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疆阜康市人民医院收集的1841例角膜异物进行讨论分析,为减少角膜异物发生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自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就诊的1841例角膜异物病例,采集病人基本资料,包括年龄;将病例分为16个年龄段,0-5岁(包括5岁)为一个年龄段,6-10岁(含6岁与10岁)为一个年龄段,依次类推,直到76-80岁年龄段,统计每个年龄段一年中发生角膜异物的人数并分析。结果21-60岁(1677只眼)占91.10﹪,小于20岁(76只眼)占4.13﹪。大于60岁人群(88只眼)占4.78﹪。31-35年龄段共311人,占16.89﹪。结论阜康市角膜异物主要发生在青壮年。

  • 标签: 角膜异物 年龄 阜康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产儿父母的年龄情况及父母年龄的差异对早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8年8月出生的100例单胎早产新生儿与100例单胎足月新生儿的病例资料。结果父亲年龄在18~24岁和36岁以上早产发生率高,分别为73.7%、61.8%,其中父亲年龄在40岁以上的早产发生率高达80%;父亲年龄在18-24岁、40岁以上与父亲年龄在25~29岁之间早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4,P<0.05;χ2=6.77,P<0.01);母亲年龄在18~20岁和36岁以上早产发生率高,分别为66.7%、73.1%;母亲年龄在18-24岁、36-40岁与母亲年龄在25~29岁之间早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6,P<0.05;χ2=10.5,P<0.01)。结论以生育年龄考虑,父亲在25~35岁生育,母亲在25~29岁生育发生早产的风险相对较低。

  • 标签: 早产 相关因素 父母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结石发病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定位肾结石发病的高危人群。方法对100例确诊为肾结石的患者,就其年龄、性别的相关性,通过分组资料算术均数求得发病平均年龄数及不同年龄段构成比,再通过?2方检验分析,找出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发病的差异性(P<0.05差异明显,P>0.05无差异)。结果肾结石发病以男性居多,发病年龄以30~40岁青壮年多见,并多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人群。结论加强中青年人群泌尿系结石的监控,提倡劳逸结合,多饮水,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利于预防肾结石的形成。

  • 标签: 肾结石 劳逸结合 生活习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引起月经过少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对该病的诊治及预防。方法设计问卷调查表,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再应用月经失血图评估确定月经过少患者480例,进一步进行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宫腔粘连182例(37.9%),工作压力大71例(14.8%),多囊卵巢综合症60例(12.5%),子宫内膜菲薄45例(9.4%),卵巢早衰24例(5%),高泌乳素血症20例(4.2%),不明原因月经过少20例(4.2%),精神因素16例(3.33%),子宫内膜结核11例(2.3%),慢性子宫内膜炎10例(2%),子宫内膜异位症11例(2.3%),生殖道畸形10例(2%)。结论月经过少相关因素中,宫腔粘连是首位因素,其次为工作压力大及多囊卵巢综合症。

  • 标签: 月经过少 调查表 病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治疗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32例患者,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及分析。结果术后患者视力恢复良好,29眼基本恢复正常,3眼有所好转。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采用手术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临床治疗 处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年龄分布分布情况,为临床诊治及制定防治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年1月至l2月就诊的患者9521例,利用PCR技术对生殖道分泌物沙眼衣原体标志物进行检测,根据年龄分为6组,并针对各组阳性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本研究CT-DNA总异常检出1031人,异常检出率10.8%,小于等于20岁年龄组异常检出率最高,其次为21~25岁年龄组,各年龄组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感染发病率高,发病人群年轻化,20岁及以下人群发病率最高,应当受到临床及保健医生重视,并且加大宣传教育及相关知识的普及。

