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前期实验自行研发了一种可进行成骨及成软骨双向诱导分化的双腔搅拌生物反应。目的:探索双腔搅拌生物反应的力学刺激能否提高组织工程骨软骨修复山羊膝关节缺损的效果。方法:取青山羊12只,制作双侧后肢股骨内髁骨软骨缺损,随机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缺损处均植入在双腔搅拌生物反应中进行成软骨、成骨诱导2周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β-磷酸三钙复合体,不同的是实验组将双腔搅拌生物反应置于磁力搅拌仪上给予力学刺激,对照组未给予力学刺激;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置。植入后12,24周进行大体观察,Masson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组织学评分。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新生软骨与骨组织生成,实验组修复骨缺损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空白对照组无新生软骨生成。表明通过双腔搅拌生物反应体外培养阶段的力学刺激,可以改善以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β-磷酸三钙为支架的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物对膝关节缺损的修复效果。

  • 标签: 生物材料 软骨生物材料 组织工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Β-磷酸三钙 生物反应器
  •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利用灌注生物反应构建大段组织工程化骨的可行性。方法把在体外培养扩增的第三代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大段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复合。将细胞/支架复合体放入灌注生物反应中,进行连续灌注培养。28d后,检测细胞的增殖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同时对培养后的细胞/支架复合体进行组织学检测及形态学计量,用以评价体外组织工程化骨的构建。以静态培养作为对照组。结果培养28d后,灌注培养组的细胞活性明显高于静态培养组。灌注培养组细胞的ALP活性显著高于静态培养组。静态培养组细胞仅在多孔β-TCP支架周缘增殖,形成的新骨量较少。灌注培养组细胞在整个β—TCP支架内增殖,形成的新骨量较多。结论利用灌注生物反应的灌注培养,可以使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大段β-TCP载体内增殖并形成新骨,使体外大段组织工程化骨的构建成为可能。

  • 标签: 生物反应器 组织工程 骨髓细胞 β-磷酸三钙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Sartorius生物反应清洁存放有效期的验证对降低产品交叉污染的概率和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方法 按照在线清洗程序对Sartorius生物反应进行清洗,吹干后按相应的要求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进行存放7天后,确认各项检测指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连续进行清洁有效期验证三次。结果 三次验证,Sartorius生物反应按照在线清洗(CIP)程序进行在线清洗后贮存期7天内设备各项检测均达到可接受标准。结论 Sartorius生物反应设备根据在线清洗(CIP)程序实施清洁验证,放置7天内,可有效防止对下一次生产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带来不利影响的污染,对保证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Sartorius生物反应器 清洁验证 产品质量
  • 简介:目的为解决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中膀胱尿道吻合的关键技术难题,达到改进吻合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促进腹腔镜及机器人技术的推广应用,我们研制了用于膀胱尿道吻合的尿膀胱尿道吻合。方法采用Pro/E工程绘图软件进行尿膀胱尿道吻合的三维图形绘制,并用兔子进行动物实验,验证新型吻合的可行性和使用效果。结果研制并绘制了尿膀胱尿道吻合的产品原理图,成功建立了动物模型,经验证该吻合可达到牢靠的吻合效果并缩短手术时间。结论本研究提示尿膀胱尿道吻合的应用可行性,为该专利产品的制作和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泌尿外科 吻合器 动物实验 腹腔镜 机器人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伴合并者股骨顺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37例股骨顺转子间骨折应用三维骨外固定闭合穿针进行治疗。结果:37例中达到解剖对位25例,接近对位11例,随访6个月至25年,平均随访1.5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6~10周,平均为7周。针眼感染1例,无深部感染,无髋内翻及死亡。结论:该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治疗效果满意,能早期下地活动,是治疗股骨顺转子间骨折的一种较较为理想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闭合穿针 骨外固定器 股骨顺转子间骨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讨论预充导管冲洗在静脉留置针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挑选2016年8月—2017年7月于本院进行静脉留置针的患者64例,按照静脉留置针先后顺序分组,研究组和常规组均为32例,分别应用预充导管冲洗和50U/mL稀释肝素钠生理盐水封,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和治疗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和常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25%和28.13%,且研究组患者留针、封等时间均明显比常规组更优(P<0.05)。结论预充导管冲洗在静脉留置针封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大量推广应用。

