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正>主动夹层、腹主动瘤等血管病变可导致主动的生物力学改变,同时,人工血管及人工血管内支架(简称支架)正被广泛应用于血管疾病的腔内治疗,因此相关主动生物力学特点研究及有关人工血管和支架的力学性能的研究将成为热点和焦点。通过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提高主动疾病的手术成功率,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就主动、人工血管及支架的力学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人工血管 主动脉顺应性 血管内支架 生物力学 力学性能 力学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主动夹层的诊断以及内科治疗。方法随机选取2004年8月至2012年8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35例主动夹层患者,其中,X线胸片、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35例,CT血管造影检查25例,核磁共振成像检查20例,主动腔内造影6例。所有患者进行内科治疗,通过止痛、镇静以及降压等方法治疗,使血压降至为100-110/60-70mmHg,2例患者病情较为稳定后需要行血管置换术治疗。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以及体格检查,医师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中,ECG诊断的正确率为0.00%,X线胸片诊断的正确率为34.29%,UCG诊断的正确率为97.14%,1例III型主动夹层患者未检查出来,CT、MRI以及主动腔内造影检查诊断的正确率均为100.00%。主动夹层的内科治疗主要采用止痛、镇静以及降压等方法,使患者的血压达到100-110/60-70mmHg(1mmHg=0.133kpa),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结论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以及症状做出初步诊断,对于难以诊断为主动夹层的患者,可以进行X线胸片以及心电图检查帮助医师诊断,具有较好的筛选作用,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可靠,主动夹层早期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十分关键,另外采用CT血管造影、核磁共振成像以及主动腔内造影检查均能够帮助医师进一步确诊。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诊断 内科治疗
  • 简介:<正>主动壁间血肿(aorticintramuralhematoma,IMH)是指主动内、中、外膜血管壁间因出血而形成血肿,在影像学上没有明确的内膜撕裂口和直接的血流交通。1920年,Krukenberg等[1]最早将IMH描述为"没有内膜破口的主动夹层

  • 标签: 自然病程 胸主动脉 主动脉壁 血肿吸收 影像学 造影剂
  • 简介:<正>1994年,Dake实施了世界上首例胸主动腔内修复术(thoracicendovascularaorticrepair,TEVAR)[1]。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死亡率低等优点,TEVAR已逐渐取代传统开胸手术,成为胸主动瘤和胸主动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案[2]。然而,TEVAR术后的患者仍有可能发生内漏、逆行性主动夹层和截瘫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TEVAR术后并发症的种类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 标签: 胸主动脉瘤 术后并发症 主动脉夹层 修复术 支架型人工血管 支架植入术
  • 简介:<正>对于胸主动病变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至今仍存在争议[1]。胸主动病变的开放手术常较复杂,需胸骨切开、左肺萎陷、主动置换以及腰动脉和肋间动脉的重建,增加了内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缺血、失血性休克等的风险,对于高龄(>65岁)及存在如冠心病、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严重并存病的患者难以耐受。即使是术前评估手术耐受能力较好的患者,胸主动病变开放手术也存在很大的

  • 标签: 腔内隔绝术 主动脉病变 腔内移植物 急性主动脉夹层 开放手术 胸主动脉瘤
  • 简介:患者男,29岁,闪“发作性晕厥2次”入院,既往无心脏病史。查体:血压122mmHg/66mmHg,心率60次/分,可闻及频发期前收缩;常规化验未见异常。胸片示心肺无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 标签: 导管消融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超声心动描记术
  • 简介:<正>主动夹层(aorticdissection,AD)是多种原因特别是高血压引起的主动壁分离征,可分为StanfordA型及B型两种类型,是最常见的致死性主动疾病,特别是StanfordA型夹层,若不及时进行手术治疗,6h内死亡率超过22.7%,24h死亡率超过50%,7天的死亡率达到68%[1]。StanfordB型夹层则可通过进行降压治疗及卧床休息来降低死亡率,且积极有效的内科处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2]。胸主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围手术期 死亡率 腔内治疗 降压药物 血压控制
  • 简介:<正>主动夹层病变累及主动者称为StanfordA型主动夹层(StanfordtypeAaorticdissection,TAAD)。TAAD治疗方法主要有传统的开放手术,包括单纯人工血管置换术、Wheat术及Bentall术等,这些手术必须在深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等辅助下进行,而且操作复杂,创伤较大,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1]。为此,临床上逐渐发展一种新的治疗技术,即血管腔内治疗技术,主要包括杂交手术及完全血管腔内修复术[2]。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升主动脉 主动脉弓 血管腔内 支架植入术 支架治疗
  • 简介:<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诊断技术的提高,腹主动瘤(abdominalaorticaneurysm,AAA)的发病率日趋增高,现已成为老年人猝死的重要病因。多数患者在瘤体破裂前无明显症状,但一旦发生破裂几乎致命。AAA病死率高的原因概括如下:(1)疾病本身所致失血性休克即可致命;(2)该病于老年人高发且患者通常并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对手术耐受能力差,最终死于相关并发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术后并发症 围手术期管理 防治策略 基础疾病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夹层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体会。方法对15例主动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5例患者均进行股动脉穿刺插管至主动造影。对主动夹层位置,裂口和相关血管分支等情况进行了解。切开股动脉置入覆膜支架,置入后造影检查。对真假腔的血流变化情况以及主动分支的供血情况进行观察。结果15例患者的覆膜支架均成功置入,支架置入的位置准确。后造影显示夹层近端破口处已经完全封闭,原来的假腔无显影,真腔显影良好且明显扩大。左锁骨下动脉,肾动脉等分支动脉显影效果良好,腔内隔绝效果较好。15例患者均没有进行中转开胸手术,亦无瘤体破裂以及截瘫等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访恢复良好。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在主动夹层的治疗中具有简单方便、创伤较小以及术后恢复较快等优点,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但在远期治疗效果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腔内隔绝术 覆膜支架 主动脉夹层 治疗体会
  • 简介:目的总结经皮穿刺腹主动瘤腔内修复术(pEVAR)中应用PercloseProGlide血管缝合器的经验,并评估该缝合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完成的57例pEVAR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57例患者腹主动瘤腔内治疗的手术即刻技术成功率为100%(57/57),手术平均时间(93.5±17.8)min。ProGlide共缝合106处股动脉入路,其中缝合20F~22F血管鞘36例次,18F以下血管鞘70例次。血管缝合器一次成功率88.7%(94/106),二次成功率91.5%(97/106)。缝合失败导致穿刺点出血5例,其中2例行手术探查止血,3例局部压迫并加压包扎止血;入路动脉闭塞4例,均行手术探查并重新缝合。术后蓝趾综合征(垃圾脚)6例,发生率5.7%(6/106)。围手术期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pEVAR术中使用PercloseProGlide缝合器安全有效,加强术者经验并挑选合适患者有助于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经皮穿刺封堵 腔内修复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比较多平面重建(MPR)技术与经验性定位在StanfordB型主动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StanfordB型主动夹层患者40例(A组):术前分别采用经验性和MPR两种方法获得C形臂的旋转角度和倾斜角度,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术中采用MPR技术确定角度,统计支架释放后近端标记点的散开率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另42例StanfordB型主动夹层患者采用经验性方法释放支架(B组):计算近端标记点散开率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两组支架标记点散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内经验性方法和MPR方法之间旋转角度及倾斜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标记点散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vs42.9%,P<0.05);A、B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vs21.4%,P<0.05)。结论结合MPR技术进行StanfordB型主动夹层腔内治疗术中定位调整,指导手术操作,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

