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患者为18岁,男性,农民,因反复咳嗽、咳痰9,加重1周,于2007117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10前,玩耍时不慎将针头吸入气管内,当时无明显不适,未予治疗,9前患者出现阵发性咳嗽、咳白色泡沫痰,受凉后尤著,无咯血、胸痛、胸闷等不适,经服用药物治疗,症状可缓解,但一直未予特殊检查治疗。患者入院前1周受凉后咳嗽、咳痰症状加重,在当地县医院行胸片检查提示左肺下叶金属异物(如图1,2),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入院查体:T36.8℃,P80次/分,R16次/分,BP105/70mmHg,神志清,精神可,口唇无紫绀,咽部充血,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清,无明显干湿啰音。

  • 标签: 纤维支气管镜 滞留支气管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 简介:1:男性,64岁。因胸闷、胸痛2余,以冠心病入院。入院3日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近端重度狭窄,左前降支支架置入。术后常规右股动脉穿刺部位加压包扎24h,沙袋加压6时,次日解除包扎时发现局部有一硬结。术后20d患者感右下肢压痛并浮肿,下床时突感胸闷、气短大汗。胸部CT示:左肺下动脉,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介入治疗术 冠状动脉造影 左前降支 加压包扎 重度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并肺炎的CT表现。方法5例临床确诊甲型H1N1流感的重症患者共8次胸部CT扫描(复查3例)资料。结果5例中均为双肺多叶、多段实变灶,无明显肺叶、肺段或特定体位分布趋势;大片肺实变表现为双侧沿支气管树分布的肺段实变;内有明显的空气支气管征;相邻肺段实变融合或在叶间裂处相邻的肺叶实变扩展,于影像接触部位融合,形成更大片实变影;肺内小病灶均为双肺多发,呈类圆形或棉团状,沿肺纹理分布最多见;大片肺实变可呈均匀致密实变、磨玻璃样变、蜂窝状实变,小病灶与大片实变灶一致,磨玻璃样变可出现在初诊和吸收期病例;反应性胸膜增厚及胸膜积液常见;无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CT改变提示:甲型H1N1重症病例并肺炎在病程发展阶段,病变有经支气管肺泡系播散的特点。

  • 标签: 重症甲型H1N1流感并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病史摘要患者男性,39岁;反复发作哮喘10,加重20min.患者经"氨茶碱、泼尼松"治疗有效;皮肤过敏试验提示2对花粉、粉尘等多种物质过敏.

  • 标签: 哮喘性猝死 哮喘 猝死 病例报告 急救
  • 简介:1女,30岁.因反复咳嗽半年、气促半月入院.半年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白色黏液痰.无潮热、盗汗、胸痛.X线示'左肺不张'.查体:T37.1℃、P80次/分、R20次/分,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胸廓无畸形,左肺叩诊呈实音,呼吸音极弱.纤支镜检查示'气管内近隆突处一新生物完全阻塞左主支气管',病检示'慢性炎症',血沉、结核抗体均正常,多次痰查抗酸杆菌均阴性.转至上海某医院,行纤支镜下微波热凝加切割治疗术,术后左肺复张良好,病检诊断为'肺结核'.术后予以三联抗痨.

  • 标签: 新生物 气管内 文献复习 误诊 浅表淋巴结 左主支气管
  • 简介:肺脓肿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肺组织病变,早期为化脓性炎症,继Ⅲ坏死形成脓肿。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奥痰,以厌氧菌感染最为常见,占85%-93%,偶见于需氧菌,包括金葡菌、肺炎球菌等,而粪肠球菌引起的肺脓肿罕见报道,现将我院确诊的1例类肠球菌肺脓肿报道如下.

  • 标签: 粪肠球菌 肺脓肿 肺组织病变 化脓性炎症 厌氧菌感染 临床特征
  • 简介:膈疝是指腹内脏器经膈肌的薄弱孔隙、缺损或创伤裂口进入胸腔所致。随着现代交通、建筑事业的发展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创伤性膈疝有增多的趋势。其临床表现复杂,常合并有多部位、多脏器的损伤,容易误诊或漏诊。文献报道创伤性膈疝的漏诊率高达12%-66%,死亡率可高达34%,往往因误诊或漏诊最后形成创伤迟发性膈疝。我院从20041-20085收治3例迟发创伤性巨大膈疝。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创伤性巨大膈疝 迟发创伤性 护理 创伤性膈疝 迟发性膈疝 漏诊率
  • 简介:男性,25岁,汉族,武警某部队战士。因活动后胸闷1周,伴晕厥1次入院。入院前1周在下楼时突觉胸闷,随之出现意识丧失,呼之不应,约2min后自行清醒。血D-二聚体3.2mg/L(正常〈0.3mg/L)。胸片:双肺纹理增多。心电图:不完全型右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V1-V3导联T波倒置。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晕厥 右束支传导阻滞 导联ST段压低 V1-V3导联 血D-二聚体
  • 简介:阿米巴病是由致病性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引起,而阿米巴肝脓肿是阿米巴病最常见的并发症,通常由肠腔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通过门静脉到达肝脏,引起肝细胞溶解坏死而成为脓肿,因而称为阿米巴肝脓肿。本文报告巨大阿米巴肝脓肿1例并复习有关文献。

