组股骨的极限载荷和峰值负荷较模型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检测结果表明治疗组的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藜芦醇对酒精诱导雄性大鼠骨量减少和骨强度降低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白藜芦醇 酒精 骨密度 Mircro-CT 骨强度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微骨折技术对实验大鼠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的影响。方法以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为动物模型,分为Sham组、模型组和微骨折组。通过切除双侧卵巢并切断右侧膝交叉韧带建立大鼠骨关节炎模型,术后第4周开始用微骨折针刺软骨下骨区造成微骨折,模型组、Sham组以微骨折针刺人关节腔,分别于术后8和12周取材作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采用OARSI法评价关节软骨病理改变。结果术后8和12周,模型组较Sham组OARS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骨折组较模型组OARS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软骨下骨微骨折技术能延缓实验大鼠骨关节炎关节软骨退变,对关节软骨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 标签: 骨关节炎 软骨下骨 微骨折
  • 简介:目的:观察吡格列酮(Pioglitazone)对趋化素诱导成骨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探讨吡格列酮改善成骨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将成骨细胞随机分组,选取适宜浓度的趋化素(Chemerin)进行诱导后,加入吡格列酮,观察成骨细胞活力变化。ELISA法检测细胞趋化蛋白1(MCP-1)、E选择素(E-selection)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成骨细胞黏附分子1(ICAM=1)、需肌醇跨膜激酶/核酸内切酶1(inositol-requiringtransmembranekinase/endonuclease1,IRE1)、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protein78,GRP78)的表达变化,探究内质应激反应在此过程中作用。结果MTT法检测提示加入Pioglitazone后对成骨细胞活力未见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成骨细胞ICAM-1、MCP-1、E-selection、IRE1、GRP78、在Chemerin组的指标较高(P<0.05),而Pioglitazone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Chemerin所诱导的上述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当吡格列酮浓度为20μmol/L时效果最显著。结论内质应激可能参与趋化素诱导成骨细胞代谢中的细胞凋亡过程,吡格列酮可抑制趋化素的作用,对成骨细胞具有保护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内质应激反应相关。

  • 标签: 吡格列酮 趋化素 成骨细胞 内质网应激
  •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浆细胞骨髓瘤(plasmacellmyeloma,PCM)中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actorκBligand,RANKL)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表达与脊柱PCM相关骨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63例脊柱PCM及10例正常骨髓中RANKL和OPG的表达,并结合骨髓瘤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对骨髓瘤骨病(myelomabonedisease,MBD)进行分级。行χ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或log-rank检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脊柱PCM中RANKL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骨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PG表达明显低于正常骨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NKL的表达与MBD分级相关(P〈0.05),骨病分级越高,RANKL的表达越高。骨病分级与脊柱PCM预后有相关性,其平均生存期为Ⅲ级少于Ⅱ级少于Ⅰ级。结论脊柱PCM中存在RANKL/OPG系统的平衡失调。RANKL作为破骨细胞刺激因子可能在PCM的溶骨性病变和骨质破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骨病分级对脊柱PCM的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RANK配体 骨保护素 多发性骨髓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