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拥有CT机1万余台,螺旋CT约2600台,每天多达十几万人接受CT检查,上世纪80年代后期接受X线诊断检查的统计为每年150人/千人[1].我院2台CT每天平均检查约60人.

  • 标签: CT扫描 辐射剂量 方法探讨 诱发 病人 螺旋CT
  • 简介:目的:探讨双低剂量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联合CTA在慢性脑缺血中的应用,以及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脑血流灌注情况及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拟诊为缺血性脑病并经MRA/CTA证实为侧MCA狭窄患者38例,对照组为脑动脉正常者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320排CT双低剂量方案行全脑灌注检查,同时行头颅MRI检查;测量ROI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及延迟时间(DLY)。采用Kendall’stau_b秩和检验评价脑动脉狭窄程度、脑血流灌注情况及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①患侧MCA狭窄程度与患侧脑梗死的程度无相关性(P=0.313)、与患侧灌注减低程度无相关性(P=0.848);②患侧灌注异常程度与患侧脑梗死程度呈正相关(P=0.000);③MCA轻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中出现梗死的双侧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33,P=0.003)。结论:患侧MCA狭窄程度与患侧脑梗死程度、脑灌注血流量降低程度无相关性。

  • 标签: 双低剂量 大脑中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脑缺血
  • 简介:目的研究肺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与治疗效果,探讨术后的疗效评估标准。方法2012年1月—2013年9月,本前瞻性中心临床研究共入组27例患者,51个病灶行35射频消融术,术后随访6~18个月。研究主要终点为安全性、可行性和局部疗效,次要终点为局部病灶无进展期(TTLP)、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结果35射频消融术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主要并发症为气胸11.4%(4/35),胸管引流率2.9%(1/35);肺出血8.6%(3/35),1例咯血(2.9%);胸腔积液8.6%(3/35),胸管引流率5.7%。51个病灶技术成功率为98.0%(50/51)。根据修订的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随访至少6个月后,靶病灶完全缓解率为88.2%(45/51)。完全缓解病灶术后1个月较术前增大、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缩小,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P=0.002)。截至最后一随访,TTLP为(10.0±2.8)个月,PFS为(8.0±3.0)个月,OS为(10.0±3.5)个月。结论肺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和肿瘤局部控制率高。射频术后局部疗效的评估采用修订的RECIST,以术后1个月为新基线,术后6个月后评价疗效,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肺恶性肿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射频消融 局部疗效 评估标准
  • 简介:CT检查作为重要的诊断方式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同时也对受检人群产生了辐射危害。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CT剂量、图像质量、影响剂量的因素等方面对降低辐射剂量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 简介:目的:分析低剂量与超低剂量胸部CT在不同类型肺结节复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常规剂量胸部CT扫描发现肺部孤立性非钙化结节(大小5~30mm)且于6个月后遵医嘱复查CT的患者共100例,采用低剂量(50mA)与超低剂量(25mA)对所有复查患者行胸部CT扫描,并比较低剂量与超低剂量胸部CT扫描结果。采用西门子SyngoMMWPVE40A工作站,利用三维成像软件自动计算肺结节体积,计算两测量结果的相对体积差值(relativevolumedifference,RVD),若RVD≤10%表示体积计算结果合理,RVD>10%表示体积计算结果不合理。结果:100例肺部孤立性非钙化结节患者两体积测量的合理率为78.00%,相关系数r=0.996,两体积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D的95%CI为-0.14~0.14,有4例在95%CI以外,基本RVD趋于一致。胸膜旁型结节和毛刺型结节的RVD不合理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结节。结论:50mA低剂量与25mA超低剂量胸部CT扫描测量肺结节体积的相似性较高,对于测量肺结节体积具有一定的意义。对于毛刺型结节和胸膜旁结节,宜采用25mA超低剂量胸部CT扫描。

  • 标签: 胸部CT 肺部孤立性结节 复查 剂量
  • 简介:目的:直肠癌的局部复发是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索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冷冻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3年10月-2016年8月共入组31例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患者,行36冷冻消融术,术后随访16~50个月。治疗后影像学随访采用盆腔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分析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1年内局部病灶控制率及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alratingscale,NRS),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疼痛评分及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水平。结果:本研究技术成功率为100%,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6.7%。1年内局部病灶控制率为61.3%,局部病灶无进展期为(15.1±1.8)个月,OS为(17.9±2.3)个月。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和术后12个月NRS疼痛

