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口腔修复的过程中应用磁性附着体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收治的牙齿修护患者90例,通过进行对比分析的方式比较使用磁性附着体之前与经过修复后在固定力同咀嚼的效率上的效果。结果经过磁性附着体修复之后,在固定力以及咀嚼力方面的效果都比在进行磁性附着体修复之前具有明显的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腔修复中应用磁性附着体的治疗方式,具有加强义齿的牢固作用,同时咀嚼力也得到加强。而且磁性附着体具有较美观的外形,对患者没有产生任何的不良影响。应用磁性附着体比较方便,患者能够自如的摘取以及佩戴,在各方面都具有优于传统口腔修复的优势。

  • 标签: 磁性附着体 口腔修复 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099-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修复应用磁性附着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于我院口腔科的110例牙列缺损覆盖义齿修复的患者,对其实施磁性附着体口腔修复,分别在修复前、修复后2个月对患者的固定力、咀嚼效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进行磁性附着体修复2个月后患者的固定力为(4.78±1.79)N,咀嚼效率为(0.82±0.31)%,修复2个月后的效果明显优于修复前,修复前后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满意度为97.2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3%。结论在口腔修复中应用磁性附着体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咀嚼效率,修复后固定力良好,患者的满意度也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口腔修复 磁性附着体 义齿 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263-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性附着体在口腔修复中临床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进行口腔修复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实施磁性附着体进行口腔修复,分析患者进行磁性附着体修复后的临床效果以及患者在修复后不同时间的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后患者牙齿固定力以及咀嚼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后一个月与治疗后2周相比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在进行磁性附着体口腔修复前患者的满意度为50.0%,进行磁性附着体口腔修复一个月后患者的满意度为95.0%,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磁性附着体 口腔修复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性附着体在口腔修复中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口腔修复的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传统口腔修复,观察组使用磁性附着体展开修复。统计两组干预前后的口腔状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口腔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修复中,应用磁性附着体,效果优于传统口腔修复,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磁性附着体 口腔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磁性附着体在口腔修复中的效果。方法 以 2018年 4月 ~2019年 4月口腔诊所接诊的口腔修复患者 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接诊顺序分为观察组 48例、对照组 48例,观察组行磁性附着体修复法,对照组行传统残根设置附着体修复法,观察两组修复情况。结果 修复前两组患者咀嚼功能、固定力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修复后观察组不管是咀嚼功能还是固定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对口腔修复患者通过磁性附着体修复可以改善咀嚼功能,加强固定力,确保美观度,因此该种修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口腔修复 效果 磁性附着体
  • 简介:日立7020型生化分析仪应按照防尘、防沙、调节室温的要求使用,2002~2006年通过与反应壁上的透镜以及灯泡使用的比较,我们对光度计吸光度值检测过程中反应后部的透镜被灰尘污染的程度及对质控试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透镜 灯泡 反应槽 灰尘污染
  • 简介:[摘要] 拔牙后的牙窝位点保存不仅与种植时机的选择有关,而且关系到种植修复体的质量,美学和寿命,是口腔种植医生关心的重大课题。本文对各种位点保存的术式和方法做一综述,并对常用植骨材料的临床选择略做探讨。

  • 标签: [] 牙槽窝(骨) 微创拔牙 骨替代材料 位点保存
  • 简介:患者女,38岁,主因“双足背疼痛伴跛行5年,加重1年余”于2013年2月5日入院。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背疼痛伴跛行,期间无低热、盗汗、晨僵等症状,疼痛活动时加重,休息或口服镇痛药可缓解。近1年来,患者双足背内侧疼痛加重,夜间疼痛明显,伴行走不利,无畏寒发热,无其他关节疼痛等不适症状,当地医院予以消肿镇痛、中药外敷、针灸、小针刀等一般对症处理,疼痛无明显缓解,遂来我院就诊。入院后双足X线及CT显示:双足距骨、舟状骨骨质欠规整,密度不均匀,其间见类圆形低密度区,余骨骨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提示双足距骨、舟状骨病变,考虑坏死(图1、2)。血常规、生化、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抗“O”等检测未见异常。既往无特殊病史。专科体检:跛行,双足背皮肤完整,无发红、肿胀、破溃、窦道形成,足弓扁平;足背部压痛,以足背内侧明显,踝关节活动受限;双足皮肤感觉可,皮温不高。

