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心肌梗死后,病死率和再发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在最初的4~6周最高(图1)。此后,50~70岁的患者年病死率为5%~10%(普通人群平均病死率为1%),3%~4%患者再次发生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患者随年龄增长、左心室功能不全加重和再发心肌梗死,其存活率进一步降低。心肌梗死还可能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带来显著的影响。焦虑和抑郁常见,患者可能存在复发性心肌缺血或气短,影响他们未来的就业。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理护理 冠脉造影检查 运动负荷试验 生活方式 干预性治疗
  • 简介:PKC是细胞内信号传导的重要成分,生理功能主要有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坏死及基因表达,调节神经兴奋性,突触塑形。目前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在参与心肌预处理后处理过程的多种因素中,PKC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多种因素的一条共同的通路,本文就PKC及亚型在心肌预处理后处理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缺血预处理 缺血后处理 蛋白激酶C 亚型
  • 简介:<正>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严重心衰年死亡率约30%~40%,心衰是至今为止发病率继续增加的心血管疾病。大量研究发现心衰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进行性的、不断进展的病理生理过程,预测心衰的预后并对其发展的过程进行干预,延迟病情进展,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对一些预后差的患者行

  • 标签: 预后预测 心血管疾病 病理生理 预后差 最佳治疗方案 心功能
  • 简介:各种类型心脏疾患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心衰),其生活质量下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入院率和死亡率均很高,近半数患者在5年内死亡,而重症患者的1年死亡率则高达50%。在心血管病患者院内死亡的直接原因中,近3/4为心力衰竭。β受体阻滞剂(BRBA)、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ACEI)及一些新技术如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应用虽可改善运动耐量及生存质量,但绝大多数心衰患者并未因此而获益。本文拟就影响心衰预后若干因素的研究近况作一简述。1神经体液因子1.1心钠素(atrianatriureticpeptide,ANP)用漂浮导管同时测定肺动脉、右心室、右心房的压力和上述三个部位血浆ANP浓度时发现,心血管各部位的压力及血浆

  • 标签: 因素研究进展 干预因素 心力衰竭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胰腺癌早期诊断及生存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胰腺癌患者280例,对所有病例进行病史采集及随访。Kaplan—Meier及寿命表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符合条件的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91.8%患者的年龄〉40岁,高峰年龄在50~73岁。多以腹痛和黄疸就诊。影像学检查以B超和CT为主,敏感性分别为70.6%、95.3%。89.3%患者联合进行B超和CT检查。CA19-9敏感性为81.1%。中位生存期为(7.0±0.5)个月,1~5年生存率分别为28%、9%、6%、2%、1%。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65岁、CA19-9〉均数、TNMⅢ或Ⅳ期、有淋巴结或血管浸润以及2个以上脏器转移、非手术治疗、KPS评分〈60分、体重下降≥5kg等都是预后不良的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治疗方式、年龄、TNM分期、KPS评分和有无腹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年龄、有无腹水、肿瘤分期及治疗方式是影响本组胰腺癌预后的高风险独立因素。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提高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

  • 标签: 胰腺肿瘤 诊断 预后
  • 简介: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心血管死亡是3个主要临床心血管事件,是各种心血管病最严重的不良后果。高血压被公认为临床心血管事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和人类的最大杀手,其既可独立、又可放大其他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作用。从危险因素到临床心血管事件链,血管病变是其病理基础和关键环节,而其外在表现主要为动脉僵硬度增加。

  • 标签: 心血管事件 高血压 血管病变 动脉僵硬度 动脉弹性
  • 简介:新世纪肿瘤治疗的挑战之一是寻找针对病理发生学上一致的肿瘤类型的特异性靶向疗法,以达到最大疗效和最小毒性,其中肿瘤的精确分型是关键。目前,肿瘤分类或分型主要依据于形态学标准,故有局限性,因为相同形态的肿瘤可能具有明显不同的临床过程和治疗反应。这些肿瘤在临床上的异质性提示可能存在不同的分子亚型。近年,肿瘤分子分型(molecularstaging/molecularclassification)的概念悄然而生,即在基因表达水平上精确区分肿瘤的分子类型,标志着肿瘤分型已进入分子时代。

