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川芎有效成分川芎嗪(TMP)对人肝癌HepG-2细胞体外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分别给予50mg/L、100mg/L、200mg/LTMP和未加药物的阴性对照处理,采用基质粘附实验、Transwell小室迁移和侵袭实验测定HepG-2细胞活动能力,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epG-2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蛋白表达情况,并计算MMP-2/TIMP2比值。结果随着TMP浓度的加大,HepG-2细胞的粘附、侵袭和迁移数逐渐降低,50mg/L、100mg/L、200mg,TMP处理组HepG-2细胞粘附率分别为(56.2±5.1)%、(36.9±4.2)%、(22.1±3.2)%,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89.4±4.6)%,P〈O.05】;100mg/L和200mg/LTMP处理组HepG-2细胞迁移细胞数分别为(196.6±10.6)个/视野、(182.2±12.4)个/视野,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234.6±8.7)个/视野(P〈0.05);100mg/L和200mg/LTMP组HepG-2细胞侵袭细胞数分别为(145.9±9.8)个/视野和(123.5±9.3)个/视野,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166.3±10.2)个,视野(P〈0.05);随着TMP浓度的加大,细胞MMP-2蛋白表达量逐渐降低,而TIMP2蛋白表达量逐渐升高,与阴性对照组比,实验组细胞MMP-2蛋白表达量和MMP-2/TIMP2比值明显降低,而TIMP2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O.05)。结论TMP可有效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粘附、侵袭和迁移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明显下调细胞MMP-2而上调TIMP2蛋白表达有关。

  • 标签: HEPG-2细胞 川芎嗪 粘附 侵袭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
  • 简介:背景: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肠黏膜屏障损伤引起继发感染是AP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AP肠黏膜屏障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研究HMGB1与AP患者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关系。方法:纳入2007年12月-2009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1医院收治、确诊的AP患者80例,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38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42例,选取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HMGB1含量,分析其与AP病情严重程度、血清内毒素含量、二胺氧化酶(DAO)含量、尿液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的关系。结果:SAP组和MAP组血清HMGB1含量、内毒素含量、DAO含量和尿液L/M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患者血清HMGB1含量与血清内毒素含量、DAO含量、尿液IMM比值以及Ranson评分、24hAPACHEⅡ评分、BahhazarCT评分均呈正相关(P〈0.001)。结论:血清HMGB1含量反映AP病情严重程度,并可作为判断AP患者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参考指标。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胰腺炎 肠黏膜 损伤 内毒素类
  • 简介:目的探讨阶梯式治疔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AMVT)中的治疗效果,并分析该方案对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AMVT患者86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凝、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阶梯式治疗,即将治疗分成3个阶段,首先行血管取栓术,其次为术后抗凝、溶栓治疗,最后行Ⅱ期手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采血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叶酸(FA)、血清D-二聚体(D-D)及白细胞计数(WBC),记录两组院内死亡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7.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0%(P〈0.05)。两组治疗前的血浆Hcy、F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浆Hcy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浆FA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前的静脉血WBC、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WBC、D-D水平较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患者死亡,对照组死亡率为13.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梯式治疗能提高AMVT的临床疗效,降低院内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 阶梯式治疗 院内死亡
  • 简介:阿德福韦酯(ADV)主要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临床应用中引起肾损害的情况偶有发生。我们报道1例长期超量服用阿德福韦酯引起范尼综合征(Fs)患者。病例摘要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肝功能异常8年,下肢关节疼痛进行性加重3年,行走困难5个月于2011年3月3日人院。患者被发现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20年。缘于2003年患者开始出现ALT轻度升高,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抗病毒治疗。2006年出现“耐药变异”,改为拉米夫定100mg联合阿德福韦酯20mg/日治疗,2008年开始感觉右侧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逐渐发展到双侧膝关节、踝关节及肋骨疼痛不适,未处理。2010年11月上述关节疼痛加剧,不能下地行走,在当地医院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无效,遂转入我院。查体:体温36.7℃,脉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80mmHg(1mmHg=0.133kPa)。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范可尼综合征
  • 简介:背景:对肝硬化急性失代偿(AD)患者而言,在入院初期准确进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CLIF-COF、MELD、MELD-Na评分为较好的短期预后预测模型,但评分方法复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使用。目的:提出更简单、客观的简化MELD评分系统,以期准确预测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AD患者的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5年1月—2010年12月上海仁济医院住院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AD患者共890例,收集患者临床数据和预后信息。计算入院当天简化MELD评分(含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肌酐三项指标),根据评分及其对应的28d死亡率进行预后分群。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各群体1年累积生存率,以ROC曲线分析各预后模型预测28d死亡的预测效能。结果:根据入院当天简化MELD评分可将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AD患者分为低、中、高28d死亡率和不同中长期预后群体,三组对应评分分别为0~2分、3分和4~6分,28d死亡率分别为5.5%、19.8%和48.6%。简化MELD评分预测28d死亡的预测效能与CLIF-COF、MELD、MELD-Na评分无明显差异,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8、0.831、0.828和0.830。结论:简化MELD评分准确地在入院当天将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AD患者区分为低、中、高28d死亡率群体,评分方法简单,便于临床应用。

  • 标签: 乙型肝炎 肝硬化 急性失代偿 预后 MELD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