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厚度异体皮制备的微粒皮混合自体微粒皮移植于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后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以移植面积扩张比为5:1的自体微粒皮为对照组(10只),两种不同厚度异体皮制备的微粒皮与同样扩张比的自体微粒皮混合移植为实验组,其中实验1组异体微粒皮厚度为0.3mm(10只),实验2组0.6mm(6只).比较移植后2、3、4周3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收缩率及组织学差异.结果创面愈合率:移植后2周实验1组大鼠(94.58±3.99)%和实验2组(95.28±1.93)%均高于对照组(88.28±6.85)%(P<0.05),移植后3周实验2组(94.55±3.47)%高于实验1组(89.51±4.70)%及对照组(88.51±5.59)%(P<0.05),移植后4周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创面收缩率:实验1组大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2组各时相点均低于实验1组及对照组(P<0.05).组织学检查:移植后2周实验组大鼠有明显的淋巴细胞灶性浸润,移植后4周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适量的异体微粒皮混合自体微粒皮移植,可以促进创面愈合;混合移植等量异体微粒皮时增加其真皮厚度,能够减轻创面的收缩程度.

  • 标签: 异体皮 制备 微粒皮混合自体微粒皮移植 创面愈合 影响
  • 简介:临床资料:将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总面积〉50%、Ⅲ度面积〉20%TBSA,并且早期行切痂+微粒皮移植术的患者44例,分为二茬头皮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前组患者采用二茬头皮微粒皮+异体皮移植法,其中男14例、女2例,年龄(37.6±0.4)岁,烧伤总面积(82±9)%、Ⅲ度(31±7)%TBSA,手术面积(30±13)%TBSA;后组患者采用健康头皮微粒皮+异体皮移植法,其中男25例、女3例,年龄(38.4±0.5)岁,烧伤总面积(81±8)%、Ⅲ度(33±5)%TBSA,

  • 标签: 头皮 临床应用 微粒移植 微粒皮移植术 TBSA 临床资料
  • 简介:脓毒症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为主要表现,它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凝血功能紊乱引起微血管血栓形成、炎症瀑布反应、神经内分泌系统被激活导致的血管低反应性以及内皮功能的障碍等。

  • 标签: 微粒 脓毒症 炎症反应 凝血功能 内皮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血栓形成患者循环微粒微粒来源细胞的磷脂酰丝氨酸暴露是否相关,并检测其促凝活性。方法研究对象为脑血栓形成患者,经体检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红细胞、血小板磷脂酰丝氨酸暴露及微粒释放水平,用凝血时间测定、内源、外源FXa及凝血酶生成实验评估微粒及细胞的促凝活性。比较正常人与脑血栓患者的结果差异是否有显著性,得出结论。结果利用凝血时间、内外源FXa、凝血酶生成实验比较脑血栓患者及正常人RBC、血小板促凝活性,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红细胞、血小板磷脂酰丝氨酸暴露和微粒释放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实验证明暴露磷脂酰丝氨酸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及微粒高度促凝,对CT早期诊断和抗凝治疗策略等方面提供了可能。

  • 标签: 微粒释放 脑血栓形成 研究
  • 简介:关于静脉滴注药物中不溶性微粒所造成的危害,已达成共识。较大的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产生水肿和静脉炎,还可引起肉芽肿、过敏反应、热原样反应、组织坏死、肿瘤样反应等。人体最细的毛细管直径为4-7μm,〉8μm的粒子会沉积在肺部,〈8μm的粒子则可能沉积在肝、脾与骨髓中,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我们要重视静脉滴注药物中不溶性微粒

  • 标签: 静脉滴注药物 不溶性微粒 局部循环障碍 过敏反应 热原样反应 血管栓塞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方法检测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光阻法和电阻法分别测定粒径为10.2μm、25.8μm标准微粒和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所含微粒.结果光阻法和电阻法测得标准溶液中微粒微粒计数值分别为1610±28.2/ml、1502±10.0/ml(粒径10.2μm,标示值1510/ml),1239±5.8/ml、956±9.5/ml(粒径25.8μm,标示值966/ml),光阻法明显高于电阻法.同样,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中所含微粒的测定结果,光阻法测定的数值高于电阻法.结论采用不同方法检测微粒,其检测数值有一定差异.

