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5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我院对患者无微不至的护理,已经有43例患者完全康复,2例患者病情正在好转。结论正确的护理方法对患者早日恢复健康起关键作用。

  • 标签: 房室传导阻滞 患者 护理
  • 简介:摘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为全部心房冲动不能传到心室,导致心室率显著缓慢。心脏搏出量减少,血液动力学减慢,导致机体缺血、缺氧,正常情况下,脑血流有自动调节功能,脑血流(CBF)与脑灌注压成正比,脑组织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阻断血流30分钟即出现脑代谢改变,在缺血、缺氧状态下,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紊乱,使血管扩张,导致脑水肿及颅内高压,长期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导致脑组织坏死或软化灶形成,形成脑梗死,头颅CT或者头颅MRI影像学上表示多发脑梗塞或者腔隙性脑梗塞。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病例分析,阐述了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治疗措施。结果通过我院对16例患者的科学有效的治疗,15例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治疗一段时间后出院,1例患者病情复杂,需要继续治疗。结论我院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治疗措施,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房室传导阻滞 治疗措施
  • 简介:摘要瘢痕疙瘩(Keloid,KD)是一种结缔组织过度增生性皮肤病,通常不会自行消退,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是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一项难题。KD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多种细胞因子、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外基质等。本文对瘢痕疙瘩相关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瘢痕疙瘩 信号传导通路 转化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Ⅲ○房室传导阻滞即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最高度的房室传导阻滞,是由于房室交界部的病理性绝对不应期占据交界部的逸搏周期的全长,致心房的下传兴奋绝无通过乃至除极心室的可能分离。

  • 标签: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内科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后心电图变化,研究其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5月112例膜周部VSD行介入封堵术的患者资料,连续观察心电图变化。结果患者术前心电图均窦性心律,术后共出现房室传导阻滞34例,发生率30.4%。经治疗,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9例,4例恢复正常,5例出院时未恢复正常;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7例,2例恢复正常,3例转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仍有2例出院时未恢复;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2例恢复2例未恢复。I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经治疗6例恢复窦性心律,1例出院时未恢复;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全部转窦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2例恢复窦律,1例转为I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反复发作阿斯综合征,于第6天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1个月未能恢复改永久起搏器。结论房室传导阻滞是膜周部VSD封堵术的常见并发症,多在术后早期发生,也应警惕迟发性传导阻滞的发生,经治疗多能恢复,不可逆的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应及时安装心脏起搏器。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封堵术 心电描记术 房室传导阻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急救措施以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68例,根据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两组各为34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采用急救及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急救有效率和死亡率。结果经过及时的急救护理,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对性对的急救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有效率,降低死亡率,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确保患者生存质量,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急救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营心通脉方治疗冠心病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冠心病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营心通脉方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00mL;对照组30例,采用舒喘灵片0.4mg,每4小时1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心电图等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电图疗效显效率为36.67%,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显效率为26.67%,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中医证候显效率为43.33%,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中医证候显效率为23.33%,总有效率为73.00%;经Ridit分析,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间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未见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策略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营心通脉方治疗冠心病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房室传导阻滞 营心通脉方 中医药疗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分析9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33例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转归。结果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33例中死亡率为3.03%,不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62例中死亡率为4.84%,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33例中预后多数良好。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多数良好。

  • 标签: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房室传导阻滞 药物治疗 起博器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肌电图及神经传导测定对评估面神经炎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面神经炎患者,共50例,分别进行肌电图及神经传导测定,在此基础上对面神经炎预后的价值进行科学评估。结果轻度和重度周围性面瘫分别为29例和21例;行肌电图检查时,6例患者通过轻收缩会产生少许运动单位电位。结论在评估面神经炎预后效果中,肌电图及神经传导进行测定效果显著,能够对早期面神经炎患者的预后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肌电图 神经传导 面神经 预后价值
  • 简介:摘要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其病变基础为大、中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因此早期识别血管病变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干预。

  • 标签: 糖尿病 并发症 动脉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检人群空腹血糖水平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10月40岁以上体检者1116例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脉搏波传导速度、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IFG诊断标准分为理想血糖组、IFG组、和糖尿病组。比较三组人群各项指标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理想血糖组比较,IFG组及糖尿病组ba-pwv异常的检出率明显偏高,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a-pwv与空腹血糖水平正相关。它在健康体检中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是否有效控制做出评估。

  • 标签: 体检人群 空腹血糖水平 脉搏波传导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一过性Ⅰ°房室传导阻滞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近年住院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比较出现一过性Ⅰ°房室传导阻滞者的心梗部位、冠脉造影结果;一过性Ⅰ°房室传导阻滞者(观察组)与无者(对照组)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休克及心衰的发生率、Ⅱ°或Ⅲ°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结果下壁AMI与下壁合并其他部位AMI一过性Ⅰ°AVB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1);下壁及下壁合并其他部位AMI一过性Ⅰ°AVB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壁AMI患者(P2<0.002,P3<0.01);右冠状动脉病变一过性Ⅰ°AVB明显高于前降支和回旋支(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冠心病危险因素、发生休克和心衰、出现Ⅱ°或Ⅲ°房室传导阻滞(AVB)方面比较,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出现一过性Ⅰ°房室传导阻滞与心梗部位及罪犯血管有关且预后较好。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Ⅰ° 房室传导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