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与预警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护理部的护士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研究对象,对其中的36名护士开展项目研究,根据双盲法将上述护士分为一般组(采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和控制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与预警模式)。对两组护士在风险控制和各类风险事件处理中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相对于一般组中的护士,患者对控制组护士护理质量的评价更高,控制组护士在为患者开展护理服务过程中发生的风险事件数量较少,在对两组护士的考核中发现控制组护士包括风险意识在内的评分均高于一般组护士(P<0.05)。结论:研究发现医院人流量较大,患者数量较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个人因素以及医院因素容易导致跌倒等风险事件的发生。通过护理风险管理与预警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地提升护士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控制降低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进一步保障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 标签: 护理管理 风险事件 护理风险管理与预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择的时间区间在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期间,以我院收治的78例急诊治疗的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成两组,39例选择常规管理的患者被纳入对照组,剩下39例患者实施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干预的设为观察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满意度为(97.44%),对比常规组更高,p<0.05;观察组出现接诊分诊不明确、缺失急救药品、接诊病人突发休克、急诊护理错误发生率上更低,p<0.05。结论:将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护理融入急诊室护理工作中效果显著,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急诊护理 早期预警评分 常规管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三级预警系统预防产后出血的实践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月前收治的45例采用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进行预防干预的产妇作为对照组,2020年1月后开展三级预警系统的55例产妇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产后24h平均出血量以及发生产后出血产妇的出血平均次数;对两个时间段各随机抽取10名护理人员进行预防产后出血的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问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产后24h平均出血量以及发生产后出血产妇的出血平均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人员预防产后出血的护理知识、操作技能以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三级预警系统 产后出血 预防价值 实践意义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肿瘤患者在采取预警护理管理干预时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2020年3月~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90例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均分为甲组和乙组,乙组采取常规护理,甲组采取预警护理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满意率及负性情绪。结果 甲组护理满意率为97.78%,高于乙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肿瘤 静脉 预警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预警护理对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对象为本院ICU诊治的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共64例,选取时间为2020年11月-2021年10月,随机分组,即对照组(n=32例,采用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32例,采用早期预警护理),对比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确早期预警护理干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ICU入住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ICU重症肺炎 机械通气 早期预警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外科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预防中预警干预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本研究中抽选的120例急诊外科卧床患者(2020.1-2021.3)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预警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警干预护理应用于急诊外科卧床患者中压力性损伤预防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应用于今后临床中。

  • 标签: 预警干预护理 急诊外科 卧床 压力性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时采用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以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存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对这些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每组均为49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下肢静脉血栓预防的过程中,采用风险预警监控,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不仅可以使得下肢发生静脉血栓的概率得到有效的降低,还可以时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得到有效的提升,可以广泛的应用在临床的护理中。

  • 标签: 护理风险预警 下肢深静脉血栓 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三级防控体系风险预警在老年脑卒中疾病中的应用。方法 临床纳入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社区筛查的148例老年脑卒中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7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进行三级防控体系风险预警干预。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后高危因素筛查评分、患者对脑卒中的知晓程度以及卒中风险程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项高危因素筛查评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吸烟以及缺乏锻炼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脑卒中知晓程度评分(高危因素、饮食习惯、合理用药以及康复锻炼等)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ESE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三级防控体系风险预警干预对老年脑梗死高危人群具有较好干预效果,进一步降低该类患者的高危因素评分,提高该类患者脑卒中知识知晓率,从而降低高危人群卒中风险。

  • 标签: 脑卒中 三级防控体系 风险预警
  • 简介:摘 要:目的 评价ICU护理工作中早期预警评分的应用价值与实际效果。方法 实验活动以分组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样本为随机选择,全部来自我科室临床,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派分50例患者,区分应用早期预警评分和不应用早期预警评分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护理指标。结果 干预组ICU入住以及机械通气的时间都比对照组短;ICU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10.00%)

  • 标签: ICU护理 早期预警评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一个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预警评分系统,有助于护士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病情作出正确判断,减少因未能识别病情变化延误患者抢救时机,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方法 在现有的早期预警评分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风险预测模型,采用专家小组讨论法修订和调整,形成改良式慢性心衰竭急性加重早期预警评分初表。我们对133例住院患者进行测试,判断量表的预测效能,确定危险程度分值划分范围,形成最终量表,并评价改良式慢性心力衰急性加重早期预警评分量表的信效度。结果 最终形成的成改良式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早期预警评分量表共12个条目。O/E值为0.26~0.82,pearson相关分析:r=0.99,p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 护理 早期预警评分
  • 简介:摘 要:目的 研究急性阑尾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预警性护理的效果。方法 累计在2018年9月到2019年9月间抽取急性阑尾炎患者80例,依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编号1~80,随机数字法抽取40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余下40例患者则接受预警性护理,将其划分为观察组。结果 统计数据显示,护理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所需住院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以及首次排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性阑尾炎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预警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体检过程中患者出现心电图左室肥厚对提示高血压检出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于本院随机抽取了94例2020年4月-2021年4月接诊的体检患者进行,按照心电图检查结果均分为2组,各47例。其中,心电图呈现左室肥厚的为参照组,左室正常的为研究组,观察两组患者血压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检出高血压患者的几率更高、组内血压均值更高,其数据均显示出明显差异(P<0.05)。 结论 体检过程中患者出现心电图左室肥厚后,其血压指标通常较高,可以作为高血压检出的预警,需要予以关注。

  • 标签: 体检 心电图左室肥厚 高血压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