  • 标签: 舟骨坏死 关节融合术 踝关节活动受限 夜间疼痛 足背皮肤 双侧
  • 简介:目的探讨上牙后动脉(PSAA)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的位置关系,为上颌窦底提升术等临床口腔外科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15年6-12月,对10%甲醛溶液固定的1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的PSAA进行解剖,观察PSAA的走行特点.分别以上颌窦底、牙槽嵴顶为参照面分为上颌窦底组、牙槽嵴顶组,以上颌第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第一前磨牙为标志点,分别测量PSAA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的距离.结果PSAA由上颌动脉进入翼腭窝前发出,沿上颌骨体颞下面下行,发出分支与上牙后神经伴行进入牙孔;继而在上颌体内或上颌窦黏膜外经过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尖上方呈弓形向前上内走行,并发出分支止于上颌磨牙及前磨牙牙突颊侧牙根和黏膜.PSAA在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处与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逐渐加大,分别为(15.57±0.53)mm、(16.07±0.30)mm、(18.96±0.43)mm、(21.27±0.61)mm,与上颌窦底的平均距离逐渐加大,分别为(6.68±0.26)mm、(7.26±0.34)mm、(8.54±0.45)mm、(9.81±0.4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PSAA在由上颌第二磨牙向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走行过程中,与上颌窦底和牙槽嵴顶的距离均在上颌第二磨牙处最短,与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距离逐渐加大,准确测量PSAA在不同标志点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间的距离,为临床口腔外科相关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有助于减少术中PSAA的损伤.

  • 标签: 上牙槽后动脉 上颌窦 牙槽嵴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磁性附着体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牙列缺损行修复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在磁性附着体修复后的固定力与咀嚼效率情况,以及语音功能变化,义齿的外观和舒适度等方面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患者在磁性附着体修复后固定力明显增大,咀嚼效率明显提高,修复前后固定力与咀嚼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舒适度、外观以及语言功能的评分较高,与修复之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性附着体在口腔修复后能有效增强固定力,提高患者咀嚼效率,患者满意度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 标签: 磁性附着体 口腔修复 固定力 咀嚼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磁性附着体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口腔修复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修复,观察组采用磁性附着体修复,比较两组修复满意度、固定力及咀嚼效率。结果观察组义齿固定力及咀嚼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修复满意度96.08%,明显高于对照组7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磁性附着体进行口腔修复,不但可以提高修复效果,而且可以明显改善义齿固定力及咀嚼效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磁性附着体 口腔修复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口腔修复中应用磁性附着体的效果。方法: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选取100例口腔修复患者为对象,按照抽签法分组,采用传统附着体的50例是对照组,采用磁性附着体的50例是观察组,获取两组修复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修复后的固定力、咀嚼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小于对照组18.00%,显示有差异(P<0.05)。结论:在口腔修复中应用磁性附着体,可提升修复效果,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口腔修复 磁性附着体 传统附着体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PLGA铁氧体磁性微球制备工艺的筛选、优化。方法: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铁氧体磁性微球。正交设计优化PLGA铁氧体磁性微球制备的处方工艺。以微球的平均粒径大小、载药量和包封率3个指标作为微球质量的评价标准。判断最佳处方工艺。结果:以PLGA浓度为6.0mg/ml,明胶的浓度为 0.5%,油水相比值为1:4,作为最佳处方工艺,此时PLGA铁氧体磁性微球综合质量最佳。结论:3个因素中,PLGA浓度对微球质量影响最大,油相水相比值以及水相中明胶的浓度对其影响次之。

