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痉挛是许多诸如脊髓损伤、脑损伤患者常见运动障碍性并发症,痉挛的治疗主要利用药物抑制神经系统高反应状态。近些年来,非药物治疗也取得一些进展,如肌肉牵伸、肌力训练及物理因子治疗等。此综述主要探讨物理因子治疗肌痉挛相关研究进展。

  • 标签: 物理因子 肌痉挛 康复 进展
  • 简介:摘要脑性瘫痪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脑性瘫痪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痉挛型脑性瘫痪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脑性瘫痪类型,占脑性瘫痪患儿的60-70%。痉挛型脑性瘫痪属于中医学“五迟”、“五硬”等范畴。“五迟”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硬”指头项硬、手硬、足硬、口硬、肌肉硬1。本文分析中医药治疗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肌张力的综合治疗方案,探讨一种具有疗效快、远期效果佳、副作用小的安全可靠的中医治疗痉挛型脑瘫的康复疗法。

  • 标签: 痉挛型脑性瘫痪 中医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平板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运动平板训练,并辅以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对象进行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motorfunctionmeasure,GMFM-88)中的D区(站立位功能)和E区(行走、跑、跳能力)评定,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对象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2.37±25.79VS51.10±26.76,P<0.05)。结论运动平板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显著。

  • 标签: 脑性瘫痪 痉挛 运动平板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手术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100例作为分析对象,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口服卡马西平的保守治疗方式,实验组的患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0%,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2.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患者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卡马西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损伤后肢体功能康复状况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48例脑损伤患者,均给予肢体、语言、吞咽及药物等综合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肢体功能(FMA)评分、语言功能(CRRCAE)评分、吞咽功能(SSA)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干预后FMA评分、CRRCAE评分高于干预前,SSA评分低于干预前,SF-36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损伤患者采取肢体、语言、吞咽及药物等方面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肢体功能、语言功能、吞咽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脑损伤 肢体功能 康复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活络丸口服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8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0)患者采取常规针刺、蜡疗、小针刀、关节黏连松解治疗、小针刀等物理治疗,观察组(n=30)患者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大活络丸。结果观察组的肢体肌张力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P<0.05);其主观接受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风痉挛性瘫痪在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大活络丸,既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肌张力,又可增强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大活络丸 中风 痉挛性瘫痪 肢体肌张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器械在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45例偏瘫患者按常规内科治疗及护理进行,设置为对照组;自2016年8月起至2017年5月对我院接收的45例偏瘫患者采用康复器械进行功能锻炼,设置为观察组。最终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训练后,观察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缺损以及肌力状态较训练前及同期对照组好转程度更佳,组间差异对比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P<0.05。结论合理使用康复器械对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值得在今后偏瘫康复治疗中继续应用并拓展。

  • 标签: 康复器械 偏瘫 肢体 功能 恢复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电针联合巴氯芬对脑卒中高痉挛状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脑卒中肢体偏瘫伴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巴氯芬片治疗及中频电刺激,研究组增加电针刺激。结果经过60天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在上下肢痉挛评分及Barthel评分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伴痉挛 电针联合巴氯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痉挛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进行原发性肌痉挛治疗的患者72例,并按照随机平均原则,将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6例患者行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实验组36例患者行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减压手术,对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肌痉挛具有显著疗效,可防止对责任血管出现遗漏情况,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肌痉挛 神经内镜 显微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医方案对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8月—2018年6月收治的骨伤后肢体肿胀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患者平均42例,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相对应的方案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作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健侧和患侧肢周径差进行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无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以后,中医治疗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评价两组研究对象的肢体肿胀消失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中医治疗组明显比常规治疗组更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伤后期肢体肿胀选择中医方案进行干预可有效的减小健侧和患侧肢周径差,并且缩短患者肢体肿胀的消失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 标签: 中医治疗 骨伤后期 肢体肿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针刺结合常康复治疗组(实验组)与康复治疗组(对照组)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关节协调收缩率变化,探讨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肌张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束前、后,嘱患者膝关节静态屈曲45°最大等长收缩检测并记录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计算股直肌协同收缩率。结果在MIVC状态下,膝屈曲时,治疗前,两组间的股直肌协同收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5,P=0.933>0.05);治疗后实验组股直肌协同收缩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4,P=0.019<0.05)。治疗后两组分别与各自治疗前协调收缩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

  • 标签: 针刺 肌张力 脑卒中 表面肌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并对其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探究。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分组依据患者护理模式不同为基准。实施基础护理措施的32例患者为参照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32例患者为研究组,最后对总体护理效果进行判定。结果经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基础护理措施,比对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运动功能评分,研究组改善较比参照组更优,组间数据结果经证实后差异产生,统计学意义存在,呈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以加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速度,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脑卒中偏瘫 肢体功能恢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瘫痪患者10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分别采取超早期康复护理、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护理后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Ⅲ级、Ⅴ级发生率51.85%、12.96%高于对照组21.48%、1.85%,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超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偏瘫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重复性训练对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痉挛的改善效果。方法将2015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卒中偏瘫患者选取70例进行研究,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物理治疗,实验组患者借助运动器械MOTOmedviva实施上肢重复性训练。对两组患者的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训练前实验组患者的SIAS、MMT、Asworh等评分和对照组时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实验组的各项评分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对于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的患者采用重复性训练进行改善,其有效的增加了患者的力量,使得关节的活动度也扩大,上肢痉挛的程度显著的降低,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重复性训练 卒中 偏瘫 上肢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医治疗20例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20例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各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提供中医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水平,改善患者疾病症状,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临床分析 骨伤后期肢体肿胀 中医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护理工作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样本择选我院收治的82例小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采用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对两组患儿遵从医嘱行为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遵从医嘱行为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采用肢体语言沟通护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儿护理 肢体语言沟通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日记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2017年5—1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康复日记进行康复干预。通过量表对比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康复日记的使用有利于偏瘫患者的肢体更好的康复。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康复日记
  • 简介:摘要目的对山茛菪碱片合用酪酸梭菌散治疗小儿肠痉挛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门诊在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得150例小儿肠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实验组患者山茛菪碱片合用酪酸梭菌散治疗,给予对照1组患者山茛菪碱片治疗,给予对照2组酪酸梭菌散治疗。然后分别观察三组患者在2天、5天、2周后患者腹痛情况。结果三组临床治疗结果显示,三组治疗总有效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2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复发率与对照1组比较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1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茛菪碱片合用酪酸梭菌散治疗小儿肠痉挛的疗效比单独用药的效果要好,而且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 标签: 山茛菪碱片 酪酸梭菌散 小儿肠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透患者肌肉痉挛发生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并集中培训,掌握品管圈方法的使用流程,针对肌肉痉挛的发生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血透患者肌肉痉挛发生率从4.3%降低到2%。结论品管圈活动应用于血透患者透析质量管理中得了良好的效果,透析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

  • 标签: 品管圈 血透患者 肌肉痉挛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苯三酚对急诊痉挛性腹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2月70例急诊痉挛性腹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原则分组,各纳入35例。对照组采用山莨菪碱治疗,间苯三酚组则给予间苯三酚治疗。比较两组急诊痉挛性腹痛缓解率;腹痛评分、腹痛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间苯三酚组急诊痉挛性腹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间苯三酚组腹痛评分、腹痛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间苯三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苯三酚对急诊痉挛性腹痛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缩短住院时间,安全有效。

  • 标签: 间苯三酚 急诊痉挛性腹痛 疗效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