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SAA)水平在指导急性胆管炎患者应用抗生素的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6月~2017年5月我科诊治的118例急性胆管炎患者均接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再被分成两组,53例观察组患者依据血清感染标志物水平决定停用抗生素,65例对照组则依据传统的经验治疗停药。常规检测血清PCT、CRP和SAA。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PCT、CRP和SA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治疗9d后,对照组血清上述三种感染标志物水平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当血清PCT浓度低于0.25ng/ml、CRP浓度低于10mg/ml,或者SAA浓度低于10mg/ml,满足其中一项时,即停用抗生素治疗,而在对照组,则依据传统的经验,待体温和血象正常后3d停用抗生素治疗,结果观察组应用抗生素是时间为(8.6±1.9)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0.7±2.0)d(P〈0.05),观察组应用抗生素药物花费为(2465.7±306.4)元,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147.2±294.1)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PCT、CRP和SAA联合检测可有效地指导并缩短临床应用抗生素治疗急性胆管炎患者的时间,对临床控制抗生素滥用有帮助。

  • 标签: 急性胆管炎 碳青霉烯类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血清淀粉样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诊断肝癌的价值。方法在肝癌107例、肝硬化53例、肝衰竭患者40例和健康人34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73浓度,采用ROC曲线寻找GP73诊断肝癌的最佳截断点,并与AFP进行比较,以评价GP73诊断肝癌的价值。结果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衰竭患者血清GP73水平分别为123.5±22.4ng/ml、108.9±30.3ng/ml和130.3±45.6ng/m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人群(44.1±38.9ng/ml,P〈0.05);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衰竭患者血清AFP水平分别为236.6±205.3ng/ml、5.3±5.56ng/ml和53.9±40.40ng/ml;选择血清GP73最佳截断点为77.4ng/ml,其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89.6%,特异度为100%,AFP的最佳截断点为35.4ng/ml,其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64.2%,特异度为100%;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在不同年龄、性别、Edmondson分级和结节数目多寡之间无显著性相差,而在不同肿瘤大小、TNM分期和是否合并肝硬化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GP73诊断肝癌的灵敏度优于AFP,尤其在AFP阴性患者诊断中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肝癌 高尔基体蛋白73 诊断
  • 简介:1995~1997年间,我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36例“健康”成人的血清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与HBsAg白蛋白受体(HBsAg·Re)。现结合本组检测情况,就此二项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作一探讨。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系按照1995年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

  • 标签: 重度慢性乙型肝炎 白蛋白 HBSAG 血清HBCAG 患者血清 肝炎患者
  • 简介:血清蛋白酶原(PG)能反映胃黏膜功能状态,可作为胃黏膜病变的血清学标记。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病理改变,有文献报道Hp感染可影响血清PG水平。目的:探讨Hp感染对血清PG对胃黏膜病变诊断价值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7月—2015年6月于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胃镜和活检病理检查(包括Giemsa染色)以及血清PG检测的患者1216例,根据病理诊断和Hp状态分组,分析各组间PG水平的差异。结果:不同胃黏膜病变组间,Hp阳性患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PGⅠ/Ⅱ比值(PGR)以及PG(+)(PGⅠ≤70μg/L且PGR<3.0)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患者PGⅠ、PGⅡ水平、PGR以及PGⅠ≤70μg/L者、PGR<3.0者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胃黏膜病变组内,Hp阳性患者PGⅠ水平和PGR低于Hp阴性患者,PGⅡ水平和PG(+)者占比高于Hp阴性患者,部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可影响血清PG水平,缩小不同胃黏膜病变间PG水平的差异,加大与同种胃黏膜病变Hp阴性患者间PG水平的差异,降低PGR,提高PG(+)率。对于Hp阴性患者,可能需设定新的PG标准以提高其对胃黏膜病变的诊断敏感性。

  • 标签: 胃蛋白酶原类 幽门螺杆菌 胃炎 萎缩性 胃肿瘤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蛋白酶原及胃泌素17水平和胃癌的关系。方法:在2017年2月到2018年5月间选取210例患有胃病疾病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的对象,对所有的患者首先进行胃镜下活检,研究人员根据活检的结果将患者的病种分为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非萎缩性胃炎组三组。然后对所有的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来检测空腹血清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研究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和胃癌关系。结果:经过实验研究可知,三组患者的PGⅡ、G-17水平及PGR(PGⅠ/PGⅡ)水平都有明显差异,胃癌组的PGR水平要显著低于萎缩性胃炎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PGⅡ以及G-17水平都要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Ⅰ水平在三组患者中并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可以知道PGⅡ检测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57%(55/70)、82.14%(115/140);PGR检测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5.71%(25/70)、92.86%(130/140);G-17检测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29%(45/70)、89.29%(125/140)。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用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联合检测胃癌患者可以提早诊断出胃癌,提高胃癌诊断率,尤其是G-17联合PGR检测。对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可以让患者提早接受治疗,从而降低胃癌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在临床上可以大力的推广这种检测方法。

