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前S1蛋白(Pre—S1)在血清学诊断乙肝病毒复制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250例。分别测定每份患者血清中HBV标志物、前S1蛋白和HBVDNA。结果:HBeAg(+)组中前S1蛋白阳性率97.2%(70/72),HBVDNA阳性率100%(72/72)。HBeAg(-)组中前S1蛋白阳性率60.1%(107/178),HBVDNA阳性率63.5%(113/178)。前S1蛋白和HBVDNA的总符合率为89.6%(224/250),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和HBVDNA的总符合率为54.8%(137/250),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中检出前S1蛋白阳性2例。结论:前S1蛋白比HBeAg更敏感地反映HBV复制情况,且可弥补由于HBsAg基因编码区突变造成的漏诊。

  • 标签: 前S1蛋白 乙肝病毒DNA 乙肝标志物
  • 简介:目的:确认血液病毒核酸检测(NAT)仪器在使用前,其性能可以满足实际检测工作要求。方法:为确认设备的检测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可靠性和防止污染等性能,设计4个试验组:联检试验组和鉴别试验组,将生理盐水标本和NAT质控品(HBVDNA、HIV-1RNA、HCVRNA)交叉放置于标本架上,进行NAT联检和鉴别检测;仪器比对组用同一批献血者标本在同类型的2台仪器上进行检测;污染评估试验组用生理盐水作为阴性标本进行NAT联检。结果:所有NAT检测结果均与预期一致。结论:血液病毒核酸检测设的各项性能满足实际检测工作要求。

  • 标签: 核酸检测 仪器 性能确认
  • 简介:目的:了解洛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艾滋病病毒(HIV)确认阳性者的人群分布特点。方法:调查2005—2011年无偿献血HIV确认阳性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住址和感染方式。结果:共检测本市无偿献血者标本378414人份,HIV确认阳性21份,确认阳性率为5.6/10万。21名确认阳性者人群特点是以本地长住,男性,21~40岁,农民和工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居多。结论:随着献血人群和献血目的的复杂化,采供血机构可通过招募、征询、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提高检测技术水平等措施降低HIV经血传播的风险。

  • 标签: 无偿献血 HIV 确认阳性 分布 特点
  • 简介:目的:探讨EB病毒(EBV)DNA载量及EA(早期抗原)IgG抗体滴度与鼻咽癌的临床关系。方法:以2014-05-2015-05共164例入住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的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随机做了外周血EBVDNA病毒载量的为89例,89例中随机又检测EAIgG滴度的为51例,结合鼻咽癌的临床分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在鼻咽癌的临床初级中级阶段(如T1,N0,M0,Ⅰ),EBV-DNA-初诊阴性组的比例大于初诊阳性组(P〈0.05)。在整个鼻咽癌诊疗过程中,EBV-DNA的载量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EAIgG与放射标准摄取值(SUV)呈现正相关(P〈0.05)。EAIgG的滴度随着临床分级的提升而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咽癌的临床初级中级阶段,EBV-DNA的病毒载量检测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整个鼻咽癌诊疗过程中,EBVDNA病毒载量的波动性及EAIgG抗体滴度与临床分级/放射标准摄取值的一致性能够指导鼻咽癌的治疗。

  • 标签: 鼻咽癌 EB病毒
  • 简介:目的:研究输血对初诊多发性骨髓(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2-06-2016-12首次诊断的84例MM患者根据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42例)和非输血组(42例)。观察各组总生存率(OS)及无进展生存率(PFS)。结果:输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比非输血组患者低。输血组患者硼替佐米的使用率更高。单因素分析中采取输血的患者PFS更低;年龄、ISS分期、血小板水平、血红蛋白水平、血清肌酐水平、血清β2-MG、血清钙和沙利度胺药物的使用是OS和PFS的共同影响因素。采用多变量分析,高龄(≥60),高血清钙(≥2.75mmol/L)是影响MM患者OS的危险因素,高血小板水平(≥100×10^9/L)和沙利度胺药物的使用是OS的保护因素。Ig分型和沙利度胺应用是MM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输血不是MM患者OS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沙利度胺药物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OS和PFS。输血不影响MM患者的PFS以及OS,不是M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输血 多发性骨髓瘤 生存分析 预后
  • 简介:目的:了解2006-2010年浠水县青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HBsAg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总感染率为4.20%,并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浠水县青年HBsAg阳性率低于普通人群感染率,但仍应重视乙型肝炎监测与防治工作。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 青年
  • 简介:目的:探讨在白细胞过滤、血浆病毒灭活等新技术应用后的血液容量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用电子天平准确称重按标准进行采集的400ml、300ml原料全血各100袋及其制备的成分血液的重量,与理论值进行比较。结果:200袋原料全血及其制备成成分血液的实际重量均在理论值范围内。结论:白细胞过滤、血浆病毒灭活等新技术的应用对血液容量有一定损耗,应采用有效措施保证成分血液的容量。

  • 标签: 白细胞过滤 病毒灭活 容量控制标准
  • 简介:目的:了解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的过程中,血浆中诸成分的免疫活性及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将含有1μmol/L亚甲蓝的血浆置医用血浆病毒灭活柜中,经光照强度为3.8万Lux的可见光照射30min。结果:经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大部分在20%以下,总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含量稍有减少。结论: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中大多数成分的影响不明显。

