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病人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护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方法对3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病人行机械取栓术治疗,加强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注重心理护理,对其护理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3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病人均取栓成功,取栓后即刻造影显示大脑中动脉再通25例(83.3%),部分开通5例(16.7%),30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3周内均康复出院。结论加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病人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术前、术后护理,可以提高疾病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应在临床得到推广。

  • 标签: 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 机械取栓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方法对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抽签的方法将120例大脑中动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开颅夹闭治疗,观察组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比45天后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头痛呕吐的频率次数、精神意识障碍的发作次数以及癫痫的发作次数、是否有脑积水。结果组间治疗后大脑中动脉患者的上述临床表现比较,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67%优于对照组73.82%,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2%与对照组5.63%比较,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方法对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的疗效确切,能够通过微创性及降低术中血环栓塞时间的发生率从而明显降低脑内出血、头痛呕吐、精神意识障碍以及癫痫的发生频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继续探究讨论。

  • 标签: 血管内介入治疗 大脑中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羟乙基淀粉扩容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致内分水岭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大脑中动脉狭窄致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羟乙基淀粉扩容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1.4%,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同时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羟乙基淀粉扩容配合常规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致内分水岭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羟乙基淀粉扩容 大脑中动脉狭窄致内分水岭脑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的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采用羟乙基淀粉扩容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4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致内分水岭脑梗死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借助羟乙基淀粉扩容实施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舒张末期和收缩峰值的血流速度以及平均血流速度都显著的优于对照组,而且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对于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采用羟乙基淀粉扩容实施治疗,有效的改善了患者大脑的血流供应,使得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降低,临床效果比较显著,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大脑中动脉狭窄 内分水岭脑梗死 羟乙基淀粉扩容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近期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伴HMC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04例,依据是否溶栓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近期疗效为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预后情况以治疗后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梗死后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治疗90d后的死亡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24h后及治疗7d后较治疗前出现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24h后较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7d后较治疗前及治疗24h后下降较为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评分均出现下降,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RS评分0~2分人数及梗死后出血转化人数较对照组对,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治疗90d后死亡人数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针对伴有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疗效较及安全性较高,能促进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 标签: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内分水岭脑梗死(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接受羟乙基淀粉扩容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研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羟乙基淀粉扩容;将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详细整理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扩容治疗内分水岭脑梗死(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其的血流动力学,并抑制其神经功能损伤。

  • 标签: 内分水岭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狭窄 羟乙基淀粉扩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脑动脉闭塞病人的护理措施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出本科室收治的64例急性大脑动脉闭塞病人,均行机械取栓术治疗,按照围手术期护理模式的差异将其分为常规组与综合组,均为32例,常规组实行常规护理,综合组实行综合护理,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常规组的总有效率是81.25%,综合组是93.75%,综合组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病人护理后的ADL、FMA评分,综合组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脑动脉闭塞病人的综合护理实行效果显著,可明显提升临床疗效,增强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值得推荐。

  • 标签: 机械取栓术 急性大脑动脉闭塞 护理
  • 简介:摘要总结了219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PCI术后护理经验,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和专科护理。结果208例在CCU监护1天,8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在CCU监护2天,3例术后发生心包填塞在CCU监护3天,病情稳定后顺利转入心内科病房。术后无1例患者发生护理并发症。认为术后在CCU进行严密监测、细致病情观察和高质量的护理,可以缩短患者在CCU的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心理和经济负担,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冠状动脉 慢性闭塞 PCI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间歇股动脉内注射治疗老年慢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效果。方法0.9%氯化钠注射液5ml+尿激酶25万U,患肢股动脉内加压注射,每日1次,连用10d。结果34例患者治疗后血流通畅16例次,部分再通,血流缓慢12例次,6例次治疗前后无变化。总有效率为82.35%。结论对于老年慢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间歇股动脉内注射治疗方法简便易行,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投药和剂量 动脉闭塞性疾病/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6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多发性大动脉炎2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0例,闭塞动脉硬化20例。患者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17±5.9)岁;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普通B超检查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三种疾病各占20例。两组以上临床基线资料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和诊断比普通超声检查和诊断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准确率高。

