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ajal间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来探讨吗啡复合小剂量纳洛酮,经硬膜外给药对兔肠道运输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西兰兔45只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吗啡对照组(M组,硬膜外给予吗啡)和吗啡复合纳洛酮组(MN组,硬膜外给予吗啡及纳洛酮),作硬膜外穿刺,分组给药一周后,剖腹取近端结肠组织,免疫组化标记结肠Cajal间质细胞,分析Cajal间质细胞的变化。结果M组c-kit阳性细胞的表达数目及面积和NS组、MN组比较均明显减少,而NS组和MN组之间差异不明显。结论硬膜外伍用小剂量纳洛酮能增强吗啡镇痛效能,减轻吗啡PCEA不良反应,促进术后胃肠动力恢复,与改变Cajal间质细胞的形态学表达有关。

  • 标签: 吗啡 Cajal间质细胞 小剂量 纳洛酮 硬膜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睾丸间质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睾丸间质细胞瘤进行HE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复习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均为单侧无痛性睾丸肿大,光镜下肿瘤为中等大小的多角型细胞,胞质丰富嗜酸,肿瘤的生长方式一般呈团、条索或弥漫分布。免疫组化抑制素、波形蛋白均阳性。结论睾丸间质细胞瘤是极少见的,临床易误诊,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镜下可出现多种组织结构,应与肾上腺性征综合征、结节状Leydig增生、大细胞钙化性支持细胞瘤及精原细胞瘤等鉴别。

  • 标签: 间质细胞瘤 睾丸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性索间质肿瘤的化疗期间的护理。方法为我科收治的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性间质肿瘤化疗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脱发护理、做好静脉保护以及饮食护理,并注意观察用药后不良反给予进行相应有效的护理。结果我科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后未出现并发症的发生,均为患者减轻了痛苦,提高了患者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结论对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性索间质肿瘤化疗期间的患者进行准确的化疗用药及细致的化疗护理,可降低化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临床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卵巢恶性肿瘤 性索间质肿瘤 化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百草枯(PQ)诱导人肺上皮细胞HPAEpiC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MTT法计算PQ对HPAEpiC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计算最适合诱导HPAEpiC细胞发生EMT的浓度。应用不同活性的Rac1质粒pExRed-NLSFlag(空载体组)、pExRed-NLSFlagRac1(野生型Rac1组)、pExRed-NLSFlagRac1T17N(显性负调控Rac1组)、pExRed-NLSFlagRac1G12V(持续活化型Rac1组)瞬时转染HPAEpiC细胞,经PQ处理细胞。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上皮标志物Ck8、E-cadherin和间质标志物Vimentin、α-SMA表达,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ROS水平。结果PQ对HPAEpiC细胞的IC50值为91.3μmol/L;体外PQ诱导HPAEpiC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并伴随着细胞迁移能力的增强,同时促进HPAEpiC细胞ROS的表达。与PQ组、空载体组和野生型Rac1组比,持续活化型Rac1转染细胞后,PQ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明显增强,同时迁移能力增强,ROS表达增高;而显性负调控Rac1转染细胞后,则得出相反的结论。结论PQ在促进人肺上皮HPAEpiC细胞死亡的同时促进其向EMT转化,且通过Rac1-ROS来诱导HPAEpiC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

  • 标签: HPAEpiC细胞 Rac1 ROS 上皮间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人结直肠癌细胞系无血清培养形成细胞球的最佳方法,以及对球体内的间质化标志物进行检测。方法结直肠癌细胞系LOVO、HT29、SW480、SW620及HCT116悬浮培养在添加了细胞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SFM)中,并传代更新及诱导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系细胞球中间质化标志物N-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特制的SFM中5种细胞系均能形成细胞球,与亲代细胞保持一致的细胞形态,并能稳定的传代增殖,加入血清诱导分化贴壁生长。细胞球中表达间质化标志物N-cadherin及Vimentin。结论结直肠癌细胞可以通过无血清培养方法得到悬浮生成的细胞球,细胞球内可检测到间质标志物的表达。

  • 标签: 结直肠癌 肿瘤细胞球 无血清培养 上皮-间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探讨间质肺患者的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将106例间质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特色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健康教育内容掌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4.15%,观察组为90.56%,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的有86.79%,对照组为45.28%,组间对比,P<0.05。结论运用中医特色知识对间质肺患者进行护理,有利于患者对教育内容的掌握及提高患者满意度,效果明显,值得实行。

  • 标签: 间质肺 中医特色健康教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胃间质瘤临床比较少见,通过对胃间质瘤的临床症状和超声图像表现、病理及免疫组化等进一步认识,提高对胃间质瘤诊断水平。仪器和方法采用菲利普HD11XE彩色超声仪和C5-2MH凸阵探头,检查前嘱患者禁食8小时以上。让患者仰卧位、侧卧位,暴露腹部,超声探头在患者腹部行纵切、横切及多角度、多切面扫查,探查肿瘤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血流和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及腹腔淋巴结是否肿大、转移等等,必要时让患者饮水,观察肿瘤与胃的关系。结果通过对胃间质瘤的临床症状、超声图像、病理、免疫组化分析,确定胃间质瘤的诊断。结论超声虽然不能对胃间质瘤做出定性诊断,但是,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肿物的位置,血流状况,并通过声像图特征可以间接推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胃肿瘤 超声图像表现 间质瘤 病理分析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胃间质瘤(GS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39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使用超声等多种检查方法对胃间质瘤进行诊断。结果超声诊断胃间质瘤符合率为64.10%(25/39),胃镜诊断胃间质瘤符合率38.46%(15/39),超声+胃镜诊断胃间质瘤符合率为89.74%(35/39)。超声+胃镜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超声、胃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胃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对胃间质瘤(GST)诊断率较高,可在术前对大多数病例进行定性和诊断,与胃镜联合使用可获得更高的诊断符合率,有效降低误诊率。