  • 标签: 微粒污染 光阻法 电阻法 一次性使用输液器 注射液
  • 简介:对我院制剂室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进行综合分析,从原辅料,生产过程,输液的使用过程中来说明不溶性微粒已成为控制输液质量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输液 微粒 控制 注射液质量 制剂
  • 简介:目的探讨血小板膜微粒(IPMs)的制备工艺,并对研制的IPMs的止血功能及对凝血系统的影响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方法用街头采集的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悬液,用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去除白细胞,轻离心去除红细胞后,用生理盐水洗涤血小板并调血小板浓度为2×10^9/ml,置-80℃反复冻溶3次,再用生理盐水洗涤,然后置60℃、20h灭活病毒,用高压匀质机进行匀质化破碎血小板膜,即为IPMs。用粒度测定仪检测IPMs的粒度;应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检测IPMs的体外促凝血活性;将IPMs输入血小板减少症兔出血动物模型体内,观察IPMs止血效果及对凝血系统的影响。结果制备的IPMs颗粒均匀,大小为200~300nm;50μg/mlIPMs相当于250×10^9/L新鲜血小板的体外促凝血活性;将IPMs按2mg/Kg输入兔血小板减少症的出血动物模型体内,在输注2~12h内.兔耳出血时间和APCT均明显缩短.而其他凝血指标(PT、APTT、Fg、TT)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血小板膜微粒止血效果好,输注IPMs并不影响凝血系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生物止血剂。

  • 标签: 血小板膜微粒 制备 止血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配药技术对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影响。方法收集实验相关器材,分成3组实验,对治疗环境、净化工作台不同操作中药物加入前及加入后,针头型号等对微粒、橡胶微粒情况的影响。统计统计注射液净化环境加药与不加药中微粒数,治疗室、净化工作台对微粒影响,穿刺角度、针头型号不同产生橡胶微粒的影响。结果B1组微粒情况较比B2组微粒情况显示较严重,具有一定的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C3组橡胶微粒发生率为44.17%,较比其他3组发生率显著的增高,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A2组注射液中微粒不容情况较比A1、A3组情况较严重,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输液中配药技术是降低、避免微粒发生的重要环节,加强对配药中心护理人员操作水平的提高,加强药品的管理,药品的选进应保证质量;同时穿刺针头的型号尽量选择较小的型号且以斜刺进入,减少接触面积,降低橡胶微粒

  • 标签: 配药技术 静脉输液 微粒污染 影响
  • 简介:目的制备包载尿激酶(UK)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并探讨制备最佳条件。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纳米粒子;并运用酶标仪比色法测试UK药物的包封率,分析了一系列条件如磁力搅拌转速及时间、底物质量比、超声时间及功率、UK用量等条件对包封率的影响,找出包封率最高的条件;纳米粒子冻干测其载药量;用粒径仪测其粒径;最后运用超滤离心法纯化载药纳米粒子。结果在室温下,将三聚磷酸钠(TPP)溶液(浓度为0.6g/L)逐滴加入包含1mgUK量的水溶性壳聚糖(WCS)溶液中(浓度为1g/L),搅拌速度为800r/min,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60min,后在冰浴条件下超声30s,功率10W,成功制备出包封率及纯度均较高载UK纳米粒子,此纳米粒子载药量为14.5%。结论采用最简便的方法,经济无毒生物兼容性好的材料制备了高稳定性、高包封率的水溶性UK纳米粒子悬液,为下一步实验研究做好准备。

  • 标签: 尿激酶 水溶性壳聚糖 尿激酶纳米粒子 包封率 离子交联法
  •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自体微粒皮移植与异体皮混合移植在特重度度烧伤创面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与2002年1月~2006年12月应用自体微粒皮与异体皮混合移植治疗特重度烧伤1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特重度烧伤患者存活,自体微粒皮生长良好,创面覆盖率达到95%以上。所以患者接受随访5~12个月,供、受皮区未见明显瘢痕或仅有轻度瘢痕,愈合后皮肤外观、弹性及功能恢复较好。结论早期自体微粒皮与异体皮混合移植治疗特重度烧伤效果良好,患者存活率高。

