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血管超声探讨冠状动脉重构的病变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3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45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及血管超声检查,对病变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包括外弹力膜血管面积(EEMA)、最小血管膜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体积及斑块的性状和重构指数,根据血管超声斑块的性状分为软斑块和硬斑块(包括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重构指数(RI)=病变处EEMA/平均参考血管处EEMA。若RI〉1.0为正性重构,RI〈1.0为负性重构。结果正性重构及负性重构两组年龄、性别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等无明显差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更多的表现为正性重构(61.4%vs30.0%,P〈0.01)。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更多的表现为负性重构(70.0%vs38.6%,P〈0.01)。与负性重构相比,正性重构一般狭窄程度较轻,但病变部位的血管面积及斑块面积较大[(17.8±7.0)vs(13.6±4.9)mm^2,(12.2±5.5)vs(9.5±4.8)mm^2,P〈0.01),同时正性重构多为偏心性软斑块,发生钙化的较少。结论正性重构及负性重构的病理特征不同,正性重构病变以软斑块及偏心性斑块多见,冠状动脉重构与临床表现及斑块特征有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介入性
  • 简介:探讨冠状动脉流缓慢(Slowcoronaryflow,SCF)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特点,寻找SCF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TIMI血流帧计数法(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framecount,TFC)判断血流速度,人选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胸痛等心肌缺血症状于我院心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arteryangiography,CAG)的SCF患者376例,对照组为同期行CAG证实无冠脉显著狭窄且血流正常的患者共300例。记录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血流速度。结果:慢血流组年龄低于对照组[(57.9±10.1)岁比(61.0±9.4)岁,p=0.006],男性比例和吸烟史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6.9%比42.0%,p〈0.001和43.6%比24.0%,p〈0.001)。慢血流组患者尿酸和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周醇(HDL—C)和载脂蛋白A1(Apo—A1)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尿酸:(364±90)μmol/Lvs.(327±92)μmol/L,p〈0.001;甘油三酯:(1.86±1.14)mmol/LVS.(1.64±0.91)mmol/L,p=0.007;HDL—c:(1.10±0.25)mmol/l,VS.(1.22±0.36)mmol/L,p〈0.00);和Apo—A1:(1.12±0.21)g/LVS.(1.29±0.26)g/L,p〈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甘油三酯、HDL—C和Apo—A1是预测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adi值依次为2.966(95%CI:1.891—4.654,p〈O.001),1.395(95%CI:1.139-1.707,p=0.001),11.178(95%CI:3.896—32.070,p〈0.001)和0.010(95%cI:0.003—0.037,p〈O.001)。结论:性别、甘油三酯、HDL—C和Apo—Al是预测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冠心病 血流缓慢 危险因素
  • 简介:<正>检测22例患者,其中AMI合并梗死区微血管阻塞(MO)10例,非MO组12例。结果:MO组冠状动脉再灌注的比例少于非MO组(冠状动脉流TIMI3级;梗死后:0%比41.7%,P=0.030;核磁共振成像检测前:50.0%比75.0%,P=0.173)。MO组血清肌酸激酶(CK)和MB峰值活力显著高于非MO组。MO组血清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血流 梗死区 核磁共振成像 梗死面积 于非
  • 简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被引入的成功治疗心绞痛的方法,在随后的20年中它在全世界范围内被确立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近年来由于微创技术、“非体外循环”手术和完全动脉化在冠状动脉病患者的手术治疗中找到了其各自的位置,从而使得CABG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在过去的两年里,由于药物洗脱冠脉支架(DES)的出现,冠脉血管再通的方式已经变得完全不同。因为使用DES引起支架内狭窄的危险明显降低,所以目前介入心脏病学家开始对更加复杂的病变进行支架植入治疗。结果施行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数量迅速增加,而CABG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图1)。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分流手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支架植入治疗 手术治疗 CABG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壁疾病,可以导致它许多常见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外周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早期的病理学描述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终末期退行性疾病,最终会导致动脉管腔的广泛性狭窄。但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以及细胞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来改善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病程中的不同方面。在斑块的生物学中内皮、炎症和平滑肌细胞的重要作用,提示动脉粥样硬化不是一种固定性损伤,而是可以被明显改善的疾病与单纯的管腔狭窄相比,细胞的组成和斑块的生物学特性与病程的进展和并发症的产生更具相关性。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病理学 内皮细胞层 一氧化氮 内皮功能不全 eNOS激活
