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清洗方法在管腔器械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2年3月-2023年3月使用后的150套人流管器械,将其分为对照组75套、测试组75套,比较两种清洗方法的效果。对照组选择手工+超声波清洗,测试组选择手工+减压煮沸清洗机清洗,测试方法采用ATP荧光检测,不脱絮白色通条,并结合光源放大镜和目测观察,对人流管腔器械进行对比清洗效果、清洁程度和干燥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测试组采用手工+减压煮沸清洗机清洗的人流管腔器械清洗合格率为96%以上,优于对照组清洗合格率。结论:手工+减压沸腾清洗机对管腔器械进行清洗的清洁度质量更高。

  • 标签: 管腔器械 消毒室供应中心 清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ICU患者护理中运用人文关怀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同期观察组联合运用人文关怀护理。结果:护理前2组的SAS、SDS评分均较高P>0.05,护理后SAS、SDS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100.00%,对照组为92.11%,P<0.05。结论:对于ICU患者运用人文关怀护理可有效疏解其负性情绪,并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 标签: ICU 护理 人文关怀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两种不同的ICU感染控制策略对感染发生率、感染发生时间和住院时间。方法:于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期间,将我院36名ICU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标准感染控制策略和改进的个性化感染控制策略。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比较分析,记录了感染发生率、感染发生时间和住院时间等观察指标,并使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对照组的感染发生率为27.8%,而观察组的感染发生率为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21)。观察组的感染发生时间稍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p=0.073)。此外,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48)。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个性化感染控制策略可以显著降低ICU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并且缩短住院时间,从而可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这一发现为改进ICU感染控制实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有望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进一步研究和验证这些策略的长期效果和实际可行性仍然是未来工作的方向。

  • 标签: ICU 感染控制策略 效果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产科的分娩过程中采取单纯优质护理或循证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差异,为产科分娩提供更好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 2018 年 7月— 2019年 7月某院产科收治的 80例分娩产妇,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单纯组 40例产妇均实施单纯优质护理,而循证组 40例产妇均实施循证护理,记录并对比不同护理方式下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疼痛程度及产时、产后出血量。结果单纯组产妇的自然分娩概率比循证组更低,其第一、第二、第三及总产程时间要低于单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此外,单纯组产妇分娩过程在的 VAS评分明显高于循证组,而产时、产后的出血量明显高于循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循证护理对于分娩产妇来说能够明显缓解其疼痛感,减少产程时间和出血量。

  • 标签: 单纯优质护理 循证护理 产科分娩 产程 产后出血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甲状腺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200例为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疾病病人,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对照(n=100)、研究(n=100)两组,分别给予常规及优质护理干预,研究起止时间为2020年3月-2022年3月。结果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HAMA及HAMD量表评分均少于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优质护理效果更佳,可提高术后恢复速率及治疗安全性。

  • 标签: 甲状腺疾病 围手术期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三种消毒方法对病房环境消毒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卫生防疫科3间病房,分为高压静电吸附组、臭氧空气消毒组、矿热空气消毒组,分析病房环境消毒效果。结果 消毒前,高压静电吸附组、臭氧空气消毒组、矿热空气消毒组细菌菌落对比,差异较小(P>0.05)。消毒后30min、60min、120min时,高压静电吸附组、臭氧空气消毒组、矿热空气消毒组各组细菌菌落数比较,差异明显(P

  • 标签: 病房环境 消毒 空气消毒机 自然通风 紫外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在胆囊炎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对比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是2022年12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70例胆囊炎患者,根据不同的护理模式分成参照组(35例,常规护理)与实验组(35例,优质护理),对比干预之后这两个组别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比较P<0.05;实验组术后产生的肠粘连、切口感染、尿潴留等并发症例数少于参照组,比较P<0.05。结论:胆囊炎患者开展优质护理有利于提高其手术治疗疗效,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促使患者康复速度真快,值得推荐。

  • 标签: 优质护理 胆囊炎 护理效果 康复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护理标识对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 收治 的 100 例 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 对照组( 50 例)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 50 例)添加护理标识, 对比两组护理管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护理管理后的 护理质量、 护理差错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评分同对照组相应指标比较均占有显著优势,组间指标 数据对比 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 0.05) 。 结论:将护理标识应用于 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 中 ,可有效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降低 护理不良事件 发生率和 并发症发生 率 。