  • 标签: 血清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胃癌 关系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10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C4)的变化。方法采用胶体金法检测抗-HCV,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HCVRNA水平,将患者分为低、中等和高病毒载量3组。结果10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gA、IgG、IgM、补体C3和C4水平分别为(3.4±1.8)g/L、(19.3±3.6)g/L、(2.7±1.3)g/L、(1.0±0.2)g/L和(0.2±0.1)g/L,除C4外,均显著高于100例正常人[分别为(2.1±0.7)g/L、(11.8±1.9)g/L、(1.1±0.5)g/L、(1.1±0.2)g/L和(0.2±0.1)g/L,P〈0.05];22例低病毒载量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显著低于64例中等和16例高病毒载量患者(P〈0.05),而高病毒载量患者血清C3和C4水平显著低于低载量和中等载量患者(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可能发生了改变,对病情和治疗判断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免疫球蛋白 补体
  • 简介: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与总胆汁酸(TBA)水平关系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日本产CL-72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102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正常献血员血清PA、TBA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P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TB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随肝功能损伤程度的加重PA值逐渐下降,TBA值逐渐升高;肝硬化患者血清PA与TBA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682,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血清PA水平下降,TBA水平升高,血清PA与TBA呈明显负相关,联合检测血清PA、TBA水平能较早地反映肝脏合成及其代谢功能,对病情和预后的早期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肝硬化患者 TBA 血清前白蛋白 正常 临床意义 对照组
  • 简介:血清蛋白酶原(PG)是评价胃黏膜功能的有效指标,可作为辅助手段用于胃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中亦成为研究热点。血清PG检测作为一种无创、简便、廉价的检查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就血清PG检测在胃癌预警和胃黏膜功能评价中的价值作一综述。

  • 标签: 胃蛋白酶原类 胃肿瘤 幽门螺杆菌 抑酸 功能性消化不良
  • 简介:目的观察乳果糖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ALT、AST、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的影响。方法1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乳果糖治疗组。在射频消融术前后,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乳果糖。两组均在射频消融前后检测ALT、AST、甲胎蛋白、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3天,患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分别为15.42±3.81mg/L和13.85±4.67μg/L,与治疗前水平(14.23±4.65mg/L和12.28±4.45μg/L)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在1周后两者分别下降至4.56±1.38mg/L和4.35±2.12μg/L,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后3天对照组患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上升至20.36±7.72mg/L和17.62±9.43μg/L,显著高于治疗前水平(14.21±4.47mg/L和12.16±8.37μg/L,P〈0.05),但治疗后1周分别下降至12.28±7.36mg/L和11.01±8.24μg/L;术后3天ALT(89±47U/LL)和AST(71±38U/L)均由基线水平显著上升(115±53U/L和107±54U,P〈0.05),但术后1周下降至接近基线水平(63±32U/L和60±34U/L);治疗组甲胎蛋白水平由基线(1307±697ng/ml)持续下降(术后3天为875±653ng/ml,术后1周为201±171ng/ml,P均〈0.01)。结论乳果糖显著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后肝功能状态,并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可能对促进术后机体的恢复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射频消融 乳果糖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 简介:目的观察大剂量联苯双酯(DDB)对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26例血清AFP水平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DDB治疗,剂量为67.5mg/d(22.5mgtid)~135mg/d(45mgtid),连续治疗。治疗期间每隔4周检测AFP、肝肾功能。结果治疗后主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O.01);治疗后AF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52.3±92.6ug/L对280.O±315.2tug/L,卢3.5338,P〈0.001);治疗后血清ALT、AS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01)。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DDB对血清AFP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有明显的治疗效果,除了保肝降酶作用外,它还可降低血清AFP水平。

  • 标签: 乙型肝炎 甲胎蛋白 联苯双酯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铁(SI)、铁蛋白(FE)水平与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61例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采用比色法检测SI,放射免疫法检测FE,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SI和F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I、FE、MDA水平依Child-Pugh分级而呈上升趋势,而SOD水平则依次降低;SI和FE水平与MDA水平均呈正相关(r=0.562,P〈0.01;r=0.535,P〈0.01),与SOD水平均呈负相关(r=-0.429,P〈0.01;r=-0.422,P〈0.01)。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SI和FE水平与脂质过氧化损伤有相关性,过重铁负荷加重了肝细胞损害。

  • 标签: 肝硬化 乙型肝炎 铁蛋白 脂质过氧化 丙二醛
  • 简介:丙型肝炎病毒(HCV)具有较大的变异性,目前至少可以将其划分为3~6个基因型。HCV分型对于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研究、干扰素治疗效果判定及预后的预测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所用的HCV基因分型方法为PCR法,因其较复杂繁琐,技术条件要求高、费用贵、

