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的动态变化。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3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2例,并设为缺血性脑卒中组,根据NIHS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n=12)、中度(n=16)、重度(n=14)神经功能受损组,选取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使用比色法测定IMA的表达情况。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IMA表达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3、6、12、24、48h时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血清中IMA的表达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中度、重度神经功能受损组IMA水平分别为(59.8±5.6)、(49.9±4.8)和(42.8±3.7)U/mL,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MA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指标,同时血清IMA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出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修饰白蛋白 神经功能受损
  • 简介: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是因心肌缺血被修饰的人血清白蛋白氨基酸末端。作为一项新的早期检测心肌缺血的生化标志物,具有敏感性高,阴性预测值高、出现时间早等优点。临床可用于急性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甄别急性冠脉综合症及危险分层等。

  • 标签: 缺血修饰白蛋白 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缺血性脑病的病理诊断。方法抽选我院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5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均作出明确诊断,获得及时治疗,且疗效较满意。结论病理诊断有助于缺血性脑病的早期确诊,为制定具体治疗方案提高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病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53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包括饮食指导、心理护理与运动护理在内的临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1.67%)与对照组(72.41%)相比明显较高,两组护理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全面的临床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提高生活品质,值得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无症状心肌缺血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护理对策。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6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TIA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我院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LMWH)治疗,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后TIA发作中止,14d内无复发;4例14d内仍有TIA反复发作,但发作频率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仅2例出现皮下注射部位紫癜,停用后消失,未见其他不良反应,无死亡病例。结论经过相应的治疗及护理,不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还能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解除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了广大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达到了满意的护理效果。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中医方案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8年2月,医院康复科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患者9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对照组、观察组45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早期康复中医方案。对比护理结局指标。结果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SIS、ADL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对象中医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中医方案可使患者获益,提高康复的效果。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早期康复 中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塞通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抽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就诊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基础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后比较,观察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血塞通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效果确切,可恢复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血塞通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睾丸损伤继发睾丸缺血坏死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睾丸损伤继发睾丸缺血坏死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疾病史、体征、辅助检查以及治疗特征,总结外伤性睾丸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共6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13至56岁。睾丸血管损伤、睾丸缺血坏死1例;睾丸白膜破裂、睾丸破溃坏死1例;阴囊外伤继发精索扭转4例。本组中6例患者均行手术探查,行患侧睾丸切除及对侧睾丸固定术。术后发热1例,最高体温38.3℃,给予对症处理后痊愈。结论睾丸外伤后应严密监测睾丸血流情况,适当放宽手术探查指征,避免误诊漏诊,最大限度保护对侧睾丸功能。

  • 标签: 睾丸外伤 缺血坏死 精索扭转
  • 简介:摘要分析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心衰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电图及心肌细胞形态的改变。方法建立SD大鼠心衰模型、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ing,RIPC)模型,成功入组SD大鼠19只,分为正常(n=5)、心衰(n=7)、RIPC(心衰+RIPC,n=7)三组,均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观察缺血30min过程中三组SD大鼠ECG的变化,再灌注2h后观察三组心肌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阻断后3-5min内,三组大鼠心电图ST段均显著抬高,与阻断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30min达到峰值;与心衰组比较,RIPC组缺血期ST段抬高速度减慢、幅度降低(P<0.01)。三组心肌HE染色正常组心肌横纹较清晰,少量肌束断裂,大部分细胞膜完整,胞浆轻度混浊,轻度嗜伊红染,大部分细胞核膜清晰,少量红细胞渗出,中度炎细胞浸润。心衰组心肌横纹消失,肌束断裂,大部分细胞膜不完整,胞浆混浊,嗜伊红染色加深,部分细胞核溶解、消失或呈碎片状,间质充血,大量红细胞渗出及炎细胞浸润。RIPC组心肌横纹尚清晰,少量肌横纹消失、肌束断裂,大部分细胞膜完整,胞浆中度混浊,中度嗜伊红染,少量细胞核溶解,细胞间质充血,少量的红细胞渗出及中度炎细胞浸润。结论RIPC能显著降低心衰心肌缺血期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程度和减轻心衰心肌细胞损伤的数量及程度,进而起到保护心肌作用。

  • 标签: 远端缺血预处理 心力衰竭 缺血再灌注 心肌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和应用。方法选择我院的缺血性心脏病的住院和门诊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用药过程中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

