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8 个结果
  • 简介:男性患者,61岁,因间歇性上腹部隐痛、体重下降、乏力半年于2003年10月13日收入院。既往体健,无全身关节疼痛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查体:130/80mmHg,神清合作,自动体位,心肺无异常,腹平软,全腹无明显压痛,无紧张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浮肿。检查三大常

  • 标签: 利百多 骨骼肌疼痛 活化作用 不良反应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胰岛素对体外培养兔骨骼肌管蛋白降解的调节作用。方法无菌分离幼兔下肢骨骼肌肉,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成肌细胞,待其融合形成肌管,采用L-[3,5-^3H].酪氨酸标记肌管内蛋白后,随机分为对照组(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胰岛素组(用含100nmoL/L胰岛素+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地塞米松组(用含100nmoL/L地塞米松+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和胰岛素+地塞米松组(用含100nmol/L胰岛素+100nmol/L地塞米松+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每组含24孔肌管。培养24h后,应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培养液和肌管内L-[3,5-^3H].酪氨酸的含量,计算肌管内蛋白的降解率。RNA印迹法测定肌管内泛素-蛋白酶体C2亚基mRNA的表达水平,以其与内参照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灰度值之比表示。结果肌管内蛋白的降解比:地塞米松组为0.50±0.03,明显高于对照组(0.38±0.04,P〈0.01);胰岛素组为0.35±0.0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胰岛素+地塞米松组为0.41±0.03,明显低于地塞米松组(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肌管内泛素-蛋白酶体C2亚基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泛素2.4kb条带为0.82±0.15、1.2kb条带为0.60±0.10,C2亚基为0.75±0.16)比较,地塞米松组(泛素2.4kb条带为2.15±0.23、1.2kb条带为1.50±0.14,C2亚基为1.50±0.13)明显升高(P〈0.01);胰岛素+地塞米松组(泛素2.4kb条带为1.25±0.17、1.2kb条带为0.85±0.09,C2亚基为0.90±0.15)明显低于地塞米松组(P〈0.01);胰岛素组(泛素2.4kb条带为0.85±0.07、1.2kb条带为0.65±0.12,C2亚基为0.76±0.09)与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胰岛素对兔骨骼肌管内�

  • 标签: 肌纤维 骨骼 胰岛素 地塞米松 泛素 蛋白质类
  • 简介:目的探求一种新的推断死后间隔时间(PMI)的方法。方法利用生物发光法检测两组温度(5-10℃,30-35℃)大鼠死后0-24h内不同时间点大腿骨骼组织中平均ATP含量。结果两组温度下平均ATP含量在死后均迅速下降.而高温组比低温组平均ATP含量下降更快,其下降速度分别于死后3.5、7h以后趋于平缓并逐步接近于零。统计分析可知两组温度平均ATP含量变化与PMI之间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两组温度下骨骼平均ATP含量的降解可用于死后一定时间内PMI的推断。

  • 标签: 骨骼肌组织 含量变化 相关性的研究 PMI 死后 大鼠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大鼠大腿骨骼及肝组织平均ATP含量的降解情况来寻求一种新的推断死后间隔时间(PMI)的方法。方法利用生物发光法检测低温下(5~10℃)大鼠死后0~24h内不同时间点大腿骨骼及肝组织中平均ATP含量。结果两种组织内平均ATP含量在死后均迅速下降,而肝组织比大腿骨骼组织内平均ATP含量下降更快,其下降速度分别于死后5、7h以后趋于平缓并逐步接近于零。两组织平均ATP含量变化与PMI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根据以上两组织ATP含量的降解对于死后一定时间内PMI推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含量变化 肝组织 骨骼肌 PMI 平均 死后
  • 简介:目的观察烫伤大鼠伤后不同时间切痂其骨骼解偶联蛋白(UCP)2、UCP3mRNA表达水平的异同.方法选用120只雄性Wistar大鼠,其中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下112只造成30%TBSAⅢ度烫伤后分成4组:A组不切痂,分别于伤后8、24、96、120、168h处死;B组伤后8h切痂,于伤后24、96、120、168h处死;C组伤后24h切痂,伤后96、120、168h处死;D组伤后96h切痂,伤后120、168h处死.测定各组大鼠各时相点的血清瘦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以及腓肠肌UCP2、UCP3mRNA表达水平.结果(1)血清瘦素水平:A组大鼠伤后24~168h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B、C、D组伤后120h和(或)168h均高于A组(P<0.01).(2)血清TNF-α水平:A组伤后各时相点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组伤后各时相点均低于A组(P<0.05或0.01).C组伤后168h低于A组(P<0.05).(3)腓肠肌UCP2mRNA的表达量:A组大鼠在烫伤后8h即已明显升高(P<0.01),24h到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B、C组伤后168h时分别为0.32±0.20、0.35±0.15,明显低于同时相点A组0.71±0.12(P<0.05).各组腓肠肌UCP3mRNA表达的变化趋势与UCP2类似.结论大鼠严重烫伤后UCP2、UCP3mRNA表达上调可能是代谢率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休克期切痂可降低这一表达,降低代谢率.

