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监控,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利用医院感染监控管理软件对355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目标性感染监控。通过信息采集、现场检查并督导操作过程,以隔离、防护、消毒技术工作为重点,制订有效控制气管切开患者相关肺部感染的护理方案。结果对355例气管切开患者的全程监控,使肺部感染发生率降低。结论医院感染监控管理软件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可靠、实时、持续的信息,可以提高对气管切开患者医院感染控制的时效性。

  • 标签: 气管切开 医院感染监控管理软件 医院感染 实时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将实时护理质控应用到住院的危重患者的日常护理过程中之后,对日常护理的护理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此次探究实验的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2020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住院危重的患者共100例,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采用实时护理质控进行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在质控评分、护理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①在进行护理干预之后,研究组患者四个方面的质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00%、68.0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住院重症的患者,实施实时护理质控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质控评分,患者在接受实时护理质控之后也更加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实时护理质控 住院危重患者 护理质量
  • 简介:在院前急救工作中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急救方法之一,经静脉输液可快速给药,大量补充体液和电解质,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经静脉输入药物可达到治疗的目的。在有限的条件下,有时在行进途中由于路况不好使输液瓶大幅度摆动或输液器未完全插入输液瓶内或加压输血输液等多种因素影响,经常发生大量空气进入莫非氏滴管以下输液管,遇到这种情况时如不能及时处理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心理负担。因此,快速排气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巧。

  • 标签: 院前急救工作 经静脉输液 急救过程 空气 排出 改善微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危重病人护理中采用实时护理质控并观察该种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6月--2021年5月的患者作为分析目标,根据入院号随机分为一般管理组(采用一般护理管理方式)和实时质控组(采用实时护理质控方式)。结果:一般管理组和实时质控组护理记录、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情监督、健康教育评分对照中,一般管理组评分明显低于实时质控组,(t=17.618,p=0.000),两组有差异。结论:对危重病人护理中采用实施护理质控效果优良,值得推荐使用。

  • 标签: 危重病人 实施护理质控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得到了相当大的动力,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虚拟现实技术的日渐成熟,结合护理教学应用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合理利用好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也特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切实得到了改善教学质量的效果。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护理教学的展开,可以切实有效的提升护生对临床操作的学习兴趣与实践动手能力,但虚拟现实技术的开发还并不完全,在护理教学的应用工程中还存在有不少问题,本文针对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护理教学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讨问题所在与完善策略。

  • 标签: 虚拟现实技术,护理教学,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与基础护理实验教学的契合点。然后,通过案例分析,详细说明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模拟临床环境和交互式场景中的应用,包括虚拟病人和疾病模拟、虚拟手术和操作模拟、虚拟现实头盔和手套的应用,以及虚拟现实仿真训练系统的应用。接着,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的优势和挑战。优势方面,虚拟现实技术提供高度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以及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实践的机会。挑战方面,需要解决技术成本和设备要求问题,同时评估虚拟现实技术在学习效果上的影响。最后,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虚拟现实技术 基础护理实验教学 模拟临床环境 交互式场景 优势 挑战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护理干预对应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危重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探讨。方法:以我院2021年3月到2022年8月收诊的60例危重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系统护理干预措施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低血糖次数(次)、血糖达标时间(d)、故障次数(次)、断图次数(次)2.12±1.21、5.12±0.54、3.54±1.24、1.24±0.64和6.35±1.27、8.54±0.64、7.45±1.64、5.41±0.53,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探头脱落、记录器打湿、电信号传输不畅、总发生率3.33(1/30)、0.00(0/30)、3.33(1/30)、6.67(2/30)和6.67(2/30)、6.67(2/30)、6.67(2/30)、20.00(6/30),有差异,(P<0.05)。结论:应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危重糖尿病患者采取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病情,并且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降低,这种护理措施有推广的价值。