  • 标签: 多普勒超声 动脉狭窄 动脉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84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随机综合序贯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行动脉旁路术治疗,观察组行腔内介入术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平均血流速度(5.29±0.68)cm/s、足背动脉中段血流频谱峰值(21.42±3.45)cm/s、踝肱指数(0.86±0.17)均高于对照组的(4.72±0.37)cm/s、(18.42±2.38)cm/s和(0.7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皮肤温度和跛行距离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腔内介入术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旁路治疗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接受中西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的100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口服麦全冬定片、前列地尔静治疗,观察组使用麦全冬定片、前列地尔另加活血通脉方剂治疗,均为50例患者,进行一个月的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77.0%,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95.0%(P<0.05);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腘动脉、股动脉以及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血流量以及峰值流速比对照组优秀(P<0.05)。结论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均比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中西医结合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合并糖尿病足介入术围术期护理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35例ASO合并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围术期实施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分析术后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无截肢病例;随访1年ASO复发2例(5.7%),小趾截除1例(2.9%)。结论为保证ASO合并糖尿病足患者介入术的成功,实现良好预后,必须重视并做好围术期护理。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糖尿病足 介入术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6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血管外科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6个月后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月后观察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延续性护理 血管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洛他唑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规则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37例)采用西洛他唑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3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后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实验组患者,且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结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西洛他唑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显著,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其安全性能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西洛他唑 硫酸氢氯吡格雷 下肢动脉硬化 闭塞症 临床研究
  • 简介:产前超声是近30~4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胎儿医学、产前诊断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超声胎儿成像不但让学者们了解了以往不知道的胎儿发育变化,纠正了以前的一些错误观点。

  • 标签: 胎儿颅脑中线 超声 畸形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早期康复护理对脑中风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69例脑中风患者,根据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干预的时间,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5)。所有患者均采取积极的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受各种因素影响,接受康复护理时已超过48h,观察组患者在48h内即开始早期康复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早期康复护理,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为80%,差异明显(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提高脑中风患者的护理效果,帮助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脑中风后遗症的发生。

  • 标签: 脑中风 康复护理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慢性的、易复发性的、主要发生于中、小动静脉的炎症性、节段性病变,主要以下肢多见。患者常表现为肢体缺血、肿胀、夜间痛、静息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甚至导致肢体坏死和患者死亡。归纳总结相关治疗方法,对提高治愈率,减少截肢和死亡率有帮助。

  • 标签: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诊断 治疗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左主干闭塞所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15例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急性左主干闭塞的临床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急诊常规心电图表现,总结急性左主干闭塞所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心电图特点。结果急诊常规心电图检查距发病时间为(2.10±1.23)h,平均心率为(94.0±16.62)次/分(70—120次/分)。15例患者中,1例院前急救时发生心室颤动,经电转复治疗成功;3例患者发生室性早搏;无束支传导阻滞发生。心电图检查13例患者(86.67%)存在aVL导联和V1-6导联ST段抬高,表现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例患者表现为aVR导联以外广泛导联ST段压低。15例患者中13例患者(86.67%)存在aVR导联ST段抬高≥0.05mV,抬高幅度为(0.151±0.103)mV(0.05—0.30mV)。结论左主干闭塞所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心电图可床旁进行即时检查,有助于此类患者的及时检出,从而为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 标签: 左主干闭塞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就急性脑中风患者早期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研究与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中风患者100例,在其脑中风发作后2d对其进行空腹静脉血抽取,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并根据首次血糖水平分为血糖正常组(3.9~6.20mmol/L);血糖升高组(>6.20mmol/L)以及血糖偏低组(3.7mmol/L~2.8mmol/L)。分别对三组患者血糖水平、临床疗效、并发症以及病死率等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通过研究发现,三组患者在脑出血、脑梗死、SAH发生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血糖升高组发生率最高,血糖偏低组低;除此之外,在临床疗效比较上,血糖正常组为82.76%,显著优于血糖升高组53.85%,差异显著(P<0.05),而血糖偏低组临床疗效为73.68%,与血糖升高组比较,同样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研究结果显示,在急性脑中风患者中,随着血糖不断升高,其预后效果越差,而患者早期血糖水平也就成为了临床提示患者病情危重的标志之一。

  • 标签: 急性脑中风 早期血糖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