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90项症状清单阳性率、睡眠质量、生活满意度、生存质量等情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患者(以下简称患者)96例、健康体检人群100例。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艾森克个性测验、生活满意度量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进行调查,所得数据收入专业分析软件,其结果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结果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90项症状清单阳性率、睡眠质量得分显著高于健康人群,而生活满意度、生存质量得分显著低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与健康人群的N、P个性比例高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性溃疡男性患者睡眠质量优于女性患者。患者不同文化程度睡眠质量、生活满意度、生存质量,不同婚姻状况焦虑发生率、睡眠质量、生活满意度、生存质量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丧偶患者焦虑发生率最高,小学、离异患者生活满意度最差。结论患者焦虑情绪发生率为77.1%,抑郁情绪发生率为45.8%,90项症状清单阳性率为81.2%,均高于健康体检人群。患者睡眠质量、生活满意度及生存质量均低于健康人群。患者P、N个性比例高于健康人群。患者年龄与睡眠质量得分呈正相关,与生存质量、生活满意度得分呈负相关。男性患者睡眠质量好于女性。丧偶患者焦虑发生率最高,小学、丧偶患者睡眠质量、生存质量最差。小学、离异患者生活满意度最差。性别与焦虑、抑郁发生率、90项症状清单阳性率、生活满意度、生存质量无明显关系,婚姻状况与抑郁发生率、90项症状清单阳性率无明显关系,年龄与焦虑、抑郁发生率、90项症状清单阳性率无明显关系。

  • 标签: 消化性溃疡疾病 心理特征 影响因素 睡眠质量 生活满意度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脑梗塞后心理特征分析及干预策略。方法在医院2014年5月到2016年6月期间诊治的老年脑梗塞患者中抽取76例作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方式分组,对照组(n=38)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n=38)则分析老年脑梗塞后心理特征,并据此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以及护理后心理状态。结果①干预组护理有效率是92.1%,高于对照组的73.7%(P<0.05);②干预组平均HAMD评分是(7.1±1.2)分,短于对照组的(12.3±1.9)分(P<0.01)。结论老年脑梗塞后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而在常规护理上应用护理干预,可改善其康复效果以及心理状态,可借鉴。

  • 标签: 老年 脑梗塞后 心理特征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术后心理特征与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术后心理特征后,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对比干预前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患者的SDS和SAS评分明显下降,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散失性认同感等心理特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值得推广。

  • 标签: 全子宫切除术 心理特征 护理措施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理特征,并研究相关护理对策。方法本研究纳入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心内科住院部收治并确诊心绞痛患者,纳入研究区间为2015年3月—2017年3月,共100例。根据患者心绞痛类型进行分组,其中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共38例,自发型心绞痛患者共35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共27例。对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典型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常规护理与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常因自主劳作受限而产生悲观、沮丧等情绪,对治疗缺乏信心,缺乏生活乐趣,严重时产生轻生念头。自发型心绞痛患者主要心理特征为焦虑、恐惧、猜疑、失眠。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多有不同程度揣测、依赖以及抗药性心理,病情稍有进展即出现情绪低落症状。结论劳力型心绞痛、自发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心理特征有所不同,需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加速病情康复与转归。

  • 标签: 心绞痛 心理特征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龄初产妇围生期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5月14—2016年3月26日产科收治的62例高龄初产妇,依据其分娩前后的心理特征给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结果经过临床护理干预后,经过临床护理干预后,所有产妇顺产15例,剖宫产47例;护理后所有产妇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均明显下降,相比分娩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高龄初产妇需全面了解其围生期心理特征,并给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母婴预后与不良情绪,促进顺利分娩。

  • 标签: 护理 高龄 围生期 心理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病情凶险,是脑功能障碍常见的原因1。我院1981-1986年内科住院4141例,其中脑卒中497例,导致意识障碍168例。本文报告497例脑血管病中168例出现意识障碍。其中,脑出血出现意识障碍者最多,为90.8%(69/76例)。168例意识障碍中,意识恍惚、嗜睡占17.9%,昏睡占34.5%,昏迷占47.1%。意识障碍与预后关系缺血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88例中,昏迷32例,死亡23例(26.14%),出血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80例中,昏迷47例,死亡36例(45%)。故意识障碍除可做为病情判断外,也是估计预后的主要依据。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脑卒中 脑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耳鸣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包括伴随症状、严重程度等方面。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6月—2016年6月接收的92例耳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询问并记录。结果在耳鸣患者中,老年人群比较多,患者病程大多在0~3个月,并且多为双侧耳鸣。在这些患者中,约有60%的患者伴有耳闷、听力下降、以及眩晕等症状,不同性别的患者在耳鸣程度的比较中没有显著差异。然而不同年龄的患者的耳鸣程度相比较差异明显,P值<0.05,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全身性疾病对于耳鸣没有显著的影响,P值>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耳鸣患者通常伴有耳闷、听力下降、以及眩晕等症状,其患者年龄与耳鸣程度有关,与患者的全身性疾病无关。