  • 标签: 中心临床研究 冷冻消融 单臂中心
  • 简介:目的:根据低体重受检者(主要是儿童)的体重对CT曝光参数进行优化设置,以减少患者辐射剂量.方法:对220名低体重患者按不同部位、体重,以逐次接近法求取最优化曝光参数.结果:依据不同体重和不同扫描部位得到CT曝光参数优化设置表.结论:低体重患者CT曝光参数的调整是必要的,以体重为依据进行曝光量设置是可行的.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剂量 最优化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igitalbreasttomosynthesis,DBT)与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ull-fielddigitalmammography,FFDM)的平均腺体剂量(averageglanddose,AGD)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7—9月临床可触及乳腺肿块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患者共209例,其中100例入组DBT-HR模式行FFDM和DBT的大角度曝光,109例入组DBT-ST模式行FFDM和DBT的小角度曝光,比较DBT-HR与DBT-ST两种模式的AGD均值差异。结果:DBTHR模式组头尾位(cranio-caudalview,CC)、内外侧斜位(mediallateralobliqueview,MLO)的DBT与FFDM的AGD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BT-ST模式组CC、MLO的DBT与FFDM的AGD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BT-HR与DBT-ST模式CC、MLO的FFDM的AGD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BT的AGD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DBT-ST模式时,DBT与FFDM的AGD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DBT-HR模式时,DBT的AGD均值高于FFDM的AGD均值,但仍在规定的辐射剂量范围内,因此DBT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技术。

  • 标签: 数字乳腺 断层摄影 乳腺X线摄影 平均腺体剂量
  • 简介:目的:探讨CT及MRI在儿童发性肾母细胞瘤(Wilms’tumor,WT)诊断中的价值,提高对本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发性WT患者,回顾性分析其CT及MRI征象。其中5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本组8均为侧单个肾脏占位性病变,呈类圆形或分叶状,CT平扫为等、低或混杂密度,病灶占位效应显著,周围脏器受压明显。MRI表现为等低T1WI、等高T2WI信号为主,其内信号欠均匀,增强扫描后瘤体实性成分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肿瘤压迫残余肾脏。结论:CT及MRI可明确显示瘤体的位置、大小、周围组织受侵犯情况及有无远处转移灶,可为临床检出本病及术前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WILMS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分析放射直视影像在口腔固定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选择口腔固定修复患者78例,用均等双盲划分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术前进行传统X线检查,观察组术前进行放射直视影像检查。观察两组治疗满意率和不良情况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牙髓发炎、穿髓及根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固定修复中应用放射直视影像能提升患者治疗满意率,减少治疗后出现不良情况,确保修复效果理想。

  • 标签: 放射直视影像 牙髓 口腔固定修复 治疗满意率
  • 简介:目的:探讨64层MSCT主动脉血管成像中使用较低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方法:主动脉血管成像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3组。A组为对比剂70mL+生理盐水30mL;B组为对比剂60mL+生理盐水40mL;C组为对比剂50mL+生理盐水50mL。注射速率均为5mL/s,扫描延迟时间采用自动触发技术。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后进行图像重组,测量升主动脉、T7及L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CT值。由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各1名独立阅片,对血管强化程度、主要分支血管显示清晰度进行评价。结果:A、B2组4个解剖部位CT值及主要分支血管显示清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64层MSCT主动脉血管成像中,应用低剂量对比剂(对比剂60mL+生理盐水40mL),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

  • 标签: 主动脉 造影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9 年 3 月至 2020 年 2 月到本院接受治 疗的冠心

  • 标签: 不同剂量 阿托伐他汀 冠心病 疗效
  • 简介:目的评价低剂量CT(low-doseCT,LDCT)在亚实性怖腺癌结节影像分期中的价值。方法搜集LDCT筛查发现并经病理证实的亚实性怖腺癌结节5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55±68)岁。采用Kappa检验回顾性分析影像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以及不同胸部影像科医师之间影像分期的一致性。结果LDCT行亚实性怖腺癌结节影像T和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8.7%(47/53)、943%(50/53)。影像与病理分期及不同胸部影像科医师影像分期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03,0.733;P〈005)。结论亚实性怖腺癌结节多为早期怖癌,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发生率低,LDCT适用于其术前影像分期。

  • 标签: 肺癌 结节 分期 低剂量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目的:分析胎儿发半椎体畸形的声像图特征,探讨二维及三维超声诊断胎儿发半椎体畸形的价值。方法:总结东莞市石碣医院及东莞市茶山医院产前超声检查诊断为胎儿发半椎体畸形的孕妇10例,分析超声声像图特征,追踪产后或引产后结果。结果:10例胎儿发半椎体畸形中,胸椎半椎体6例,腰椎半椎体4例。10例均有脊柱弯曲度异常,显示为脊柱侧弯或后凸,病变椎体形态异常,椎体变小,部分缺失。胎儿发半椎体畸形有较特征的声像图表现,产前超声对其能作出较准确的诊断。结论:产前二维及三维超声对胎儿半椎体畸形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三维超声能更直观地显示脊柱整体弯曲度及病变椎体形态。