  • 标签: 胃间质瘤 超声 胃镜 诊断符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临床特点。方法收集GIST患者23例,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资料。结果23例患者手术切除率100%,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无手术死亡,成功获得随访19例,随访率82.6%,随访时间1~2年,随访的19例患者中有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其余均存活至今。结论GIST发病年龄多为40岁以上,多见于胃,其次为小肠,外科手术时主要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手术治疗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中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超声诊断资料加以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均表现为有包膜,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质或不均质的实质性肿块,血供丰富。结论超声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胃肠道 间质瘤 超声彩色多普勒
  • 简介:摘要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胃肠道非上皮性肿瘤,来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症状没有特异性,且无特异的肿瘤学标志或实验室检查方法,故术前诊断率低。病理诊断定性主要依靠CD117阳性和(或)CD34阳性,前者比后者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研究结果显示DOG-1、PKC可作为诊断GIST的高敏感性、特异性指标,特别对诊断KIT阴性表达的GIST是一重要补充,联合KIT检测能有效提高GIST的诊断率。分子靶向治疗将成为今后治疗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因此对于胃肠道间质瘤肿瘤学标志等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 标签: 胃肠道 间质瘤 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08~2012.01年67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的平均就诊时间20.3月,临床表现为反复的腹部隐痛、不适17例,下消化道出血26例,肠梗阻10例、消化道穿孔2例、肠套叠2例、可扪及的腹部包块8例、术中常规探查意外发现2例;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分别行超声检查、CT检查、双气囊小肠镜及胶囊内镜检查,它们的检查覆盖率分别是35.82%(24/67)、52.24%(35/67)、22.39%(15/67)、29.85%(20/67);阳性检出率分别是41.76%(10/24)、77.14%(27/35)、33.33%(5/15)、60%(12/20);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是30%(3/10)、81.48%(22/27)、60%(3/5)、50%(6/12);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是20%(2/10)、66.67%(18/27)、100%(5/5)、41.67%(5/12);24例急诊行剖腹探查术,38例行限期手术;根治手术49例,姑息性手术13例,其余5例腹因肿瘤体积过大边界不清或腹腔多发种植转移无法手术经超声定位活检定性后服用格列卫治疗;67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CD117阳性62例(92.54%);高危险度(35/47)接受格列卫治疗;中危险度(0/10)及低危险度(0/10)均未接受格列卫治疗。2006.08随访至2012.01接受格列卫治疗的30例术后高危患者无一例复发均达到完全缓解;未接受格列卫治疗的12例术后高危患者中10位复发,复发率83.3%,其中8位复发的高危患者经格列卫治疗后均部分缓解;其余未经格列为治疗的2例患者死于复发;未经手术的5例高危患者经格列为治疗后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例;未接受格列卫治疗的中、低危患者无一例复发。结论小肠间质瘤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措施,CT是发现小肠间质瘤的重要且有效的检查方法,手术及格列卫分子靶向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 标签: 小肠间质瘤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瘤患者行内镜下全层切开术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20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行内镜切除治疗的护理方法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行EFR治疗的20例患者,经术前准备、术后精心护理及指导术后锻炼和饮食宣教,所有患者均出院,未出现穿孔、严重出血等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病理类型尿蛋白对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tubularepithelialcells,RTECs)凋亡及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疾病与小管-间质的病变程度差异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明确蛋白尿致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机制。方法用硫酸铵沉淀法提取三种不同病理类型为微小病变(minimalchangedisease)、膜性肾病(membranousnephropathy)、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lsegmentalglomerularsclerosis)并排除继发性因素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尿液中的总蛋白成分,以不同浓度尿蛋白刺激HK-2细胞,四甲基偶氮哇盐(MTT)比色法检测不同病理类型肾病综合征患者尿蛋白刺激HK-2细胞后的细胞凋亡率;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分析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病理特点。方法通过选取年龄在20~38岁的年轻女性为例,通过光镜和电镜之间的质瘤的组织形态以及其大小进行观察与分析来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病理特点。结果通过光镜和电镜的观察显示,肿瘤有着性激素活性,而且其包含的结构形态呈现多样化和多房性,我们还可以看到有着大片状的未成熟的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细胞、平滑肌细胞等等,其组织结构相当复杂。结论卵巢硬化性间质瘤是一种少见的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是一种主要发生在年轻妇女的良性肿瘤。

  • 标签: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 病理特点 病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搜集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4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中实施全切手术的患者有38例,所占比例为79.1%。实施大部分切除的患者有10例,所占比例为20.9%。显效24例,所占比例为50%;有效22例,所占比例为45.8%,无效2例,所占比例为4.2%,经再次治疗后均效果显著。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现象或死亡。对患者进行1~3年随访,患者生存率为100%。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特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6例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平均发病年龄为50.6岁。病程7天到12月不等。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本病以消化道出血、黑便、腹痛多见。B超、CT、消化内镜等检查可发现肿瘤。免疫标记物CD117、CD34在GIST中有较高表达,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结论GIST临床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Flecther恶性潜能分级判断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手术切除肿瘤为为原发GIST主要治疗方法,靶向治疗成为间质瘤重要手段。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