  • 标签: 黄芪 缺血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发病危险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局部及全身性危险因素、临床症状、眼底表现、视野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治疗前后的视力等。结果40.6%的患眼视力提高,54.9%视力稳定,4.5%视力恶化。视力开始提高的天数平均为13天。结论典型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发病年龄在45岁以上,具有高血压、糖尿病、高粘血症或心、脑血管疾病,出现突然的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眼底检查发现视盘水肿淡白,伴有动脉缩窄,视野呈现连盲点的半侧性缺损,FFA早期视乳头表现为弱荧光,晚期增强。经综合治疗,患者的视力、视野有一定改善。

  • 标签: 缺血性视神经 病变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纳洛酮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急性缺血性脑损伤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39例,常规组对患者加以常规治疗,实验组以常规治疗为基点,对患者采用纳洛酮加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评分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经治疗后,患者GCS评分与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患者采用纳洛酮加以治疗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使其神经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也得以改善,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纳洛酮 急性缺血性脑损伤 神经功能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辨证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TIA的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中医辨证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选取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方法和治疗经验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20例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症状进行分析,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经过治疗后分析治疗效果总结经验。结果进行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的13例患者治疗后临床体征均有明显的改善,保守治疗的患者中除1例拒绝治疗患者病情恶化治疗无效死亡外,其余6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20例患者的首诊诊断准确率仅为60%(12例),具有较高的误诊和漏诊率。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肠病,及时正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必要条件,应高度重视、密切关注、正确检查、及时治疗。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肠病 临床特点 治疗效果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上半年间我院收治的以及在我院出生的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42例为本次的观察组,同时选取2016年之前收治的新生儿缺血性脑病的患儿43例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优质护理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方案,对比两组的护理情况,收集整理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患儿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组患儿发展量表评分统计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不同的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整个护理过程评价满意度为95.24%,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整个护理过程评价满意度为76.74%,经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案,观察组神经行为正常率统计结果为78.57%。对照组神经行为正常率统计结果为32.56%,两组统计结果经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开展早期护理干预,对患儿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大幅度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护理 早期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应用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的诊断效果,分析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择我院从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应用CT与X线检查,将CT诊断结果记录为实验组,将X线检查结果记录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有效性。结果实验组患者中检出率为16(80.00%),而对照组中总共检出病灶13(65.00%),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检出率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CT检测应用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进行诊断,能够有效减少误诊率,提高诊断有效性,就检查结果来说,CT优于X线检查,但单纯应用X线诊断方式进行检测,也能够获得一定的诊断效果。所以在临床诊断时,一方面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案,另一方面必要时也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联合的诊断方法,才能保证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X线检查 CT 诊断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期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43例急性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护理干预方法。结果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干预,本组未出现死亡病例,且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干预后,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做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急性期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患者猝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 急性期 护理干预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40例作研究对象,将其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分析组和参照组,各20例。参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护理院前急救方法;分析组患者则使用优化后的院前急救护理方法。结果参照组患者的入院时间明显长于分析组患者,分析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优化后的院前急救护理方法相比于单纯使用传统的护理院前急救方法护理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以及科学性。

  • 标签: 急性脑血管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脑病患儿临床护理方式和护理情况,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我院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40例进行了分析,将患者分组为中度和重度两组,均有20例。全部患儿采取对症治疗方式,提供针对性护理,根据两组患儿的护理情况,对护理前后的MDA、SOD等进行检测,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中度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90%,重度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75%,中度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重度组优秀,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比治疗期优秀,P<0.05。结论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临床中接受合理的护理和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缺血缺氧性脑病 临床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腹型肥胖与血清缺血修饰蛋白(IMA)的关系。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7年1月~4月我院收治的单纯性高血压患者159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腹围(WaistCircumference,WC)分为腹型肥胖组与非腹型肥胖组,测试患者IMA水平。结果腹型肥胖组血清缺血修饰蛋白明显高于非腹型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型肥胖组女性患者血清缺血修饰蛋白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合并腹型肥胖时血清缺血修饰蛋白升高,且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明显,提示高血压患者合并腹型肥胖可能存在早期心肌缺血

  • 标签: 腹型肥胖 高血压 腹围 缺血修饰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