  • 标签: 新鲜血浆 病毒灭活 亚甲蓝光化学法
  • 简介:目的:了解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肠杆菌细菌的好发部位及耐药性,提供流行病学资料,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发生肠杆菌细菌医院感染的肿瘤患者病历资料;采用WHONET5.6版本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2013-2014年肠杆菌细菌医院感染的肿瘤患者共168例,其感染高发部位依次为:呼吸道48.2%、泌尿道24.4%、皮肤、黏膜12.5%;分离到200株肠杆菌细菌,32株为复数菌感染,其中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奇异变形杆菌较常见,分别占30.0%、20.5%、15.0%;药敏数据显示:本组200株肠杆菌细菌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细菌检出率为30.5%,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共101株,其中产ESBLs细菌检出61株,检出率为60.40%;耐药率最高的抗菌药物是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每种病原菌均超过75%;阿米卡星、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耐药率均〈20.0%。结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肠杆菌细菌临床分布上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有所上升,所分离细菌耐药性严重,只有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避免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减轻个人和社会的医疗费用负担。

  • 标签: 肿瘤患者 肠杆菌科细菌 医院感染 好发部位 耐药性
  • 简介: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MM)3种常见IgH易位与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35例伴有t(4;14)、t(11;14)及t(14;16)的初诊MM患者骨髓涂片及外周血涂片中骨髓细胞形态特征及比例。分别按照细胞成熟度及细胞大小的形态特征对浆细胞形态分类。按细胞成熟度分为成熟型(Ⅰ型)、幼稚型(Ⅱ型)、原始型(Ⅲ型)及中间型(Ⅳ型)浆细胞;按细胞大小分为大浆细胞和小浆细胞(又称为淋巴样浆细胞,LP-PC)。然后根据具有各种不同形态特征浆细胞所占比例,将骨髓分为成熟型骨髓(Ⅰ型骨髓)、幼稚型骨髓(Ⅱ型骨髓)、浆母细胞型骨髓(Ⅲ型骨髓)、中间型骨髓(Ⅳ型骨髓),非成熟型骨髓(Ⅱ型+Ⅲ型+Ⅳ型骨髓)。分析3种IgH易位与不同细胞形态学分型及分类之间的关系。结果:t(11;14)患者中Ⅰ型骨髓占53.45%(31/58),多于t(4;14)患者46.55%(27/58)(P〈0.05),且t(11;14)中Ⅰ型浆细胞占总浆细胞比例为62.64%,高于t(4;14)患者50.14%(P〈0.05)。t(11;14)患者中伴有LP-PC骨髓占70.69%(41/58),显著多于t(4;14)患者6.85%(5/73)(P〈0.05)。t(4;14)患者中非成熟型骨髓占63.01%(46/73),显著多于t(11;14)患者46.55%(27/58)(P〈0.05)。而t(14;16)患者例数较少(4/135),形态分类均为非成熟型骨髓细胞且均未检出LP-PC。结论:不同的IgH易位与特定的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有关。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形态学 荧光原位杂交
  • 简介:目的:了解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11—2012年129328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ELISA双试剂抗-HCV检测以及混样核酸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2年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的抗HCV阳性率为0.25%(327/129238)。HCVRNA阳性率为0.10%(130/129238)。丙肝病毒的感染与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不相关(P〉0.05),但与献血者的年龄、职业密切相关(P〈0.05);同时抗HCV阳性率与ALT、HCVRNA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和梅毒感染无关。结论: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抗-HCV阳性率较低,且主要为单纯性感染。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丙型肝炎病毒 血清学筛查 核酸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乙肝前S1抗原(pre-S1)在几种常见乙肝模式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53例乙肝两对半不同模式的患者血清及50例全阴对照组血清,同步进行pre-S1及HBV-DNA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HBc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85.7%,HBV-DNA检出率为87.8%;在HBsAg(+)、HBcAb(+)、HBe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53.9%,HBV-DNA检出率为49.4%;在HBsAg(+)、HBeAg(+)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78.3%,HBV—DNA检出率为80.0%;在HBsAg(+)、HBcAb(+)模式组,pro-S1检出率为28.6%,HBV—DNA检出率为24.5%;在HBsAg(+)、HBeAg(+)、HBe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16.7%,HBV—DNA检出率为0.0%;在其他模式组,pre-S1和HBV-DNA检出率均为0.0%。结论:乙肝前S1抗原可作为HBV在体内复制的可靠标志。

  • 标签: 乙肝病毒 前S1抗原 HBV-DNA
  • 简介: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变化的发展规律,阐明中性粒细胞变化对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3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治疗48周,随访24周。分别于2周,4周,12周,24周,36周,48周,60周,72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HBV-DNA定量等检测。结果: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率为51.71%(12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多出现在治疗开始4~12周。治疗2周内中性粒细胞开始下降,4周时下降明显,至第12周时同时降到最低值。中性粒细胞4周下降幅度超过0.4×109/L对SVR率有预测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4~12周中性粒细胞明显下降,此阶段应加强随访、干预,避免不良反应发生。4周时中性粒细胞下降幅度对SVR率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 标签: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性粒细胞 干扰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