  • 标签: 多平面重建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旋转角度 倾斜角度
  • 简介: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2010年5月~2012年11月,共19例患者进行CEA,患者术前均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狭窄>70%,术中均用转流管及人工血管补片扩大成型。结果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围手术期无脑出血及脑梗死发生,1例CEA术后36h颈部创口处出现大血肿导致呼吸困难行血肿清除后好转,无舌下神经损伤病例。患者都得到随访,术后随访1~25个月,除1例在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外,其余病例病情均稳定。结论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转流管 人工血管补片
  • 简介:<正>患者,男性,56岁。2012年11月5日于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移植肾与右侧髂外动脉端侧吻合,术后恢复良好。2013年3月27日来我院行彩超复查时发现移植肾动脉主干收缩期最大流速(Vmax)为73cm/s,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为0.79,叶间动脉Vmax为39cm/s,RI为0.75(略增高),肾盂轻度分离,肾门处无回声,

  • 标签: 假性动脉瘤 肾动脉主干 髂外动脉 覆膜支架 移植肾 肾移植术后
  • 简介:患者男,77岁,阵发性头晕1个月,确诊左侧颈动脉狭窄2天;既往心房颤动史3年,自行口服华法林(每日2.5mg)。左侧颈动脉区听诊可闻及收缩期杂音。颅脑MRI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梗死、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

  • 标签: 并发症 血肿 支架 颈动脉 甲状腺上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医源性动脉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5例医源性动脉出血、接受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观察介入栓塞治疗医源性动脉出血的疗效。结果对35例外科术后动脉出血患者均成功进行介入栓塞治疗。5例肠道术后出血DSA示局部血管紊乱,其中3例见少量对比剂外漏进入肠管,给予适量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余30例DSA均可见对比剂外漏,其中17例伴假性动脉瘤形成,均采用微弹簧圈予以栓塞。随访10~15天,33例出血停止,2例肠道术后出血患者仍有持续性少量便血,进行再次手术止血治疗。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器官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医源性动脉出血具有一定优势;对于外科术后导致动脉出血、尤其是病情危重的患者,采取介入栓塞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动脉 出血 弹簧圈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优点。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需进行手指清创缝合及肌腱吻合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的麻醉定位法,观察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定位。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观察组无并发症的发生,对照组有4例发生毒性反应,3例发生霍纳氏综合征,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有着良好的麻醉效果,而且可以减少麻醉药剂量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优点
  • 简介:目的评价由肝癌造成破裂出血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经B超、CT、MR诊断肝癌。诊断性腹穿抽出不凝固血性腹水。肝动脉造影23例有肿瘤血管及造影剂外溢。用2~3种叠加法栓塞与化疗。结果39例栓塞后100%止血,平均生存期117±5d。最长生存8个多月,现8例仍存活。1例未栓塞,4d后死亡。结论肝癌破裂出血内外科治疗效果不佳,急症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及时,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达到对肝癌治疗的目的。

  • 标签: 肝癌破裂出血 介入治疗 栓塞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诸如冠状动脉疾病、脑卒中和周围动脉疾病等重要血管事件的病理基础,是当前社会心血管疾病发病及致死的罪魁祸首之一。该病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如损伤应答学说、炎症学说、脂质浸润学说、单克隆学说、受体缺失学说、同型半胱氨酸学说、精氨酸学说及剪切应力学说等。

  • 标签:
  • 简介:腹腔内或腹膜后血管白发性破裂引起的腹腔内大出血称腹部卒中(abdominalapoplexy),是少见的急腹症。自发性脾动脉破裂是其中一种罕见类型,诊断闻难。剖腹探食手术是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手段。

  • 标签: 腹部卒中 自发性脾动脉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