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交叉克氏针治疗手指掌骨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5月至2011年8月27例34处手指掌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经交叉克氏针固定,总结其该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该组患者术后随访3~10个月,平均6个月。X线显示所有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25例患者患侧与健侧无明显差别,患指握力与正常侧无明显差异,无骨折畸形愈合、感染以及肌腱粘连等发生。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手掌指骨骨折疗效满意,具有价格低廉、损伤小等特点,易于被患者接受。

  • 标签: 交叉克氏针 指掌骨骨折 疗效 分析
  • 简介:目的进一步明确在输血科血液交叉配血工作岗位的操作、监控管理,以品质圈形式提高输血科人员在交叉配血过程中的技术技能和服务质量.方法运用品质圈活动的管理方法查找交叉配血出错的可能原因,设立目标、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通过品质圈活动,规范了输血科交叉配血岗位的操作、监控,并改善流程,提高了员工的自学意识,增强了相互间的协作、学习,达到了持续改进工作的目的.结论品质圈活动的管理方法,提高了患者输血的安全性和满意度.

  • 标签: 品质圈 输血科 交叉配血 岗位 安全输血
  • 简介:摘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由于发病后社会歧视和自卑心理,自愿咨询和检查的患者相对较少。为了更有效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管理,本次研究通过翻阅大量参考资料,总结相关管理方法,查找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出具有典型意义的管理方法和模式。通过健康教育、随访跟踪、心理支持、人文关怀等一系列管理措施,提高艾滋病患者健康教育程度,增加其健康行为和信念,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减少随访脱失率,从而达到控制艾滋病的目的。

  • 标签: 艾滋病感染 HIV 管理措施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83-01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从业人员体检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方法对本地区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体检时的12000例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体检的从业人员中发现,<30岁的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为12.1%,30-50岁的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为10.8%,﹥50岁的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为10.0%,随着年龄的增长,HBsAg阳性率呈下降趋势;男性HBsAg阳性率为12.2%,女性HBsAg阳性率为10.9%,男性的HBsAg阳性率较女性高。结论应加强卫生的监督工作,加强乙型肝炎的教育宣传工作,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进行疫苗的预防接种。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194-02
  • 简介: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部分损伤后双侧ACL内本体感受器的形态及功能变化及其机制。方法使用12只新西兰大白兔造单侧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模型,4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对照组,模型组分别于术后2、4、6个月各取4只行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检测,之后取前交叉韧带行氯化金染色检查,评估韧带内神经组织形态及功能情况。结果损伤侧随着时间延长,其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和波幅逐渐下降,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体积缩小,并出现部分结构缺失,与对侧及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侧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与对照组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和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ACL损伤后其本体感受器出现数量减少、结构异常,但是在短期内依然能发挥一定功能,随损伤时间延长其作用逐渐减弱。而对侧膝关节似乎也有本体感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本体感受器 肌电图 体感诱发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科护士发生锐器伤的种类和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预防和保护措施。方法以我院感染科的25名护理工作者为调查对象,对2013.6.1.~2014.6.1.之间发生过锐器伤的人数、种类和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其间发生锐器伤的护理工作者有20例,所占比例为68%(17/25),主要包括了输液针头、剪刀和注射器针头扎伤等,其原因多为技术不规范和防范意识不足?结论必须加强感染科护士的安全教育宣传,将自我防护意识树立,同时将操作能力提升,才能够有效避免锐器伤的发生。

  • 标签: 感染科护士 锐器伤 原因 种类 防护手段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患者感染问题的有关因素,给医院中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医院患者500例进行了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病人进行研究,对病人的资料进行整理,对引发病人感染的因素进行仔细的分析统计。结果在我院选取的500例进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患者中,有35例发生了手术之后的感染,所占的比例是百分之七。在感染了的患者之中,发生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最多,比例大约为百分之五十四点三。从年龄上来看,小于十岁和超过六十岁的老人在手术之后发生感染的概率都比较的高,分别占百分之十点一盒百分之九点六。同时还有一点就是患者住院时间的长短也和感染的概率有关,住院时间越长感染的概率越高。结论口腔颌面外科术后在手术进行之后的感染概率比较高,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就是呼吸道感染,而且对于儿童和老人来说发生感染的概率比较高,应该引起重视。

