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支气管源性囊肿是由于胚胎期支气管系统发育异常而产生的囊性病变。支气管源性囊肿多被发现附着在胸骨、皮肤、胃、心包及纵隔,而椎管内支气管源性囊肿(spinalbronchialcyst,SBC)则较为罕见。

  • 标签: 颈椎 支气管源性囊肿 青少年 病例报告
  • 简介:脊髓神经元是对缺血缺氧极其敏感的神经细胞,损伤后即刻重新得到血液的再灌注是防止损伤使其存活的必要措施.但近些年来却发现在某种损伤因子作用下,脊髓神经经过一定时间缺血,尽管得到了血液再灌注却出现了明显的功能障碍,甚至出现不可逆性脊髓神经元迟发性死亡,这种现象称为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1]..但关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氧自由基的产生、炎症介质的产生、白细胞的移动、白细胞向小静脉的黏附和相关小动脉的收缩造成的.还有人认为与蛋白质合成障碍、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离子平衡失调,兴奋氨基酸和炎性反应有关.另外有的学者将其归因于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自由基反应和钙离子作用所致.总体来讲可能是由于脊髓对损伤微环境的敏感性、反应性较其他组织或器官较高以及以上原因总和所诱发[2~4].

  • 标签: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脊髓神经元 血液 缺血缺氧 迟发性 功能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转位修复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切取后形成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手足背部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4-52岁,平均42岁。缺损范围9cm×7cm~10cm×8cm。择期实施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同期采取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转位覆盖由腓动脉穿支皮瓣切取后形成的创面。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创面直接缝合,无需植皮。结论应用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切取后所形成的创面,外形美观。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技术 手足部 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探查在断指再植术后超敏期(再植术后48~96h)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时的意义。方法将拇指近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在超敏期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的171例患者随机分为手术探查组(治疗组)87例和保守治疗组(对照组)84例。治疗组在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后积极予急诊手术探查,术中找出动脉痉挛或/和血栓形成段、予切除后行动脉端端吻合或取前臂静脉移植修复指动脉。对照组予罂粟碱30mg肌注;尿激酶2万单位加入20mL生理盐水静脉推注,半小时后如无缓解重复推注;安定镇静及镇痛药止痛等保守处理。观察再植指体成活情况。结果治疗组成活78例,成活率89.7%;对照组成活41例,成活率48.8%,二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在断指再植术后超敏期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时,手术探查有重要的意义,不能轻易放弃。

  • 标签: 手术探查 断指再植 动脉危象
  • 简介: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CTangiographicimaging,3D—CTA)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的一种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有学者将其称为经静脉CT血管造影,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而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vertebralarteriopathy,CSA)的诊断和治疗中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3D—CTA还可应用于稚动脉畸形、损伤、动脉瘤、夹层等的疾病诊疗,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近年来关于3D—CTA在椎动脉病变中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三维CT成像 临床应用 三维CT血管成像 心脑血管疾病 血管成像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SIRT2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cord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SCII)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2部分,共54只SD雄性大鼠,第一部分实验动物共30只。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脊髓组织SIRT2随再灌注时间改变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表达变化。其中24只实验动物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缺血1h再灌注后6h、12h和24h组,每组6只。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空白对照组及再灌注24h组SIRT2表达及定位情况,实验大鼠共6只,每组3只。第二部分,SIRT2特异性抑制剂AGK-2的应用。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进行4种不同处理,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DMSO组(P组),AGK-21mmol/L组(T1组)、AGK-25mmol/L组(T2组)。分别评价缺血后大鼠运动功能和脊髓氧化应激水平。结果再灌注6h,12h,24h后,RT-PCR及Westernblot结果显示随再灌注时间延长SIRT2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明显升高(P〈0.05);行为学评分显示T2组神经损害更为严重(P〈0.05),MDA水平T2组较S组明显升高,P组与T1组无明显差异。SOD活力与MDA水平相对应。结论SIRT2随脊髓再灌注时间延长表达明显增加,表明SIRT2可能通过降低脊髓组织中的氧化应激水平减轻SCII。