  • 标签: 手术室 护理 风险管理 护理标识 效果对比
  • 简介:目的探讨3种静脉留置针在成人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住广东省5家三级甲等医院成年住院患者1088例,将纳入研究的各个病区患者按床号顺序分为3组。第1组患者374例,使用一体化正压连接式24G留置针,第2组患者340例,使用一次性Y型24G密闭式留置针连接肝素帽,第3组患者374例,使用一次性Y型24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连接分隔膜无针接头,观察比较3组患者留置期间堵管、静脉炎、渗出发生情况及留置期间总费用情况。结果3组不同类型留置针其堵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静脉留置针患者堵管发生率低于第2组和第3组(P<0.05)。3组不同类型留置针渗出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静脉留置针患者渗出发生率低于第1组和第2组(P<0.05)。3组不同类型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静脉留置针总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费用由低到高依次是第2组、第1组、第3组。结论不同类型留置针各有其优点,需结合患者经济条件和留置针使用效果2个方面,选出最适合患者的输液工具。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堵管 静脉炎 渗出
  • 简介:摘要: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就妇产科疾病的护理过程进行优质护理以及常规化护理对比分析其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为就目前本院的55名患者进行科学统计并随机分配到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中去。然后对实验组以及对照组都进行研究比较分析,结果产生之后通过统计学原理进行结果的进一步统计,对产生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出结果为实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其中实验组的有效率是百分之93左右,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百分之80左右。结论妇产科疾病发生率较高,在医学临床研究以及治疗上,选择优质的护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优质护理的方法必然会在未来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妇科疾病 优质护理 实验组 临床推广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CT与核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股骨头坏死患者70例,时间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依次进行CT、核磁共振检查,对比两种不同检查临床分期诊断准确率及阳性征象检出率。结果:核磁共振临床分析诊断准确率高于CT检查,且阳性征象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结论:与CT检查相比,核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更具优势,有利于患者更快的展开治疗且无辐射及损伤,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CT 核磁共振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探讨细节护理方式以及常规护理方式在应用效果方面的差异性。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接诊的8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接受细节护理。结果:相比于对照组患者来说,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护理之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整体更低。结论:在实际针对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的过程之中,相比于单纯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来说,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之上对患者实施细节护理的一系列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相关护理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细节护理 常规护理 手术室护理 效果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观察细节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 2017 年 1月 ~2018年 1月期间收治的 90 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 给予细节护理 ,通过观察两组患者 平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之间的差异, 评价其护理质量,从而探讨 细节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 结果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细节护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细节护理 常规护理 满意度 护理质量
  • 简介:目的观察复方麒麟膏外贴穴位缓解腹部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腹部肿瘤患者21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75例,对照组(B组)69例,空白组(c组)73例。A组用复方麒麟膏外贴穴位;B组用复方蟾酥膏敷贴痛处;C组用空白敷贴膏,贴敷相关穴位。采用疼痛诊疗标准(VRS)进行止痛效果评定。结果A组患者用药起效时间(30±4.5)min和持续止痛时间(23.5±6.7)min,均明显高于B组(35.0±5.8)min和(20.5±6.9)min。A组治疗后与B组、C组比较,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麒麟膏外贴穴位能有效缓解腹部肿瘤患者的癌性疼痛程度,缩短起效时间,为探讨中药穴位止痛膏的方药配伍、配穴技巧、制剂方法,发明一种阿片类药物以外的癌性疼痛外用治疗膏药提供了可行性。

  • 标签: 复方麒麟膏 癌性疼痛 穴位贴敷法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3种清肠液对肠道准备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需进行肠镜检查的患者分为A、B、C3组,检查前1d均进半流质饮食,检查当天分别服电解质、甘露醇、33%硫酸镁,改变传统的禁食方法,检查前1~2h正常进餐。观察开始腹泻时间、肠道清洁度、副反应、依从性。结果甘露醇组开始腹泻时间早,清肠效果优于电解质及33%硫酸镁2组(P〈0.05),甘露醇组清肠率为为97.5%,不良反应较轻,患者易于接受。结论甘露醇注射液是一种较理想的清肠液,可应用于肠镜检查。

  • 标签: 肠镜检查 清肠液 肠道准备 甘露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细节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细节护理,通过观察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之间的差异,评价其护理质量,从而探讨细节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节护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细节护理 常规护理 满意度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对比不同鼻饲法在护理重症监护病房危重患者群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5-2020.3月期间收治的80例ICU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鼻饲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为4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注射器分次鼻饲,观察组接受营养泵持续性鼻饲,对比两组在鼻饲护理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经对比,观察组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ICU病房患者来说,为其应用营养泵持续鼻饲法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有效改善患者胃肠道的状态,可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

  • 标签: 不同鼻饲法 ICU监护病房 危重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脑梗死患者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共5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措施将本批次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各2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内科护理,观察组应用中医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患者采取中医康复护理措施,将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过程。

  • 标签: 脑梗死 中医康复护理 内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对于预防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作用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我院接诊的增强CT扫描患者中选出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利用碘对比剂进行扫描),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研究组选择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满意度水平明显更高(P<0.05)。结论:增强CT扫描患者在检查期间必然需要使用碘对比剂,在其应用碘对比剂的过程中,采用预见性干预措施可以对不良反应起到优良的预防效果,另外还能够提升干预满意度,效果卓越,具有较高的推广普及价值。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碘对比剂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脑梗塞患者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的康复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2例脑梗塞患者为护理对象分两组,各组均42例。观察组实施中医康复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常规内科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能力评分。结果:护理前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组间相比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更优(P<0.05),观察组满意率(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80.95%),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脑梗塞患者护理中,与常规内科护理方式相比,采用中医康复护理,可提升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程度。

  • 标签: 脑梗塞患者 中医康复护理 常规内科护理 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