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抑郁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类疾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关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仍然是临床上重大的难题之一。近些年很多专家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将近些年抑郁症发病机制与临床抗抑郁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能够为临床抑郁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抑郁症 发病机制 治疗药物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抑郁剂联用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单用抗抑郁剂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抑郁症的患者,采用抗抑郁剂联合心理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 标签: 抑郁症 抗抑郁剂 心理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在抗抑郁药治疗基础上加入改良中医情绪疗法的实际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68例抑郁症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为对照组与分析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抗抑郁药治疗,分析组患者则在上述基础上接受改良中医情绪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情况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分析组患者治疗后的抑郁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且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相关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中,将抗抑郁药与改良中医情绪疗法结合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抑郁症 抗抑郁药 改良中医情绪疗法 满意度 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给予抑郁症患者实施共情护理,分析对患者抑郁情绪及生活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入组58例我院抑郁症患者,选取时间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数字表法分组,纳入实验组的29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共情护理,纳入对照组的29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后HAMD评分、生活功能评分均获得了明显改善,改善程度均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2组患者护理前HAMD评分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抑郁症患者实施共情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抑郁情绪及生活功能。

  • 标签: 抑郁症 共情护理 抑郁情绪 生活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共情护理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和生活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4例,对照组24例,分别接受共情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SDS评分62.4±2.6分,情绪功能评分71.2±1.7分,认知功能评分74.3±1.2分,社会功能评分70.3±1.5分,并发症2例;对照组患者平均SDS评分67.7±2.2分,情绪功能评分79.8±1.3分,认知功能评分85.2±1.5分,社会功能评分77.4±1.7分,并发症8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共情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和生活功能,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共情护理 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抑郁症患者利用蒙医槟榔十三味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中的8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接受治疗的不同方式进行分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分别接受蒙医槟榔十三味丸治疗、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P<0.05;观察组治疗后4、8周HAMD评分为(20.16±1.96)分、(11.63±1.27)分,对照组(27.95±2.03)分、(18.54±1.08)分,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选择蒙医槟榔十三味丸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抗抑郁症症状得到更明显改善,值得用于推广。

  • 标签: 蒙医 槟榔十三味丸 抑郁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相抑郁症和单一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与应对方式。方法本次的46例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接收的抑郁症患者,将双相抑郁症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单一抑郁症患者纳入对照组,每组各23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应对方式和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中有16例低睡眠质量患者(69.56%),对照组有15例低睡眠质量患者(65.22%),差异不明显,统计学无意义(x2=0.562,P>0.05);另外,观察组的消极应对评分为(18.23±4.10)分、积极应对评分为(26.66±6.22)分,相比对照组的(18.206±4.16)分和(26.15±5.8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睡眠质量的患者在单一抑郁症和双相抑郁症患者中占据比重较大,且双相抑郁症患者极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临床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 标签: 单一抑郁症 双相抑郁症 应对方式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卒中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卒中急性期的有效治疗方法和手段缺乏突破,造成大量病人留有神经功能缺损,1所以卒中后期的康复十分重要。包括物理训练和心理治疗,良好的心理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建立认识疾病的正确态度,树立信心配合治疗,2而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则加重了患者原有的认知功能损害,影响肢体功能康复,3所以针对性的治疗更为重要。目前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治疗主要包含一下几个方面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其他,如音乐治疗、漂浮治疗等,每种方法各有利弊。早期药物治疗十分必要,4应足量足疗程,但应尽量减少不合理用药。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目前存在较大争议。5其他疗法也只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作用,但针对性及疗效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卒中后抑郁 抗抑郁药物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共情护理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和生活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4例,对照组24例,分别接受共情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SDS评分62.4±2.6分,情绪功能评分71.2±1.7分,认知功能评分74.3±1.2分,社会功能评分70.3±1.5分,并发症2例;对照组患者平均SDS评分67.7±2.2分,情绪功能评分79.8±1.3分,认知功能评分85.2±1.5分,社会功能评分77.4±1.7分,并发症8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共情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和生活功能,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共情护理 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妇产后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抑郁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探讨产后抑郁的有效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我社区2016年3月—2017年2月管理的产妇124名,对其产后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调查产后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将产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采用爱丁堡抑郁量表(EPD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抑郁状态进行评价。结果50名产妇伴有较为明显的产后抑郁,占40.3%;74例产妇未伴有产后抑郁,占59.7%。抑郁的影响因素包括产妇文化程度、是否初次分娩、社会支持情况。通过干预后,两组抑郁程度干预组抑郁减轻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有利于减轻产妇抑郁情绪,使产妇无压力的度过分娩期和产褥期,提高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产后抑郁 原因 干预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改善产妇产后抑郁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接受治疗的192例产后抑郁产妇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6例。对照组采用普通护理的模式进行有效的护理服务,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后抑郁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后抑郁缓解率,两组患者的情况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对改善产妇产后抑郁有明显的效果,可以减轻产妇抑郁情绪,该种护理模式临床价值非常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 改善 产妇产后抑郁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并发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最近几年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并发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将实施常规护理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基于对照组前提下增加实施心理护理的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满意率98%,对照组总满意率70%,p<0.05;组间护理后的HAMD、NDS、SAS、SDS评分对比,p<0.05。结论脑卒中并发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程度及心理状态,并提高满意度,值得临床深入分析。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症 心理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中风后抑郁是中风病后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病痛。中医在治疗该病上有着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综述当前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效果。

