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放射治疗学已有百余年历史,对成年人的癌症来说,放射治疗目前仍是仅次于手术的治愈性手段。放射治疗学家的目的是给肿瘤组织致死性剂量的电离辐射;辐射对DNA的损伤将导致细胞死亡,尤其是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辐射对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影响的差异决定于以下几方面:

  • 标签: 放射治疗 辅助性放射治疗 治疗类型 治疗计划 肿瘤
  • 简介:目的比较二(2D)与(3D)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所得出的相关参数,探讨3D-QCA在分叉病变临床应用中的潜在价值。方法入选176例于我院接受PCI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使用Medis分叉病变软件对所有病变分别进行2D-QCA与3D-QCA分析。得到的参数包括:最小管腔直径,管腔狭窄程度,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程度,病变长度,主支和分支远端分叉角度。比较相关参数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及一致性分析。结果对于主支血管,3D-QCA直径及面积狭窄率小于2D-QCA(63.6±11.5vs71.6±17.5;81.2±11.8vs88.9±12.8,P<0.05);而对于分支血管,3D-QCA直径及面积狭窄率大于2D-QCA(42.0±15.6vs30.2±20.3;54.2±18.2vs47.2±25.2,P<0.05)。3D-QCA所测病变长度均大于2D-QCA。另外,3D-QCA分析出的分叉角度明显小于2D-QCA(50.1±13.5vs53.9±20.0,P=0.006)。各参数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一致性欠佳。结论2D-QCA与3D-QCA在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时所得结果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一致性欠佳。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和发掘3D-QCA在分叉病变分析中的优势。

  • 标签: 二维重建 三维重建 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CT重建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就诊于我院门诊SPN患者29例,64排螺旋CT胸部平扫后重建,并与常规胸部CT平扫对比分析。结果:29例患者中良性结节11例,恶性16例,排除诊断2例。毛刺和血管集束征的检出率在胸部CT重建中均高于普通胸部CT平扫(均P〈0.05)。结论:胸部CT重建在观察SPN形态学方面优于普通胸部CT平扫,对SPN的良恶性鉴别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孤立性肺结节 CT三维重建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对照评估超声VOCAL(virtualorgancomputer-aidedanalysis)技术与二超声测量甲状腺体积的一致性和重复性。方法采用二超声和超声测量50例18~68岁女性成人的甲状腺体积。二超声测量甲状腺最大切面的3个径线(L、H、W),用经典的椭圆体公式V=0.523×L×H×W计算甲状腺体积;超声VOCAL技术先获取甲状腺数据,而后用VOCAL技术测量甲状腺体积;最终对比分析两种测量方法。结果超声VOCAL技术与传统二超声测量甲状腺体积,操作者组内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738%、1.59%,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26cm^3,0.22cm^3)、(-0.32cm^3,0.46cm^3);组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xx、0.942^xx,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36cm^3,0.37cm^3)、(-0.75cm^3,0.64cm^3)。超声VOCAL技术测量甲状腺体积组内变异系数小、组间相关系数高、95%一致性界限宽度窄,说明超声VOCAL技术测量甲状腺体积的重复性优于传统二超声。结论超声VOCAL技术测量甲状腺体积的重复性高,优于传统二超声,其作为一种安全、简单、易行、精确的测量方法,为临床测量不规则脏器体积提供可靠、有效的新方法。

  • 标签: 甲状腺 体积 三维超声 VOCAL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经食管实时超声心动图(RT3D-TEE)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作用,比较其与经食管二超声心动图(2D-TEE)和经胸实时超声心动图(RT3D-TTE)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了2007年6月共12例接受RT3D—TEE、2D—TEE、RT3D-TTE检查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大部分患者经手术证实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将各项检查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异常结构的显示,2D-TEE图像清晰,但仅能提供平面信息;RT3D-TTE受患者声窗影响较大,图像质量欠佳;RT3D-TEE不受胸骨及肺的影响,可以提供心脏及毗邻结构清晰的立体影像,精确判断病变细节。结论RT3D-TEE在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中可提供全面、清晰、立体的影像资料,具有广泛且重要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实时三维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交替半身放射(alternativehemi-bodyirradiation,AHBI)治疗可清除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重建造血功能,是一种治疗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的新方法。从1979年开始国外已有人用HBI治疗血液肿瘤,并取得一定效果,国内近5年开始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报道。现综述如下:1AHBI的原理和方法1.1原理①根据白血病化疗后造血干细胞迁移早于残留白血病细胞的时差为理论依据,进行致死剂量交替半身照射,既清除了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又由于造血干细胞从屏蔽骨髓中交替种植而重新造血,从而达到治疗白血病的目的。以大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为模型研究发现,骨髓内残留白血病细胞迁移的时间为11天以上。大鼠白血病大剂量化疗后周围血粒细胞集落刺激