  • 标签: 产前超声检查 单发半椎体畸形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不同权重迭代低剂量CT 扫描体模中肺纯磨玻璃密度结节的可行性。方法应用 CT 在不同迭代(0%、 20%、40%、60%、100% )条件下扫描含有大小 3mm、5mm 磨玻璃密度结节的胸部体模。由两名有经验的诊断医师采用盲法在肺 窗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测量并比较每次扫描的有效辐射剂量和图像噪声。结果 主观评价 80%及 100%的迭代主观评分较 0、 20%、 40%、 60% 低。随迭代权重增加,辐射剂量明显降低;以 0%为参照,分别降低 33.3%、 59.3%、 78.1%、 90.4%、 97%。不同 迭代权重的图像平均噪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随迭代权重增加,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图像噪声没有明显影响;实 验条件下可以在低剂量条件下发现微小磨玻璃密度结节。

  • 标签: 迭代重建 磨玻璃密度结节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乂线计算机
  • 简介:乳腺X线摄影是目前早期发现乳腺癌最有效的检查方法,电离辐射与乳腺癌的产生有很大关系,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阐述数字乳腺X线摄影在不同阳极靶面/滤过组合、不同曝光模式、不同腺体分型、不同厚度及压力时,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不同,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基础上应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 标签: 数字乳腺X线摄影 辐射剂量 阳极靶面 滤过组合 曝光模式 腺体分型
  • 简介:目的:探讨胎儿发半椎体畸形的二维声像图特征,以提高产前二维超声对发半椎体畸形的认识。方法:从2010年5月—2015年5月在广东省东莞市茶山医院进行常规产前超声检查的孕妇中,选取产前超声提示发半椎体畸形7例,回顾性分析发半椎体畸形声像图特征及产前超声检查方法。结果:7例发半椎体畸形中,胸椎半椎体5例,腰椎半椎体2例;产前超声检查过程中,旁正中切面显示脊柱后凸和前凸畸形5例,冠状切面显示脊柱左侧弯曲和右侧弯曲6例,在没有侧弯、成角情况下,横切面很难发现椎体形态异常。结论:旁正中切面可显示半椎体畸形引起的脊柱后凸和前凸,冠状切面可显示半椎体畸形引起的脊柱左侧弯曲和右侧弯曲,横切面可显示椎体形态异常。胎儿半椎体畸形具有典型声像图特征,二维超声可作为胎儿发半椎体畸形的常规筛查手段。

  • 标签: 半椎体 产前超声 单发
  • 简介:目的:探讨低剂量双能量冠状动脉成像在心脏功能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60例低剂量双能量冠状动脉成像发现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狭窄患者,并行DSA检查,分析其左心室功能及心肌灌注改变。结果:60例LAD不同程度狭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心肌质量(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心室心肌灌注异常情况:正常组无灌注异常;轻度狭窄组2例,中度狭窄组11例,重度狭窄/闭塞组21例。结论:低剂量双能量冠状动脉成像可评估左心室功能、心肌灌注情况,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双能量 低剂量 心功能 心肌灌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采用固定管电流和固定噪声指数(NI)的Z轴自动管电流调节(ATCM)技术对下肢血管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下肢血管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固定管电流250mA)、B组(ATCM技术,50~380mA,NI12)各30例.其余扫描参数均一致.检查结束后分别对2组相同横断层面图像的股主动脉、腘动脉和胫后动脉图像噪声(SD)进行测量,并对重组后的三维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同时记录机器自动生成的CT剂量指数(CTDIvol)、相应剂量长度乘积(DLP),对比2组数据之间差异.结果:2组的血管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组后的三维图像均能完整显示下肢动脉及其各级主要分支,满足诊断需要.B组的辐射剂量与A组比较,CTDIvol降低了51.72%(P=0.000,P<0.05)、DLP降低了47.87%(P=0.000,P<0.05)、有效辐射剂量(ED)下降了43.90%.结论:下肢血管CTA采用ATCM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自动调节管电流技术 图像噪声 辐射剂量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断层融合摄影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2例胫骨平台内固定术后患者,分别在术后3、6个月行膝关节正侧位常规DR摄影及数字断层融合摄影,对比2种检查方法获得的图像并作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6个月,胫骨平台及膝关节常规DR优质图像率为53.1%(17/32)、59.4%(19/32),数字断层融合摄影优质图像率为84.4%(27/32)、90.6%(29/32),2种检查方法术后3、6个月优质图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复查中,与常规DR摄影相比,数字断层融合技术获得的图像质量更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 放射摄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