  • 简介:目的比较经胸多普勒超声冠状动脉流储备(CFR)指标诊断左前降支(LAD)显著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120例怀疑冠心病的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CAG)前一天进行双嘧达莫(0.56mg/kg)负荷试验,测定LAD的CFR指标,包括收缩期最大冠状动脉流储备(SCFRpeak)、收缩期平均冠状动脉流储备(SCFRmean)、收缩期流速时间积分储备(SCFRVTI)、舒张期最大冠状动脉流储备(DCFRpeak)、舒张期平均冠状动脉流储备(DCFRmean)和舒张期流速时间积分储备(DCFRVTI)。结果82例获得LAD血流频谱,按照CAG结果分为LAD显著狭窄组(A组,≥70%狭窄,n=16)和LAD非显著狭窄组(B组,〈70%狭窄,n=66)。A组患者各项CFR指标均显著低于B组。ROC曲线法分析显示,DCFRmean〈1.825诊断LAD显著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高。结论经胸多普勒超声评价CFR有助于检出LAD显著狭窄,DCFRmean〈1.825是较好的判别指标。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冠状动脉狭窄 血流储备分数 心肌 双嘧达莫
  • 简介:冠状动脉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特异性标志和独立预测因子,其形成机制复杂,与基因、年龄、性别、性格、吸烟、睡眠、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肾脏疾病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早期预测和延缓冠状动脉钙化进展将是未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治中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钙化 影响因素
  • 简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一词是用于描述不需要外科手术而能机械性地改善心肌灌注的各种操作。最常见的操作就是经皮经腔冠状血管成形术(PTCA),在该操作中,将动脉内的球囊充气膨胀以扩张动脉管腔并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其他方法可能适用于一小部分患者。在2000年全世界范围内共进行了1000000例以上PCI,而2004年英国施行的PCI则超过了62000例。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内支架 冠状血管成形术 心肌灌注 外科手术 经皮经腔
  • 简介: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血管素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11-2003.6年的门诊高脂血症病例共40例,进行8周的阿托伐他汀10mg/d口服治疗,40例为健康对照组,治疗前后测定血脂,血浆内皮素(ET),及治疗前后超声多普勒测定肱动脉径,反应性充血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肱脉血管径变化。结果高脂血症患者的血管素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损害(P<0.01),而对硝酸甘油反应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后血清TG、TC、LDL-C显著下降,血浆ET显著下降,对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疗效明显,并显著改善肱动脉内皮功能,这一作用源于其对内皮细胞的直接作用,可能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高脂血症 药物治疗 血管内皮素依赖性舒张功能
  • 简介:本文回顾了我科应用三维冠脉CT血管造影(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图像实时融合技术指导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患者1例。该患者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CAG示:前降支中段狭窄95%、前降支远端70%、回旋支近中段50%-90%,右冠近段弥漫狭窄最重85%,右冠中段闭塞。患者冠脉CTA明确右冠脉慢性闭塞病变特征,并预测慢性闭塞病变开通难易程度。同时,我们采用三维CTA与CAG图像融合技术,实时指导慢性闭塞开通,并且帮助明确球囊及支架的位置。同时运用微导管、对侧造影验证三维CTA与CAG图像融合指导的效果。

  • 标签: 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慢性闭塞性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实时融合技术
  • 简介: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内皮受损及内皮功能失调不仅是始动因素之一,也是其发展和转归中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通过对现有内皮功能与冠心病相关研究的分析来阐述内皮功能障碍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发生发展及心血管事件中的作用。