  • 标签: 大鼠 烫伤 切痂 骨骼肌解偶联蛋白2 骨骼肌解偶联蛋白3 MRNA
  • 简介:结蛋白病(desminmyopathy)为一种罕见的病,由Editrom于1980年首先报告。家族性病例多见,亦可见散发性病例,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现将本病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1临床表现和诊断临床可见骨骼无力,以远端明显。也可出现心肌传导阻滞,心律失常,限制性心肌病心衰。Vajsar等报告2例首先出现心肌病,数年后出现缓慢进行性肌无力。心脏异常可见心律失常如奔马律、心肌肥厚、充血性心衰。某些病人可见发声困难、吞咽困难或心肌病,还可有肠道吸收不良、肠麻痹、小肠蠕动性降低等。血清酶学检查如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正常。心电图可见T波倒置、房室传导阻滞等。超声心动图可见左心室收缩力下降。胸部B超或CT检查可见心脏扩大。EMG示原性损害。

  • 标签: 结蛋白肌病 临床表现 诊断 发病机理 分子生物学
  • 简介:小腿前侧血供差,损伤后极易造成局部软组织全层坏死或胫骨外露,使创面修复较为困难.小腿三头由比目鱼和腓肠肌内外侧头构成,其血供足、腹扁阔,转移后可覆盖小腿前侧的任何部位.笔者单位利用小腿三头瓣转移、瓣表面植皮的方法修复小腿难愈创面,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小腿三头肌 肌瓣 小腿损伤 创面修复
  • 简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以小气道的进行性气流阻塞为特征的疾病,呼吸衰竭是导致COP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呼吸是呼吸运动的动力泵,膈是最主要的呼吸,在呼吸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约占全部呼吸的60%~80%[1].1977年,Roussos[2]等人首次证实了人体膈在阻力呼吸状态下会发生疲劳,从膈疲劳的角度对COPD患者通气功能不全和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近些年来,有关膈疲劳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拟对此做以简要综述.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膈肌疲劳 进展
  • 简介:患者女,22岁,因接近35kV高压电致伤,伤后1d入院.查体:左腋部有圆洞形创面,肌肉呈熟肉状,周围为Ⅲ度创面,面积40cm×20cm(图1).左上肢肿胀明显,皮肤苍白,尺、桡动脉搏动微弱,除上臂内侧浅感觉存在外,其余感觉、运动功能丧失.右腕部有椭圆形创面,桡动脉缺损8cm,桡骨远端炭化,尺动脉搏动存在,右手血运尚可.双下肢有10%TBSAⅢ度创面.诊断:高压电烧伤,总面积23%TBSA,Ⅲ度10%TBSA.

  • 标签: 超长斜方肌肌皮瓣 修复 腋部 电烧伤
  • 简介:患者男,23岁.不慎被热钢筋穿透右前臂后1h收入笔者单位.查体:患者意识清楚,呈急性痛苦病容.心率为88次/min,呼吸19次/min,体温36.5℃,血压120/80mmHg(1mmHg=0.133kPa).右前臂中下部尺、桡骨之间呈穿透性烧伤,面积1%TBSA,Ⅳ度.部分软组织缺损,可探及裸露的尺、桡骨,右手肿胀,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 标签: 腹直肌 肌皮瓣 皮瓣修复 前臂 热钢筋 穿透性烧伤
  • 简介:目的:分析超声诊断子宫腺病的误诊原因,提高其对腺病的诊断符合率。材料和方法:78例经病理检查确认为子宫腺病患者,年龄27~61岁,平均44岁,术前全部经超声检查。结果:超声诊断正确者32例,符合率为41.03%,误诊13例,漏诊33例。两者共占58.97%。误诊病例均为子宫肌瘤,漏诊病例中合并肌瘤者20例,子宫体积增大者5例,子宫正常者6例。结论:超声诊断腺病,应动态随访,紧密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其它盆腔检查,同时要重视腺病与肌瘤的鉴别诊断。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超声 鉴别诊断 子宫肌瘤 卵巢囊肿
  • 简介:报道了60例晚期下咽癌术后,利用胸大岛状皮瓣移植、修复与重建下咽及颈段食道。通过分析手术操作优、缺点及术中注意事项等,认为应用带蒂胸大岛状皮瓣具有其它皮瓣不具备的优点,操作简便易行,效果满意。