  • 标签: 耳鸣 临床特征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心理状态以及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12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接受常规护理的60例对照组以及加行心理护理的60例实验组。对比两组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以及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结果护理干预后,组间实验指标结果经统计学计算,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负性情绪、血压水平,整体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推行价值。

  • 标签: 高血压 心理护理 负性情绪评分 血压水平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团体心理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来我科治疗的肠癌术后1~5年生存期患者100例列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测试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测试组采用常规心理疗法结合团体心理护理方法。结果SAS在团体心理护理干预后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差异显著;SDS在团体心理护理干预后低于干预前,有显著性,干预有效。结论团体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肿瘤患者抑郁、焦虑等情绪并能够提高生命质量。

  • 标签: 团体心理护理 肿瘤患者 心理状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效心理干预对患者全身麻醉后躁动发生率的影响。方法72例行腹部全麻手术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观察组患者另外给予心理指导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入室时、气管导管拔出前后3min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躁动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拔管前后3min的心率(HR)、无创动脉平均血压(MAP)与入室时比较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拔管前后3min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与入室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各时间点HR、MAP、Sp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拔管时发生躁动23例,躁动发生率为63.89%(23/36);观察组患者拔管时发生躁动8例,躁动发生率为2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85,P=0.0024)。结论全麻手术患者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指导干预,可以明显减少在苏醒期气管导管拔除时出现的躁动情况,提高配合程度。

  • 标签: 麻醉 手术 心理 躁动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心理护理对首发高血压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针对性的选择2014年5月-2015年6月来我院治疗首发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其知情的情况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将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SCL-90)和血压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SCL-90、血压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同时降低血压。因此,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 首发高血压 心理状态 血压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创伤骨折患者心理状况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创伤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心理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下降程度更显著,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伴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的创伤骨折患者实施心理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心理治疗 创伤骨折 焦虑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笔者综合考虑个体与群体、家庭、学校等多方关系,对青少年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与行为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全面整体研究,现作如下综述。

  • 标签: 青年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整合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晚期肺癌患者抑郁心理的治疗效果,并建立起一套相应的护理干预评价方法。方法本文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的8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患者,并且将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治疗晚期肺癌患者的抑郁心理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干预组的综合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满足P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晚期肺癌患者的抑郁心理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实行心理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减轻患者的担心程度,还能够良好的对于患者的综合生活质量进行提升,在今后的临床过程中可以进行广泛的应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晚期肺癌患者 抑郁心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院临床护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相应的心理维护对策。方法从我院普外科、神经内科、急诊科、儿科每个科室随机抽取10名临床护士(共40名临床护士)参与调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在2016年11月-2017年1月对所选护士实施心理维护,对比心理维护前后两组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结果(1)40名临床护士中,强迫表现占比为67.5%,显著高于焦虑、抑郁表现占比(P<0.05),而不同科室护士的焦虑、抑郁、强迫表现占比也具有一定差别;(2)实施心理维护后,与心理维护前相比,本组临床护士的31项心理健康测评表(MHAF-31)、90项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总分均出现明显降低(P<0.05)。结论临床护士的心理问题主要为强迫、焦虑、抑郁、敌对等表现,且不同科室护士的心理问题构成状况具有差异性,而通过针对护士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心理维护措施,则有助于改善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临床护士 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心理维护对策
  • 简介:摘要研究通过664份心理学形象调查问卷得到心理学和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在对心理学形象评价上的总分及各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心理学学生对心理学形象的外显态度比非心理学专业得分更高态度更加积极;以6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Karpinski(2005)提出的范式SC—IAT(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探究对心理学形象的内隐态度,结果发现不同专业大学生都对心理学形象存在内隐效应,不相容任务用时均值均比相容任务用时长,说明内隐态度偏向对心理学形象的积极评价,同时心理学专业与非心理学专业被试在外显与内隐态度上都没有显著相关。

  • 标签: 心理学形象 外显态度 内隐态度 内隐联想测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癫痫儿童心理障碍的影响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就诊的癫痫儿童患者共54例,按照患者就诊编号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心理干预治疗组各27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心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采用心理状态评分量表比较患者心理状态干预效果。结果心理干预治疗组患儿经过心理干预治疗,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42.50±2.00)、(43.07±2.06),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且心理干预治疗组患儿生活满意率、情绪、精力等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对提高癫痫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缓解心理障碍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心理干预 癫痫儿童 心理障碍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偏头痛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于2014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间,在我院选择收治的38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统计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与护理前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偏头痛患者心理状态,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偏头痛 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