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脑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在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垂体微腺瘤患者,回顾分析所有患者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相关资料。结果脑垂体微腺瘤患者常规MRI检查,在T1WI模式下主要表现为低信号和等信号,在T2WI模式下表现为高信号和等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后,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低信号,个别患者在延迟扫描中存在强化现象。结论脑垂体微腺瘤患者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可进一步明确疾病特点,提高临床诊断率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垂体微腺瘤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准确率应用肝脏增强CT和MRI诊断的对比结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5至2017-5就诊患者,通过肝胆彩色B超筛选确认肝脏部位有病变46例。常规组对患者实施增强CT检查。观察组实施增强MRI检查。结果常规组影像学检查病灶密度较高,门脉期病灶出现等密度情况,延迟期为低密度。观察组通过动态扫描中,患者的病症为富血供肿瘤,动脉期明显强化,为高信号。观察组诊断准确率91.30%比常规组的78.26%要高(P<0.05)。观察组在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方面比常规组有所优势(P<0.05)。结论对肝癌患者实施肝脏增强CT和MRI诊断均有一定准确率,但是MRI准确率更高,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利信息,有着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肝脏增强CT 肝癌准确率 MRI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2017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肝癌患者中选取4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肝脏增强CT检查以及肝脏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肝脏MRI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肝脏CT检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脏MRI与肝脏增强CT在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MRI相比起CT而言诊断准确率更高,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肝癌 肝脏MRI 肝脏增强CT 诊断符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肝脏增强CT技术与肝脏MRI技术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4月--2017年11月时间段内,回顾性选择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患者,共84例,B超初筛,表现为肝脏中、小型占位性病变,在此基础上,均接受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检查,比较诊断结果。结果病理诊断,84例患者,71例(84.5%)确诊肝癌,CT检查,56例确诊,符合率为78.9%(56/71),MRI检查,67例确诊,符合率为94.3%(67/71),MRI符合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结论相比CT技术,MRI技术诊断肝癌,准确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肝脏增强CT技术 肝脏MRI技术 肝癌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法在2016年3月12日至2017年3月12日期间选取110例疑似肝癌患者为实验对象,且均实施肝脏MRI、肝脏增强CT诊断,随后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价值性。结果肝脏增强CT对左边半肝诊断正确率为67.39%,对右边半肝诊断正确率为71.43%,对肝癌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69.47%、66.67%、30.53%、33.33%;肝脏MRI对左边半肝诊断正确率为97.83%,对右边半肝诊断正确率为97.96%,对肝癌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7.89%、93.33%、2.11%、6.67%,相比之下MRI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无差异,与CT诊断结果存在对比性(P<0.05)。结论对肝癌患者实施肝脏MRI诊断价值性更高。

  • 标签: 肝脏增强CT 肝脏MRI 诊断 肝癌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Gd-EOB-DTPA增强表现。方法对行Gd-EOB-DTPA增强扫描的经病理学证实为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1例病人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MRI检查见肝V段一类圆形异信号影,边界清楚。病灶在静脉注射Gd-EOB-DTPA后动态增强扫描时,动脉期见轻度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发强化血管影,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减退,信号低于周围肝实质,并可见强化的假包膜影,平衡期呈低信号,在20min肝特异期,病灶呈明显的低信号。结论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Gd-EOB-DTPA增强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鉴别肝脏占位时,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钆塞酸二钠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于医院内部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12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分别接受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检查和联合检查的诊断效果。结果联合检查的真阳性率和真阴性率显著高于DCE-MRI和DWI,联合检查的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显著低于DCE-MRI和DWI(P<0.05);联合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以及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DCE-MRI和DWI(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在诊断乳腺癌中均具有较为良好的诊断效果,使用两种检查方式联合诊断乳腺癌,能够使检查诊断的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适宜广泛应用于乳腺肿瘤的临床诊断中。

  • 标签: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乳腺癌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配合对磁共振脑灌注成像动态增强检查的配合效果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分析。方法将在我院近期(2016年02月-2017年01月时期)行磁共振灌注成像动态增强检查患者共计73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设置为常规组。2017年02月我院开展提高检查效果护理干预,运用于(2017年02月-2018年01月时期)行磁共振灌注成像动态增强检查的患者77例设置为护理组。将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MRI检查时间,舒适度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配合率及不良反应率对照。结果两组行PWI检查前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护理干预后护理组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组检查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组,舒适度评分及护理满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护理组护理配合率为98.70%,不良反应率为1.30%,常规组护理配合率为91.78%,不良反应率为12.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磁共振脑灌注成像动态增强检查中,采取一定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检查中护理配合,降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缩短检查时间,提高检查舒适度与护理满意评分,提高护理配合率,降低检查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效果理想。

