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观察与护理方法,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9月收治27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病情明显好转且无明显后遗症者7,有轻微后遗症者18,有明显后遗症者2。结论:尽早救护脑梗死患者可减少并发症后遗症。

  • 标签: 急性 脑梗死 护理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有关亚低温治疗脑缺血实验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结果,研究证实,亚低温不但可以减轻脑梗死损害程度,而且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无严重并发症,对于顽固性高颅压患者在进行亚低温同时,加用冬眠药物,疗效更佳.现主要就缺血后6h内亚低温脑缺血保护作用综述如下.

  • 标签: 低温冬眠 保护作用 冬眠药物
  • 简介:目的:了解慢性心房纤颤(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状态。方法:所有受试对象均在人院时抽取静脉血送检凝血、纤溶功能指标。结果:慢性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Fb、D-dimer及VWF:Ag明显增高,与单纯房颤组(对照组)对比,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意义(P<0.05);而APTT、PT虽短于对照组,但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发病时Fb、D-dimer及VWF:Ag明显增高,反映了这些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功能紊乱,同时也间接预示凝血、纤溶指标增高慢性房颤患者有可能出现脑梗死

  • 标签: 慢性房颤 纤溶 凝血 脑梗塞
  • 简介:我科在临床中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30,并与静滴血栓通注射液30作比较,现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患者皆为我科1999年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其中男17,女13;年龄38~72岁,平均58±8.4岁。对照组30,男19,女11;年龄40~72岁,平均57±9.3岁。全部为首发,并经CT证实,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纳洛酮治疗 血栓通注射液 住院病人 分析报告 对照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观察疏血通治疗脑梗死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治疗脑梗死患者67,依据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33对照组34,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治疗组实施疏血通治疗,观察治疗组不良反应情况及临床事件,并比较。结果两组临床事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副反应量表评分,分别为(4.58±0.21)分(13.80±0.47)分,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6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出血、寒战,提示为“很可能”,因果评价恶心、血小板升高,提示为“可能”。结论脑梗死患者实施疏血通治疗时,可能出现寒战、血小板升高等不良反应,临床用药过程中,要控制频率及用量。

  • 标签: 脑梗死 不良反应 疏血通
  • 简介:腹部闭合性损伤是我科经常遇到疾病,病人预后与诊断、治疗及时性有效性有关,作者回顾分析了1993~1999年收治明确诊断60腹部闭合性损伤者(单纯性损伤不包括在内),对诊疗过程中易忽略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例诊疗 损伤例 腹部损伤
  • 简介:目的:观察加味大承气汤治疗里热实证型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170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85,对照组予血栓通、胞二磷胆碱及酌情给予甘露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口服加味大承气汤,疗程均为两周.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32、显效28、好转16、无效9,总有效率89.4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用加味大承气汤结合西医治疗脑梗死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用西医治疗.

  • 标签: 大承气汤 治疗 脑梗死 里热证 临床资料 医学
  • 简介:为了观察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剂量对疗效影响,我院自1998年8月~2000年12月,应用大剂量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并与常规量组对照,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剂量曲 曲酶 治疗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与丁苯酞治疗对其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76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8,在确诊24h内治疗7d、14d测定血清hsCRP水平,及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高于正常值,治疗14d后两组hsCRP均下降.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应用丁苯酞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梗死病情及预后.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患者血清 急性期 反应蛋白 丁苯酞 HSCRP
  • 简介:目的:探讨精制消栓灵治疗急性期脑梗死近期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消栓灵治疗组60,对照组52,治疗后分别进行疗效评定,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率、显效率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降低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精制消栓灵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安全有效。并可降低纤维蛋白尿、血浆粘度。

  • 标签: 脑梗死 降纤 疗效 精制消栓灵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破裂伤早期诊断救治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7月至2004年6月本院收治16心脏破裂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3经手术治疗痊愈出院,死亡3。结论:对严重胸部外伤患者应高度警惕心脏破裂可能,早期诊断、果断手术是救治成功关键。

  • 标签: 心脏破裂 早期诊断 手术
  • 简介:近年,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有增多趋势,为探讨其临床特点,现将我院收治81老年AMI作回顾性分析,比较男、女老年AMI异同。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1AMI患者为我院1994年1月至1999年8月,年龄≥60住院病人,病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年所公布诊断AMI标准。其中男性60,女性21,男∶女=2.9∶1。男性平均年龄69.3±6.8

  • 标签: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点 心源性休克 老年男性 回顾性分析 并发症
  • 简介: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增加,其发病年龄也相应提前,并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为探讨青年人AMI发病规律,作者收集了我院1990~1998年23住院青年AMI病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年龄30~40岁,平均37岁;其中男21,女2。所有病例临床表现,心电图或心肌酶变化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AMI诊断标准。病因:嗜铬细胞瘤1,其余均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硬化所致。危险因素:高血压6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分析 青年人 危险因素 室性心律失常 心室晚电位
  • 简介:目的:观察草木犀流浸液片治疗皮肤擦伤后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本科2004年10月-2005年9月收治皮肤擦伤患者120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对照组以清创包扎等常规处理为主,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草木犀流浸液片,连续服用7d,2-4片/次,3次/d。结果:治疗组消肿时间、渗液、疼痛缓解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草木犀流浸液片可以显著缩短皮肤擦伤后周围软组织肿胀消肿时间,使创面渗液减少。明显减轻疼痛症状,无不良反应。

  • 标签: 草木犀流浸液片 皮肤擦伤 肿胀 渗液 疼痛
  • 简介:目的:观察光量子疗法对顽周性偏头痛疗效.方法:将我科2008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顽固性偏头痛患者120随机分为光量子治疗组常规对照组各60,对比分析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5(41%),好转32(53%),对照组显效5(8%),好转20(33%),治疗组显效率和好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JP<0.05.结论:光量子治疗顽固性偏头痛疗效好,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偏头痛 光量子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胰腺癌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6年本院收治55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首发症状以腹痛、黄疽、上腹不适最常见;入院时主要症状体征是腹痛、体重减轻、食欲减退、上腹压痛、黄疽、腹部肿块肝肿大。胰腺癌CA199、CA125、CEA、US、CT、MRIERCP检查阳性率分别为75%、59.1%、27.3%、79.1%、83.3%、97.1%、77.8%。结论:恰当联合应用血清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对胰腺癌早期诊断可能有帮助。

  • 标签: 胰腺癌 肿瘤标志物 影像学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误诊原因及其教训,以便减少AMI误诊误治.方法:对1996~2002年8月间两院收治168AMI老年患者中被误诊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结果:本组168老年AMI患者被误诊32.结论:正确及时诊断是治疗抢救老年患者AMI关键.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心肌梗死 误诊 AMI 临床资料
  • 简介:目的:总结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诊治56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临床资料。结果:首诊时表现为异位痛29(52%),无痛性21(37%),非典型胸痛6(11%)。误诊8(14%)。结论: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症状认识,观察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动态变化是减少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误诊关键。

  • 标签: 不典型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银杏叶注射液与丁苯酞软胶囊合用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的疗效及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影响。方法选取自2014年12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诊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分配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60),其中对照组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胶囊,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情况、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血清CRP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血清CRP含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应用银杏叶注射液与丁苯酞软胶囊进行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安全有效。

  • 标签: 银杏叶注射液 丁苯酞软胶囊 急性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