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腹腔镜下肾盂成形术是目前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的主要方法,成功率可达90%以上。但该技术对于手术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吻合技术要求极高,且完全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手术时间较长,尽管机械缝合逐渐进入手术治疗中,但完全腹腔镜肾盂成形术还是需要完善。本文通过分析21例UPJO患者离断式肾盂成形术,得出此方式能够安全、有效的治疗患者肾盂输尿管狭窄。对于原发性和继发性UPJ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和88%。本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减少麻醉时间和费用,减少患者风险,增加耐受性,易于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
  • 简介: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probeamplification,MLPA)是一种高通量、针对待测核酸中靶序列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新技术。该技术仅需20ng/μlDNA,即可通过简单的杂合、连接、PCR扩增及电泳步骤,在同一反应管中对四十多个不同的靶基因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这一技术最先于2002年由荷兰的Schouten等[1]报道。如今短短几年中,该技术已被欧洲、亚洲等几十个实验室采用。迄今为止,已有150多篇不同领域采用该技术方法的报道在重要刊物上发表。

  • 标签: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基因缺失 基因重复 突变检测 甲基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17年5月行静脉输液的患者5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普通静脉留置针,观察组患者应用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留置针堵塞率、留置时间和静脉炎发生率和护患满意率的差异。结果应用留置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留置针堵塞率较低、留置时间较长、静脉炎发生率较低、护患满意度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效果较好,值得在静脉输液操作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 普通静脉留置针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128层螺旋CT和扫技术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量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7例腹部CT扫描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A组14例,行128层螺旋CT扫描,B组13例,行位阶段扫描。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两组扫描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以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及噪声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X线的辐射剂量明显比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使用128层螺旋CT和扫技术所获得的图像均有较高质量,但是扫技术的腹部CT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128层螺旋CT扫描,更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128层螺旋CT 轴扫技术 腹部CT 辐射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128层螺旋CT和扫技术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量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7例腹部CT扫描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A组14例,行128层螺旋CT扫描,B组13例,行位阶段扫描。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两组扫描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以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及噪声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X线的辐射剂量明显比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使用128层螺旋CT和扫技术所获得的图像均有较高质量,但是扫技术的腹部CT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128层螺旋CT扫描,更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128层螺旋CT 轴扫技术 腹部CT 辐射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双镜(腹腔镜+输尿管镜)联合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伴肾盏结石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6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伴肾盏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相关指标令人满意,取石率为100%,且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双镜(腹腔镜+输尿管镜)联合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伴肾盏结石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中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输尿管镜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肾盏结石
  • 简介:目的:探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probeamplification,MLPA)技术在分析胚胎停止发育(以下简称胚胎停育)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中的应用,探讨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导致胚胎停育与胎儿性别、患者年龄间的关系。方法:收集324例临床诊断为胚胎停育患者的流产绒毛组织,采用MLPA技术进行染色体检测,并分析检测结果与胎儿性别及患者年龄间的相关性。结果:在324例胚胎停育患者中,检出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共68例(20.99%),其中常染色体三体33例(13-三体12例、18-三体6例、21-三体15例),常染色体缺失3例(13-单体1例、21-单体2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32例(45-XO15例、47-XXY13例、47-XXX1例、47-XYY3例)。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组与染色体数目正常组间的胎儿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绒毛染色体数目正常组[平均年龄(32±6)岁]、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组[平均年龄(34±7)岁]、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组[平均年龄(28±6)岁]3组患者的年龄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LPA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检测手段,用于检测胚胎停育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的胚胎停育与胎儿的性别无关,但与患者的年龄有关,胚胎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组的孕妇年龄大于染色体数目正常组及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组。

  • 标签: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 胚胎停止发育 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 绒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高度近视在不同年龄段的具体进展规律及各阶段屈光度和眼相关性的发展轨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按年龄将高度近视患者176例(352眼),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为四组1组≤14岁32眼(9.1%);2组15~30岁(包括30岁)96眼(27.3%);3组31~50岁(包括50岁)164眼(46.6%);4组>50岁60眼(17.0%),分别测量四组患者屈光度、眼及其各屈光间质成分长度。结果2组比1组近视屈光度加深(-5.94±1.63)D(t=-3.651,P=0.001),眼延长(3.25±0.70)mm(t=4.662,P<0.001),而2组与3组、3组与4组的屈光度、眼都没有明显差异。各年龄阶段高度近视眼屈光度都主要与眼相关(r=0.649)且两者比例较稳定,总体来说眼每延长1mm,近视度约增加1.73D。结论高度近视眼在30岁前都处在迅速进展期,30岁以后发展趋于稳定,且高度近视屈光度始终主要与眼相关。

  • 标签: 高度近视 进展 屈光度 眼轴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接应用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筛选62例因四肢创伤骨折、于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间入住我院的患者,均存在骨不连症状,并依据不同疗法分组Ⅰ组32例统一施以带锁髓内钉疗法,Ⅱ组30例施以加压钢板疗法,统计两组病例手术指标及其优良率。结果Ⅰ组32例优良率93.75%(30/32),Ⅱ组30例73.33%(22/30),(P<0.05);Ⅰ组手术指标相较于Ⅱ组表现出优势,(P<0.05)。结论当四肢创伤骨折患者出现骨不连现象后,展开带锁髓内钉疗法实践效率高,推荐选用。

  • 标签: 加压钢板疗法 四肢创伤骨折 优良率 骨不连 带锁髓内钉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的治疗中应用后腹腔镜离断性肾盂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将我院收治的80例UPJO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以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以后腹腔镜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中出血量比较观察组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UPJO的治疗中应用后腹腔镜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微创、恢复快、预后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腹腔镜 离断性肾盂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延续性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及左室短缩短率和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临床治疗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分别有4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SDS评分、SAS评分分别为(42.13±3.09)分、(40.35±3.12)分,与对照组患者的(47.97±5.24)分、(47.46±5.17)分相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左室短缩短率、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28.58±1.25)%、(48.57±1.17)%,与对照组患者的(22.39±1.99)%、(43.08±2.74)%相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给予老年冠心病患者延续性护理可明显改善其焦虑、抑郁的情况,并明显提高患者的左室短缩短率和左室射血分数。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老年冠心病 焦虑 抑郁 左室短轴缩短率 左室射血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