  • 标签: 重度烧伤 微粒皮 自体皮 异体皮
  • 简介:摘要白细胞来源微粒(Leukocyte-derivedmicroparticles,LMPs)可能来自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B、T淋巴细胞。它们表达其亲代细胞标志物、膜和胞质蛋白质以及生物活性脂质,以维持或破坏血管稳态。当它们携带组织因子或凝血抑制剂时,参与止血和病理性血栓形成。此外,LMPs影响促炎和抗炎过程,改善内皮功能或诱导内皮功能障碍,促进炎症细胞在血管壁募集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最后,LMPs有利于在易损斑块内的新血管形成,并且在破裂的斑块中参与凝血和血小板活化。

  • 标签: 微颗粒 白细胞 血管内稳态
  • 简介:目的:观察自体微粒皮与异体真皮基质复合移植后创面的修复情况。方法:于6只小白猪背部制作46个皮肤全层缺损创面,同时制作网状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和自体微粒皮。创面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个,分别进行自体微粒皮+异体真皮基质(两者比例为1:4)+异体断层猪皮、自体刃厚皮+异体真皮基质的移植。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移植成活率及创面收缩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移植术后组织学观察无明显差别,术后8-20周胶原纤维结构完整、清晰、排列规则、粗细均匀,可见正常的血管组织,炎症反应逐渐减轻,表-真皮间结合良好,钉突横跨基底膜并完好地固定于异体真皮上。移植术后5个月皮肤均较平滑、有弹性、功能好。结论:自体微粒皮与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复合移植后皮片成活率较高,为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较理想的覆盖材料。

  • 标签: 自体微粒皮 异体真皮基质 实验研究 烧伤 真皮 皮肤移植
  • 简介:化学发光诊断技术在经历了由LUMINOL、ACRIDINLUM、ESTERS等作发光标记物,并以乳胶颗粒为媒体的技术,发展到以DIOXETANES作化学发光标记物,以微粒子为媒体的微粒子化学发光技术,使化学发光成为免疫分析领域中一项较完美的临床诊断应用技术。

  • 标签: 微粒子化学发光 诊断技术 化学发光技术 诊断应用 免疫分析 标记物
  • 简介:间充质干细胞(MSC)已经用于多种损伤组织的修复,但无论全身或局部应用,培养的MSC进入体内后短期内大量死亡。为探讨死亡细胞发挥组织修复作用的机制,本研究以大鼠MSC为对象,利用低氧及乏营养为诱导条件,对凋亡MSC释放的亚细胞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氧(1%O2)及无血清培养均可诱导MSC凋亡,尤以二者联合为著,72h后细胞凋亡比例达(17.44±2.15)%。与此同时,培养上清经低温超速离心后,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细胞可释放大量的膜微粒(microparticles,MP),其表面同时表达CD29、CD44A和凋亡相关的磷脂酰丝氨酸。结论:MSC经诱导后释放MP,其量相当于原细胞数目的15.2倍。MP是组织损伤后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介质。本研究为探讨MSC治疗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膜微粒 细胞凋亡
  • 简介:编者按以凡士林油纱布为载体移植微粒皮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创面修复方法,但皮源较充足时仍应提倡移植大张皮.1994~2002年,笔者单位采用凡士林纱布贴附微粒皮加压包扎移植修复Ⅲ度烧伤创面1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 标签: 凡士林纱布 贴附微粒皮移植 修复 烧伤创面
  • 简介:摘要:光阻法是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测的主要方式,把控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光阻法的检查精度,确保注射液的应用安全。本文在阐述光阻法及不溶性微粒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就光阻法检查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期望有利于消除或弱化光阻法检查射液中的外在影响因素,继而在提升光阻法检测精度的同时,实现注射液使用安全的有效保证。

  • 标签: 光阻法 注射液 不溶性微粒 影响
  • 简介:摘要光阻法是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测的主要方式,把控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光阻法的检查精度,确保注射液的应用安全。本文在阐述光阻法及不溶性微粒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就光阻法检查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期望有利于消除或弱化光阻法检查射液中的外在影响因素,继而在提升光阻法检测精度的同时,实现注射液使用安全的有效保证。

  • 标签: 光阻法 注射液 不溶性微粒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