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腹部闭合性损伤是外科常见创伤急症。我院1990年元月至2000年元月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120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82例,女38例;年龄3岁~79岁,伤后就诊时间30min~72h。车祸伤86例,坠落伤12例,打击伤13例,其它9例。

  • 标签: 腹部闭合性损伤 正确诊断 就诊时间 腹膜刺激征 脏器损伤 车祸伤
  • 简介:本文收集我院近5年来腹部闭合性损伤115例病例资料,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15例中男92例,女23例;男女之比为4:1,年龄15~68岁,20~46岁72例,占62.6%,其中跌伤46例,暴力伤45例,车祸伤13例,船撞伤6例,压伤4例,牛角顶伤1例。致单一脏器损伤102例,两个以上脏器损伤

  • 标签: 腹部闭合性损伤 脾破裂 脏器损伤 结肠穿孔 子宫破裂 肝破裂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情况及与预后有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患者出现急性肾损伤的发生情况,并进行APACHE11评分,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各项参数;根据RIFLE修订标准将急性肾损伤患者分为三期,比较三期患者的预后。结果:ICU中重症患者的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为21.31%,死亡率为57.69%;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其平均年龄、APACHEⅡ评分较高.与存在基础疾病及MODS有关;在老年病人中急性肾损伤三期之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明显性。结论:重症病人年龄越大,病情越重,AK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 标签: 重症患者 急性肾损伤 预后
  • 简介:腹部闭合性损伤是我科经常遇到的疾病,病人的预后与诊断、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有关,作者回顾分析了1993~1999年收治的明确诊断的6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者(单纯性损伤不包括在内),对诊疗过程中易忽略的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例诊疗 损伤例 腹部损伤
  • 简介:1病例摘要患者男.43岁,因“车祸致胸部外伤伴呼吸困难2小时”于2011年1月26日12:30急诊入住我院ICU。入院时查体:神志模糊,体温不升,P117次/分,R32次/分,BP75/45mmHg,颈静脉怒张.心音低钝,可闻及心包摩擦音。胸部CT示心包积液。入院时诊断:(1)胸部闭合伤:心脏挫裂伤,心包积液;(2)心源性休克。即行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抗休克等处理,并于16:20送手术室行急诊手术。

  • 标签: 急诊手术 心脏损伤 麻醉 心包积液 颈静脉怒张 心包摩擦音
  • 简介:目的:分析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收治的25例颅脑损伤后中枢性低钠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11例,治愈8例,死亡3例;脑耗盐综合征14例,治愈12例,死亡2例。结论: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和脑耗盐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都不相同,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降低病人的死亡率。

  • 标签: 颅脑损伤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脑耗盐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建立川乌药酒中毒冠心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将40只6月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经胸骨正中线入路建立缺血模型;B组经肋间入路建立缺血模型.2周后将成功建立的模型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三组,分别以不同剂量的自制川乌药酒灌胃,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中毒大鼠血液中的乌头碱含量.结果:B组2周的成活率明显高于A组(P〈0.05).药酒中乌头碱成分吸收迅速,在灌胃后血液即可检测到乌头碱成分,低、中、高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毒性成分吸收增加.结论:B组的手术入路建立冠心病大鼠模型成功率高.以低剂量的自制药酒灌胃是建它川乌药酒中毒冠心病大鼠模型的理想剂量.

  • 标签: 药酒中毒 冠心病 大鼠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6例,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高压氧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高压氧治疗时间越早,疗效越好。结论:高压氧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效果,减低伤残率及死亡率。

  • 标签: 高压氧 重型颅脑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医源性胆道损伤发生在开腹胆囊切除术者占60%,腹腔镜胆囊切除者占23%;损伤部位主要在胆总管、肝总管;胆管横断伤占60%.结论:提高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手术技巧对防止医源性胆道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胆道损伤类型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是修复胆道损伤、提高疗效的关键.

  • 标签: 医源性 胆道损伤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尝试建立中间型综合征的logistic回归模型,以便较为客观地预测中间型综合征(IMS)的早期发生.方法:连续观察2000年4月~2009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三院收治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136例,按成组设计分为IMS组27例与非IMS组109例.观察指标为入院24h内的农药种类,服用剂量,复能剂量,洗胃次数,血糖,血钾,胆碱脂酶(AchE),红细胞,肝功白蛋白,年龄,是否出现烟碱样症状,呼吸骤停,阿托品化及导泻.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变量建立回归模型.结果:建立预测模型为:[LnR/(1-R)]=-1.844+2.196烟碱样症状-0.053胆碱酯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84;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值为0.469,表明模型拟合较好.结论:烟碱样症状和AchE作为IMS的两个主要因素建立回归模型后可应用于IMS的早期预测.

  • 标签: 中间期肌无力 型综合 logistic回归模型 PESTICIDE POISONING Logistic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30例颅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结果30例患者中显效20例,占66.67%;有效7例,占23.33%;无效3例,占10.0%;临床治疗有效27例,总有效率为90.0%。结论早期诊断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并及时给予手术治疗,可以有效避免患者视力永久性减退或者失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颅脑外伤 视神经损伤 诊治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轻型颅脑损伤致头痛、头昏等症状治疗的影响.方法:对42例轻型颅脑损伤致头痛头昏的患者均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变化,动态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脑保护药物等对症处理(常规治疗组).另一组在常规治疗组症的基础上同时加心理干预治疗(心理治疗组).结果:两组头痛头昏等症状消失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头痛头昏症状消失平均时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心理干预治疗对轻型脑损伤致头痛头昏等症状治疗可明显缩短症状消失时间,可减轻患者经济与痛苦.

