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肠梗阻中DR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3月期间就诊我院的78例肠梗阻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DR技术进行诊断,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其准确率。结果本组研究对象78例患儿中,采用DR检查确诊75例,比较病理检查结果,准确率为96.15%。结论采用DR检查技术对小儿肠梗阻进行诊断,可获得较高的准确率,且无痛苦,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小儿肠梗阻 DR技术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疼痛护理技术在颈肩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颈椎病或肩周炎伴有颈、肩部疼痛的住院患者60例,将其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分为两组,单号入院为观察组,双号入院为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康复治疗及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和康复指导的基础上,同时采用疼痛护理技术。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VAS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疼痛护理技术在颈肩痛患者中的应用,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疼痛评分,并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颈肩痛患者 疼痛护理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放射医学影像学数字化治疗的100份临床资料为对象进行研究,利用DICOM技术将其传输至对应科室中,然后采用DICOM配套阅读软件,由临床医生对其进行诊断。结果影像学资料可通过局域网以及移动存储介质进行传输,且完整性相对较高,而采用涂片方式处理DICOM阅读软件之后,能促使内容更加丰富,信息更加真实。临床医生在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应用之前,其对工作满意度为70.0%(28/40),而应用之后其满意度为95.0%(38/40),应用前后工作满意度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在临床上应用之后,能确保资料达到较高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同时还能提升医生对工作的满意度,因而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放射医学 影像无片化技术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颌面骨折应用CT影像技术诊断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到2017年5月就诊的颌面骨折患者8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影像技术诊断,即对骨折部位、塌陷程度、骨折线、碎骨片移位进行显示,并根据诊断情况行手术和保守治疗。观察其诊断治疗情况。结果80例患者经CT扫描和三维重建,其图像中患者骨折线走向、骨折部位、范围、碎骨片移位等能清晰显示。骨折类型颧骨颧弓骨折4例、鼻骨骨折15例、下颌骨骨折26例、复合骨骨折35例。其中行保守治疗者17例、手术治疗者63例,治疗后行CT复查,所有患者颌面基本对称,伤口均为Ⅰ愈合,且骨折部位复位良好。结论颌面骨折应用CT影像技术诊断和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即经CT影像技术诊断可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提升其临床疗效。

  • 标签: 颌面骨折 CT影像技术 诊断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快速成型技术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有效的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年8月—2018年2月,将60例到我院进行治疗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患侧以及骨折分裂类型指标随机分成应用快速成型技术辅助手术治疗的试验组和常规手术治疗的对照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临床疗效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比较,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快速成型技术辅助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还可以改善临床指标和预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快速成型技术 桡骨远端 粉碎性骨折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各参数指标的特点及变化;评价PICCO监测技术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ICU2014年1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18~75岁,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ICCO监测组(监测组)和普通监测(对照组),每组30例。监测组在PICOO监测指导下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液体管理,而对照组则在CVP、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指导下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肺水肿发生率及预后良好率。结果两组MAP和CVP均得以改善,但监测组MAP和CVP优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CI及GEDI较治疗前改善(P<0.05),EVLWI及SVRI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监测组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肺水肿发生率降低(P<0.05),而预后良好率增高(P<0.05)。结论PICCO技术可有效进行重型颅脑损伤者液体管理,对预防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PICC0监测技术 重型颅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浅表软组织及小器官诊断中全景超声成像技术应用效果。方法选定本院收治的浅表组织及小器官病变患者120例,研究时段从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均行全景超声成像技术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以手术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120例研究对象经手术病理诊断,均确诊为浅表组织及小器官病变,确诊率为100.00%。其中43例甲状腺癌,占35.83%;29例乳腺癌,占24.17%;21例血管瘤,占17.50%;12例颈动脉体瘤,占10.00%;15例神经纤维肉瘤,占12.50%。全景超声成像技术诊断符合率(98.33%)显著较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83.33%)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全景超声成像技术可有效提高浅表软组织及小器官病变超声诊断准确率,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 标签: 浅表软组织 小器官 全景超声成像技术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献血的特定时间内,将心理咨询技术应用于与献血者的互动关系中,对献血工作和献血者人格的影响。方法接受献血者的移情,建立心理咨询的二元关系,协助其化解早年情结。改变献血认知,增加献血意愿。结果初次献血者发展成多次固定献血者(t=3.579)、全年累计捐献血小板量(t=15.885),P<0.01,不满情绪及投诉事件(t=-2.175)、献血不良反应(t=-2.499),P<0.05。干预组16PF测验、主观自评测量多项目明显改善敏感性(t=2.63)、幻想性(t=2.58)、自律性(t=3.37),P<0.01,乐群性(t=2.06)、稳定性(t=2.28)、有恒性(t=-2.03)、忧虑性(t=2.27)、紧张性(t=2.21),P<0.05。结论在献血过程中应用心理咨询技术进行心理干预对完善献血者人格和提升献血工作有明显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是确保医院能高效运转并实现自身职能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将针对云计算技术在这一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在对云计算技术相关概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本文将首先针对现阶段医院信息化建设中依然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进而分析云计算技术在这一过程中的应用策略。

