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魏文斌 董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与验证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
  • 简介:摘要病理近视眼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造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人们对病理近视眼认识普遍不足,常将病理近视眼和高度近视眼相混淆,未充分认识到病理近视眼不只是一类屈光不正性疾病,更是一类可致盲的眼底疾病。病理近视眼眼底并发症是导致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后巩膜葡萄肿、黄斑退行性病变以及继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均与眼轴长度密切相关,可终身进展,且治疗手段有限。当下近视眼防控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病理近视眼是近视眼防控中的重点和难点,全社会都应重视病理近视眼眼底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大科研投入和成果转化,共同呵护国民眼健康。(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01-405)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巩膜疾病 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早期医疗干预
  • 简介: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622-01摘要病理近视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与用眼疲劳无关,近视度数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加深,可高达2000度以上。本文将对病理近视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 标签: 病理性近视,发生,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
  • 简介:摘要后巩膜葡萄肿(PS)是指眼球后极部局部向后膨隆,通常被认为是病理近视(PM)最主要的特征性病变之一。PS与黄斑裂孔、视网膜劈裂与脱离、脉络膜视网膜变性萎缩等密切相关。PS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无有效防治方法。了解PS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诊断检测方法、分类与分级、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可为PS的病因学研究提供线索。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巩膜疾病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理近视患者中常见心理状态,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病理近视患者108例,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和统计,并加以分析,以此提升治疗策略。结果病理近视患者主要以失望、悲观、焦虑、孤独、紧张、抑郁为常见的心理状态。结论病理近视患者会产生各种不良心理状态,在临床上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依据其心理状态,予以相应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病理性近视 心理状态 治疗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在病理近视黄斑病变的手术治疗中评估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iOCT)的可行性,并探讨其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玻璃体切除术的黄斑前膜、黄斑裂孔、黄斑劈裂及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等病理近视黄斑病变患者。所有患眼术中均行iOCT检查,定性评估术中视网膜变化,包括术中微损伤、手术技术准确性及裂孔边缘改变等,探讨其术中应用的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9例(29眼),男9例,女20例;年龄(58.8±10.3)岁;眼轴长度(28.9±2.0)mm。其中,黄斑前膜14眼,黄斑裂孔8眼,黄斑劈裂4眼及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3眼。iOCT显示:7眼(7/29)确认术中存在微损伤或异常情况,其中神经纤维层异常6眼,内层视网膜抬高1眼;黄斑前膜患眼中4眼(4/14)确认剥膜后前膜残留;黄斑裂孔患眼中3眼(3/8)剥膜后观察到孔缘形态改变;黄斑劈裂患眼中均未观察到剥膜后全层黄斑裂孔的发生,其中1眼术前未明确的黄斑裂孔经iOCT确认;术中行保留中心凹内界膜或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式的3眼在iOCT图像中均得到确认。结论:iOCT有助于术中实时评估剥膜的完整性、术中微损伤情况及手术技术的精确性,帮助主刀医师提高黄斑裂孔的诊出率,并可在术中观察到黄斑裂孔剥膜后孔缘形态的特殊改变,提示iOCT在病理近视黄斑病变的手术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理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影像学病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诊断为病理近视合并视力下降110例138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彩色眼底照相判断漆裂纹,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SD-OCT评估黄斑区视网膜劈裂(MRS)、黄斑萎缩、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并分析病理近视合并视力下降的不同眼底病变比例和年龄分布。结果在病理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影像学病因中,近视性CNV(MCNV)患者占63.0%(87/138),比例最高;其次为漆裂纹患者,占38.4%(53/138),MRS和黄斑萎缩分别占34.8%(48/138)和31.9%(44/138),黄斑前膜占30.4%(42/138),黄斑板层裂孔占10.1%(14/138),黄斑全层裂孔占13.8%(19/138),PIC占2.2%(3/138)。MCNV患者平均年龄(53.00±1.51)岁;漆裂纹患者平均年龄(53.00±1.77)岁;MRS、黄斑萎缩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58.00±1.64)岁和(57.00±1.76)岁;黄斑前膜患者平均年龄为(59.00±1.48)岁;黄斑板层孔、黄斑全层裂孔伴视网膜脱离(RD)和黄斑全层裂孔不伴RD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61.00±3.90)、(59.00±3.39)和(67.00±0.50)岁;PIC患者平均年龄为(31.00±8.50)岁,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病理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黄斑区结构的明显异常改变,以MCNV最常见。

