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症医学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重症医学科65例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职业倦怠量表,对问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观察调查重症医学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结果未婚、年龄>24岁、护龄长、身体状况优良、夜班少、家庭和谐的护士的职业倦怠感评分较低(P<0.05)。结论护理人员年龄、护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和谐度、婚姻状况、被投诉次数是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职业倦怠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症医学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方法:对我院重症医学科 65 例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职业倦怠量表,对问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观察调查重症医学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结果:未婚、年龄 >24 岁 、护龄长、身体状况优良、夜班少、家庭和谐的护士的 职业倦怠感评分较低 ( P < 0.05 ) 。 结论:护理人员年龄、护 龄 、身体健康状况、家庭和谐度、婚姻状况、被投诉次数是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职业倦怠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了解目前护士工作倦怠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和缓解护士工作倦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9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文本登录、编码、类属分析和提炼主题。结果①工作倦怠感很普遍。②导致护士工作倦怠的因素包括7个主题:护理检查导致护士极大的身心压力、不断学习的要求占用护士很多时间和精力、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工作要求使护士工作量越来越大、更换班次影响护士身心状态和社会交往、管理者负性评价方式打击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护士认为收入和付出不平衡、病人及家属的态度影响护士工作情绪。③缓解护士工作倦怠的因素:自我调节和来自家人的支持、获得的成就感和奖励、个人发展空间。结论目前护士工作倦怠现象很普遍,改进管理方法是缓解护士工作倦怠的重要手段。

  • 标签: 护士 工作倦怠 现象学研究
  • 简介:目的调查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倦怠状况与普通内科护士的差异。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问卷对济南市120名院前急救护士和120名内科护士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院前急救护士情绪耗竭、去人格化高于国内常模,已婚者情绪耗竭程度高于未婚者,工作10年以上者职业倦怠水平显著提高;与内科护士比较,情绪耗竭程度显著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倦怠高于国内常模和内科护士,且倦怠水平随着工作年限、婚姻状况有显著提高。

  • 标签: 护士/心理学 厌倦 职业性 急救
  • 简介:[目的]探讨正念减压干预对急诊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按照自愿原则对武汉市某三级综合教学医院35名急诊护士实施为期4周正念减压疗法干预。运用中文版护士职业倦怠量表(NBS)于干预前、干预4周和干预3个月进行测评。[结果]干预4周和干预3个月后急诊护士职业倦怠总分以及工作环境、倦怠构成、坚强人格、应对策略、倦怠结局5个方面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念减压疗法能够显著降低急诊护士职业倦怠水平。

  • 标签: 护士 急诊 正念 职业倦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引起护士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为探讨减少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方案和提高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举措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20年12月—2021年1月选取重庆市所有的精神专科医院作为调查单位,采用职业倦怠量表、自我关怀量表,心理弹性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不同医院等级、受聘形式,和是否值夜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工龄,性别,职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在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受到医院等级、受聘形式,和是否值夜班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应当对上述问题予以重视,加以改进。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士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联。方法:本文借助问卷调查法对护士进行调查,随机选取8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护士的职业倦怠感评分,并开展因素分析,确认影响护士职业倦怠感的因素,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确定工作压力与护士职业倦怠的关联。结果:护士产生职业倦怠的概率相对较高,且受工作压力与护理效能感等因素的影响,P<0.05。结论:护士工作过程中,工作内容相对繁杂,工作量相对庞大,承受的工作压力相对较高,易导致职业倦怠等现象。

  • 标签: 护士 工作压力 职业倦怠 关系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估乐至县基层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分析辖区内医务人员焦虑现状及职业倦怠关系奠定研究基础。方法 采用自设计问卷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工作情况等信息,职业倦怠量表(MBI-GS)评估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结果 乐至县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期间存在职业倦怠情况,其职业倦怠程度与性别、岗位性质等相关。结论 我们应该针对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岗位性质、是否参加过一线抗议工作,采取不同措施,来降低辖区内职业倦怠发生率。

  • 标签:   基层 医务人员 职业倦怠
  • 简介:【摘要】:职业倦怠,是个体存在的一种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现象。近些年来,由于工作环境、社会支持加之个体特征因素等的影响下,职业倦怠在肿瘤科护理工作中频发,严重影响护理工作者的身心,同时也有可能会影响护理工作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将从肿瘤科护理工作者的职业倦怠现状、病因及发病机制、解决办法和期许等方面进行阐述,为肿瘤科护理工作职业倦怠问题的认知作一铺垫。

  • 标签: 肿瘤科 护理 职业倦怠 综述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加,护理人员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已成为全球医疗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并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首先,我们定义了职业倦怠并概述了其特征,强调了研究这一现象的重要性。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我们发现护理人员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且这一问题在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