  • 标签: 中风病 抑郁 中医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指的是各种因素导致的脊髓结构、功能性损伤,导致损伤水平之下的脊髓出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反射异常等。多数脊髓损伤为突发性事件,在严重损伤患者身体的同时,还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心理问题,以抑郁、焦虑等为主要表现,使得临床治疗依从性降低,影响脊髓康复。针对性进行焦虑抑郁的护理是缓解患者负面心理情绪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医护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 标签: 脊髓损伤 焦虑 抑郁 护理措施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应用在产后抑郁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产后抑郁患者1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9.01±1.02)分,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4.23±0.54)分;对照组干预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0.86±2.47)分,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7.64±1.21)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理领域评分(68.53±6.45)分,心理领域评分(70.83±7.25)分,社会关系领域评分(55.87±5.68)分,环境领域评分(61.59±6.21)分;对照组干预后生理领域评分(61.32±4.28)分,心理领域评分(62.38±5.01)分,社会关系领域评分(51.01±3.46)分,环境领域评分(54.86±4.58)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应用在产后抑郁患者中可以减轻抑郁程度,提升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产后抑郁患 护理
  • 简介:摘要抑郁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大因素之一,很多患者无法承受这种痛苦,最终选择了死亡。但至今也未曾发现有效防治抑郁症的手段。众多研究显示,绿茶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炎症,抗氧化,抗焦虑和抑制肥胖等作用。然研究显示,炎症、氧化、不安和肥胖等都是抑郁症发生和恶化的危险因素。绿茶的主要成分之一茶氨酸,可以通过人体血脑屏障(BBB),促进生产和释放大脑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具有镇静效果,可以缓解急性压力。因此服用绿茶有可能降低或者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状态。

  • 标签: 抑郁症 绿茶 茶氨酸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研究。方法于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之间收治的抑郁障碍患者中随机抽取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汉密尔顿意义程度测评,从而对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20例抑郁障碍患者中,发生躯体症状的患者为97(80.83%)例,躯体症状以发生头晕的患者为最多,数量为24(20.00%)例;发生轻度抑郁障碍的患者最多,数量为56(46.66%)例,发生重度抑郁障碍的患者最少,数量为21(17.50%)例。结论抑郁障碍具有久治不愈和反复发作的特点,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发生躯体症状为主,其中头晕的发生率最高,多数患者伴有焦虑情绪,并且多数患者为轻度抑郁障碍,重度抑郁障碍患者较少,对抑郁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可分为心理辅导、药物治疗和精神科治疗三个方面。

  • 标签: 神经内科 抑郁障碍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资料显示,近些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出现上升趋势,这也使得抑郁症成为当前世界各国主要的精神卫生问题之一(1)。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2)。方法我们研究了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抑郁症患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抑郁和焦虑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抑郁和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增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抑郁 心理干预与护理 临床疗效 家庭功能 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优质护理对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进一步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8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SAS焦虑评分及满意度调查。结果经过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SAS焦虑评分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评分更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满意程度也明显比对照组好,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性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对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缓解焦虑临床疗效好,患者的满意度也高,值得临床上大力的推广使用。

  • 标签: 优质护理 消化内科住院患者 焦虑抑郁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受妇产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出现焦虑以及抑郁心理的情况,并且观察患者具体心理状况以及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妇产科手术治疗的1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术前以及术后的焦虑心理、抑郁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且总结患者产生抑郁、焦虑心理的相关原因,总结具体的干预措施。结果所有患者手术之前的焦虑以及抑郁心理评分均要高于常模值,且患者手术之后的焦虑、抑郁心理评分明显低于手术之前,相关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意义(P<0.05),患者出现焦虑以及抑郁心理与多方面原因相关。结论对于妇产科手术患者的心理状况而言,患者术前出现焦虑以及抑郁心理较为正常,但在术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缓解,医护人员需对此现象进行重点关注,并给予科学干预。

  • 标签: 妇产科 抑郁心理 焦虑心理 手术 分析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