  • 标签: 磁共振脑灌注成像 增强检查 护理配合 满意度影响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3.0TMR动态增强半定量分析联合ADC值对乳腺疾病患者进行诊断,并探讨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55例乳腺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期15例乳腺正常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参照组,两组均实施3.0TMR动态增强半定量成像技术诊断,比较两组的乳腺检查情况、早期增强率、ADC(表光扩散系数)情况,分析3.0TMR动态增强半定量分析联合ADC值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55例乳腺疾病患者经过检查之后,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有25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共有18例;被诊断为良性肿瘤患者20例,其中纤维腺瘤患者有15例。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MR成像检出良性病灶20例,恶性病灶25例,良性病变患者和恶性病变患者在注射对比剂后90s的强化率有明显差异。对于恶性患者病灶的形态以及毛刺、环形强化等方面的检查作用突出,在对比剂注射之后的强化效果更加明显。从强化率的角度来看,乳腺癌的强化率最高可以达到(133.5±46.5)%。当b=800s/mm2时,研究患者的ADC值均低于参照组,发生恶性病变的患者更低于良性病变,三组对比数值呈现P<0.05的最终检验结局。结论应用3.0TMR动态增强半定量分析联合ADC对乳腺疾病,能够准确的诊断和鉴别患者的乳腺情况,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3.0TMR动态增强半定量 乳腺疾病 诊断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与普通磁共振检查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出本院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期间诊治的52例乳腺良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与普通磁共振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检出良性病变14例,恶性病变30例,诊断符合率为84.6%;普通磁共振检查检出良性病变9例,恶性病变27例,诊断符合率为69.2%;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普通磁共振检查,对比差异显著(P<0.05)。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普通磁共振检查,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普通磁共振检查相比,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更高,可明显提升诊断符合率,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较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普通磁共振检查 鉴别 乳腺良恶性肿瘤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contrast-enhance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DCE-MRI)评估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疗效的价值。方法:将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接种于BABL/c裸鼠右下肢旁腹股沟区偏背侧皮下,当瘤体直径长至8~10mm时进行干预,共16只成瘤大小合适的裸鼠用于实验,分别植入125I粒子(8只,实验组)和空载粒子(8只,对照组),在粒子植入前及治疗后2周及2个月行MRI常规扫描及DCE-MRI成像,并对肿瘤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肿瘤细胞坏死明显,而对照组肿瘤细胞无明显或有少量坏死。所有裸鼠的心、肝、肺、肾及脾脏等组织均无明显放射炎症表现。常规MRI评价125I粒子治疗胰腺癌疗效的价值有限。实验组肿瘤实质与坏死交界区的Ktrans值最高,其次为整个肿瘤组织的Ktrans值,再次为肿瘤实质,最后是肿瘤坏死区。实验组治疗后2周及2个月裸鼠的整个肿瘤组织Ktrans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整个肿瘤组织的Ktrans与肿瘤坏死率有间一定的相关性(r=-0.518,P=0.01);而肿瘤坏死率与肿瘤体积间有一定相关性,坏死随着肿瘤体积增加而增加(r=0.641,P=0.001)。结论:125I粒子治疗人胰腺癌裸鼠可导致移植瘤内坏死,且对周围脏器较安全。用常规MRI及DCE-MRI对裸鼠皮下移植瘤成像是可行的。常规MRI对治疗疗效的评估作用有限,而DCE-MRI则可定量分析125Ⅰ粒子治疗后肿瘤血管灌注特性的改变,对疗效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 标签: 125I粒子 短距离放疗 胰腺癌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垂体病理性增生的临床和MRI特征,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诊断为垂体病理性增生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包括垂体前叶激素相关靶腺功能不全10例,库欣病2例,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2例。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见垂体对称性增大、上缘呈凸形,信号均匀且强度基本同脑灰质,钆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直至明显均匀强化;5例患者于鞍内可见流空血管影;8例患者行MRI平扫随访3月至2年,见增大垂体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垂体病理性增生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但其准确的诊断应该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性治疗。

