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的大肠的耐药性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耐药性的发生。方法收集泌尿系感染患者清洁尿标本,筛选出480株大肠。纸片扩散法(K-B)对分离菌株做药敏试验。结果480株大肠感染病例中,产ESBLs有182株(37.9%),对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等耐药,对磺胺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呈交叉耐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喹诺酮类等耐药。可选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物,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病情严重者应选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非产ESBLs有398株(62.1%),对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等耐药性均大于50%,不宜经验首选。对头孢哌酮、阿莫西林、头孢他啶耐药率较低,可以经验用药。阿米卡星耐药率13.4%,可作首选。结论产ESBLs大肠的上升趋势,大肠耐药情况逐年增加,临床医生参照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标签: 泌尿系感染 大肠埃希菌 ESBL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肠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湖南长沙天地人试剂公司的药敏分析系统。结果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分别为85.7%、75.5%、71.0%、68.2%。结论大肠对头孢噻吩的耐药率最低,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最高,调查大肠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对于临床抗感染治疗的经验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酶底物法检测水中总大肠大肠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酶底物法对水中总大肠群、大肠进行检测,对不同培养时间、温度和环境等因素进行分别对比研究,找出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结果不同温度和培养时间不同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不同,总大肠群、大肠在温度28℃、32℃、40℃下检测结果和温度为36℃的检测结果差异明显,总大肠群培养时间在16h、18h、20h、32h的检测结果和24h的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环境对检测结果影响不大。结论采用酶底物法对水中总大肠群、大肠进行检测分析,需要严格控制温度(35~37℃)和时间(前者为22~28小时、后者为24~28小时),才能有效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而为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酶底物法 总大肠菌群 大肠埃希氏菌 检测影响 因素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大肠引起尿路感染的生化反应特征,探讨感染与尿液干化学分析结果的联系。方法分析从2011年元月到2012年12月我院住院及门诊诊断大肠尿路感染的患者清洁中段尿培养和同期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结果尿路感染多见女性,大肠引起的尿路感染中其干化学检查中的白细胞的值与尿液亚硝酸盐结果呈正相关。结论大肠引起的尿路感染患者尿液白细胞和亚硝酸盐呈正相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院大肠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60株大肠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情况。结果60株大肠的标本分布以痰液为主(88.25%);其次是脓/分泌物(6.80%)。以ICU(15株)、急诊科(8株)、消化内科(11株)、普外科(10株)为主。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均有较高的耐药性,而对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及含酶抑制剂复合药物较为敏感,其中最敏感的是亚胺培南78.66%。结论大肠临床分离株多来自于痰液标本和ICU病房,并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临床应加强对大肠耐药性的监控并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流行。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临床分布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住院及门诊患者标本,培养分离出大肠299株,并采用K-B纸片扩散法及法国梅里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验证是否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结果对299株大肠,不同来源标本来自不同病区以及产生了ELBLs的比值,药物敏感性分析均作了详细统计(见表1、2、3)。结论临床上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可作为首选药物。大肠对多种常用抗生素呈现出较高的耐药性。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临床分布 耐药性 ELBL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大肠的临床分布和其对药敏性的变迁,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生素及防治院内感染。方法回顾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2181株大肠的标本来源,药敏性的变迁。结果2013年与2014年大肠的检出率为23.64%,其中在肛肠科的脓性分泌物培养出大肠,检出率为40%。2013年大肠MIC法药物敏感性前六位的由大到小依次为亚胺培南>美洛配能>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氯霉素。2014年大肠MIC法药物敏感性前六位的由大到小依次为亚胺培南>美洛配能>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氯霉素。结论2013年与2014年大肠药敏性基本无变化。

  • 标签: 大肠埃希氏菌 肛周脓肿 药物敏感性变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55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的耐药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尿液样本总数共3163例,共分离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355例,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355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对氨苄西林耐药,耐药率为79.9%,对呋喃妥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厄他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度达到90%以上。结论我院尿液分离出的产ESBLs大肠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厄他培南、阿米卡星等较为敏感,但是同时存在一定耐药性。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产ESBLs大肠埃希菌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腹泻儿童感染致泻性大肠(DEC)的情况及药敏结果,为制定预防措施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及门诊腹泻儿童组450例,通过增、选择性培养基筛选、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DEC的常规血清分型、耐药率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情况。结果450份样本中检出29株DEC,检出率为6.4%,血清分型以肠致病性大肠为主,占DEC的75.9%。耐药率>50%的抗菌素有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和头孢唑啉,而阿米卡星、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氨曲南有较好敏感性。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占DEC的44.8%。结论本地区腹泻儿童致泻性大肠以肠致病性大肠为主,未检出肠出血大肠。DEC对氨基西林及其复合剂、二代头孢菌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接近一半DEC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

