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措施,并分析其具体的护理措施。方法:严格按照国家对放射源的管理标准,建立 健全的放射源管理制度,规范相关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其护理技巧,不断优化放射源管理措施,为患者临床诊治提供保证, 促进核医学科的各项检查和治疗顺利开展。结果:通过放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护理人员娴熟的护理操作,不仅明显提高了临床 诊治效率,还降低了核素污染率。结论:建立健全的放射源管理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是促进临床诊治工作顺利开展 的关键,也是降低核素污染的重要任务。

  • 标签: 核医学科 放射源 防护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验证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用于提升中医药研究生循证医学科研能力的效果。方法项目为布置学生分组完成系统评价/meta分析论文,其中,教改班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随理论课程逐步推进完成项目;对照班在结课后集中完成项目。用PRISMA报告规范评价论文报告质量,并结合论文质量和项目参与度进行成绩综合评定。结果教改班的论文报告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班,其中研究方法和讨论与结论部分提升最明显。教改班学生的成绩综合评定也显著高于对照班,不同性别和专业的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可有效提高中医药研究生的循证医学系科研能力和项目参与积极性。

  • 标签: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 循证医学 中医药研究生 科研能力
  • 简介:张发初教授(1905-1982),浙江嵊州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1926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29年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后前往北京求学,1934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从事药理研究和内科医师工作,1937年后一直从事X线诊断和教学工作,先后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放射科、放射学教研组主任、教授,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放射科主任等职,同时还兼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放射科顾问,是我国著名的放射学家.张发初教授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放射学领域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被誉为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奠基人[1].张发初教授生前曾发表大量有关影像学中西医结合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多个方面.研究其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对于当今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工作仍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张发初 中西医结合 学术
  • 简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历程中,王武、丁沧清教授分别被聘为第三届、第四届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第五届顾问,张闽光、马祥兴教授分别被聘为第四届、第五届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他们博学精思,仁德敦厚,不仅具有非凡的工作能力与专业素养,而且热衷于学会工作,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为推动学科发展建言献策;同时还积极参与《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编审工作,任劳任怨,成绩斐然。

  • 标签: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西医结合影像学 主任委员 专业委员会 医学影像 工作能力
  • 简介:摘要:近年来,护理专业在我国发展迅速,专业规模也不断扩大。不过因为该专业的高等教育发展较晚,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下文将对我国护理专业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以供参考。

  • 标签: 护理专业 职业教育 培养模式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并总结医学影像技师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以对技师的培养有所帮助。方法在本院放射科开展影像技师教育模式探索,从理论、业务学习,科研培训,考核和奖励制度等方面对影像技师进行系统继续教育。结果影像技师的培养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实施系统继续教育两年来,技师对教学方式满意度高,诊断医师对技师业务能力评价明显增高,技师科研产出持续增多。结论合理有效的继续教育模式有助于影像技师适应现代医疗体系的需求,全面发展。

  • 标签: 影像技师 继续教育 人才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程护理告知在产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 2013 年 4 月至 2014 年 6 月收治的 140 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经患者允许,先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产妇各 70 例,其中实验组产妇采用全程护理告知程序进行护理;对照组产妇则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进行护理。护理结束后对两组产妇的相关知识以及满意度进行了解,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产妇经过护理后,实验组产妇的各项护理相关知识以及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产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P <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产妇采用全程护理告知程序能够有效的提高产妇的护理质量,并且较常规护理方式要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全程护理告知程序 常规健康教育 应用效果 产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