  • 标签: 垂体疾病 病理性增生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腹部结核约占肺外结核的3.5%,以淋巴结受累最为多见,而实质脏器受累仅占15%-20%,其中又以泌尿系最为常见,其次为肝脏[1]。肝脏结核(肝结核)既往曾被称为结核性肝炎、结核性炎性假瘤、结核性胆管炎、肝浆膜结核等,其影像表现缺少特异性,与肝脏其他感染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的影像学征象多有重叠,诊断颇具挑战性[2-4]。本文着重就肝结核的CT及MRI表现作一论述,

  • 标签: 肝脏 结核病 影像学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MRI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4月到2017年6月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MRI组(47例)和CT组(47例),对两组患者的脑梗死诊断价值进行了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诊断率对比中24h内检测显示,CT组诊断率(43.75%)显著低于MRI组(81.25%),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0.05);24-72h和>72h时间段检测显示,CT组诊断率(56.25%、66.67%)显著低于MRI组(93.33%、93.75%),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0.05)。结论MRI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其诊断率相对较高,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该种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MRI 脑梗死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目前临床上许多种疾病都需要采用CT增强扫描来做出诊断。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的观察护理,检查后的宣教随访工作都要坚持有序进行。强调工作要有预见性是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急危重症、可预防的工作,成为我们工作中的重点。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增强检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4例膝关节损伤患者。常规组应用CT对膝关节损伤患者进行诊断。观察组应用MRI对膝关节损伤患者进行诊断。结果两组在骼骨关节病变敏感程度以及膝关节损伤准确率方面进行比较,差距明显(P<0.05)。两组在半月板损伤、关节积液、软组织损伤、韧带损伤以及骨组织损伤方面相比较,观察组检出率优于常规组,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针对膝关节损伤对临床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对肌腱、半月板损伤以及骨水肿患者诊断效果更佳突出,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 标签: MRI 膝关节损伤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MRI及CT应用于诊断膝关节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均确诊为膝关节损伤,并将其作为标准进行对比。对所有患者均行MRI诊断和CT诊断,将MRI诊断方案作为实验组,而CT诊断作为对照组,评价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34(85.00%),而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26(65.00%),实验组诊断准确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诊断和CT诊断均是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诊断方案,分别具有其优势和劣势。而较CT诊断来说,MRI诊断应用于膝关节损伤患者的诊断方案中,能够有效提高膝关节的诊断准确率,具有更为积极的应用意义;医师在临床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应当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对方案进行选择,如果想要保证诊断准确率,则应当尽可能联合多种方案进行诊断,促进患者的康复。

  • 标签: 膝关节损伤 MRI CT 对比分析
  • 简介:对我院肝脏脂肪瘤MRI诊断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35岁。在B超体检中发现肝脏右后叶占位考虑为海绵状血管瘤,CT检查诊断为肝脏右后叶脂肪性质肿瘤,患者既往体健,无任何不适。AFP(甲胎蛋白)、CEA(癌胚抗原)和CA19-9(糖链抗原)均无增高表现,其他肝脏生化检查指标也均为正常范围之内。磁共振扫描仪。

  • 标签: 肝肿瘤/诊断 脂肪瘤/诊断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过敏反应的处理及检查后的注意事项。方法:对1159例CT增强扫描患者中出现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及检查后的护理,副反应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本组有轻、中度不良反应者79例,重度反应1例,无1例死亡。结论:虽然非离子型造影剂的应用大大减少CT增强扫描时副反应的发生,检查前严格做好准备工作,检查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出现不良反应及时正确对症处理,密切配合医生,确保检查安全顺利的完成。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在患有脊柱外伤患者的临床诊断当中,患者接受CT与MRI诊断后的不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5月-2017年2月当中收治的74例脊柱外伤患者为相关对象,根据患者诊断方式的不同将其均分成为常规组与改良组,常规组患者需要接受CT扫描诊断,改良组患者则需要接受MRI扫描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具体诊断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韧带损伤、软组织损伤的检出例数多与常规组,但是骨折线的检出例数少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此外,两组患者脊髓损伤与椎弓骨折的检出情况对比无差异存在。结论在脊柱外伤患者的临床诊断当中,CT与MRI在实际中各具优势,医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也可以让患者同时接受两种方式同时诊断。

  • 标签: 脊柱外伤 MRI CT 诊断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