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拖延在生活中十分普遍,尤其是年轻人,总倾向于把任务拖到"最后期限"才开始行动。拖延正式进入心理学研究领域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1]。随后研究者从各个维度对拖延进行了探讨,包括拖延的内涵、分类、影响因素、结果变量等。研究者普遍认为拖延是由认知、情绪、行为等要素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具有消极的作用[2]。

  • 标签: 非理性 结果变量 影响因素 行为模式 强迫性上网 回归方程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是为了研究在临床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合理性管理效果。通过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中药注射的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300例患者中共有120例有不合理用药的问题,另外的180例通过科学管理后实现了用药的合理性。然后笔者还着重分析了300例患者的中药注射剂的类别、注射量、注射疗程等资料,依据相应的《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评价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合理性,从中找出不合理的地方。结果在实施合理用药管理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为76.3%,在实施合理用药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为37.7%,用药合理性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是临床合理用药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如剂量不准确、指征不明确、混合配比不当等。结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用药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用药安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对其进行研究管理,使用药合理性获得提升,能够提升临床疗效,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合理用药 临床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方法对25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类分析。结果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为围产因素、感染因素及母乳性因素等,分别占到46.90%、31.78%及7.36%。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病因为围产期因素和感染因素。积极防治新生儿感染,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胎儿缺氧,正确指导母乳喂养是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有效措施。

  • 标签: 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 病因
  • 简介:孩子在成长时,有两个特殊时期有逆反心理,2~5岁是第一反抗期。12-15岁进入第二反抗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都在初中,生理和心理发展很快,独立意识增强,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增加,就出现父母不让做的他偏做,跟父母和老师对着干。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规律背道而驰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 标签: 逆反心理 孩子 理性 家长 心理发展 独立意识
  • 简介:理性——情绪疗法(RET)所持核心理念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其渊源。但是一些中国傅统思维方式会降低其预期效果,所以在具体操作上,面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来访者时需要稍做改进,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封“不合理信念”的界定也与西方社会存在一定差异.

  • 标签: 个性心理学 理性——情绪疗法 中国传统文化 思维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调查分析西药应用情况,对西药应用合理性进行了解,提高医院临床用药合理性。方法从我科2013年5月-2014年5月西药处方中随机抽取2600张,根据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对抽取西药处方统一点评,并对点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合格处方95.5%,不合格处方4.5%;其中不合格处方主要为不合理用药处方与书写不合格处方,分别占不合格处方的69.4%与30.6%。结论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仍然存在,医院应根据调查结果加强对药物的管理,促进药物使用合理性的提升。

  • 标签: 药物应用 合理性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门诊药房处方合理性使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012年7月~2015年6月处方点评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统计。结果2012年7月~2015年6月共抽取处方19848张,处方平均合格率86.32%,不合理处方共2716张,占抽查处方的13.68%。结论门诊处方用药基本合理,但不合理用药处方仍存在,医师应引起重视,药师审方时需认真,坚持处方点评制度,规范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门诊处方 合理性 处方点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性咳嗽的特征分析及治疗方法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2013年1月—2017年12月,共纳入研究对象80例,均为心理性咳嗽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30例(75.0%)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38例(95.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心理性咳嗽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明显,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心理性咳嗽 特征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护理对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将本院164例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与风险管理组(采用风险管理护理),对两组进行研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及两组患者知识问卷得分情况。结果风险管理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8.54%)明显低于常规组(28.05)(P<0.05);风险管理组静脉血栓发生原因主要与制动、卧床时间过长、高龄及三高有关,常规组静脉血栓发生原因主要与血栓史、制动、卧床时间过长、高龄及三高有关,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风险管理组的得分(95.65±4.72)明显高于常规组(84.33±4.68)(P<0.05)。结论风险管理护理可以减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对疾病掌握程度,使其了解正确护理方式,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ICU患者 Ⅱ型呼吸衰竭 风险管理性护理 深静脉血栓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患者中常见心理状态,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病理性近视患者108例,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和统计,并加以分析,以此提升治疗策略。结果病理学近视患者主要以失望、悲观、焦虑、孤独、紧张、抑郁为常见的心理状态。结论病理性近视患者会产生各种不良心理状态,在临床上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依据其心理状态,予以相应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病理性近视 心理状态 治疗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结果,分析用药合理性,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从2017年1月—2017年8月我院门急诊开具的抗菌药物处方中随机抽取处方作为研究样本,对筛查出的94份样本进行处方点评,分析其中的不合理性,评价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94张样本处方共计使用抗菌药物113次,其中以头孢菌素使用频次最高,占46.90%。94张样本处方共计筛查不合理处方17张,占18.09%,不合理项目22项,其中抗菌药物使用不适宜15项,占68.18%,构成比最高。结论门急诊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建议进一步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强化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以提高用药合理性,保障医疗质量及用药安全。