  • 标签: 肝炎血清学 丙型肝炎 血清分型 肝炎病毒 分型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钙粘蛋白(E-CD)及相关蛋白α-,β-和γ-连环蛋白(catenin)胃癌中的表达并探讨这些分子与各种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二步法)对62例胃癌进行了E-CD,α-catenin、β-catenin和γ-catenin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在62例胃癌中,E-CD、α-catenin、β-catenin和γ-caten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5%、48.3%、25.8%和87%。E-CD在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和粘液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35.796和41.6%;在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和粘液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21.4%和16.6%。E-CD和α-catenin在管状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和粘液腺癌(P<0.05和P<0.01)。E-CD、α-、β-和γ-catenin的表达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神经浸润无显著相关性。尽管β-catenin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联系,但随胃癌分化程度的降低,其表达明显下降。结论细胞粘附分子如E-CD、α-catenin和B—catenin表达的降低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E-cadherin-catenin复合物的功能丧失与胃癌中的肿瘤浸润有一定联系。

  • 标签: 钙粘蛋白 E-CD Γ-连环蛋白 胃癌 病理特征 恶性肿瘤
  • 简介:重型肝炎患者病程中常常发生电解质紊乱且与预后密切相关。我们检测了43例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钾纳浓度,现报告如下。资料和结果一、临床资料43例重型肝炎均为1996年1月至L997年12月住院患者,其中急性重型4例,亚急性重型22例,慢性重型17例。男39例,女4例,年龄6~65

  • 标签: 重型肝炎 血清钾 浓度变化 血清钠浓度 血清钾浓度 病死率
  • 简介: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分泌型钙结合磷酸化糖蛋白,又称为早期T淋巴细胞活化因子1(earlyTlymphocyteactivation1,Eta-1)或分泌型磷酸蛋白。1979年Senger等首次报道一种转化特异性分泌蛋白与肿瘤的关系.称之为转化相关性磷酸蛋白。后来Franzen等从骨组织中分离出一种磷酸蛋白,其特性与Senger等发现的磷酸蛋白相似.因其介导骨基质矿化和重吸收过程而被命名为骨桥蛋白。以后相继在多种组织细胞中均发现OPN的表达和分泌,并参与多种生命现象。现在认为,在局部炎症中,它是免疫细胞募集及启动Th1细胞免疫的关键细胞因子。

  • 标签: 骨桥蛋白 炎症性肠病 特异性分泌蛋白 磷酸蛋白 磷酸化糖蛋白 细胞活化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肝细胞癌(HCC)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序列测定法检测65例HBVDNA阳性的HCC和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基因型。结果在65例肝细胞癌患者中,B型16例(24.62%),C型49例(75.38%);在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B型42例(58.33%),C型30例(41.67%),肝细胞癌患者C型感染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x^2=15.91,P〈0.05);在肝细胞癌患者,B型感染者的平均年龄为40.12±8.91岁,C型为42.24±11.23岁(t=1.68,P〉0.05)。在B型感染者中男性14例,女性2例,C型中男性43例,女性6例(x^2=7.27,P〉0.01)。结论HBVC基因型与肝细胞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肝细胞癌 乙型肝炎病毒DNA 基因分型
  • 简介: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s,HSPs)是一组高度保守的肽类蛋白质,主要作为分子伴侣参与蛋白质的合成、折叠、积聚、装配、运输和降解。HSPs广泛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植物等各个物种的细胞内,生理条件下占细胞内蛋白质总量的2%-5%。近年来。HSPs与肿瘤的关系备受关注,已证实胃癌的发病与HSPs关系密切。

  • 标签: 热休克蛋白 胃癌诊断 细胞内蛋白质 HSPS 分子伴侣 免疫作用
  • 简介:肝脏的外分泌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参与消化吸收以外,人体内大量化合物的代谢都需肝脏的处理并由胆汁排泄,这个外分泌过程就需要肝胆转运系统的参与,肝脏的转运系统中包含着许多的载体蛋白,这些载体蛋白与肝炎,肝内胆汁郁积,肿瘤化疗药物的耐受以及多种肝脏遗传性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所要综述的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themuhidrugresistanceprotein2,MRP2)就是这类载体中的一个.目前关于MRP2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RP2介导的肿瘤耐药以及MRP2缺乏所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这两个方面.本文从MRP2的结构功能、与肿瘤化疗耐药之间的关系,MRP2缺乏与高胆红素血症之间的关系以及MRP2表达障碍时MRP3对其代偿作用等方面,对MRP2的研究进展作一简单介绍.

  • 标签: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 外分泌功能 载体蛋白 肝脏遗传性疾病
  • 简介:蛋白是人体细胞外液中含量最多的蛋白,具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抗炎、抗氧化、结合和转运物质以及调节凝血功能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终末期肝病患者体内白蛋白存在数量和功能的异常。应用人血白蛋白治疗终末期肝病,可以增加有效循环容量,减少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人血白蛋白还可用于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发挥吸附小分子物质、清除毒素等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白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综述了人血白蛋白在终末期肝病治疗中应用的相关临床研究新证据,同时分析了人血白蛋白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误区,以期为人血白蛋白在终末期肝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 标签: 终末期肝病 人血白蛋白 肝肾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