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现如今,我国科技水平不断发展,临床检验技术有了很大进步。本文介绍了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化学药品、中药与保健品中药物分析等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应用。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具有可深入探测物质内部结构而不破坏样品,并具有准确、快速和对复杂样品不需要预处理就能进行分析等特点建立药品中的检测方法。为解决药品质量监管中出现的化学药品药效不足、中药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非法添加未知药物等问题提供必要的分析技术储备。

  • 标签: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 临床检验 应用前景
  • 简介:目的研究肝结核病患者的血清中结核标志物蛋白,探索其降解产物的核磁共振波谱化学位移等表达特征,以期建立从谱图信息鉴别结核病的新技术。方法对一组临床经CT、MRI、TB培养、手术和病理学证实为肝结核病患者的静脉血,经处理进行核磁共振~1H谱分析。在平行实验条件下对另一组非结核性的肝占位性疾病患者的血清对比分析。寻找差异。结果经推导发现42例肝结核组~1H谱均出现4.60±0.02ppm的化学位移特征峰,对照组31例仅2例有此峰形出现,余29例均未见此信息的表达。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结核标志物蛋白在疾病活动期由人体T淋巴细胞分泌入血,其体液中含量与疾病程度呈正相关,将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引入临床检验的应用,实验表明可行,为肝结核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拓展了分子水平的广阔前景。

  • 标签: 肝结核 占位病变 标志性蛋白 核磁共振 波谱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脑肿瘤应用磁共振弥散(DWI)联合波谱分析技术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70例脑肿瘤患者,收治时间2020年11月-2021年11月,70例患者均给予DWI联合波谱分析技术检查,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 DWI联合波谱分析技术的星形细胞瘤、脑转移瘤和脑膜瘤检出率与手术病理结果均基本一致(P>0.05);星形细胞瘤、脑转移瘤和脑膜瘤发病部位的ADC值均明显高于对侧正常组织(P<0.05)。 结论 给予脑肿瘤患者DWI联合波谱分析技术检查,能够显著提升诊断准确率,清晰描述脑细胞结构变化,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脑肿瘤 磁共振弥散 波谱分析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磁共振波谱分析能客观地反映脑内代谢物的变化,进而反映早期病变的病理改变。作者从影像学角度归纳了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在磁共振波谱成像上的不同表现,提示磁共振波谱分析能从影像学角度对颅脑疾病进行早期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

  • 标签: 磁共振波谱分析 颅脑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对脑内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磁共振波谱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经过病理诊断为脑内肿瘤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于所有的患者进行磁共振波谱的诊断,比较所有患者在经过磁共振波谱检查后的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差异,分析磁共振波谱在脑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68例脑内肿瘤患者经过磁共振波谱诊断完成后我们能够发现,患者的磁共振波谱的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的吻合度为97%。结论在临床对于脑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通过使用磁共振波谱的诊断方法的准确度较高,磁共振波谱的诊断方法效果较好。

  • 标签: 磁共振波谱 脑内肿瘤 诊断 应用效果分析
  • 简介:磁共振波谱(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在过去20年里已被应用于人和动物组织器官的活体检测,是目前唯一可以用来在活体无损伤地检测细胞水平代谢变化的非侵入性技术.此外MRS还可用于测量离体组织切片、组织提取物及培养细胞内某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变化.它的应用使我们对人体的研究深入到细胞代谢水平,对了解多种疾病的生化、病理生理变化以及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判断疾病预后和治疗效果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脑作为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器官,其代谢率如果按重量比计算,远远超过体内其他的器官,又因为头部易于固定,脑内感兴趣部位易于定位,因此,MRS在脑代谢研究中得到迅速应用.