  • 标签: 门急诊 抗菌药物 处方点评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茵栀黄颗粒治疗小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到2017年3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病理性黄疸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试验组患儿茵栀黄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儿治疗后胆红素下降值和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并且试验组患儿胆红素下降值和恢复正常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治疗小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较好,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茵栀黄颗粒 小儿病理性黄疸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血清BDNF和5-HT水平及其焦虑和抑郁的状况。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80例和接受体检的80例健康人士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患者血清BDNF、5—HT水平以及焦虑、抑郁状况。结果疾病组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当中的BDNF和5—HT血清浓度无相关性,但是在健康组当中两者呈现正相关;疾病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BDNF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的发生当中有一定的生化机制作用。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显著,但是主要表现在疼痛感所导致的继发性状态,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生化机制无明显关联性。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5&mdash 羟色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护理对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将本院164例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与风险管理组(采用风险管理护理),对两组进行研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及两组患者知识问卷得分情况。结果风险管理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8.54%)明显低于常规组(28.05)(P<0.05);风险管理组静脉血栓发生原因主要与制动、卧床时间过长、高龄及三高有关,常规组静脉血栓发生原因主要与血栓史、制动、卧床时间过长、高龄及三高有关,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风险管理组的得分(95.65±4.72)明显高于常规组(84.33±4.68)(P<0.05)。结论风险管理护理可以减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对疾病掌握程度,使其了解正确护理方式,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ICU患者 Ⅱ型呼吸衰竭 风险管理性护理 深静脉血栓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TPN处方用药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保证用药安全,提高营养支持水平。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1—3月,共1929张TPN处方,并TPN的科室分布,处方配比及稳定性等影响因素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我院TPN处方设计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使用TPN的科室相对集中,在液体量、电解质用量、药物配比方面不合理等现象,个体化水平仍有待提高。结论目前我院的TPN处方尚存在一些问题,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具体营养情况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同时药师应强化审方意识,并加强与临床医师沟通,进一步提高合理应用TPN的水平。

  • 标签: 全静脉营养液 处方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剂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与合理性问题。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6年3月间收集的100例患者的资料为对象,回顾分析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通过区分比对,评价中药剂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与合理性。结果100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如下,33例未辨证论治,28例用法与剂量不当,18例用药时间不明确,16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操作不当,5例其他原因。结论中药剂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不合理的问题,需要要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以便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中药剂 临床应用 安全性 合理性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新生儿比理性黄疸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的特点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163例,分析患者发病的原因和临床所表现出的症状,以及对接受治疗收到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经过治疗后发现,胆红素功能过低而致病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因胆红素含量过多而致病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8.95%,因胆汁排放异常而致病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1.25%。结论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这一疾病,应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送医,这样可以使患者的治愈率有着十分明显的提高,同时不会给患者留下后遗症,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接收的100例新生儿(包括爱婴区及月子区)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将确诊为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设为观察组,其余健康新生儿设为对照组,并对病理性黄疸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宫内感染、窒息、G-6PD缺陷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相对更高(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母乳喂养率分别为41.03%、84.62%,与对照组14.75%、63.93%相比,相对更高(P<0.05);早产儿、宫内感染、窒息、G-6PD缺陷、剖宫产、母乳喂养均为导致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危险因素。结论导致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繁多,常见危险因素包括早产儿、宫内感染、剖宫产等,临床应做好预防工作,加强围产期保健及高位妊娠管理工作,有效预防病理性黄疸。

  • 标签: 新生儿 病理性黄疸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析基于心血管疾病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中所收治的90例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用药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并归纳其用药处方及对患者的“疾病分类、用药剂量”等相关条件进行调查,以“药物利用指数”为指标来判断心血管疾病临床用药是否科学合理。结果9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冠心病”为主,DDDs位于前三名的药物分别为为“硝苯地平”、“异山梨酯”、“尼群地平”,其中除了“非洛地平”与“硝酸异山梨酯”外,其它药物的药物利用指数都≤1。结论本院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临床用药方面科学合理,按照患者具体病情具体给药,达到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及有效提高治愈率的目的。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临床用药 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