  • 标签: 脉络膜新生血管 病理性近视 病因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理近视巩膜加固术后对比敏感度空间频率变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临床经验眼科医师对严重病理近视(PM)黄斑病变国际分类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的严重PM黄斑病变患者102例171只眼纳入研究。详细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等临床资料。从事PM诊疗与研究的6名不同临床经验医师(A、B、C、D、E、F)分别独立对患者彩色眼底像进行判读并对严重PM黄斑病变进行PM荟萃分析(META-PM)分类和萎缩(atrophy)-牵拉(traction)-新生血管(neovascular)相关新型分类系统(ATN分类)中萎缩(A)分类进行分类;依据ATN分类中牵拉(T)分类标准,对OCT图像进行判读并分类,其中T0再细分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存在和脉络膜薄变、脉络膜新生血管伴部分RPE和脉络膜萎缩、RPE和脉络膜萎缩等3类。板层黄斑裂孔无法采用ATN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定义为TX。采用Kappa(κ)检验分析医师A、B、C、D、E与F间分类结果的一致性。κ值≤0.4为一致性较低,0.4<κ值≤0.6为一致性中等,κ值>0.6为一致性较强。结果102例171只眼中,男性20例37只眼(19.6%,20/102 ),女性82例134只眼(80.4%,82/102);年龄(61.97±8.78)岁;眼轴长度(30.87±1.93)mm;等效球镜度(-16.56±7.00)D. META-PM分类和ATN分类中萎缩(A)分类结果,医师A、B、C、D、E与医师F的一致性分别为73.01%、77.19%、81.28%、81.28%、88.89%;κ值分别为0.472、0.538、0.608、0.610、0.753。ATN分类中牵拉(T)分类T0、T1、T2、T3、T4、T5分别为109、18、11、12、9、8只眼;TX者4只眼。结论不同临床经验医师对严重PM黄斑病变分类的一致性存在差异,随临床经验的积累其一致性会逐渐提高。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黄斑病变 一致性
  • 作者: 李梦涵 陈秋莹 樊莹 许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眼视觉与光医学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市眼科疾病精准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0080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 20004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眼视觉与光医学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市眼科疾病精准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0080
  • 简介:摘要病理近视(PM)主要病变为后巩膜葡萄肿(PS)和近视相关性黄斑病变(MM)。MM表现为黄斑部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病变(MAM)、视网膜牵拉病变(MTM)、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MNM)等。PM相关眼底病变临床表现复杂,其分型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各分型的提出显示临床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各有其优势但也有不尽完善之处。对于MM建议以萎缩、牵拉和新生血管分型(即ATN分型)为基础,细化MTM分级,并根据MAM和MNM的内部关联性对其进行调整。现代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会推动PM分型的不断更新,其进一步完善也有助于了解PM的起源及发展规律,对预防其发生及进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综述 近视,退行性 后巩膜葡萄肿 近视相关性黄斑病
  • 作者: 黄艳会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27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眼科   河北石家庄 050800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后巩膜加固治疗病理近视的围手术期护理及经验。方法 总结我院应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近视的患者22例(32眼)的护理体会,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增加患者积极配合手术的依从性;术中、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做好眼部伤口敷料观察、疼痛和恶心呕吐的症状、眼肌的功能训练等。结果 22例(32眼)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单条兜带式后巩膜加固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无一例出现视网膜脱离、眼前节缺血综合征、眼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可以安全、有效阻止病理近视的发展,围手术期的护理至关重要,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后巩膜加固术 病理性近视 视网膜脱离 护理
  • 简介:摘要病理近视眼(PM)是一种全球性致盲性眼病,也是亚洲人群最常见的视力损伤原因。PM最明显的特征是眼轴增长,出现后巩膜葡萄肿,甚至视网膜、脉络膜发生退行性改变,出现相应并发症,最终严重影响视力。控制眼轴增长是预防PM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后巩膜加固术是延缓眼轴增长、治疗后巩膜葡萄肿的主要手术方法。虽然大部分研究结果证实后巩膜加固术对延缓眼轴增长和近视发展具有效果,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本文汇总了国内外后巩膜加固术治疗PM的最新研究结果,分析手术对患者视力、屈光度数、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等方面的影响,探讨手术的有效性,以期为临床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52-957)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巩膜 眼外科手术 轴长度,眼 视敏度
  • 作者: 薛敏 柯屹峰 任新军 刘巨平 范小娥 李筱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27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视光学院、眼科研究所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300384(现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合肥 230041),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视光学院、眼科研究所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300384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病理近视(PM)患者房水标本中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2019年1~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收集32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房水样本进行质谱检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1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8.41±6.09)岁。将合并PM的16例作为PM组,不合并近视的16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在白内障手术操作之前从手术眼收集100~150 μl前房水。采用蛋白定量和非标记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得到差异表达蛋白。随机选取5个差异蛋白进行ELISA验证。然后用基因注释功能富集、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结果两组房水标本中共鉴定出583个可定量蛋白质,其中101个蛋白存在差异表达,包括63个上调蛋白和38个下调蛋白。