  • 标签: 预充式导管冲洗器 静脉留置针 封管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iRoot SP尖法根充填术的临床观察,探讨其在根治疗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发现iRoot SP尖法根充填术具有简便、高效、可控性强等优点,能够有效改善根治疗的效果,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

  • 标签: iRoot SP 单尖法 根管充填 临床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输液,输血,静脉高营养是与外科病人围手术期的处理密切相关,尽管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很多已采用一次性,闭输液。然而开放输液仍是不可缺少的尤在基层医院。临床输液反应中发生率最高的是热原反应,常延误治疗。在药品制剂,输液器具处理及临床输液操作任何一个环节均可引起热原反应,而其中输液处理尤为关键。

  • 标签: 热原反应 处理预防 输液器具 除热原 临床输液 胶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风险预测模式降低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J的堵率的实际效果。方法:本研究时间范围为2022年12月-2023年12月,研究对象为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共100例。采用抽签法进行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后护理,观察组接受常规的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后护理+风险预测模式指导下的预防措施和建议。实验后,统计两组数据,对比分析两组患者J的堵率。结果:观察组患者J的堵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结论:对于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而言,运用风险预测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患者J的堵率,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风险预测模式 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 单J管的堵管率 降低
  • 简介:摘要目的为预防外周静脉留置针堵的产生,探讨预冲导管冲洗对外周静脉留置针封的效果。方法选择近三年我院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传统封和预冲导管冲洗,对比两组外周静脉留置针堵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发生率为3.03%低于对照组的27.27%,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预冲导管冲洗对预防外周静脉留置针堵的发生,有效明显的效果,这种设备的应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堵发生率明显降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预冲式导管冲洗器 预防 外周静脉留置针 堵管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常德地区无偿献血者ELISA筛查HBsAg、抗-HCV试剂反应性献血者归队调查,评价献血者归队策略意义。方法2016-2018年常德市无偿献血中ELISA筛查HBsAg、抗-HCV呈试剂反应性而屏蔽的献血者,通过电话告之6个月后来抽样检测的标本数分别为46人份、25人份,对其归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HBsAg归队率为80.43%,召回献血率为54.05%;抗-HCV归队率为40%,召回献血率为60%。结论通过对ELISA筛查HBsAg、抗-HCV呈试剂反应性而屏蔽的献血者进行归队检测,合格后进行召回,可避免对热心于无偿献血的固定献血者不必要的精神伤害和困扰,同时对献血招募及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有着积极的意义。

  • 标签: ELISA筛查 HBsAg 抗-HCV单试剂反应 献血者归队
  • 简介:【摘要】目的:采血小板输血反应调查及其输注无效解决策略探究。方法:收集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采血小板输血病历资料,统计采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了解采血小板输注无效情况,探究采血小板同型输注法或配合型输注法在输注无效问题中的应用效果。结果: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本院共输注采血小板4520袋,共100例发生采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为2.21%(100/4520);采血小板输血反应中,过敏反应占比最高达到68.00%(68/100);多数输血反应患者为血液疾病患者(44.00%),其次是免疫性疾病患者(12.00%);采血小板输血反应中HLA抗体阳性率19.00%,HPA抗体阳性率0.00%,HLA+HPA抗体阳性率6.00%;共3例输血无效病例,行同型输注或配合型输注后,1例24h血小板回收率达到80%以上,2例24h血小板回收率达到20%以上,均为有效输注。结论:采血小板输血反应以过敏性反应为主,多在血液疾病患者中发生,可通过加强采血、输血护理进行预防,通过同型输注或配合型输注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采血小板输注无效问题,促进输血治疗有效性、安全性提升。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输注无效 输血反应 输血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侧肺在无呼吸性气流通气时对肺通气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接受开胸手术的患者共4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实验组24例。实验组在OLV(肺通气)期间,术侧肺持续接受5L/min的氧气无呼吸性气流通气。分别在OLV前1min(T1)、OLV结束后3min(T2)、33min(T3)这三个时间点采集患者的颈内静脉血5ml,用以检测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核转录因子-kB(NF-kB)、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以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P-A)的浓度。在T3时间点,对术侧肺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以检测灌洗液中sICAM-1、NF-kB、IL-6、IL-10和SP-A的浓度。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在T3时间点的血清NF-kB、IL-6和SP-A浓度显著降低(P<0.05),IL-10浓度则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在T3时间点的BALF(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NF-kB、sICAM1和IL-6的浓度也显著降低(P<0.05),SP-A和IL-10的浓度则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OLV期间,对术侧肺进行5L/min氧气无呼吸性气流通气可以有效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并减轻术侧肺的损伤。