  • 标签: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对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行再次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对远期预后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阜外医院进行PCI治疗的ACS患者,分为既往PCI和非既往PCI两组,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并进行2年随访,记录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卒中、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再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的远期预后差别。结果共纳入6194例行PCI的ACS患者。既往PCI组共1256例,既往非PCI组共4938例。既往PCI组患者年龄更高,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更多。2年随访结果显示,既往PCI组全因死亡率(2.3%vs.1.1%,p=0.001)、心原性死亡(1.7%vs.0.5%,p〈0.001)、急性心肌梗死(2.7%vs.1.8%,p=0.040)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13.9%vs.11.8%,p=0.039)显著高于既往非PCI组,而血运重建、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别。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既往PCI、年龄、左室射血分数〈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在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介入治疗不成功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显示: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糖尿病史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同时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既往PCI不再是全因死亡(HR=1.81,95%CI:0.99–3.28,p=0.051)和心原性死亡(HR=1.09,95%CI:1.04–1.14,p=0.06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中国单中心大样本人群,对于有相同危险因素的患者,既往PCI不是再发ACS介入治疗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既往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评估吸烟对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连续性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男性患者123例,依据吸烟情况,分为吸烟组(57例)和非吸烟组(66例)。计算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帧数及全冠状动脉的平均TIMI血流帧数,分析缓慢血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非吸烟组比较,吸烟组的TIMI血流帧数(左前降支41.43±15.29比36.5±11.75,左回旋支29.48±9.95比23.43±12.54,右冠状动脉25.33±10.92比20.63±11.28,均P﹤0.05)和全冠状动脉平均TIMI血流帧数(31.23±13.11比27.12±9.68,P﹤0.05)均显著增高。吸烟、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为冠状动脉缓慢血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吸烟者的冠状动脉尽管形态正常,但是其血流速度已受损。

  • 标签: 吸烟 冠状动脉 心肌梗死溶栓 血流帧数 慢血流
  • 简介:目的研究microRNA-181b(miR-181b)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growthfactor1receptor,IGF1R)参与血管细胞衰老和血管新生的调节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HUVECs),传代培养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水平(Populationdoublings,PDL),将PDL≤8HUVECs定义为年轻细胞,PDL≥44HUVECs定义为衰老细胞,并检测miR-181b和IGF1R在年轻(PDL8)和年老(PDL44)HUVECs中的表达。PDL8HUVECs过表达或抑制miR-181b后,分别用MTS比色法、划痕(Woundhealing)和成管(Tubeformation)实验检测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成管等血管新生能力。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法检测miR-181b对IGF1R转录后水平的调控。此外,给予缺氧刺激,观察缺氧应激条件下miR-181b对IGF1R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过表达miR-181b可抑制PDL8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22%(P〈0.001)、迁移能力23%(P〈0.001),对成管能力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PDL8HUVECs比较,miR-181b在PDL44衰老内皮细胞中上调64%(P=0.046),IGF1R的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下调39%和45%(P=0.004,P=0.014)。荧光素酶活性实验显示miR-181b可与IGF1R的3’UTR结合,但过表达miR-181b对IGF1R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在缺氧应激条件下,miR-181b可上调IGF1R的表达(P=0.005)。结论MiR-181b抑制血管细胞增殖、迁移等血管新生能力,这一作用与miR-181b在缺氧应激条件下上调血管发育相关基因IGF1R的表达相关,其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MICRO RNAS 内皮细胞衰老 血管新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