  • 标签: 阿米巴肝脓肿 胸腔积液 误诊 阿米巴滋养体 阿米巴病 阿米巴原虫
  • 简介:患者,男,45岁,无锡籍,无业,因咳嗽、发热1余,咯血1天,于2006724日入院。既往有肺结核史3,有3HRE服药史。有低蛋白史5,未经诊治。胸部X线示:右上肺陈旧性结核,左上肺纵隔旁巨大肿块影,遂收入院。查体:神志清,消瘦,T38.7℃BP110/65mmHg,口唇无紫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气管居中,左上肺叩诊实音,左上肺听诊呼吸音减低,两肺未闻及干、湿哕音,心率108次/min,律齐,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及器械检查:血常规WBC15.05×10^9/L,N0.825,痰浓缩涂片找结核杆菌6次阴性,血CEA及电介质正常,乙肝标志物:HBsAg,抗-HBc,抗-HBe均阳性,肝功能ALT15iu/L,AST21iu/L,A24.1g/L,G36.4g/L,余项正常。

  • 标签: 顽固性呃逆 左氧氟沙星 肺陈旧性结核 肺结核史 浅表淋巴结 HBsAg
  • 简介:镇痛泵广泛使用于各种手术后,48h内能缓解手术创伤所造成的痛疼。多用于硬膜外,对于癌症晚期疼痛用镇痛泵效果更好,能持续不间断的给镇痛药,又能避免从外周静脉多次注射和灌注药物。操作方法:经腰椎间隙穿刺将一特殊导管放置于硬膜外的埋入式导管,经背部用皮下隧道方式将导管一端连接埋入式的导管,另一端连接储液药盒,

  • 标签: 镇痛泵 晚期癌症 导管放置 护理 椎间隙穿刺 手术创伤
  • 简介:目的提高对双原发性肺癌的认识。方法结合1例双原发性肺癌的临床资料和文献复习,分析该病的临床诊断、发生机制、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纤支镜及病理检查是诊断双原发性肺癌的方法。区域性癌化是双原发性肺癌发生的病理基础。结论双原发性肺癌易漏诊,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双原发性肺癌 诊断 病理
  • 简介:目的:分析三维适行放疗(3D-CRT)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联合方案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治疗的154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78例(三维适行放疗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联合方案)和对照组76例(三维适行放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6.93%,3生存率97.43%,6个生存率88.46%,1生存率74.36%,不良反应发生率38.46%,与对照组相关数据比较,P〈0.05,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三维适行放疗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联合方案能够有效延长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三维适行放疗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患者,男性,22岁,农民,未婚。2009216日因咳嗽、发热半月。胸片示右肺第四前肋以下可见外高内低抛物线影。初步诊断:结核性胸膜炎入院。患者人院前曾在综合医院按结核性胸膜炎,给予异烟肼片0.3/日,利福平0.45/日口服10天。查血沉40mm/h,肝功能:谷丙转胺酶123U/L,谷草转氨酶69U/L,PPD试验阳性。

  • 标签: 抗结核药物 肝昏迷 结核性胸膜炎 谷草转氨酶 死亡 板式
  • 简介:胸腺瘤是纵隔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发生率占纵隔肿瘤的20%-40%,绝大多数胸腺瘤位于前上纵隔。异位胸腺瘤少见,可发生于中后纵隔、颈部、甲状腺、心包、肺实质、胸膜、支气管及胸壁等部位[1,2]。而发生于膈肌较罕见,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异位胸腺瘤 恶性胸腺瘤 膈肌 纵隔肿瘤 发生率 上纵隔
  • 简介:目的探讨肺组织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结合收治的1例肺组织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该病的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肺组织细胞增多症好发于吸烟人群,临床上多表现为活动后呼吸困难以及反复气胸。X线表现为中上肺野多发小结节状改变,晚期表现为多发囊状以及纤维化改变。病理表现为嗜酸性肉芽肿。约一半病人经激素或不经任何治疗后症状缓解,三分之一病人病情急性加重,导致呼吸衰竭。结论肺组织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罕见疾病,容易误诊,HRCT对诊断很重要,确诊需要病理。治疗以激素治疗为主。

  • 标签: 肺组织细胞增多症 诊断 治疗
  • 简介:一、临床病例患者29岁男性,公司职员,因“胸痛半月余”于6.23号入院,无寒战发热及咳嗽咳痰,无咳血盗汗,无关节疼痛及皮疹,伴有腹痛,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查胸部CT示左肺下叶背段感染性病变,左侧胸腔积液,

  • 标签: 左侧胸腔积液 肺吸虫病 化脓性 误诊 感染性病变 肺下叶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