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空腹血糖受损指空腹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但低于糖尿病的诊断值(〈7.0mmol/L),糖耐量异常是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小时的血糖值在7.8~11.0mmol/L。糖耐量异常和空腹血糖受损是糖尿病与正常状态间的一个过渡期,也就是说超出正常又不足以确诊为糖尿病的阶段,两者虽有不同的发病机制,

  • 标签: 空腹血糖受损 糖耐量异常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空腹血糖浓度 糖尿病 发病机制
  • 简介: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相当于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高血糖状态者。据估计,目前全球糖耐量异常(ImpairedGlucoseTolerance,IGT)患者约有2.80亿,2025年将达到3.96亿。

  • 标签: 糖耐量异常 发病机制 临床 糖尿病患病率 糖尿病前期 高血糖状态
  • 简介:将初诊96例IG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给予饮食运动指导。治疗组50例,在饮食运动的基础上给予阿卡波糖50mg口服,一日2~3次,连续18周,观察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I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结果: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除HDL—C上升外其他指标均明显下降。结论:阿卡波糖治疗IGT减低疗效确切并能明显改善血脂代谢。

  • 标签: 阿卡波糖 治疗 糖耐量减低(IGT)
  • 简介:采取随即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菏泽城区居民;对2002年发现IGT人群436例实施3年的护理干预,分组分别给予饮食、运动及饮食加运动干预。结果运动、饮食加运动干预组糖尿病发生率分别为5.8%、5.9%,与对照组(1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饮食组糖尿病发生率为11.3%,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生活方式干预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型率。

  • 标签: 糖耐量受损 护理干预 生活方式 2型糖尿病
  • 简介:应用二甲双胍干预治疗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临床确诊的IGT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47例,予以锻炼,饮食控制等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组在上述锻炼、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应用二甲双胍250mg每日3次,持续3个月后,二甲双胍组较对照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同时体重指数(BMI)血脂(TC、LDL-C)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二甲双胍 干预治疗 葡萄糖耐量减低(IGT) 葡萄糖耐量正常(NGT) 体重指数(BMI) 2型糖尿病(T2DM)
  • 简介: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生化特征,高血糖与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其对机体组织器官的损害主要通过持续高血糖和血糖异常波动(或血糖异常漂移)两种方式实现,其中血糖异常波动的作用不容小觑。血糖波动性越大,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基础研究表明,血糖波动性增大,

  • 标签: 血糖异常 波动性 糖尿病并发症 慢性并发症 高血糖 生化特征
  • 简介:将60例IGT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病人在控制饮食、运动的基础上,其中实验组30例,口眼茵陈五苓散汤剂:茵陈15g,茯苓20g,泽泻15g,白术12g,猪苓15g,桂枝6g。上药水煎服200ml,早晚饭后各服100ml;对照组30例,单纯采取饮食、运动治疗。两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时间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OGTT2小时血糖、血脂、胰岛功能的变化。结果:临床使用茵陈五苓散治疗痰湿型IGT能有效降低血糖、血脂和改善胰岛素抵抗。

  • 标签: 茵陈五苓散 痰湿型 葡萄糖耐量低减 临床研究
  • 简介: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利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观察36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原有治疗不变的条件下,分别进行糖耐量试验及馒头餐试验(间隔1周),观察2种试验的一致性及对试验当天血糖波动的影响。结果:馒头餐试验30分和60分钟血糖高于糖耐量试验该时点血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试验,其它时点血糖及5点平均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试验条件下,患者全天血糖最高值、最低值、24小时平均血糖、血糖变异系数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耐量试验时发生恶心、胃部不适事件6例,高于馒头餐试验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馒头餐试验和糖耐量试验具有很好一致性,前者具有操作方便、胃肠道反应轻微、更符合生理等优势,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糖耐量试验 馒头餐试验 2型糖尿病 血糖波动
  • 简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脂异常很常见,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T2DM患者血脂异常中混合型多见,以生活方式干预为治疗的基础,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LDL-C水平,能明显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后冠脉事件的发病率。

  • 标签: 糖尿病 冠心病 血脂异常
  • 简介:目的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孕妇的母、儿结局情况。方法选取134例于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在该院分娩的糖代谢异常孕产妇,按糖代谢异常情况分为3组,其中GDM65例,DM12例,GIGT组57例,观察3组的母、儿结局,同时选取同期60例糖代谢正常孕妇作为该次研究的对照组。结果在妊娠期并发症上,除巨大胎儿外,3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产、VVC、酮症、子痫前期、宫内感染发生率上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其中以GIGT组发生比例最低;GDM组与DM组在巨大胎儿、早产、子痫前期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IGT仅巨大胎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围产儿死亡率上比较,DM组最高,明显高于GDM组和GIGT组(P〈0.05);GIGT组的新生儿各种合并症中,除RDS均明显较GDM和DM组低(P〈0.05)。结论GIGT和GDM孕妇经孕期血糖严密监测和控制,母儿结局较好,但DM病情相对较重,病程较长,即使通过严格规范化管理,但会出现母儿合并症。

  • 标签: 妊娠结局 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 临床分析
  • 简介:了解糖尿病健康教育在患者血糖、血压、血脂及肥胖指标控制中的作用,制定有效的慢性病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在城阳区后金社区的21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及生活方式调查,并进行为期年的综合健康教育,对比接受教育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腰围(WC)、空腹血糖(FBG)、胆固醇(TC)、甘油三酯(ax3)、尿酸(SUA)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SBP、DBP、FBG、HbA1c及SUA改善在3个月出现,结果显示TC、TG及LDL在6个月出现改善,BMI在9个月以后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指数等指标的达标率。

  • 标签: 糖尿病 健康教育 代谢异常
  • 简介:对51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合并血糖异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甲状腺机能亢进与糖代谢异常的相关性。结果: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异常,极易合并糖代谢异常。结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在合并糖代谢异常时临床症状更加明显,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及时予以相关治疗,以取得较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糖代谢异常
  • 简介:最近一系列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耐量异常会使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显著上升。但脑血管疾病与高血糖之间的关系却少有研究,为了解脑血管病患者的糖代谢异常流行情况,本研究于2005年3月开展了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调查,现报告该研究的基本概况。

  • 标签: 脑血管病患者 糖代谢异常 缺血性 心血管疾病 糖耐量异常 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