  • 标签: 胃癌 分子分型 诊断 预后判断
  • 简介:目的探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不同时机开通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伊宁市第十一医院心内科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的STEMI住院患者160例,其中男性105例,女性55例,年龄(63.1±9.6)岁.根据患者择期PCI干预Non-IRA的时机不同,分为≤14d组(n=92)和30~60d组(n=68),比较两组冠状动脉造影、Non-IRA平均支架植入数量和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术后对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和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Non-IRA支架植入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d组住院期间PCI相关并发症较30~60d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8.5%vs7.4%;P=0.034).两组术后1个月MACE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30~60d组MACEs发生率较≤14d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9%vs16.3%;P=0.042).结论30~60d择期干预Non-IRA降低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和术后6个月发生MACEs的风险,可能为择期PCI干预Non-IRA的较理想时机.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病变 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多支血管病变
  • 简介:从1990年起心血管疾病持续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约占每年总死亡人数的40.27%。冠心病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WHO全球健康报告显示.如不加控制。到2030年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将比2000年增加3.7倍。近百年来.

  • 标签: 精神卫生 心血管疾病 精神心理状态 疗效 预后
  • 简介:<正>冠脉造影2871例中,检出心肌桥35,检出率为1.22%。心肌桥前段血管粥样硬化组的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为(68±15)%,无粥样硬化组为(54±14)%(P<0.01),心电图异常组的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63%±13%)重于心电图正常组(49%±13%,P<0.05),但与心绞痛的典型(58%±15%)与否(54%±15%)关系不大,左室肥厚者的肌桥收缩期狭窄程

  • 标签: 心肌桥 血管粥样硬化 冠脉造影 狭窄程度 左室肥厚 心电图异常
  • 简介:白血病是一组高度异质性恶性血液病,其类型与疾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选择均有密切关系。七十年代末期,由于免疫学、单克降抗体和染色体分带技术的发展,白血病免疫分型诊断和细胞遗传学分型的研究进展迅速,建立了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分型方法,使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更为可靠,免疫学分型也成为白血病诊断和分型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研究的广泛深入,人们发现免疫分型不仅有助于白血病的诊断及分型,且与白血病临

  • 标签: 免疫分型 分型预后 白血病免疫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与慢性肾脏病(CKD)合并AKI(AonC)患者的预后。方法入选北京友谊医院医疗保健中心2009年8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AonC患者147例,男性105例,女性42例,年龄(83.95&#177;7.04)岁;同期单纯AKI患者270例,男性226例,女性44例,年龄(81.75&#177;6.98)岁,比较两组患者近期(1年内)预后。结果单纯AKI患者随访30d时的病死率高于Aon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0d和1年时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存活患者的肾功能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的AonC患者随访30d、90d和1年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是否合并CKD与患者30d病死率无关(P=0.068),与AKI分期、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心力衰竭、恶性肿瘤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相关,肾脏替代治疗(RRT)为保护性因素。结论老年AKI患者患病率和病死率高,是否合并CKD与近期预后无明显相关。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慢性肾脏病合并急性肾损伤 病死率 肾功能恢复
  • 简介: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重要独立预测因子。临床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硬化的经典指标—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wavevelocitv,PWV)每增加4-5m/s,心血管死亡风险^[1]、致死性卒中^[2]及冠心病事件风险^[3]均增加40%左右。

  • 标签: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动脉硬化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高血压
  • 简介:目的分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fimaryaldosteronism,PA)患者术后血压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中心收治的PA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及临床随访6个月~3年,将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初步筛选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血压恢复的独立因素。结果93例PA术后患者中,根据影像及病理结果示:醛固酮腺瘤59例(63.44%),单侧肾上腺增生27例(29.03%),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7例(7.52%);术后血压恢复正常43例(46.24%),血压部分缓解47例(50.54%),血压无缓解3例(3.2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3个显著影响因素:高血压病史、术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情况、术前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ldosterone-to-reninratio,ARR)。结论对于需手术的PA患者可根据其高血压病史、药物疗效及血浆ARR预判术后血压恢复情况,并加强术后随访及生活干预,提高综合治疗。

