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CS)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25例CS的病例资料。结果左髂总静脉压迫24例,其中23例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例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流减慢;右髂外静脉压迫1例,为下肢深静脉血流减慢。合并DVT患者,首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左股静脉切开取栓术,后行髂总静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根据PTA术后造影结果决定是否行支架置入术;未合并DVT患者,经股静脉穿刺行髂静脉PTA术和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100%。22例术后恢复良好,3例患者出院时肢体轻度肿胀。1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至5年(平均26个月),3例出现活动后下肢肿胀,余15例下肢无肿胀,无静脉曲张;随访患者均行彩超检查,2例髂静脉闭塞,16例髂静脉通畅,通畅率为88.9%。结论介入治疗CS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COCKETT综合征 静脉血栓形成 取栓术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支架
  • 简介:瘢痕组织是人体组织受创伤后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而瘢痕疙瘩是受损皮肤愈合后形成的一种过度增生的异常结缔组织。耳廓瘢痕疙瘩常见于穿耳孔、外伤等,在切除瘢痕疙瘩的同时,还应尽量保持耳廓的完整性及外形,此类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治疗棘手。本院耳鼻喉科自2009年4月至2010年2月收治耳廓瘢痕疙瘩患者23例,采用手术切除、切口缘皮内注射曲安奈德、局部加压包扎、放射治疗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综合治疗方法 瘢痕疙瘩 耳廓 临床分析 局部加压包扎 术后复发率
  • 简介:<正>目的:笔者对一家大型转诊中心的老年睾丸生殖细胞瘤(GCC)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研究。有关于老年睾丸GCC患者的治疗方案并没有多少现存的数据,而这些患者中伴有并发症者已被临床试验排除在外。材料和方法:笔者复习预选的年龄大于60的GCC患者的数据库。记录下有关于病情、治疗方案及转归的有关资料。结果:总体来看,自1979年到2005年中1461名因GCC而进行治疗的患者,60岁以上的患者有

  • 标签: 治疗方案 睾丸生殖细胞瘤 回顾性研究 老年患者 并发症 临床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TAC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接受4~6个周期TAC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的63例三阴性乳腺癌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近远期化疗疗效.结果化疗后随访时间16~30月(中位30.6月).63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6.83%,其中完全缓解率57.14%(36/63),部分缓解39.68%(25/63).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36例(57.14%),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25例(39.68%),恶心呕吐33例(52.38%),腹泻14例(22.22%),口腔黏膜炎13例(20.63%),乏力虚弱10例(15.87%).术后死亡7例,局部复发8例,远处转移21例,3年生存率88.89%.结论应用TAC新辅助化疗方案能提高TNBC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3年生存率.

  • 标签: TAC方案 三阴性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 简介:<正>1临床现象让我们来看看临床上的现象,先看下肢静脉曲张的病患肢体的分布情况(见表1)。这只是有关下肢静脉曲张文献的一小部分,遗憾的是,大多数相关文章只提单侧肢体和双侧肢体的数量,而不提左右侧肢体的分布,这说明大多数作者认为下肢静脉曲张与哪一侧肢体并无关联

  • 标签: 下肢静脉曲张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髂总静脉 治疗 双侧肢体
  • 简介: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环孢素A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方法所有MDS患者均接受十一酸睾酮基础治疗;治疗组35例,予以沙利度胺联合环孢素A治疗;对照组32例,予以环孢素A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有效率为74.3%,对照组为5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发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沙利度胺联合环孢素A治疗MDS疗效明显,且用药安全。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环孢菌素A 沙利度胺
  • 简介:患者男,52岁,左下肢间歇性跛行2个月,左足趾静息痛3天,跛行距离150米;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史;吸烟30年,每日饮白酒300ml。查体:左足皮温减低,双股动脉搏动减弱,左腘、胫后及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实验室检查:甘油三酯2.66mmol/L。CTA:腹主动脉下段偏心性重度狭窄,局部管壁明显钙化,左股浅动脉远段闭塞,长度约17cm(图1)。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主动脉 股动脉
  • 简介: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在世界各国患病率相差较大,流行率大约为10%~15%。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现仍不明确,多种因素均可诱发该病发作,如肠道感染,饮食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心理因素等。临床医生常采用经验性药物治疗改善症状,该病难以治愈,患者频繁就诊,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本文就IBS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及心理治疗作一综述。

