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我院儿科每年秋冬季收治的患儿多为腹泻病,且患儿年龄偏小,大便性状多为急性黄色水样.且常见肠外合并症。今于近年病例中随机抽取80例,分别报告如下:

  • 标签: 小儿病 临床分析 病毒性肠炎 患儿 常见 大便
  • 简介:本文统计分析我院传染科1992年至1997年10月间死亡84例病毒肝炎患者的资料,以了解该类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可能的防治方法。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我院传染科从1992年至1997年10月间共收治各类病毒肝炎患者1450例,诊断标准以1995年《病毒肝炎防治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死亡原因分析 慢性重型肝炎 脑水肿 肝性脑病 传染科
  • 简介:目的了解戊型病毒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5例胆汁淤积性戊型病毒肝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汁淤积性戊型肝炎占同期收治戊型病毒肝炎的15.4%(35/228).男22例,女13例,年龄55.1±13.8岁,其中≥60岁者为42.9%(15/35);乙、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者为25.7%(9/35).黄疸消退时间为71.6.±21.82(41~126)天.血清总胆红素为255.55±118.42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957.8±582.3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612.4±460.9u/L,碱性磷酸酶(AKP)为316.86±237.62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为257.74±199.66u/L,痊愈22例,好转13例.结论由戊型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胆汁淤积性肝炎符合淤胆型肝炎的一般临床特点,但肝脏损害较重,黄疸程度高,持续时间长;老年戊型肝炎患者更易发生胆汁淤积.

  • 标签: 戊型病毒性肝炎 临床分析 治疗 诊断
  • 简介:本文将我院1995年1月~12月收治的女性病毒肝炎患者的发病年龄、病原学分型、临床诊断、住院天数及转归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文病例全部为住院患者,并以同期住院的男性病例作为对照组,其诊断分型标准均按1995年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分型标准。女性302例,男性947例。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临床特征分析 女性 病原学 诊断分型 重型肝炎
  • 简介:为探讨老年病毒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现将我院1990年~2001年住院的168例老年病毒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 标签: 临床特点 特点分析 病毒性肝炎
  • 简介:患者,女,69岁。因乏力、呕吐、腹泻1天,心悸、头昏、出冷汗2小时于1996年10月6日入院。1周前受凉后感咽痛、鼻塞,按上呼吸道感染给予伤风胶囊治疗后好转。10月5日饱食后感上腹部不适,乏力、呕吐2次,排稀便3次。入院前2小时起床时感心悸、头昏、胸闷、恶心、出冷汗,以冠心病收住院。抬上病床时突然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二氏综合征 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脑缺血缺氧 风胶囊
  • 简介:目的探讨肝功能指标间的内在联系,为临床诊断病毒肝炎提供依据.方法从指标间的数量关系出发,运用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在206例病毒肝炎患者对10项常用肝功能诊断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球(A/G)、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谷丙比值(AST/ALT)进行聚类分析和类别回归分析.结果10项指标分为5类:胆红素类(TBIL,DBIL,IBIL)、白、球蛋白类(ALB,GLB,A/G)、转氨酶类(ALT,AST)、转氨酶比值类(AST/ALT)、总蛋白(TP).各类指标预示病情程度的作用大小为:胆红素类>白、球蛋白类>转氨酶类>总蛋白类>转氨酶化值类.在胆红素类中,TBIL的作用最大;在白、球白类中,A/G的作用最大.结论胆红素和白、球蛋白类是判断病情的灵敏指标,其中又以TBIL和A/G比值更为重要.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肝功能指标 聚类 回归分析
  • 简介:我们对近三年来在我院住院的212例重型病毒肝炎进行了血清病原学检测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结果一、一般资料212例均系1994年1月~1997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重型病毒肝炎患者。男176例、女36例。年龄7~74岁。其中60岁以上者31例。212例中死亡85例。根据1995年(北京)病毒肝炎临床诊断标准分型,212型中急性重型肝炎7例、亚急性重型肝炎32例、慢性重型肝炎173例。二、检测结果212例重型病毒肝炎血清标志物有以下十种模式:单纯甲型肝炎病毒

  • 标签: 重型病毒性肝炎 肝炎病毒 血清病原学 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 无锡市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合并病毒肝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40例甲亢合并病毒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85%病人血清总胆红素(SB)升高,SB平均值为454.9±293.2μmol/L重型肝炎发生率为32.5%;病人肝病病情与甲亢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病前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者SB显著高于未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者(P<0.01);在综合护肝治疗同时加用小至中等剂量抗甲状腺药治疗后,82.5%病例肝功能恢复、甲亢症状控制。结论甲亢合并病毒肝炎黄疸程度深,重型肝炎发生率高,但肝病病情轻重与甲亢病程和病情无显著差异,在加强护肝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使用小至中等剂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可使大部分病例病情恢复。

  • 标签: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病毒性肝炎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喜炎平联合西咪替丁在小儿病毒肠炎中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100例病毒肠炎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咪替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喜炎平佐治,比较两组的疗效、病毒转阴率以及炎性因子变化等。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病毒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大便异常的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及炎性因子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但观察组治疗后的腹痛、腹泻、大便异常、恶心呕吐积分均低于对照组,TNF-α、IL-6、IL-10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毒副反应及不良事件。结论喜炎平联合西咪替丁能够迅速缓解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反应,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 标签: 喜炎平 西咪替丁 小儿 病毒性肠炎 抗病毒 抗炎
  • 简介:目的探索小剂量苯巴比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门诊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高胆红素血症病例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苯巴比妥(鲁米耶钠)30mgtid:对照组给予易善复456mgtid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6.7%比39.2%.86.3%比30、2%,P〈0.05。结论小剂量苯巴比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苯巴比妥 总胆红素 乙型肝炎
  • 简介: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病毒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病毒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4周。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在治疗4周末,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TBIL分别为38.2±50.2μmoL/L和72.0±70.3μmoL/L,ALT分别为70.2±66.8U/L和116.6±100.5U/L,GGT分别为70.2±51.0U/L和122.0±102.8U/L(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病毒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高胆红素血症 异甘草酸镁 丹红注射液
  • 简介:目前,全球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达3.5亿,是引起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主要原因.对慢性HBV感染者来说,不论是自发的还是经抗病毒治疗后的HBeAg阴转,都可以减少发生肝功能失代偿的机会.对于HBV携带者,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往往很差.我们采用抗病毒加免疫四联疗法治疗HBV携带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抗病毒四联疗法 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疗效观察
  • 简介:1背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是肝硬化的重要原因。研究显示,有效抑制HBV复制可改善肝纤维化,延缓或阻止代偿期肝硬化向失代偿期的进展,减少失代偿期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减少门静脉高压及相关并发症发生,延长生存期。因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对改善疾病临床结局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HBV相关肝硬化整体治疗策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代偿期肝硬化 抗病毒治疗 临床诊断 HBV复制 管理
  • 简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结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宿主因素和病毒学因素两大方面,其中病毒学因素包括HBVDNA载量,HBV基因型、HBV基因变异及HBV蛋白表达等。本文就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结局的病毒学因素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结局 病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