  • 标签: 生殖道感染 沙眼衣原体 年龄分布 分泌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2012年1月我院诊断的128例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发生率逐渐增加,60岁以后男性骨质疏松发生率为62.5%,女性发生率为66.2%,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低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骨质疏松发生率与年龄正相关,男性低于女性,女性明显受绝经影响,也与其生活习惯,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保健意识强弱有关。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性别因素 年龄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卒中后失语患者抑郁发生情况。方法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运用医院版卒中后失语患者抑郁问卷对我院卒中后失语患者进行测评,根据年龄是否大于75周岁,分为非高龄组和高龄组,并分析两组抑郁发生率及抑郁严重度。结果高龄组卒中后失语患者抑郁发生率为68.42%,显著高于非高龄组44%。两组抑郁严重度虽无统计学差异,但高龄组重度抑郁发生率高于非高龄组。结论高龄卒中后失语患者更易发生抑郁。因此,对于高龄卒中后失语患者应早期进行抑郁情绪评估,及时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脑卒中 失语 抑郁 卒中后失语患者抑郁问卷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调整,经产妇在生育群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其中高龄和低龄经产妇成为两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年龄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妊娠及分娩,产生不良结果增加。应提高对不同年龄段再生育妇女的重视,做好孕产期系统管理,对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经产妇 妊娠合并症 年龄 妊娠结局 妊娠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年龄因素与不孕患者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后胚胎发育情况及妊娠结局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生殖中心进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1212个周期不孕患者的实验室数据及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平均使用Gn量、取消周期率、早期流产率也升高;平均获卵数、受精率、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多胎妊娠率与年龄的增长呈现负相关;而取消移植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ET优质胚胎率并没有呈现年龄相关性。结论年龄是影响不孕患者胚胎着床及妊娠成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年龄因素 不孕 辅助生殖技术 妊娠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儿科确诊为MP肺炎的255例住院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总结不同年龄患儿的临床特征,并对204例患儿随诊观察1年。结果不同年龄MP肺炎男女无明显差异,肺炎患儿中学龄儿童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儿。婴幼儿咳嗽时间、病程较学龄前及学龄儿童长,疗程无差异,婴幼儿喘息、肺部干湿罗音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长儿,肺外损害如肝功能、心肌、肾脏、血液、胃肠道、皮疹等无明显差异,MP引起的大叶性肺炎亦无明显差异,MP引起反复喘息无年龄差异。结论不同年龄患儿MP感染率不同,婴幼儿临床特征与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有不同,MP易引起反复喘息。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下呼吸道感染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在分析近十年攀枝花市无偿献血者年龄结构的基础上,探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无偿献血的远期影响,为我市科学建设无偿献血队伍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采用全样本法收集攀枝花市2006~2015年无偿献血者的年龄信息,对样本人群的年龄结构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其衍生的远期影响进行探讨。结果36~45岁人群居我市无偿献血人次首位,占41.25%;其他依次为26~30岁;18~25岁;46~55岁;56~60。18~25岁组除2013年、2015年微弱上升外,其余年份均为下降,下降幅度27.18%。26~35岁组出现持续下降,达48.04%。36~45岁组2006年~2012年上升了41.27%,2013年开始下降,下降幅度18.41%;46~55岁组、56~60岁组献血人次逐年递增,上升幅度高达228.90%、90.57%。男性、女性平均年龄均逐年上涨,女性上涨幅度大于男性。结论无偿献血者年龄的不断增高,增加了我市无偿献血队伍不稳定的风险,也加剧了我市血液资源的远期供求矛盾。建议对各年龄段制定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无偿献血招募策略。

  • 标签: 人口老龄化 无偿献血 招募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年龄相关白内障患者的术前焦虑心理状况,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调整病人的身心状态,减轻心理压力,促进疾病康复。方法将180例与年龄相关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主要是沟通疏导),对照组常规护理,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分析表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入院后至术前的焦虑心理状况。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焦虑值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的焦虑值明显降低,患者的焦虑心理明显减轻。

  • 标签: 白内障 焦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6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将她们分成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回顾性分析她们在临床上的病理特点。结果经比较,三组患者在年龄、病理分期、乳腺肿瘤分子标志物分型上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淋巴结转移数目上差异不是很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不同的年龄段,35~69岁之间女性患乳腺癌的机率是比较高的,且以II期较多,因此,临床针对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需要对这些问题特别注意。