  • 标签: 单肺通气 无呼吸性气流通气 炎症反应 支气管肺泡灌洗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1例血透病人低血压伴透析首次使用综合征反应的护理体会。通过对该病人透析中出现3次低血压,1次透析透析反应,经过综合分析,该患者系体液丢失过多,血容量不足,引发的3次透析中低血压。前3次透析运用湿膜透析均平稳,第4次透析出现低血压,予以补液后好转,再上机又出现低血压,原因不明。第5次透析仍然出现相同情况的低血压,考虑透析透析反应引发的低血压。第6次透析经过更换透析,患者主诉全身瘙痒并极度烦躁。考虑透析透析反应。科室进行病例讨论后决定再次更换透析及管路,考虑患者自身病情的原因,体液丢失过多。透析时进行湿接,不排废液,以防引起血容量不足,并且透析过程中进行持续补液3小时。透前30min运用抗组织胺药物。上机引血后,予以闭路循环30min再次上机.结果 加强床边观察护理,透析患者透中生命体征基本平稳,病人安全下机。结论 新入的透析患者,综合分析病情,查找低血压原因,出现透析反应。改用生物相容器高的透析和预处理管路,护理人员要及时进行护理观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并做好相关护理工作,确保血透病人治疗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低血压 透析器 首次使用综合征 护理体会
  • 简介:以往肝脓肿病人多采用手术治疗,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与损伤。近年来我科应用腔锁穿引流法治疗肝脓肿8例不仅痊愈,而且减轻了病人的痛苦,降低了治疗费用。现将临床观察和护理总结如下。

  • 标签: 手术治疗 肝脓肿 引流法 护理 单腔 治疗费用
  • 简介:【摘要】目的:隧道PICC置临床应用观察。方法:于2021年的1月至12月期间选择82例在我院接受PICC置病人进行调研,按照置方式进行分组,每组所纳入病人例数为41例。按照置方式进行命名,分别命名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常规组所采用的置方案为超声引导下常规PICC置,研究组则采用超声引导下静脉隧道PICC置。总结置效果。结果:常规组导管移位发生率与研究组相比较高,两组对照差异明显,(P

  • 标签: 隧道式PICC置管 静脉炎 渗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首次采血小板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使用心理护理预防的方式产生的效果。方法:使用随机选取的方式选取2019年6月到2020年6月进入我站首次捐献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研究样本为200名,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心理护理干预模式用于研究组患者常规护理模式,用于常规组患者。而后对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比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结论:使用心理护理模式,为首次进行采血小板性抉择的患者进行护理操作,可有效控制献血反应的发生概率,具有明显效果。

  • 标签: 心理护理 首次单采血小板 献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引流治疗肝脓肿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CT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的53例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3例患者致病菌:肺炎克雷伯杆菌91.18%,大肠埃希菌5.88%,脆弱类拟杆菌2.94%。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三代头孢在内的大部分抗生素敏感。治疗前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C-反应蛋白、转氨酶明显升高,白蛋白及前白蛋白下降,治疗后均改善,P<0.05。结论:肝脓肿中肺炎克雷伯杆菌比例高,CT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 肝脓肿 CT引导 置管引流 肺炎克雷伯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