  • 标签: 口腔颌面 外科 术后感染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其肺部感染危险较正常老年人群明显升高,肺部感染是多种疾病的晚期并发症,如果治疗不当可直接造成死亡。

  • 标签: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 肺部感染 护理
  • 简介:一、骨关节外科相关感染概况骨和关节感染是指病原菌侵入骨组织或关节造成的感染,可分为非特异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非特异性感染主要有急、慢性的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以及与植入物相关的感染,即人工关节的感染和内固定植入物的感染;特异性感染主要是指结核或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其他还包括有糖尿病足感染,术后或创伤后感染,脊椎骨髓炎等特殊类型。各种感染的入侵途径包括病原菌经血行播散、临近部位蔓延感染以及直接种植等。

  • 标签: 骨关节外科 相关感染 抗菌药物 结核分支杆菌感染 非特异性感染 内固定植入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泌尿外科合并尿路感染临床特点,总结防治经验。方法调取泌尿外科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描述性统计感染患者临床表现、确诊依据,对比并发者、未并发症相关资料。结果发生尿路感染56例,发生率10.33%;男28例,女28例,与未并发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0~78岁,平均(63.8±5.9)岁高于未并发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发尿路刺激症状28例(50.00%),其它区域症状4例(7.14%),全身感染症状8例(14.29%),无症状16例(28.57%);确诊指征尿培养菌落计数20例(35.71%),尿培养菌落计数与病原菌分离19例(33.93%),尿常规17例(28.33%);并发者尿道有创治疗率25.00%、住院时间(18±4)d、留置尿管时间(13±5)d、术后卧床时间(10±3)d高于未并发者7.00%、(14±4)d、(9±3)d、(7±2)d,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率25.00%低于未并发者39.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泌尿外科合并尿路感染率较高,首发表现特异,应注重尿培养与尿常规检测,针对留置尿管、高龄、有尿道损伤、卧床与住院时间较长者,应提高重视。

  • 标签: 泌尿外科 尿路感染 临床特点 并发防治
  • 简介:摘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推动了医疗技术的发展,同时各类抗生素、免疫制剂及侵入性治疗的广泛使用,使得医院感染问题也逐渐严重,成为当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课题之一。就我院近几年发生的感染现象来看,手术室感染是院内感染发生事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加强手术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也成为了医院感染防控不可或缺的重点环节。本文对护理干预对预防手术室感染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护理干预,预防,手术室,感染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46-0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留置导尿病人泌尿系感染的护理干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100例留置导尿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护理组55例和对照组45例。护理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进行护理干预。评价护理组和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总尿路感染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护理组和对照组住院期间总尿路感染率、住院时间分别为(5.5%、6.8天)、(22.2%、7.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导尿 感染 护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89-01
  • 简介:目的:探讨在猪腹壁切口疝模型中应用菌液污染的方式制备感染型腹壁切口疝模型的可行性和聚丙烯复合脱细胞基质的新型复合补片在污染环境下耐受感染的能力。方法入组60只实验猪,随机分为3组(20例),采用切除部分腹壁肌肉的方式制备腹壁切口疝模型,后用大肠埃希菌肠液局部污染诱导产生感染病灶,形成感染窦道后,行清创手术后分别以聚丙烯-脱细胞基质材料复合补片(实验组)、单纯聚丙烯补片(对照组Ⅰ)和聚丙烯-膨化聚四氟乙烯复合补片(对照组Ⅱ)进行置入操作,术后1-12个月观察补片感染情况并取补片及周围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χ2检验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证实各组在污染环境下耐受感染能力的差异。结果术后观察期内实验组有1只猪出现补片感染,而对照组Ⅰ有8只猪出现补片感染,对照组Ⅱ有11只猪出现补片感染,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3),实验组与对照组Ⅰ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8),实验组与对照组Ⅱ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对照组Ⅰ与对照组Ⅱ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42),病理检查示聚丙烯复合脱细胞基质材料的补片易于成纤维细胞的长入及新生血管的生成,感染补片细菌培养结果证实为大肠埃希菌。结论在细菌感染的环境下,相较于单纯聚丙烯补片和聚丙烯-膨化聚四氟乙烯复合补片,聚丙烯复合脱细胞基质材料的补片耐受感染能力更强,单纯聚丙烯补片和聚丙烯-膨化聚四氟乙烯复合补片耐受感染能力无明显差别,其内在的机制可能与组织易于长入及新生血管生成有关。