  • 标签: 不同年龄 女性乳腺癌 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结直肠癌、结直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结肠黑变病等疾病检出率随年龄的相应变化,以期使消化科及内镜中心医生对结肠镜下各类疾病的检出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并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断。方法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进行结肠镜检查的受检者中符合标准的病例(共3650例)作为研究群体,以青中老年年龄组为变量分析结直肠癌、结直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结肠黑变病等疾病检出率的相应变化。结果结肠癌、直肠癌的检出率老年组高于青年组、中年组(P<0.01)。结肠息肉、直肠息肉的检出率中年组、老年组高于青年组(P<0.01)。溃疡性结肠炎的检出率青年组高于中年组、老年组(P<0.01)。缺血性结肠炎的检出率老年组高于青年组、中年组(P<0.05)。结肠黑变病的检出率老年组高于青年组、中年组(P<0.01)。结论结肠癌、直肠癌、结肠息肉、直肠息肉的检出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溃疡性结肠炎青年人检出率较中老年明显高,缺血性结肠炎、结肠黑变病的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

  • 标签: 结肠镜 结直肠癌 结直肠息肉 检出率 年龄组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高、低龄心力衰竭(HF)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增强临床对该病的防治水平。方法搜集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诊疗的120例HF患者资料作观察统计,根据患者年龄段的不同分为高龄组(≥80岁)、老年组(≥60岁且<80岁)和成年组(<60岁),分析三组的临床特点。结果高龄组由于呼吸道感染、情绪激动、气候变化、不稳定高血压及其他因素诱发的概率相比其余两组均显著提高,而由于劳累诱发的概率显著低于其余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由于呼吸道感染诱病的概率相比成年组高,由于劳累诱病的概率则低于成年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组、老年组及高龄组的主要临床表现均为呼吸困难,分别占%、%和%,其次为咳嗽,分别占%、%和%,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段不同,诱发HF的因素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且一旦罹患HF,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呼吸困难的症状表现,临床需充分结合患者年龄特点加以区分,从而提高对HF的诊疗水平。

  • 标签: 年龄段 心力衰竭 临床特点 防治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痛患者不同年龄血尿酸水平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849例患者血尿酸水平和临床特点,根据不同年龄分为5组20~39岁组89例、40~49岁组162例、50~59岁组226例、60~69岁组210例、≥70岁组162例。分析不同年龄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变化特点。结果男性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同年龄组女性冠心痛患者(P<0.01)。各年龄组男性冠心痛患者随年龄增长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40~49岁组女性比较,50~59岁组、60~69岁组、≥70岁组女性冠心痛患者血尿酸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是男性和女性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男性冠心痛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同年龄组女性冠心痛患者,血尿酸是男性和女性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冠心病 高尿酸血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超声的临床特点。方法本研究中所讨论的75例患者均随机选取于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内,按照其年龄状况进行分组分析,>81岁组共25例,71~80岁组共25例,58~70岁组共25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心脏超声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其检查特点。结果各年龄组患者心肌梗死位置主要在下壁和前壁位置,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再发心梗和首发心梗死亡,以及再发心梗方面比较三组患者,年龄>81岁组比其余两组均要高,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内径≥50mm和左心室内径≥39mm者主要为年龄>81岁,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在鉴别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时可考虑给予心脏超声进行检查,此检查方式对年龄>81岁者,其筛查诊断价值较大,临床广泛性推广此方式的意义较大。

  • 标签: 心脏超声 特点 急性心肌梗死 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科不同年龄段就诊对象的心理特征,总结处理对策。方法采用预调查方法,观察法调查2017年1月—5月,口腔科就诊的儿童患儿200例,由护士评价患儿治疗、护理过程中的依次情况,行为表现,将患儿分为将患儿行为分为四类,同时对青少年(9~17岁)100例、青年(18~40岁)100例、中年(41~59岁)100例、老年(≥60岁)岁100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患儿安静型12.0%、紧张型53.0%、娇养型25.0%、骄横型10.0%。青少年压力评分(26.1±5.6)分、青年(26.0±6.3)分,中年(32.5±10.6)分,老年(27.3±6.2)分,4~5级压力分别占占34%、35%、8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科就诊者不同年龄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需要灵活的采取不同的处理对策。

  • 标签: 口腔科 心理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