  • 标签: 云计算技术 医院 信息化建设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将对放射影像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接收的86例气管、支气管异物疾病患儿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X线技术进行诊断,观察组患儿给予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对比两种方式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异物检出42人,对照组患儿异物检出36人;观察组患儿异物检出率97.6%明显高于对照组83.7%;观察组患儿征象检出率为肺炎90.6%、肺不张88.3%、支气管阻塞83.7%、纵膈位置改变74.4%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征象检出率为肺炎65.1%、肺不张58.1%、支气管阻塞55.8%、纵膈位置改变39.5%。结论在临床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疾病患儿中,采用放射影像技术,能够有效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准确率较高,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及时对患儿进行治疗,从而有效改善患儿病情,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放射影像技术 气管 支气管异物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PAC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医院每年开展人流800~1300例次,2015年12月建立PAC服务流程与规范,9名护士参与了项目,进行培训。基本服务流程PAC护士评估→单独咨询→签订知情同意书→集体宣教→落实避孕措施→发放宣传资料及避孕套→强调高危人流的危害性→口服避孕药的避孕原理及额外效益→强调人流后立即落实避孕→强调人流后的注意事项→人流术后1、3、6、12月回访。结果2016年人工流产术占妇科门诊比重、多次流产低于2015年,2016年术后初次获得随访成功率高于2015年,差异有统计学院(P<0.05)。2016年,人工流产术PAC服务覆盖率67.6%(584/864),术后再次非计划妊娠1.5%(13/864)、月经失调等生殖系统疾病发生率6.48%(56/864)。PAC对象单独咨询率100.0%(584/584)、集体宣教率82.2%(480/584),避孕知识掌握良好率为98%(48/50)。2016年1月—3月获得PAC服务的326女性,术后第1、3、6、12个月获得随访率分别为99.7%、93.3%、91.4%、77.0%。结论PAC服务项目明显有助于降低非计划妊娠、人流术执行率,提高女性避孕知识掌握水平。但覆盖水平、集体宣教率、随访率仍有待提高。

  • 标签: 人工流产 健康教育 健康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穿刺针引导技术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状况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1月~2014年11月间48例上肢手术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进行麻醉,实验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穿刺针麻醉,对两组患者的麻醉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显著的19例,有效的5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麻醉效果显著的9例,有效的11例,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麻醉满意率为95.8%;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满意率为70.8%,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使用穿刺针引导麻醉效果更好。

  • 标签: 穿刺针引导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以腹腔镜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循证护理方法在无瘤技术配合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取随机方法,抽取本院收治的98例恶性肿瘤患者入组研究,所有入组对象均行腹腔镜治疗术,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询证护理组和参照组,分别实施循证护理和常规护理方法。结果循证护理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结论为了提升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应在无瘤技术配合的过程中,加大对循证护理方法的应用力度,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 标签: 恶性肿瘤 循证护理 无瘤技术配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血病患者应用护理程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到2016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给予试验组患者护理程序。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情绪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两组数据相比P<0.05。并且试验组患者护理后抑郁和焦虑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应用护理程序的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白血病 护理程序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划生育钳配合超导可视技术在IUD取出困难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5年9月期间在我站治疗的100例在IUD取出困难的妇女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取环术进行操作,观察组中的患者则采用计划生育钳配合超导可视技术进行操作,观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出血持续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中的患者(P<0.05)。结论计划生育钳配合超导可视技术在IUD取出困难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故具有临床推广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计划生育钳 超导可视技术 传统取环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根治术治疗结肠癌的手术方法及效果,对其临床应用优越性进行探究。方法选取鼓楼医院2014年01月01日—2016年12月31日151例腹腔镜结肠癌手术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528例接受开放手术的病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胃肠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3%)低于对照组(13.07%),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根治术临床效果明显,治疗结肠癌应用优势显著,能够提高手术操作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腹腔镜技术 结肠癌 开放手术
  • 简介:摘要分娩是人类繁衍后代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分娩前后,孕妇及其胎儿的各种相关因素都可能导致产妇在分娩时产生一定的疼痛。尽管分娩疼痛是一种极其正常的生理反应,但是如果这种疼痛持续过久,就会给产妇在产前埋下心理恐惧障碍,更重要的是,会对胎儿和分娩过程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无痛分娩技术的介入不仅为害怕疼痛的产妇提供了自然分娩的机会、减轻分娩时的疼痛,而且有利于促进母婴健康,具有安全可行、易于操作等优点。

  • 标签: 剖宫产 无痛分娩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纤维束示踪技术(DTT)对涉及皮质脊髓束附近占位性病变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位于皮质脊髓束附近的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3DT1轴位全脑容积图及DTI扫描,术前、术后进行KPS评分及肌力检查并进行配对t检验,P<0.05为有意义。结果26例患者镜下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30例患者术后KPS评分及肌力检查较术前增加,统计学有意义。复查DTT可见皮质脊髓束保护完好。结论利用DTT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受病变影响的皮质脊髓束显像的准确性,降低术后致残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KPS 纤维束示踪 肌力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