ELISA验证结果显示,5个差异表达蛋白在PM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表达变化趋势均与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相一致。这些差异表达蛋白的分类主要包括蛋白结合活性调节因子、防御/免疫蛋白、蛋白质修饰酶、代谢物间转换酶、细胞外基质蛋白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M与炎症和免疫相互作用以及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密切相关。结论PM患者房水标本中蛋白质表达谱较对照组有明显变化,这些差异变化提示PM与炎症和免疫相互作用以及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密切相关。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眼房水 蛋白质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病理近视患者黄斑区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4月-2013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病理近视临床患者病例38例(56只眼),对其采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患者黄斑区的图像特征。结果本组56只眼中黄斑区OCT图像显示为继发性视网膜劈裂、脉络膜新生血管25只眼,黄斑裂孔5只眼,单纯视网膜下出血4只眼,玻璃体黄斑牵引4只眼,黄斑萎缩14只眼。不同表现者的年龄、屈光度以及最佳矫正视力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采取OCT对病理近视者黄斑区进行扫描可获得具有典型特征的图像,这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 标签: 病理性近视 黄斑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脉络膜新生血管
  • 作者: 吉艳艳 李忠庆 王甲 陈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 300020 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 300020 聊城爱尔眼科医院, 聊城 252100,聊城爱尔眼科医院, 聊城 252100,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 300020 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 3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青少年不同类型非病理高度近视(HM)患者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观察研究。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因近视就诊于聊城爱尔眼科医院的青少年101名179只眼纳入研究。根据等效球镜度(SE)和角膜曲率,将受检者分为轻度近视或正视眼组(对照组)、HM组、隐匿性HM (OHM)组、超HM (SHM)组,分别为30名52只眼、26名47只眼、24名42只眼、21名38只眼。受检者均行医学验光、眼压、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测量。屈光度数以SE表示。采用频域OCT加强深部成像技术测量受检眼黄斑区中心凹以及距中心凹1、3 mm范围内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共计9个区域的脉络膜厚度。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t检验。AL、角膜曲率、眼压与黄斑各区域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HM组、OHM组、SHM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以及距中心凹1、3 mm范围内各区域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646、36.715、27.660、35.301、24.346、38.093、36.275、33.584,36.050,P<0.05 )。组间两两比较,HM组、OHM组、SHM组中心凹及距中心凹1、3 mm范围内各区域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组与SHM组、OHM组与SHM组,各区域脉络膜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M组与OHM组,各区域脉络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L与各区域脉络膜厚度呈负相关(P<0.05);SE与各区域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P<0.05);角膜曲率、眼压与各区域脉络膜厚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SHM脉络膜厚度明显低于OHM、HM;OHM者SE较低,但脉络膜厚度明显变薄。AL、SE是影响脉络膜厚度的相关因素。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影响因素分析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脉络膜厚度
  • 简介:目的:分析复方血塞通联合康柏西普对病理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患者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macularretinalthickness,CM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60例60眼病理CNV患者分为观察组(复方血塞通联合康柏西普治疗)与对照组(单纯康柏西普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MT、眼压(IOP)、CNV面积、BCVA及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变化情况,统计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2wk视力恢复总有效率(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wk时CMT、IOP、CNV面积及血清VEGF水平均显著下降,BCVA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术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无局部并发症及全身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复方血塞通联合康柏西普能有效降低CMT及IOP,缩小CNV面积,显著提高视力。

  • 标签: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复方血塞通 康柏西普
  • 作者: 孙晓东 徐娴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眼视觉与光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眼科疾病精准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080
  • 简介:摘要黄斑新生血管(MNV)在高度近视眼中的患病率高达10%,视力下降早期是由于MNV形成,远期的主要原因是出现MNV相关黄斑萎缩,最终导致病理近视眼的中心视力丧失。本文介绍了MNV的自然病程、多模态影像诊断模式、治疗依据和方法,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病理近视眼MNV及其相关黄斑萎缩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77-480)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病理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收治2020-7~2021-7我院80例病理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应用抽签形式,将其划分为以下2个小组。常规组40例,干预组40例。予以所有患者实施康柏西普药物进行治疗,常规组续3次每月注射后,改为按需治疗方案;干预组单次治疗后改为按需治疗方案;对治疗前、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进行检测与记录。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互比,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常规组,互比有差异性,(

