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病案是医院为患者建立的医疗档案,包含患者的诊断依据,病案管理就尤为重要。我院不断完善病案管理技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病案信息的追踪管理,不仅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了便利,同时大大提升了病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本研究针对病案控制及踪系统进行探讨分析,对医疗档案信息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病案 信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方法选取2016年期间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280例患者研究对象,对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测量和计算,对比不同条件下检验指标的变化。结果冷藏条件为4℃时样本的血小板含量、白细胞含量与常规温度(8-25)℃差异显著(P<0.05);放置2h后测量样本的血小板含量、白细胞含量均明显低于放置10min测量(P<0.05);浓度为1.8g/mlEDTA盐作用下,样本红细胞平均体积、比容均明显低于浓度为2.6g/mlEDTA盐作用(P<0.05)。结论临床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包括血液保存温度、测定时间、抗凝血剂条件等,检验人员应当重视进行质量控制,提升血常规检验质量。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常见误差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EPID在盆腔肿瘤放疗中的摆位误差的应用。方法筛选出本院30例盆腔肿瘤病患,所有病患均接受放疗,并用EPID拍摄正位片与侧位片,对照数字化重建图像的验证片,研究EPID的摆位误差。结果30例病患的摆位误差中,前后摆位的误差值最大,其次是头脚摆位,最后是左右摆位;前后摆位的平均误差值明显大于左右、头脚摆位的平均误差值,头脚摆位方向的平均误差值显然比左右摆位方向的平均误差值大,对比各组差异均较大(P<0.05)。前后摆位误差>2mm的发生率是40.0%,明显高于左右摆位的误差发生率(20.0%)与头脚摆位的误差发生率(23.3%),对比差异较大(P<0.05);左右摆位的误差率与头脚摆位的误差率相近,对比差异不大(P>0.05)。结论盆腔肿瘤放疗时具有一定的摆位误差率,前后摆位的误差值与误差发生率最大,其次是头脚摆位与左右摆位,应用EPID进行摆位误差测量,可为放疗摆位提供较为精确的数据参考,进而确保放疗质量,降低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损害程度。

  • 标签: EPID 盆腔肿瘤 放疗 摆位误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部肿瘤患者行精确放疗的摆位误差相关原因。方法本文开展研究的资料来自于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本医院收入并予以精确放疗的30例体部肿瘤患者,对患者拍摄得到的395幅射野图像和其计划系统产生的数字重建放射片DRR开展比对,分析30例体部肿瘤患者左右(x)、前后(y)、头脚(z)的摆位误差情况及摆位误差频数分布状况。结果30例患者胸部肿瘤的摆位偏移多位于y及z方向,患者的腹部肿瘤及盆腔肿瘤的摆位偏移多位于x及z方向,患者x、y及z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大概是近似于正态分布情况。结论胸部肿瘤患者行精确放疗的摆位偏移的随机误差比系统误差更大,而摆位偏差主要是源自于随机误差

  • 标签: 体部肿瘤 精确放疗 摆位误差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呼气末正压(PEEP)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2018年2年应用呼气末正压技术(PEEP)抢救ARDS的患者60例,并重点分析了不同的PEEP范围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不同范围的PEEP抢救ARDS其病死率不同,以10~15cmH2OPEEP抢救成功率最高,病死率仅12%。结论选择适当的呼气末正压可以大大降低ARDS患者的病死率。