  • 标签: 大鼠 脊髓 再灌注损伤 基因表达 氧化性应激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的病例资料。其中8例闭合性骨折均采用前臂外侧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2例开放性骨折清创后,从骨折穿破皮肤处入路,复位后经皮克氏针固定。骨折复位固定后显露肱动脉损伤部位。6例肱动脉痉挛患儿首先解除机械性痉挛,再行局部热敷,药物罂粟碱外膜注射。4例肱动脉断裂者先取出血栓,2例动脉缺损在2cm以内行断端吻合,2例血管损伤重,修整后动脉缺损5~7cm,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后抗凝治疗1周。结果术后随访10~1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4~6周复查,10例肱骨髁上骨折伴肱动脉损伤的患儿均骨折愈合,肢端及前臂血循环恢复良好,无一例发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最后一次复查时,10例肘关节活动均良好,伸屈活动范围正常,桡动脉搏动正常,复查血管彩超吻合段血管无狭窄、无假性动脉瘤。结论肱动脉损伤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对可疑有血管损伤者,应仔细连续动态观察,一旦确诊,手术应尽早进行,必要时请血管外科医生辅助手术,早期手术疗效较好。

  • 标签: 肱骨骨折 血管损伤 治疗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吻合单动脉的Ⅲ型指尖离断再植的疗效。方法对57例85指Ⅲ型指尖离断进行再植,其中男33例,女24例;年龄3~49岁,平均26岁。85指均为完全断指。指别:拇指17个,示指25个,中指18个,环指14个,小指11个。仅吻合单动脉,按潘达德提出的断指再植功能评定结果。结果本组57例85指共成活80指,成活率达到94.1%。术后33例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按潘达德提出的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8例,良1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4.8%。结论在Ⅲ型指尖离断再植中吻合单动脉是可以选择的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再植 动脉 显微外科
  • 简介:目的观察全麻下应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进行气管插管的成功率及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评价其在颈椎外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8例择期或急诊颈椎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Ⅱ级,随机分为2组(n=84):Glidescope喉镜组(G组)和纤维支气管镜组(F组)。在快速静脉全麻诱导后分别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和纤维支气管镜经口腔插管,记录插管操作时间、次数和并发症,并测量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时(L)、插管后lmin(T4)、气管插管后3min(T5)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AP)。结果G组84例患者中,78例一次插管成功,4例二次插管成功,2例插管失败,改为纤维支气管镜插管,插管成功率为97.6%;F组84例均成功插管。气管插管过程中2组的HR、SBP、DBP、MAP平稳,而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lideScope视频喉镜插管迅速,成功率高,心血管反应轻微,操作简便,便于携带,适合颈椎外伤患者应用管理气道。

  • 标签: 颈椎 脊柱疾病 喉镜检查 支气管镜检查 插管法 气管内
  • 简介:1病历资料患者,男,68岁。以间断性腰部疼痛1年加重3d入院。既往无结核病史及腰腹部外伤史。入院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休息后可以缓解,未就诊。入院前3d,腰部疼痛明显加重,行走困难,遂前往当地医院检诊。腰椎CT示L2,3椎体骨质破坏,左侧腰大肌旁包块,腹主动脉明显扩展,L2/L3椎间隙明显狭窄,考虑腰椎结核、腹主动脉瘤。为进一步诊治,来本院就诊,门诊收住。

  • 标签: 腰椎 主动脉瘤 误诊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总结逆行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8月至2007年5月采用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临床应用7例,皮瓣面积为9cm×6cm~7cm×5cm,修复受区创面大小为8cm×5cm~6cm×5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35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供区愈合良好。结论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状皮瓣血运可靠,设计灵活,手术切取简便安全,是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

  • 标签: 皮穿支蒂皮瓣 修复 前足 皮肤缺损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MRI的轴向扫描影像确定主动脉在左胸弯脊柱侧凸患者和正常患者体内的位置,并对两者的位置进行比较。在右胸弯脊柱侧凸患者的前路融合固定手术中,螺钉的放置位置靠近主动脉,其依据主要是因为主动脉位于椎体左侧的后外侧。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对左胸弯脊柱侧凸患者的主动脉位置进行评估。

  • 标签: 脊柱侧凸患 主动脉 位置关系 左胸 动脉位置 前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