  • 标签: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血压 预后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AECG)在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心功能不全患者78例,每例患者都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和AECG资料并进行了随访.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回归方程进行危险因素的筛选.结果在132例患者中,死亡21人.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RR:1.02;95%CI:1.01~1.03)、低射血分数(RR:0.963;95%CI:0.948~0.982)、心率过快(RR:1.05;95%CI:1.04~1.07)、心率范围较小(RR:0.973;95%CI:0.961~0.984)、阵发性房颤(RR:1.21;95%CI:1.15~1.28)和非持续性室速(RR:1.31;95%CI:1.22~1.37).结论AECG所监测的心率范围、阵发性房颤以及非持续性室速是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因此,AECG在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中有参考价值.

  • 标签: 心力衰竭患者 动态心电图 预测价值 LOGISTIC回归模型 预后 阵发性房颤
  • 简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其治疗效果近年来尚无显著改善,虽然诱导治疗的首次缓解率可达到89%-90%,但3-5年的无病生存率仅为10%-30%,约有50%以上的患者1-2年内复发。老年ALL预后尤其不良,英格兰北部和美国报道提示所有60岁以上老年ALL患者采取足够积极的治疗,2年总生存率约20%,5年总生存率约为12%,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老年 预后因素 生存
  • 简介:目的分析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时机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共104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入住ICU时间分为观察组(术后立即入住ICU)和对照组(术后2d入住ICU),每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GCS评分良好率、中重残率、植物状态率、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中残、重残、植物状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肺部感染、高钠血症、脑性盐耗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及早送入ICU病房,可明显提升术后恢复良好的几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 标签: 重型颅脑外伤 ICU GCS评分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收集2008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8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地分析性别、年龄、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MIPI)评分、骨髓受侵情况、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B症状、Ki-67水平、乳酸脱氢酶(LDH)、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临床分期、首次治疗方法等各因素,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对累积生存率进行比较,生存资料及预后分析采用乘积极限法(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各临床要素对疾病预后的影响。结果年龄<65岁与≥65岁分组(P=0.036)、MIPI评分低危、中危、高危分组(P=0.049)、ki-67<30%或≥30%(P=0.001)与预后具有相关性,而性别、B症状、ECOG评分、β2微球蛋白、LDH、WBC、LYM、临床分期、首次治疗方法统计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的年龄<65岁预后好。MIPI评分中、低危组预后好,高危组预后差。免疫表型中Ki-67<30%较≥30%的患者预后好。

  • 标签: 套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背景:目前还没有很好的生物标志物来评价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情况。我们研究NT-proBNP在血浆中的浓度是否可以作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放入支架治疗后的预后标志物。方法和结果:测定1059位经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证实有明显冠状动脉疾病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NT-proBNP的浓度。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死亡事件。经过平均3.6年的随访(四分位数间隔范围为3.3~4.5年),106位患者死亡。Kaplan-Meier曲线估计五年死亡率在第一个四分位点为4.7%,第二个四分位点为7.8%,第三个为11.4%,第四个为32.7%(P〈0.001)。Cox氏比例危害模型显示NT-proBNP与死亡率强相关(第四个较第一个百分位点调整后危害比为5.83,95%可信限为2.08~16.44)。NT-proBNP对心血管病被证实有相同的预后价值(第四个较第一个百分位点危害比位5.98,95%可信限为1.55~23.13,对纽约分级为I或II级的病人第四个较第一个百分位点危害比位6.03,95%可信限为2.07~17.52)。结论:血液循环中NT-proBNP的水平是评价慢性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很强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NT-PROBNP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预后价值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生物标志物 心绞痛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