  • 标签:
  • 简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创面愈合过程失控后的不同表达产物,虽然胶原等细胞外间质的过度沉积是两者的共同特点,但它们的生长特点和临床特征明显不同。增生性瘢痕高出皮肤表面但损伤局限在原范围,常在损伤后的4周内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消退,伴有组织挛缩,手术切除后大多数不会复发,胶原分布均匀且细小规则;瘢痕疙瘩高出皮肤表面并向周围增生扩展超出其基底,出现时间晚且不能自行消退,手术切除后常会复发,胶原分布紊乱且粗大呈波浪形。瘢痕的类型、首次治疗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其后续治疗和康复。

  • 标签: 瘢痕治疗 病理性 增生性瘢痕 手术切除后 瘢痕疙瘩 皮肤表面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病理近视(PM)黄斑和视盘区血流密度(VD)变化及其与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6~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患者171例17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2例,女性99例;年龄(35.0±10.8)岁。将患者分为PM组、高度近视(HM)组、非HM组,分别为51例51只眼、70例70只眼、50例50只眼。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患眼黄斑和视盘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分区将黄斑、视盘区中心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视盘中心为中心的2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旁中心区;旁中心区分别有2条放射线将其分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区。测量患眼黄斑和视盘的中心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外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VD。对比观察PM组、HM组、非HM组患眼VD情况。三组患眼之间VD比较采用方差分析;VD与AL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PM组患眼黄斑旁中心区SCP、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VD均低于HM组、非H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M组患眼黄斑中心区DCP的VD高于H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视盘区,除DCP上方、下方、颞侧和外层视网膜中心区外,PM组患眼其他区VD均低于非H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CP的黄斑中心区、视盘区上方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视盘中心区的VD与AL不相关(P=0.647、0.688、0.146 ),其他区域的VD均与AL呈负相关(P<0.05)。结论与HM、非HM患眼比较,PM患眼黄斑及视盘区多数区域的VD降低。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局部血流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病理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mCNV患者57例61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BCVA、眼压、屈光度、裂隙灯显微镜、FFA、OCT检查和眼轴长度测量。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根据不同的起始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1+PRN治疗组(A组)和3+PRN治疗组(B组),分别为27例31只眼、30例30只眼。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 )。完成起始治疗后,再根据重复治疗标准进行按需治疗。平均随访时间30.8个月。以治疗后24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对比观察两组患眼玻璃体腔注药次数和复发率,以及BCVA、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变化情况。组间连续变量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比较行χ2检验;logMAR BCVA、注射次数比较行Wilcoxon秩和检验。治疗前后CMT比较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24个月,A组、B组患眼玻璃体腔注药次数分别为(3.94±1.88)、(4.83±1.7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82,P=0.029 );完成起始治疗方案后,再治疗次数分别为(2.94±1.88)、(1.83±1.7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30,P=0.020)。CNV复发率分别为38.71%、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4 ,P=0.024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12、24个月,A组、B组患眼平均BCVA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Z=5.634、5.367、5.532、6.344、6.135,P<0.05;B组:Z=5.809、5.090、5.341、5.938、8.103,P<0.05)。治疗后1、3、6、12个月,两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966、-0.932、-0.523、-1.759,P=0.334、0.351、0.601、0.079);治疗后24个月,两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25,P=0.012)。与治疗前CMT比较,治疗后1、3、6、12、24个月,A组、B组患眼平均CMT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t=4.691、2.624、2.121、1.921、2.237,P<0.05;B组:t=4.947、4.554、5.290、5.567、5.314,P<0.05 );两组患眼间平均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57、0.871、0.505、0.333、0.798)。随访期间所有患眼均未出现眼部并发症以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不同给药方式对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mCNV安全、有效,均能有效提高BCVA、降低CMT;3+PRN较1+PRN总注射次数更多,但再治疗次数和CNV复发率更低,末次随访视力更佳。

  • 标签: 近视 退行性/并发症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药物疗法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应用 抗体 单克隆/治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