  • 标签: 轻型颅脑损伤 头痛头昏 心理治疗 心理干预治疗 症状治疗 治疗组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可操作性强的家兔心脏骤停模型,以满足研究药物对心肺复苏评价的需求.方法:取健康成年家兔28只,雌雄不拘,体重2.0~2.5kg;耳缘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1.2ml/kg)麻醉;行气管切开、颈外动脉插管,监测有创动脉血压,以气管夹闭窒息法致心脏停搏,观察窒息至心脏停搏的时间及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并行心肺复苏,研究各种方法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气管夹闭前MAP为102.000±7.091mmHg;夹闭后平均动脉压升高峰值128.750±6.453mmHg,高峰出现时间1分47.500秒±10.351秒,MAP明显下降时间2分51.875秒±20.343秒,降至50mmHg时间3分48.125±33.374秒,5分钟时MAP27.125±12.495mmHg,7分钟时8.000±3.817mmHg,自主循环恢复25例,失败3例,成功率89%.结论:该模型具有满意的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能够满足心肺复苏的实验研究.

  • 标签: 气管夹闭窒息法 家兔 心脏骤停 动物模型
  • 简介:损伤的亚低温治疗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同,本文介绍本科的亚低温治疗实施方案,和按方案实施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证明本方案切实可行。本次临床工作中选用SjO2(颈静脉氧饱和度),AJDO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AJDL(动静脉乳酸浓度差)和rSO2(局部脑氧饱和度)等脑氧和代谢方面的监护,虽初次使用也取得成功。

  • 标签: 亚低温治疗 重型颅脑损伤 氧饱和度 颈静脉 实施方案 动静脉
  • 简介:目的:评价院前急救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1年7月-2006年10月诊治的19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02例经过院前急救人院(院前急救组),88例未经任何处理由家属直接送入医院(对照组)。对比两组病人伤后至入院的时间和伤后6个月的GOS评分、预后。结果:院前急救组病人伤后至入院时间平均时间为(20.2±10.3)min,预后为良好28例(27.5%),中残34例(33.3%),重残22例(21.6%),植物状态4例(3.9%),死亡14例(13.7%);而对照组伤后至入院时间平均时间为(60.4±14.5)min,预后为良好12例(13.6%),中残19例(21.6%),重残28例(31.8%),植物状态7例(8.0%),死亡22例(25.0%),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院前急救为重型颅脑病人患者抢救赢得了时间,对于提高生存率与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院前急救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4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及对照组21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分别持续监测两组治疗前后的颅内压水平,测量两组0d、1d、3d、5d、7d时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治疗前后的IL-1,IL-6,TNF-α水平。结果采用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后,观察组的颅内压及NSE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后,治疗后的IL-1,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可以有效地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及炎症介质的水平,保护神经细胞功能。

  • 标签: 颅脑损伤 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 颅内压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能否通过亚低温治疗取得明显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31例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亚低温治疗治疗组(治疗组)和非亚低温治疗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观察组患者基础上入院时立即给予5-6天亚低温(32~35℃)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死亡率、神志恢复时间、肺部感染情况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死亡率较对照组较低,神志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肺部感染情况较对照组轻。结论一定时间的亚低温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具有较明显疗效,可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亚低温 重度颅脑损伤 肺部感染
  • 简介: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97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GCS计分法分为重型组(29例)、中型组(31例)、轻型组(37例)三组,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免疫比浊法测定颅脑损伤患者伤后6h、1d、3d、14d血清中CRP水平。结果: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CRP水平与患者的病情呈正相关,重型组CRP水平显著性高于中型和轻型组(P〈0.01);各组患者入院6hCRP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1d内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14d后轻型和中型组降至正常水平,重型组病情重的患者其CRP值升高幅度大且持续时间更长。结论:监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并进行动态观察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97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GCS计分法分为重型组(29例)、中型组(31例)、轻型组(37例)三组,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免疫比浊法测定颅脑损伤患者伤后6h、1d、3d、14d血清中CRP水平。结果: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CRP水平与患者的病情呈正相关,重型组CRP水平显著性高于中型和轻型组(P〈0.01);各组患者入院6hCRP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1d内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14d后轻型和中型组降至正常水平,重型组病情重的患者其CRP值升高幅度大且持续时间更长。结论:监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并进行动态观察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颅脑外伤 C-反应蛋白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自锁髓内钉内固定加桡神经探查修复术在损伤病人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工伤所致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骨折愈合,桡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自锁髓钉内固定加桡神经探查修复术治疗工伤致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疗效好。

  • 标签: 桡神经损伤 肱骨干骨折 自锁髓内钉 内固定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交流电电激诱发心室颤动和机械性心肺复苏模型,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20只,应用自主开发研究的心跳骤停和复苏机械装置,持续交流电经右心室内膜致颤。在8min心室颤动后,开始给予6min的心肺复苏,包括200次/min的机械胸外按压和100次/min的同步机械通气。随后双向波经胸体外除颤。结果:14只大鼠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率为70%。电刺激后所有大鼠立刻出现心室颤动。3min的电刺激停止后动物持续表现为室颤而没有自发转复心律现象。心肺复苏期间恢复自主循环组其冠状动脉灌注压恒定在24mmHg左右。显著高于未能恢复自主循环组。大部分大鼠在6min复苏后电击除颤有效恢复自主循环。实验结束后常规解剖未发现器官机械性创伤。结论:本大鼠交流电诱发心室颤动和心肺复苏模型,有效性和安全性高,可最大限度减少实验的误差,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 标签: 心肺复苏 心室颤动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