  • 标签: 感染 腹壁 复合补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普外科手术患者所发生的115例切口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住院天数、切口长度、年龄、手术种类等都是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易发生切口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预防或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 标签: 普外科手术 切口感染 危险因素 预防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开放疗法治疗严重腹腔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收治的36例严重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完善检查后,行早期复苏,遵循“损伤控制外科”原则开腹清创,一期手术行腹腔开放疗法,腹腔感染控制后于14d内行二期关闭腹腔术.术中吸取腹腔内脓液行细菌培养.术后予以抗休克、抗感染、保护脏器功能、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3月.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一期和二期手术,二期术后因感染性休克和MODS死亡6例,治愈出院30例,其中行2次手术8例.两期手术时间为(157±26)min,术中出血量为(230±64)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44±7)h,术后住院时间为(16±5)d.所有患者成功行腹腔脓液细菌培养,共分离出菌株4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1株,革兰阳性菌17株,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等抗生素.3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随访期间,6例患者发生粘连性肠梗阻,2例患者发生腹壁切口疝,均经肠粘连松解术或切口疝修补术治疗后痊愈.其余22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能够耐受手术的严重腹腔感染患者,采用腹腔开放疗法早期开腹清创疗效确切.

  • 标签: 腹腔感染 腹腔开放 清创
  • 简介:【目的】调查武警某部基层战士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分析发病特征,为部队更有效地预防感染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580名武警某部基层战士,对其入伍后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情况、一般卫生习惯、就诊及防治意愿等内容进行调查。【结果】发病密度较高的感染性疾病是流行性腮腺炎0.76/100人年、其他感染性腹泻0.59/100人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0.52/100人年、流行性感冒0.48/100人年、麻疹0.24/100人年、风疹0.21/100人年、水痘0.14/100人年。新入伍战士常见感染性疾病发病密度较高,发病密度随军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P〈0.05)。来源于不同地区的战士发病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发病密度无明显差异(P〉0.05)。曾患病人群的就诊率为52.50%,未患病人群有25.72%表示若患感染病则愿意就诊。87.50%表示愿意接种疫苗,6.20%表示若疫苗免费就接种,6.30%表示担心有副作用不接种。84.65%的人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但能够按5步洗手法洗手的仅占17.14%。【结论】武警新人伍战士常见感染性疾病发病密度较高,是感染性疾病防治的重点人群;被调查对象缺乏对疫苗接种的正确认知,急需加强相关知识普及和教育,提升战士对感染病的认知力,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标签: 武警 战上 感染性疾病 发病密度
  • 简介:目的:研究儿科重症病房(PICU)感染性休克患儿病死率及其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感染性休克患儿资料,其中存活好转58例,死亡6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PICU感染性休克患儿病死率高达5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与成活组患儿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数目、低血压、PCIS评分、中性粒细胞数、紫癜或凝血障碍、入院24h尿量、血清白蛋白浓度、血乳酸浓度及需要使用机械通气支持治疗9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ODS数目、紫癜或凝血障碍、PCIS评分降低及需要机械通气支持治疗是感染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儿病死率较高,当其PCIS评分降低或发生MODS、紫癜、凝血障碍,或需要机械通气支持治疗时死亡风险更高,需早期检测治疗。

  • 标签: 儿童 感染性休克 病死率 死亡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综合性医院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分布及病原菌谱,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综合医院内科住院后出现医院感染的1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部位及病原菌谱。结果194例感染患者中48例在肿瘤内科,感染率占6.3%;呼吸道感染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感染,有141例,占72.3%;共分离出238株病原菌,其中鲍氏不动杆菌87株占36.6%,明显高于其他病原菌所占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医院内科医院感染以肿瘤内科高发,呼吸道感染为主,感染的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为鲍氏不动杆菌。

  • 标签: 内科 医院感染 感染部位 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