  • 简介:目的冠状动脉扩张性病变(CAE,coronaryarteryectasia)是一种冠状动脉扩张为主的血管病变,扩张的冠脉直径大于附近正常血管的1.5倍。文章概述CAE的发病机制、临床危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coronaryarterydisease)的区别、与全身其他血管扩张的关联、治疗的特殊之处。方法以近年来CAE相关临床、基础研究文献,概述CAE的研究进展。结果CAE在冠脉造影中的检出率为1-5%,粥样硬化、炎症反应是其主要发病机制;CAE可对冠脉血流动力学产生不良影响而被认为是有害的冠脉病变;粥样硬化重、特定的ACE、MMP基因型、不合并糖尿病的CAD患者更容易出现CAE;治疗上CAE与CAD基本类似,但不适合用硝酸酯类等药物。结论CAE是一种有临床危害的不同于CAD的冠脉病变,需要临床重视及针对病因进行干预。

  • 标签: 冠状动脉扩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粥样硬化 炎症
  • 简介:目的研究评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自2013年1月至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CI治疗的6431例ACS患者,急诊室采血或空腹12h后采血检测PDW,使用三分位法将PDW值分为3组,组1:PDW≤11.4%(2113例);组2:PDW11.4-12.9%(2150例);组3:PDW〉12.9%(2168例)。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定义为左主干和/或三支病变。同时计算SYNTAX积分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无再流定义为术后TIMI血流0或1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W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PDW不同组之间,严重冠状动脉病变(p=0.899)、冠脉病变SYNTAX积分(p=0.923)、术后无再流发生率(p=0.377)均无显著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DW与ACS患者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无明显相关[OR(95%CI)=1.003(0.978-1.029),p=0.821]。结论PDW与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无明显相关。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阜外医院小儿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LCAPA)的外科治疗早期结果,并总结此类疾病早期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012年1月1至2016年12月我院小儿外科中心收治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手术患儿共65例,男性37例,女性28例,收集患儿术前心功能指标,术前一般资料,术后超声,术后呼吸机时间、ICU滞留时间等术后相关指标。对所有65例患儿按术前射血分数(简称EF)30%分组,EF〈30%患儿26例,其余为39例,比较两组间相关监测指标的差异。结果入选患儿65例,男性37例,女性28例,手术年龄(中位数)12月,术前体重(中位数)8.5kg,术前射血分数(EF)44.23±22.6%,左室大小39.69±7.73mm,体外循环时间121.67±56.0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中位数)67min,22例患儿因二尖瓣反流重而行二尖瓣成形,呼吸机支持时间(中位数)24h,ICU滞留时间(中位数)3天,死亡2例,二次插管7例,ECMO辅助3例,延迟关胸8例,腹膜透析6例。对于EF30%作为患儿分组指标,EF〈30%患儿26例,其余为39例,比较两组术前情况,EF〈30%组患儿年龄、体重明显小于EF≥30%组,而EF≥30%组患儿术前左室舒张末径大小小于EF〈30%组患儿,且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ECMO无明显差异,EF≥30%组行二尖瓣成形数量明显多于EF〈30%组。EF〈30%组患儿呼吸机支持时间和ICU滞留时间明显多于EF≥30%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EF〈30%组患儿二次插管、腹膜透析、延迟关胸数量明显多于EF≥30%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死亡率比较,总体死亡2人,均为EF〈30%组患儿,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总体患儿自身对照,拔管时EF较于术前无明显差异,而出院时EF较术前存在明显差异。左室舒张末径大小比较,拔管时左室舒张末径大小明显小于术前左室舒张末径大小,出院时左室舒张末径大小明显小于术前左室舒张末径大小。结论

  • 标签: 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 射血分数 冠脉再植 延迟恢复
  • 简介:血管病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已波及全球,是许多富裕国家的主要灾难之一。20世纪80年代,冠心病居美国死亡人数及死因顺位前10位死因之首,占死亡人数的24.1%。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达到10~26/10万。随之而来的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数量的不断增加,美国每年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数超过100万,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 导航技术 冠心病介入治疗 应用 心血管病 死因顺位
  • 简介:<正>冠脉造影2871例中,检出心肌桥35,检出率为1.22%。心肌桥前段血管粥样硬化组的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为(68±15)%,无粥样硬化组为(54±14)%(P<0.01),心电图异常组的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63%±13%)重于心电图正常组(49%±13%,P<0.05),但与心绞痛的典型(58%±15%)与否(54%±15%)关系不大,左室肥厚者的肌桥收缩期狭窄程

  • 标签: 心肌桥 血管粥样硬化 冠脉造影 狭窄程度 左室肥厚 心电图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