  • 标签: 人员 职业 倦怠 现状 对策略
  • 简介: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研究职业紧张时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个概念,指对工作中心理、情感和人际关系压力源的持续应激状态,是指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状态下所出现的一种负性的、个体化的认知与情感反应,包括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成就感降低。情感耗竭是指个体感到身心资源过度透支而出现精疲力竭;

  • 标签: 临床带教老师 职业倦怠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最近几年,医院护理人员的压力日益加大,社会对医院护理人员的负面舆论、医院考核等等都导致护理人员有很大的压力,这样也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出现职业倦怠。基于此,本文以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倦怠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了医院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而且分析了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有效应对措施,希望可以为同行人提供参考意见。

  • 标签: 医院 护理人员 职业倦怠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护士职业倦怠与组织公平感现状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护士职业倦怠量表和组织公平感量表对4个城市8所医院的361名在职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职业倦怠总分为(141.19±14.27)分,处于轻中度及以上倦怠水平的护士占43.2%;组织公平感总均分为(2.62±0.98)分;护士职业倦怠得分与组织公平感得分呈中度相关(r=0.352,P〈0.01);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为领导公平、编制、学历、日工作时间、每天接触病人的时间占工作时间的比例。[结论]临床护士职业倦怠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组织公平感总体居中等偏差水平,职业倦怠与组织公平感显著相关,医院管理者应重点从改善工作环境、促进组织公平两方面进行干预,以降低护士职业倦怠水平。

  • 标签: 临床护士 职业倦怠 组织公平感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护理工作已经成为医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一直受到关注。职业倦怠会影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其中,磁性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备受关注。

  • 标签: 磁性护理 护理人员 职业倦怠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综合干预措施对重症监护室(ICU)护士职业倦怠、心理弹性影响性。方法:以本院ICU护士为研究对象(共27名),于2023年7月~2023年11月期间进行对比性研究,将ICU护士随机分组为对照组(13例)、研究组(14例)后,予以对照组常规情绪疏导干预,予以研究组综合措施干预。评价两组职业倦怠评分、心理弹性评分及离职意愿评分。结果:(1)研究组经临床干预后情感疲惫感、工作冷漠感评分较对照组降低,且工作成就感及CD-RISC分量表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显著,P<0.05。(2)研究组经临床干预后离职意愿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ICU护士职业倦怠感加重影响因素多样,应在ICU工作管理中加强对护士心理、生理健康的综合干预,以改善职业倦怠感、心理弹性水平。

  • 标签: ICU 护士管理 职业倦怠感 心理弹性
  • 简介:目的了解护士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现状,探讨护士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护士职业压力源量表和MBI-GS工作倦怠量表对360名山西省晋中市妇幼保健院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职业压力在年龄、工龄和文化程度上都呈现显著差异(P〈0.05)。护士的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存在线性关系(P〈0.01)。结论职业压力是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护士 职业压力 职业倦怠 妇幼保健院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分析预心灵成长对临床护士职业倦怠及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100例临床护士作为研究样本。按照随机分组法将这些样本进行分组,其中常规组50例,研究组50例,对常规组临床护士进行常规业务培训,研究组的临床护士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增加心灵成长培训,培训完成后对两组临床护士的职业倦怠情况及工作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将两组临床护士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组临床护士的职业倦怠情况得到显著改善且由于常规组(P<0.05);将两组临床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组临床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P<0.05)。结论: 对于临床护士来说,应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增加心灵成长培训,心灵成长培训可以改善临床护士的职业倦怠情况,并提升其工作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 标签: 心灵成长 临床护士 职业倦怠 工作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助产士职业倦怠、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减轻助产士职业倦怠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南充市城区10所助产机构150名助产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职业倦怠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应对方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助产士职业倦怠得分(57.89±10.89)、助产士心理弹性得分(69.83±3.46)、助产士应对方式得分(63.15±7.88)。结论:开展有效的助产士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培训,可提高助产士的心理弹性,缓解职业倦怠

  • 标签: 助产士 职业倦怠 心理弹性 应对方式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男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满足感的相关性。方法:纳入84名男护士,采用工作倦怠量表、护士工作满意度评定量表对其职业倦怠情况及工作满足感进行调查,观察职业倦怠与工作满足感的相关性。结果:男护士职业倦怠评分中的个人成就感评分低于常模,去人格化和情感衰竭高于常模,P<0.05。男护士对工作本身、个人成长及发展、工作负荷、工资及福利的满意度高于中等水平,对家庭与工作的平衡、管理、工作被认可及同事关系的评分低于中等水平,总体满意度为(2.960.43)分。工作本身、个人成长及发展、工作负荷、工资及福利的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总分与个人成就感正相关,工作满意度与去人格化、情感衰竭评分负相关,P<0.05。结论:男护士存在一定职业倦怠的情况,职业倦怠与男护士对工作本身、个人成长及发展、工作负荷、工资及福利的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总分与个人成就感均存在一定关系。男护士和管理者都需要正视职业倦怠,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来改善职业倦怠

  • 标签: 男护士 工作满足感 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