  • 标签: 交替放射治疗 半身交替 放射治疗血液
  • 简介:放射治疗对于控制各种恶性肿瘤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在50%以上的癌症病人中它是整体治疗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最常用于治疗比较局限的病变,在对原发或转移病变引起的各种症状的姑息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放射治疗 疗前评估 治疗目的 治疗计划 头颈部肿瘤 鼻咽肿瘤
  • 简介:本文回顾了我科应用冠脉CT血管造影(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图像实时融合技术指导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患者1例。该患者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CAG示:前降支中段狭窄95%、前降支远端70%、回旋支近中段50%-90%,右冠近段弥漫狭窄最重85%,右冠中段闭塞。患者冠脉CTA明确右冠脉慢性闭塞病变特征,并预测慢性闭塞病变开通难易程度。同时,我们采用CTA与CAG图像融合技术,实时指导慢性闭塞开通,并且帮助明确球囊及支架的位置。同时运用微导管、对侧造影验证CTA与CAG图像融合指导的效果。

  • 标签: 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慢性闭塞性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实时融合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心动图(real—timethree—dimensionalechocardiography,RT-3DE)技术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5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根据造影检查所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组。应用RT-3DE技术获取患者左心室容积-时间曲线(volume—timecurve,VTC),观察整体及各节段VTC形态,计算舒张早期峰值充盈率(peakfillingrate,PFR)、平均充盈率(meanfillingrate,MFR)、1,3充盈分数(I/3fillingfraction,1/3FF)等参数,比较组间差异,选择有效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RT-3DE所测左心室容积、射血分数、峰值射血率(peakejectionrate,PER)及MFR在各组患者中无明显差异。PFR、1/3FF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逐渐降低.冠状动脉明显狭窄者与造影结果正常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FR、1/3FF与E/E’比值及NT—proBNP浓度均呈负相关,1/3FF相关性优于PFR(与E/E’比值,r=-0.751.P〈0.01;与NT—proBNP浓度,r=0.612,P〈0.01)。以1/3FF判断无显著冠状动脉狭窄(即狭窄程度〈70%)的曲线下面积为0.772(P=0.001).95%置信区间为0.633—0.911。1/3FF≥36.75%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0%的敏感性为73%,特异性为76%。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pro—B—type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结论RT-3DE可定性、定量反映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变化,1/3FF可在一定程度上检测此类患者初期出现的以舒张早期心肌弛缓异常为主的轻度舒张功能受损。

  • 标签: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左心室舒张功能 冠状动脉狭窄 容积-时间曲线
  • 简介:新的薄扫CT已用于CT血管造影,它已迅速取代了导管造影术。弥散-加权MRI促进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MRI序列越来越倾向于显示特异的病理学改变。数字化MRI和放射影像学的计算机重建提供“”的在屏显示。

  • 标签: MRI 神经放射学 病理学改变 CT血管造影 导管造影 缺血性卒中
  • 简介:我国临床医生应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腹部实体恶性肿瘤已18年,但随着开展该项目医院的增多,各院手术操作流程不尽相同,影响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疗效,同时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本文就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腹部实体恶性肿瘤的手术操作流程做一总结,尽量减少临床操作过程中的漏洞,以期达到提高疗效,减少安全隐患的目的。

  • 标签: 放射性粒子 腹部恶性肿瘤 手术操作
  • 简介:放射治疗是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当放射线通过皮肤进入肿瘤时,则对皮肤造成一定的损伤。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脱屑、皮肤颜色变深变黑;重者表现为灼痛、湿疹水疱、感染化脓、溃烂等。严重者影响放疗的正常进行,同时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加重患者的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为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保证完成放疗的整个疗程,减轻病人的痛苦。我科在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用依吖沙啶液联合诺氟沙星粉外敷治疗Ⅱ度放射性皮炎,效果甚佳,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放射性皮炎 依吖沙啶 诺氟沙星 外涂
  • 简介:目的:评价生脉注射液在肿瘤放射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方法:97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常规放疗及/或立体放疗,并在此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对照组仅予放射治疗,评价两组病人的肿瘤退缩情况、放疗中的生活质量等指标,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病人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生活质量多项指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能减轻放疗所致的不良反应,并且可能有增效作用,可作为放疗时的一种修饰治疗手段。