  • 标签: 精神心理因素 肠易激综合征 心理治疗 消化道疾病 发病机制 肠道感染
  • 简介:目的:观察强身保健穴贴多个中心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多中心、随机分组、平行对照、单盲(研究者、操作者、统计者三分离)的临床试验原则,在前期小样本试验的基础上,算上20%脱失,并保证三个试验中心病例的均衡分配,药贴试验组和模拟剂对照组的比例为1:1,样本的总含量为78例,每个中心26例。各中心病人随机分为药贴组和试验组,两组间病人年龄、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药贴组:强身保健穴贴贴脐,每贴24h,2d一贴,30d为1个疗程。对照组:模拟药贴贴脐,每贴24h,2d一贴,30d为1个疗程。两组病人开始前均分别评价临床症状得分,1个疗程后再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得分,经统计后分别计算药贴组与对照组各组得分,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药贴组总有效率为74.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8.2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药贴组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气血两虚证疗效显著,具有缓解疲劳症状和改善气血两虚症状的效果,并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 标签: 穴贴 慢性疲劳综合征 气血两虚证 临床疗效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Jaffe-Campanucci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Jaffe-Campanucci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资料。5例均行数字成像系统(DR)检查,4例行CT,1例行磁共振(MR)检查。根据病灶分布及数目分为单骨多灶型、多骨单灶型及混合型。结果5例均有皮肤咖啡色样斑,1例身材矮小伴发智力发育迟缓。多骨单灶型3例,混合型2例。多见于股骨下干骺端(3骨、4灶)及胫骨上干骺端(4骨、6灶)。病灶位于皮质内偏心性、膨胀性生长,内缘见连续的致密骨性间隔,外缘可见骨壳不完整、骨壳完整或无骨壳3种类型表现。结论Jaffe-Campanucci综合征以多发非骨化性纤维瘤和皮肤咖啡色素斑为主要特征,其骨病灶影像特点与非骨化性纤维瘤完全一致。

  • 标签: 诊断 鉴别 纤维瘤 Jaffe-Campanucci综合征
  • 简介:目的: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双盲抽取每日〉3次潮热的围绝经期妇女48例。随机分为坤泰组(坤泰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28例,对照组(替勃隆2.5mg每晚一次)20例。观察期间纪录不良反应,同时部分病人测定雌激素水平。结果:两组治疗3个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论:临床症状轻者单服坤泰胶囊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有明显效果。症状较重或服用1个月坤泰胶囊效果不明显者联合服用替勃隆。两种药物均安全性高,无严重不良反应。

  • 标签: 围绝经期综合征 坤泰胶囊 替勃隆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性生活的影响。方法将68例宫颈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按照宫颈癌术后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并于干预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生命质量量表(QLQ—c30)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询问患者性生活状况。结果(1)研究组心理障碍发生率(35.29%)低于对照组(67.65%),X2=7.124,P=0.008,满意率(82.35%)高于对照组(55.88%),X2=5.581,P:0.018。(2)术后6个月研究组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总体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3)术后6个月内研究组性生活恢复23例(67.65%),对照组恢复10例(29.41%),x2=9.950,P=n002,平均恢复时间分别是(3.15±1.27)个月和(4.06±1.62)个月,Z=-2.065,P=0.040。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改善宫颈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性功能,对其身心康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宫颈癌 手术治疗 护理干预 生活质量 性功能
  • 简介: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医院在技术水平、服务能力、经济增长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谋求可持续发展成为下一步的热点问题。突出强调"以质取胜"、提升质量地位的机遇,医院质量管理应当如何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谋求新发展,值得医院管理者深入研究和思考[1]。