  • 标签: 磁共振波谱 MRS 脑低氧 治疗 脑代谢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脑肿瘤患者应用磁共振波谱的诊断准确率和鉴别准确率。方法:选择我院中 2016年 8月至 2017年 10月间收治的脑内肿瘤患者 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病理诊断均确诊为脑内肿瘤。所有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波谱,对其脑肿瘤进行诊断,并分析其类型,评价所有患者的磁共振波谱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之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本次研究中,采用磁共振波谱进行脑肿瘤诊断的准确率为 89( 89.00%)。而整出结果中与病理诊断结果吻合度较高。结论:在对临床脑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能够采用磁共振波谱方式,对患者的脑肿瘤以及类型进行鉴别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一种积极的诊断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磁共振波谱 脑肿瘤 诊断方案 肿瘤鉴别
  • 简介:磁共振波谱(MRspectroscopy,MRS)是目前研究人体器官、组织代谢、生化改变及化合物定量分析惟一无损伤性方法,有人称之为“无创活检”,对脑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了解肿瘤的代谢特性,预测肿瘤的临床进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且能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现综述如下。

  • 标签: 磁共振波谱 磁共振成像 伽玛刀 胶质瘤 脑转移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应用于肿瘤诊断与治疗的价值分析。方法:选择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肿瘤患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的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波谱检查,将病理诊断的结果作为判定标准,对核磁共振对肿瘤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进行判断。结果:本组30例患者核磁共振波破诊断的准确率为96.67%,同病理诊断100.0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核磁共振波谱可以清楚看到患者的肿瘤发展情况,为肿瘤的诊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率。

  • 标签: 核磁共振波谱 肿瘤 准确率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在采用核磁共振波普技术介绍肿瘤样品代谢物的基础上,从离体组织和活体组织两个方面分析核磁共振波普技术在治疗肿瘤中的应用并进行研究,对未来的肿瘤治疗的应用前景进行预测分析。同时发现在肿瘤的诊疗过程中,高分辨魔角旋转在癌症的早期确诊中有很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而通过对离体组织和活体磁共振波普的治疗方法中得出,MRI 与 MRS 技术的结合使用可以有效扩大更多的医学应用空间。

  • 标签: 核磁共振波普 肿瘤诊疗 代谢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在颞叶癫痫(TLE)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42例行1H-MRS检查的TL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选取25例同期收治的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复合物(Cho),并计算NAA/Cr、NAA/Cho以及NAA/(Cr+Cho)值。结果癫痫组患者NAA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及Cho较对照组有所升高,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组患者的NAA/Cr、NAA/Cho以及NAA/(Cr+Cho)值较对照组均有所降低,组间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MRS分析对颞叶癫痫定性、定位、定侧诊断和手术治疗预后的评估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且作为一种无创性操作,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磁共振波谱 颞叶癫痫 诊断
  • 简介:目的建立安全、特异的^13碳核磁共振(^13CNMR)波谱学方法,观察严重烧伤大鼠肝脏细胞糖原异生和回补反应等合成代谢功能的变化。方法成年SD大鼠在吸入麻醉下行左颈动脉和右颈外静脉插管后,随机分成40%TBSAⅢ度烫伤组(B组)和假烫伤对照组(C组)。B组伤后20min开始液体复苏,伤后72h静脉持续滴注示踪剂[1、2、3-^13C]-丙酸钠(SP),并于滴注45和60min时分别检测血浆和肝脏^13CNMR波谱、动脉血压、心率、血糖和血钠水平,运用输入-输出三羧酸循环的数学模型计算代谢参数。结果烧伤后72hB组动脉血压仍低于C组,血糖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SP对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血钠均无影响;血糖^13C同位素标记形式与肝糖一致;持续滴注SP45min时SP即可达到代谢稳定状态;B组肝脏细胞糖原异生、回补反应和丙酮酸循环的碳流量均较C组明显增强,而三羧酸循环碳流量相对减少;肝脏丙氨酸、谷氨酸和谷氨酰胺池也明显扩大。结论静脉注射SP不改变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血钠,静脉滴注示踪剂45min即能达到代谢稳态,血糖^13C标记形式可代表肝糖的^13C标记形式;大面积烧伤后72h,肝脏回补反应、糖原异生和丙酮酸循环均增强,但外周组织血糖的利用率也相应提高。

  • 标签: ^13碳 核磁共振波谱学 检测 烧伤 大鼠 肝脏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血清PSA异常40例男性患者行前列腺MRS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再分析MRS联合不同水平PSA(低危组4ng/ml

  • 标签: 磁共振波谱成像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