  • 标签: 呼气末正压值 机械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尿液PH对红细胞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50例健康人尿作为标本,与健康人血标本混合,用干化学分析仪及显微镜对红细胞数量进行统计,观察不同时间、不同PH下红细胞的数量变化情况。结果PH=5和PH=5.5时,随着时间的增加,红细胞数量明显减小,在此PH状态下,红细胞的溶解比较严重;60min与10min比较,红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min与10min比较,红细胞数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120min后与10min比较,红细胞数量有极显著差异。结论尿PH较低时,容易发生红细胞溶解现象,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对红细胞检验结果影响增大,容易造成血红蛋白尿和血尿混淆,不利于临床诊断,应排除干扰因素,以获取更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 标签: 血尿 红细胞 尿液pH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以及有效对策。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2月—2016年3月在该院实行血液标本检验标本400份。统计存在误差标本的数量并分析标本存在误差的主要类型以及形成因素,并针对误差类型和因素分析相应的有效对策。结果400份血液检验标本中存在误差的份数为50份,占总数12.5%。送检时间过长、药物影响、抽血量不足是发生率最高的标本误差因素。结论通过各种对策有效控制标本质量,强化血液检验标本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血液检验 标本误差原因 有效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收集100例早期直肠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行在纳米碳示踪剂引导下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通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后疗效、血清IL-17和IL-10水平。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实验室IL-17和IL-10水平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有缩短术中时间,利于病灶定位的作用,并能很好地指导手术切除范围及淋巴结的清扫。

  • 标签: 纳米碳淋巴示踪剂 直肠癌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甲蓝踪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在早期乳腺癌中的应用和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行SLNB的34例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与同期42例行ALND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腋下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淋巴水肿发生率、患侧上肢麻木率等。结果SLNB组和ALND组的手术时间、淋巴水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时间、麻木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术后中位随访23月(6-37月),SLNB组有一位患者于术后22个月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复发,ALND组有1位患者于术后19个月出现胸壁复发。两组患者均无远处转移。结论在SLN阴性的早期乳腺癌中,行亚甲蓝踪的SLNB检出率高(97.05%),复发率低,SLNB与ALND相比组织结构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时间更短。

  • 标签: 早期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腋窝复发 亚甲蓝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水质检验中数据误差产生原因以及处理方法,从而提高水质检验的质量。方法主要对水质检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从数字处理,结果判定等方面处理数据误差。结果通过结合具体的问题,并采取了正确的处理手段,水质检验中的数据误差得以减少,提高了水质检验的质量和准确性。结论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水质检验工作非常重要,在日常的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水质检验工作,并且要保证水质检验工作的准确性,有效减少水质检验中的数据误差

  • 标签: 水质检验 数据误差 处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输血过程中误差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方法本研究中的观察对象为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发生的30例输血过程中出现误差的患者资料,对引发输血过程中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其具体原因将相关应对策略分析出。结果30例误差资料当中,非技术性误差占明显高于技术性误差占比,P<0.05。结论将临床输血管理力度加强,提升输血科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及业务知识水平,对输血技术严格规范同时严格遵照护理核心制度开展操作,以减少误差的发生。

  • 标签: 输血 误差 输血管理 应对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预防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我院检验科进行血液检查存在误差的110份血液标本,分析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预防方案。结果110份存在误差的血液标本中,16例为患者自身原因,占14.55%;35例为标本检验因素,占31.82%;45例为标本采集因素,占40.91%;14例为标本送检因素,占12.73%。结论在血液生化检验,包括标本采集、检验以及患者自身因素等有多种因素会影响检验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督和管理,实现临床检验的规范化和合理化,提高血液检验质量。

  • 标签: 血液检验 标本 误差 防范方法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3.0TMRI膀胱癌不同b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探讨高场强MRI最佳b的选取。方法:对30例经病理证实为膀胱癌的患者进行MRI常规成像及DWI检查。梯度扩散因子b分别取700s/mm2、1000s/mm2和1500s/mm2。观察膀胱癌不同b的DWI表现,测量肿瘤信噪比(SNRC)、肿瘤对正常膀胱壁和尿液的对比信噪比(CNRCB、CNRCU)及测量不同b时肿瘤的ADC,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WI可显示所有肿瘤病灶,呈偏高信号肿块影;随着b增加,肿瘤SNRC下降,而CNRCB、CNRCU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b增加,肿瘤平均ADC虽有减小趋势,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F=3.04,P〉0.05)。结论:当b取1500s/mm2时,在不影响病灶显示的情况下可获得较高的对比信噪比和相对准确的ADC,有助于膀胱癌的早期发现和准确分期。