  • 标签: 胸大肌皮瓣 下咽癌 修复
  • 简介:目的观察HBsAg疫苗对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及其诱生的免疫反应类型。方法低、中、高剂量HBsAg疫苗两次免疫小鼠后,采用酶免疫法检测鼠血清抗HBsIgG2a,并用乳酸脱氢酶分析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靶细胞的活性。结果HBsAg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抗HBsIgG2a,中、高剂量组阳转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值<0.0l;低、中、高剂量组部分鼠特异性CTL释放率>60%,达到特异性CTL活化,与对照组比较P值均<0.0l。结论HBsAg址疫苗可增强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而且对非溶细胞性和溶细胞性免疫应答均可上调。

  • 标签: 乙型肝炎表现抗原 疫苗 细胞免疫
  • 简介:树突状细胞(DC)在诱导和调节固有及适应性免疫应答方面具有显著的可塑性。在人类和小鼠,产生干扰素(IFN—α)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能在体外调节同种T细胞免疫应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DC也能在体内调节免疫反应,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这些细胞也许能介导负免疫应答,从而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为器官移植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免疫调节 移植免疫 Ⅰ型干扰素 T细胞
  • 简介:背景:在肩袖损伤中,肩胛下损伤者较肩袖上部结构损伤者少见。本文的目的是报告单纯肩胛下损伤的治疗结果。方法:本文复习手术修复84肩肩胛下肌腱的手术记录,手术时平均年龄53.2岁,发病至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2.5个月。创伤性断裂57肩,退变性断裂27肩。肩胛下上1/3断裂23肩,上2/3断裂41肩,完全断裂20肩。伴肱二头肌腱长头脱位或半脱位54肩,肱二头肌腱长头断裂10肩。同时行肩胛下肌腱修复和肱二头肌腱长头固定术48肩,同时行肱二头肌腱长头切断术13肩,同时行肱二头肌腱长头复位4肩。术后平均45个月(范围,24-132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结果平均Constant评分由术前55.0分,提高至术后79.5分,75例患者的疗效满意或非常满意。术前伴有轻度的孟肱关节炎4肩:术后有盂肱关节炎27肩,其中轻度25肩,中度2肩。不管肱二头肌腱术前有无病变,在修肩胛下的同时均行肱二头肌腱切除或固定术,以提高主观和客观的效果。结论:选择核实的病例行单纯的肩胛下断裂修复可较满意地改善肩关节功能。此外,本研究的结果支持在修复肩胛下的同时常规进行肱二头肌腱长头的切除和固定手术。

  • 标签: 肩胛下肌损伤 手术修复 手术技术 肱二头肌腱 孟肱关节炎 肩袖损伤
  • 简介:流式细胞术是对处在快速直线流动状态中的细胞或生物颗粒进行高参数的定量分析和分选技术。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流式细胞术测定凋亡过程中细胞所发生的变化,已广泛用于细胞凋亡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本文介绍了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细胞凋亡的基本原理及最新进展。

  • 标签: 流式细胞仪 细胞凋亡 病理学 生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前臂缺血性挛缩早、晚期手术疗效,提出早期行肌肉神经松解减压术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随访、分析1988年1月~1997年12月收治的42倒前臂缺血性挛缩早、晚期手术远期效果、观察手内在挛缩程度、手部感觉功能恢复与手术距受伤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获随访26例,随访时间半年~10年。早期(6个月内)手术19倒,优良率84.2%。晚期(6个月以上)手术7倒.优良率28.6%。结论肌肉神经松解减压术宜早期施行。手术时间在损伤后3个月内最佳。晚期手术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神经长时间卡压致手内在挛缩、感觉丧失。

  • 标签: 挛缩 缺血性 前臂 晚期 手术 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