  • 标签: 生脉注射液 肿瘤 放射治疗 生活质量 减毒增效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或经皮冷冻加^125I粒子植入对局部进展型胰腺癌的治疗价值。方法对38例经过综合评价被认为不能接受手术切除的局部进展型胰腺癌采用手术中或经皮冷冻加^125I粒子植入方法进行治疗。^125I粒子植入系在手术直视下或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完成。8例患者人院前接受过4—6个周期化疗。治疗后3个月做CT评价肿瘤治疗反应。结果11例患者接受术中冷冻,27例接受经皮冷冻,其中14例接受2次冷冻,3例接受3次冷冻。29例在冷冻的同时行肿瘤内^125I粒子植入,9例在术后于超声或CT引导下行^125I粒子植入。15例(其中13例伴胰周淋巴结或肝转移)患者行区域动脉化疗。CR、PR、SD和PD分别为9例、16例、10例和3例。20例(52.6%)患者出现上腹痛,16例(42.1%)血清淀粉酶升高,5例(13.2%)并发AP,其中1例为SAP,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治疗相关性死亡。随访5—37月,中位生存期12个月,6、12、24和36个月总生存率分别为94.7%、49.4%、21.8%和5.4%。接受化疗患者的6、12、24和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3.3%、26.6%、0和0,未接受化疗者生存率分别为95.6%、65.9%、19.8%和9.9%,两组相差显著(P〈0.01)。生存期最长的2例分别为31和37个月,目前无任何复发证据。病死29例,12个月内共病死15例。结论对大多数胰腺癌尤其不能手术切除患者,冷冻治疗有良好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冷冻同时或其后加用^125I粒子植入,与冷冻治疗有相辅相成之效。

  • 标签: 胰腺肿瘤 冷冻疗法 近距离放射疗法
  • 简介:<正>对照组29例,常规用地高辛或其他强心剂、利尿剂、硝酸酯类及抗感染等。治疗组26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卡地洛始量2.5,以后据血压、心率情况,每2周调整剂量1次,至最大耐受量。治疗12周后,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 最大耐受量 心率情况 射血分数 心功能
  • 简介:目的明确超声引导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的临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超声引导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92例胰腺癌手术的安全性。结果所有92例均按治疗计划完成手术;术中穿刺针出血25例,出血量2—20ml,均顺利止血;误穿胰管2例,经保守治疗未见胰瘘;无误穿胆管病例;穿刺路径经胃肠道55例,术后未见消化道穿孔表现;未出现严重的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安全,可靠。

  • 标签: 125碘 胰腺癌 近距离肿瘤放射治疗 安全
  • 简介:目前胰管结石形成的机制尚不明确。胰腺纤维化是形成胰管结石的诱因,胰管结石形成又加重了胰腺慢性炎症。胰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体外震波碎石和手术治疗等。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一院近年来将气压弹道碎石技术应用在3例胰管结石,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胰管结石 气压弹道
  • 简介:胰瘘是胰腺手术后及胰腺外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传统的手术治疗创伤较大。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ERCP因具有微创、有效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某些外科手术,成为胰腺疾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我们采用内镜下鼻胰管引流术(ENPD)治疗胰瘘3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内镜下鼻胰管引流术 引流治疗 内镜技术 胰瘘 胰腺外伤 严重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拉帕米在经桡动脉心脏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60例经桡动脉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从桡动脉局部注入拉帕米5mg,观察注入前、后心率、血压、局部和全身的变化及术中是否出现桡动脉痉挛.结果60例患者注药前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有一定程度变化,但无显著性差异,术中未出现桡动脉痉挛,无心衰和新的房室传导阻滞出现.结论在经桡动脉心脏介入治疗时,局部注入拉帕米5mg,可预防桡动脉痉挛,且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有效.

  • 标签: 维拉帕米 桡动脉 心脏介入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