  • 标签: 系统护理干预 应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 危重糖尿病患者 效果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以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参照组各40例,对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患者则采取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中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心理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从医院到社区 无缝隙护理管理 生活质量
  • 简介: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过程中为训练者提供了针对性的训练与感觉回馈,推动了被动康复模式到主动康复的模式转变,在老年康复领域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潜力。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作用机制及其在国内外老年康复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推广应用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 标签: 虚拟现实技术 康复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讨基于微信网络平台的实时教学认知诊断模型在本科护理教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校2015级本科护理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1个班级49名作为研究组,采用基于微信网络的实时教学认知诊断模型进行个性化教学;另1个班级46名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比较两组学生期末理论考核成绩、教学效果和教学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期末理论考核成绩、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对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在本科护理教学上,采用基于微信网络平台的实时教学认知诊断模型的个性化教学优于传统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论成绩,促进教学相长。

  • 标签: 教学认知诊断模型 微信 本科护生 满意度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开展实时护理质控的临床效果和改善医患关系情况。方法:研究抽取2019年4月~2020年8月我院接诊的62例危重症患者,等比分组,就对照组(31例)行常规护理质控与观察组(31例)行实时护理质控效果对比。结果:观察组病情监测、健康宣教、基础护理和资料记录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危重症 实时护理质控 临床效果 医患关系
  • 简介: 摘要:目的:探究危重症病人血糖管理中辅以连续性实时葡萄糖监测系统(RTCGM)的实践效果。方法:遴选我院收治的危重症患者(2022年12月~2023年4月)研究,总计30例,均采取统一血糖管理方案对血糖予以控制,进行RTCGM测定结果与床旁血糖监测仪、动脉血气/静脉血测定结果相关性、差异性的有效观察。结果:RTCGM与动脉血气血糖数值比较:共计148对配对资料,相关性P<0.01;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分别为0.11mmol/L、1.71%;RTCGM与床旁血糖监测仪血糖数值比较:共计600对资料,P<0.01;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分别为0.39mmol/L、4.22%;RTCGM与静脉血实验室测定血糖数值比较:共计59对资料,相关性P<0.01;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分别为0.39mmol/L、5.21%。结论:危重症病人血糖管理中辅以连续性实时葡萄糖监测系统效果显著,可有效反映出血糖波动状况,及时发现高低血糖事件,提高血糖管理效果,且患者耐受度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危重症 血糖管理 连续性实时葡萄糖监测系统 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探究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8年 1月 ~2019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7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将所选取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 35例)和研究组( 35例),分别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和虚拟现实技术康复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 LOTCA评分、 MMSE评分和 Barthel指数( MBI)评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无明显差别( P>0.05),治疗一个月后研究组患者 LOTCA评分、 MMSE评分和 Barthel指数( 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 <0.05)。结论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的康复训练有着优质作用,可明显提高患者认知能力,包括记忆、思维、集中、注意能力等,同时对日常生活能力也有明显提升,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 ]脑卒中 日常生活能力 虚拟现实技术 认知功能 恢复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在腹主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前健康宣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80例AAA介入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VR术前健康宣教,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其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VR的术前健康宣教能有效缓解AAA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提高舒适度,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标签: 虚拟现实技术 腹主动脉瘤 介入治疗 健康宣教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 MP抗体检测与 MP-DNA检测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 2018年 1月至 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 100 例 MP 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用被动凝集抗体检测法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法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 100 例 MP感染的患儿进行检测,其中应用被动凝集抗体检测法检测出 94例呈阳性,阳性率为 94.00%,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法检测出 95例呈阳性,阳性率为 95.00%,两种检测方法检出的 4-6岁组患儿阳性率均最高,均为 100%,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在各年龄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被动凝集法以及实时荧光定量 PCR法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测中特异性强,且两种检测方法无显著性差异( P<0.05),均可以应用于临床检测。

  • 标签: 被动凝集法 实时荧光定量 PCR 儿童肺炎支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