  • 标签: 体制改革 医院管理 综合医院
  • 简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血液系统的克隆性疾病,具有无效造血、异常分化、外周血细胞减少以及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等特征。特异的染色体核型异常与MDS的关系已经确立了几十年,近年来更多的研究表明了个体基因突变的重要性。MDS最新的分子异常包括下基因的突变:TET2、TP53、RUNX1、ASXL1、IDH1/IDH2、EZH2、RAS等。本综述介绍了MDS目前最新的分子标记及其在疾病生物学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分子机制 基因突变
  • 简介:目的探讨严重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共收治严重Pilon骨折患者189例,获得随访的76例患者中,骨折按AO/OTA分类,均为C型,其中C1型19例,C2型35例,C3型22例。合并腓骨骨折75例。开放性骨折9例,软组织损伤程度按Gustilo分型,9例均I型。开放性骨折急诊行清创缝合及跟骨牵引后等待延期手术。闭合性骨折人院后均行跟骨牵引后延期手术。延期手术均在踝部肿胀消退后进行,伤后至手术时间5~14d,平均7.2d。65例行骨折切开复位内侧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其中11例加用前或后侧小钢板固定,21例加用螺钉固定。11例采用骨折有限切开固定加超关节外固定架固定。有腓骨骨折者先行腓骨内固定术。61例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7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54个月,平均27个月,术后骨折复位情况影像学评估结果(Burwell—Chamley标准):解剖复位33例,复位一般41例,复位差2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2周-73周,平均17.6周,其中骨折延迟愈合9例。皮肤创面浅表坏死7例,浅表感染6例,深部感染2例。发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8例,按美国骨科协会足踝外科分会(AOFAS)评分标准:评分为47~95分,平均82.7分。结论根据骨折类型和软组织损伤程度,对严重Pilon骨折采用手术治疗,通过合理的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器
  • 简介:目的探讨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肢体软组织损伤情况,选择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或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进行微创治疗。结果35例随访3~18个月,根据Johner-Wruhs评分标准[1],优19例,良14例,可2例。结论Pilon骨折应根据软组织损伤情况,掌握合适的手术时机,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采用微创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标签: PILON骨折 微创技术 外固定支架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肠缺血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7月本科室收治的21例急性肠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栓性闭塞16例,其中中心型9例,周围型2例,混合型5例,合并SMA硬化斑块7例;孤立性SMA夹层5例。结果中心型9例:5例行取栓,其中2例行小肠部分切除;导管溶栓4例,溶栓后支架置入3例,死亡1例,因小肠系膜缘出血行小肠部分切除1例。混合型5例:行剖腹探查肠切除3例,死亡1例,术后发生短肠综合征1例;2例行导管溶栓,其中1例死于心肌梗死,另1例辅以支架置入。周围型2例:药物溶栓1例,导管溶栓、碎栓1例,均成功。孤立性SMA夹层支架治疗3例,保守治疗成功2例。结论SMA主干夹层病变首选保守治疗,如果症状不缓解,应积极治疗,以腔内治疗为主;急性肠缺血SMA主干栓塞,首选手术取栓;有时短段主干血栓形成或栓塞,也可以采用导管溶栓,必要时辅以支架。

  • 标签: 急性肠缺血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栓塞
  • 简介:目的通过对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两项指标的联合检测为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对40例胸痛开始在0~6h、6~12h、12h3个时间段的ACS患者血清中的H-FABP、cTnI的值进行检测。结果cTn1在40例ACS患者发作0~6h测得阳性率为55%,H-FABP在40例ACS患者发作0~6h测得阳性率为85%,2项指标联合分析阳性率可达92.5%.而且在12h内的几个时段所测得的结果灵敏度在联合检测上都相应提高了很多。结论H-FABP与cTnI联合检测对ACS早期诊断具有高灵敏性。

  • 标签: 脂肪酸结合蛋白 肌钙蛋白I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简介:目的:总结2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护理。护理重点在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ARDS.一旦并发ARDS要做好良好的气道护理、加强基础护理、维持恰当输液量,同时应用机械辅助通气,防止进展为晚期,才能提高救治率及预后。

  • 标签: 颅脑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