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高等医学院的教学课程中,人体寄生学为一门基础课程,它是介乎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学科桥梁。人体寄生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未来预防和诊治寄生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提升人体寄生学的教学质量,笔者对我国当下人体寄生学的教学现状以及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人体寄生学这一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 标签: 人体寄生虫学 基础医学 教学改革 寄生虫病
  • 简介:通过分析寄生检验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改革寄生检验实验教学模式,增加寄生检验实验内容。通过第二课堂进行寄生检验的检验科见习和医院参观,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专业技能,巩固寄生检验理论知识,全面提高检验学生检验技能和综合素质。

  • 标签: 寄生虫检验 实验教学 改革
  • 简介:寄生性阑尾炎是指肠道寄生寄生或迷入阑尾腔或虫卵堆积引起阑尾急性或慢性炎性病变,临床甚为少见.我院1986年至今收治7例,分析如下.

  • 标签: 寄生虫 阑尾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寄生感染肠道检测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送检的新鲜粪便标本18630份,采取盐水浮聚法、直接涂片镜检法对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精测,分析其寄生感染情况。结果成人蛲虫感染情况明显少于儿童,钩虫感染情况明显多于儿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蛔虫与其他寄生感染无明显差异,且不同性别受检者寄生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蛲虫感染率为0.64‰、蛔虫感染率为0.64‰、钩虫感染率为0.86‰、其他感染率为0.43‰,总感染率为2.58‰。结论蛔虫、蛲虫、钩虫是当前主要的寄生感染病原体,不同年龄感染寄生病原体种类存在差别,因此,临床上应该注意寄生检查与预防,尽可能减少寄生感染,保证人们的健康。

  • 标签: 寄生虫感染 肠道检测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CT检查在肝脏包病诊断中的价值,并进行误诊分析。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肝脏包病病例,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回顾分析患者的CT影像特点,并评估CT检查诊断肝脏包病的价值。结果:18例肝脏包病患者中,经CT检查准确诊断者为14例,CT诊断准确率为77.8%,另4例患者分别被误诊为肝囊肿2例,血管瘤1例,肝癌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为17例,其中单纯囊肿型9例,CT图像上表现为肝内囊性低密度灶,单发或多发,呈圆形或类圆形,其中2例可见囊壁弧形或蛋壳样钙化,长短、厚薄不一;1例囊内钙化,CT图像上表现为类圆形或球形钙化灶;1例为多发钙化,既可见囊壁钙化型,也可见球形钙化灶型;含子囊型6例,表现为囊中囊、轮状或蜂窝状改变;混合型1例,可见钙化型病灶及含子囊型病灶。合并感染后,患者的CT表现为囊内密度增高,囊壁增厚。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1例,CT平扫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界模糊的斑片低密度影,并伴肺播散,该例CT表现为肝内病灶范围广泛、两肺多发类似病灶,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伴两肺转移。另有2例患者的CT表现为病灶单发囊性病灶,无囊壁,增强CT图像上未见强化,被误诊为肝囊肿;1例患者的CT表现可见球形钙化,被误诊为硬化性血管瘤。结论: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肝包病的类型、发生部位、范围和程度,但表现为单纯囊肿型时,需要与肝囊肿鉴别;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学表现复杂,需与原发性肝癌鉴别。

  • 标签: 肝脏 棘球蚴病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
  • 简介: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应从培养学生基础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实际应用能力、科研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深化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该文通过对《寄生学及检验》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后,结合本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与模式。

  • 标签: 寄生虫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 简介:传统的寄生学教学模式,不利于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期医学教学的要求。该文探讨应用教育心理学原理,从课程设计、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和帮助学生面对各项困难和挑战等方面,改革寄生学教学模式的经验和实践体会,为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 标签: 寄生虫学 教育心理学 教学改革 课程设计
  • 简介:在人体寄生学及检验技术教学课时减少的情况下,笔者通过调整教学内容,精简理论课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适当增加实验课学时,加强实验教学,突出能力培养。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质,为今后的工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标签: 人体寄生虫学及检验技术 教学 培养 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 人体寄生虫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内科护理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7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7例对照组和37例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护理,观察组接受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护理前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可取得更为理想的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内科护理 血红蛋白 红细胞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机械通气患者气湿化的护理措施与护理效果进行探究。方法从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中抽取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55例,给予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55例,给予优质护理模式。对比不同组别湿化效果、护理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湿化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服务质量、仪容仪表、健康教育、护理技术、工作态度、总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机械通气患者气湿化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可提升湿化效果与护理质量。