  • 标签: 膀胱癌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血检验危急用于重症新生儿病情预测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收院诊治的重症新生儿2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凝血检验结果和凝血功能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血凝检验危急的预测价值。结果凝血检验危急类型为Fg低、APTT高、PT高,Fg低主要为新生儿呼吸窘迫、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重症肺炎、新生儿脓毒血症为主;APTT高主要以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脓毒血症为主;PT高主要以维生素K缺乏症和新生儿呼吸窘迫为主。结论重症新生儿的凝血检验危急可以用于预测新生儿病情,了解患儿病情变化情况,减低新生儿死亡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凝血功能 新生儿 危急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原因以及应对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0例行血常规检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血常规检验过程中误差原因进行研究。结果对于采血误差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检验方法、采血部位差异、抗凝血迹、放置时间等,本组在室温及冰箱保存两种环境下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验医师应当对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有关因素全面掌握,在患者检验期间加强质量控制,从而最大限度防止人为因素造成检验误差的出现。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误差原因 检验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癌放疗患者应用CBCT图像引导技术对摆位误差及其对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5例本院自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肺癌放疗患者,所有患者于放疗治疗前,均实施千伏级CBCT扫描,同时与计划CT图像相对比,获取前后、左右、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同时分析放疗治疗计划对摆位误差与未移床时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前后、左右、头脚误差分别为(-0.04±0.05)cm、(0.12±0.05)cm、(0.13±0.10)cm,通过旋转轴进行分析发现误差分别为(-0.01±0.32)0、(0.56±0.18)0、(0.04±0.30)0。其对于头脚方向来讲,其摆位误差明显大于前后与左右误差。未移床时的大体肿瘤体积剂量为原计划的89.5%、计划靶体积剂量94.7%。当治疗剂量在35-40Gy时,通过重新定位,发现肿瘤体积明显减少。结论千伏级CBCT扫描图像引导技术可有效减少肺癌放疗患者的摆位误差,有效减少计划靶区体积外的位移剂量、同时还可提高计划靶区体积剂量适形度的精准率,从而减少肿瘤计划靶区的外放范围,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 标签: 肺癌放疗 CBCT图像引导技术 摆位误差 剂量分布
  • 简介:摘要羟苯磺酸钙作为眼科用药,有调整和改善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和柔韧性、降低血粘度、减少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和改善淋巴液回流等作用,常用于糖尿病眼病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糖尿病是重要病因之一,因此肾病科临床工作中经常要与服用羟苯磺酸钙的患者进行接触。羟苯磺酸钙被公认为对肌酐、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有负向影响,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此类患者的用药及其对肌酐等重要指标的影响。

  • 标签: 羟苯磺酸钙 肌酐 负性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常见的误差原因并提出把检验质量提高的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来我中心健康体检的500例血液样本资料,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误差率、导致误差出现的原因并且提出提高检验质量的措施。结果500例血液样本资料中有35例血液标本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占7%;漏诊率为4.4%,误诊率为2.6%;导致检验标本存在误差的主要因素为标本采集不合理,其次分别为送检不及时、溶血、试管选择不当、检验人员操作不规范及其他原因。结论血常规检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较多,每一环节如果不加强质量控制均会导致误差。要对检验人员进行全面培养和监督并且加强对受检人员的宣教工作,从而把检验质量全面提高。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误差原因 提高检验质量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ALT持续正常及持续或间断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硬度范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ALT水平进行研究分组,对比比同组别相关资料。结果LSM≥7.4kpa的独立影响因素为ALT>1×ULN与性别,LSM≥10.6kpa的独立影响因素为HBV、DNA定量>5log10拷贝/ml。结论临床有必要对ALT>1×ULN、HBVDNA拷贝数的对数值大于5的男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密切随访以尽早确诊或排除进展性肝纤维化。

  • 标签: ALT 慢性乙肝 肝硬度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原因以及应对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2017年200例行血常规检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血常规检验过程中误差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于采血误差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检验方法、采血部位差异、抗凝血迹、放置时间等,本组在室温及冰箱保存两种环境下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验医师应当对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有关因素全面掌握,在患者检验期间加强质量控制,从而最大限度防止人为因素造成检验误差的出现。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误差原因 检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