  • 标签: 正交设计 PLGA 铁氧体 磁性微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口腔修复中应用磁性附着体的临床效果。方法于我院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62例牙列缺损覆盖义齿修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分析比较62例患者在修复前、修复后一周及修复后两周的咀嚼效率与固定力,磁性附着体修复一周后与修复两周后的咀嚼效率与固定力均高于修复前,差异明显(P<0.05),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磁性附着体修复一周后与修复两周后的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不良反应率为3.23%。结论采用磁性附着体修复口腔的临床效果明显,咀嚼效率与固位力高,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低,且外形美观。

  • 标签: 口腔修复 义齿 磁性附着体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性护理理念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6月按常规护理管理制度实施护理管理的资料为对照组,将2018年1-6月磁性护理实施后护理管理的资料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老年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7.67±1.62,显著高于实施前对照组的95.73±2.18;观察组护士对医院的满意度为98.00±1.83,明显高于对照组92.10±1.31;观察组护理质量达标率为99.65±0.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6.98±0.57;两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磁性护理举措,提升了老年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 标签: 磁性护理 老年 住院患者 满意度 护理质量
  • 简介:目的制备载卡介苗的磁性壳聚糖纳米凝胶,并对其表征、载药率进行检测。方法选用可生物降解的壳聚糖作为骨架材料,与具有超顺磁性的Fe3O4纳米粒、β-甘油磷酸钠及卡介苗合成磁性纳米凝胶,并通过红外光谱仪、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考察载卡介苗的磁性壳聚糖凝胶的理化性质及体外磁场响应性。结果成功制备载卡介苗的磁性壳聚糖纳米凝胶,磁化曲线提示其超顺磁性,载药率16%、包封率23%。结论卡介苗磁性壳聚糖凝胶载药率和包封率高,体外具有良好的磁场响应性,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 标签: 壳聚糖 卡介苗 纳米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性附着体在口腔修复中的效果。方法以2018年4月~2019年4月口腔诊所接诊的口腔修复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接诊顺序分为观察组48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行磁性附着体修复法,对照组行传统残根设置附着体修复法,观察两组修复情况。结果修复前两组患者咀嚼功能、固定力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修复后观察组不管是咀嚼功能还是固定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口腔修复患者通过磁性附着体修复可以改善咀嚼功能,加强固定力,确保美观度,因此该种修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口腔修复 效果 磁性附着体
  • 简介:背景:第1跖关节融合是治疗拇外翻的的重要手段,但单纯应用这一技术尚不能很好地矫正拇外翻,联合应用Akin截骨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目的:观察第1跖关节融合联合拇趾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第1跖关节融合联合趾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拇外翻31例43足。其中男4例6足,女27例37足;年龄为42-84岁,平均(60.5±8.6)岁。测量术前、术后的HVA角和IMA角,并对患者进行AOFAS跖趾关节评分。结果:31例43足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0.7±3.3)个月。HVA从术前的37.7°±7.6°改善为术后的10.8°±3.6°(P〈0.01)。IMA从术前的14.3°±3.8°,改善为术后的5.8°±2.3°(P〈0.01)。AOFAS评分从术前的(48.6±6.8)分改善为术后的(83.5±5.3)分(P〈0.01)。术后发生伤口感染1例,延迟愈合1例,未发生其他并发症。末次随访患者无跖关节不融合现象发生,无拇外翻复发出现。结论:第1跖关节融合联合趾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治疗效果良好,并不适用于轻度拇外翻以及不合并第1跖关节松弛的患者。

  • 标签: 外翻 第1跖楔关节 融合 Akin截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拔牙后牙窝愈合情况。方法   选取 70例于 2016 年 5 月至 2017 年 5 月期间我院接收的下颌近中阻生智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翻瓣法拔牙, n=35)与观察组(采用微创拔牙法, n=35),观察两组拔牙后牙窝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 8周、 10周内骨愈合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度、拔牙窝完整性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相比于传统拔牙法,微创拔牙法的拔牙创骨愈合时间更短,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牙窝愈合;微创拔牙;临床研究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