  • 标签: 机械通气 气道湿化 湿化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患者强化气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 2月 ~2019年 9月期间,选择我院 104例接受气护理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各 52例;观察组采取强化气护理,参照组采取常规气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首先对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进行对比,护理前两组数据无差异, P>0.05;但在护理后,观察组高于参照组,数据有差异, P<0.05。最后对比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参照组,数据有差异, P<0.05。结论:强化气护理对于老年患者的血气指标有一定改善作用,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有应用价值。

  • 标签: 老年患者 强化气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消化癌属于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消化早癌通常无显著症状,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提高早期发现该疾病,并进行早期治疗,其治疗的有效率通常能够超过90%。近几年,内镜诊治逐渐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对内镜诊治应用于消化早癌的进展进行分析。

  • 标签: 消化道早癌 内镜 诊治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疏导在严重呼吸烧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46例严重呼吸烧伤患者,随机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3例患者行以常规护理,研究组23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行心理疏导,对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护理后研究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护理满意度为95.65%,对照组总护理满意度为73.91%,研究组总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疏导在严重呼吸烧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还可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更加认可和满意临床护理服务,临床价值显著。

  • 标签: 严重呼吸道烧伤 心理疏导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分别对人工气囊压力值范围、压力的影响因素、监测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 标签: 人工气道 气囊压力 管理
  • 简介:2002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2009年,人类面对新型H1N1甲型流感的威胁。短短数年间,急性呼吸病毒感染性疾病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急性呼吸病毒感染往往呈范围不等的流行或散发性发病。

  • 标签: 呼吸道 病毒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T7-连接双信号放大技术进行呼吸七项病原RNA检测,探讨其在儿童呼吸感染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处390例呼吸感染的患儿呼吸分泌物,进行T7-连接双信号放大技术检测呼吸七项病原体RNA,同时采集我院住院处522例支原体、衣原体和184例流感三项抗体检测,比较分析其灵敏性和特异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T7-连接双信号放大技术检测时间仅需要2-3小时,其灵敏度和可靠性和时效性均优于抗体检测,且不需要昂贵的特殊设备,具有实验室前期投入少,线性范围宽,无需内参,直接定量,试剂盒价格便宜等优点。结论T7-连接双信号放大技术可方便快捷的检测呼吸七项病原体RNA,其检测效能灵敏性、特异性及时效性均较高,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T7-连接双信号放大技术 病原体RNA 呼吸道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泌尿生殖疾病患者的支原体感染以及药敏情况。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泌尿生殖感染患者1610例,所有患者均采集样本接受支原体培养以及药敏试验,观察泌尿生殖感染患者支原体感染情况、药敏结果。结果1610例样本经检验,有582例呈现为阳性,检出率为36.15%,其中有418例为解腺支原体,检出率为25.96%,22例为人型支原体,检出率为1.36%,142例为解腺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检出率为8.82%。相对比其他年龄段而言,21岁-40岁群体具有更高的感染率,而且女性患者感染率高于男性患者。药敏试验结果发现,交沙霉素敏感率为97.85%,克拉霉素敏感率为94.98%,强力霉素的敏感率为93.78%,罗红霉素敏感率为,90.19%,盐酸米诺环素敏感率为89.01%,阿奇霉素敏感率为29.78%,司帕沙星敏感率为29.67%,氧氟沙星敏感率为15.55%,诺氟沙星敏感率为8.78%,大观霉素敏感率为7.23%,林可霉素敏感率为2.78%,环丙沙星敏感率为1.91%。结论作为诱发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关键性病原体,支原体在多种抗生素方面均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对此,应该将支原体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纳入泌尿生殖疾病临床检测的常规项目。

  • 标签: 泌尿生殖道感染 支原体 细菌培养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上呼吸感染的护理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急性上呼吸感染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患儿分为两组(研究组、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两组患儿采用的护理方式不同,研究组给予优质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经过对比,发现研究组患儿临床疗效更加显著,研究组总有效为97%,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8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上呼吸感染患儿给予优质护理,能够加快患儿康复,并减少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治愈率较高,在临床上应大力推广使用该方法进行治疗。

  • 标签: 小儿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医院内下呼吸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菌种分布、易感因素和防治措施,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3年间住院患者发生医院内下呼吸真菌感染的病例,并进行跟踪调查,对相应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年内共发生医院内下呼吸真菌感染205例,其感染发生率按年份统计分别为0.28%、0.34%和0.39%,居医院内同期深部真菌感染的首位,占58.53%,其中以白念珠菌感染率最高.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皆表明,医院内下呼吸真菌感染的常见易感因素为老年患者、基础疾病、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以及侵袭性操作等.结论:医院内下呼吸真菌感染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白念珠菌是主要的病原菌.积极控制易感因素是降低下呼吸真菌感染发生率的关键.早诊、早治是预防医院内下呼吸真菌感染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 标签: 下呼吸道真菌感染 医院内感染 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