  • 标签: 儿童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产ESBLs的大肠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导临床医生用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临床分离的384株大肠,采用纸片扩散法(K-B)进行药敏实验,并对其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从临床分离的839株大肠中,产ESBLs的阳性率为45.8%。产ESBLs的大肠在痰液中分离率最高为33.2%,其次是尿液为25.6%;在临床科室中分离率较高的为泌尿外科和儿科,分别是11.5%和10.9%;产ESBLs大肠对临床常用药耐药率高,但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结论我院检出的产ESBLs的大肠对前三代头孢菌素及单环β-酰胺类抗菌药物呈现高度耐药,并出现多重耐药性。不同中标本检出率也不同,临床应及时了解并掌握他们的临床分布和耐药特点,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院感的发生。

  • 标签: ESBLs 大肠埃希氏菌 分布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各类送检标本中大肠的肠道外感染大肠鉴定和肠道内感染大肠鉴定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大肠中检出率48%。大肠常引起各种肠内外感染,是腹泻和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结论肠道外感染的鉴定是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最常见的之一。可引起各种感染,常见的是泌尿系感染。还可引起胆囊炎、菌血症、肺炎及新生儿脑炎等,亦可引起腹腔内脓肿、肠穿孔继发腹膜炎,术后感染或大面积创面感染等,又易混合厌氧菌感染等症。肠道外感染大肠的鉴定。肠道内感染的大肠的鉴定这些菌株可引起轻微腹泻或霍乱样腹泻。严重时,可引起致死性并发症(HUS),造成严重后果。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微生物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海地区医院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的基因型。方法采用CLSI推荐的表型确证实验来收集产ESBLs大肠(173株),提取质粒DNA;分别用TEM、SHV、CTX-M-1、CTX-M-2和CTX-M-9扩增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后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确定基因型。结果检出9种ESBLs基因型,检出比例较高的是CTX-M型(100株)和TEM(55株),检出CTX-M型亚型以CTX-M-14、CTX-M-55、CTX-M-15为主。其中单一基因型占总检测菌株数的50.29%,两种及两种以上基因型占20.23%。结论(1)青海地区ESBLs大肠的主要基因型是CTX-M型和TEM型。TEM、CTX-M-14和CTX-M-55是本地区主要流行的ESBL基因型。(2)同时携带两种及两种以上耐药基因菌株占总检测菌株数的20.23%,提示多重耐药基因菌株比例较高,需引起临床的重视。

  • 标签: 超广谱&beta -内酰胺酶 大肠埃希菌 基因型 青海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引起肛门脓肿的主要病原大肠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正确诊断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要求操作,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临床肛门脓肿患者的脓液进行培养,分离出大肠。采用K-B法做体外药敏试验,并开展常规ESBLs的检测工作。结果大肠这三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分别为46.1%、47%、47.9%,耐药率最高的前2位抗菌药物分别是头孢噻吩和哌拉西林,而头孢哌酮/舒巴坦、妥布霉素、米诺环素和头孢西丁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没有发现对美洛培南的耐药株。结论以往用于治疗感染的常用药物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新、头孢噻肟等已产生较高的耐药性。医院大肠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应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严格控制耐药的产生和流行。

  • 标签: 肛门脓肿 大肠埃希氏菌 耐药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核病院近年来大肠检出率的变化及耐药特点,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菌株,利用MIC法对其检出率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检出大肠84株(占9.59%),2009年检出90株(占7.21%),2011年检出94株(占6.31%),呈逐年下降趋势。亚安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西丁对大肠保持较高的敏感度,耐药率低于20%。对氟喹诺酮类及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高于60%。结论结核病院大肠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部分抗生素耐药率表现为逐年升高,治疗上以碳青酶烯类为最有效的抗生素,临床上应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 标签: 结核 大肠埃希菌 抗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临床标本中大肠的患者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床送检标本,培养分纯后采用梅里VITEK2Compa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并用K-B法对部分抗菌药物做补充实验。结果分离出的285株大肠主要的标本分布为胆汁、血标本和尿标本;其它依次为腹水、脓液、痰、穿刺液等,主要分布在肝外科,胆道科,综合内科;对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和左氧沙星的耐药率均大于50%,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小于10%。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药物敏感实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新生儿科大肠(E.coli)感染的分布特点及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大肠的培养和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MIC法,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s)测定采用NCCLS/CLSI推荐的双纸片协同法和ESBLs确证试验。结果新生儿E.coli检出率最高的标本是呼吸道标本为主,其次是血液标本,ESBLs检出率为46.4%,药敏结果显示亚胺培南,美诺培南敏感率为100%,派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为79.4%,头孢西丁敏感率为71.7%,氨基糖苷类敏感率为52.8%~88.8%。对常用的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及头孢三代中的头孢噻肟呈较高耐药,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敏感率>65%。结论在我院新生儿科呼吸道感染中大肠感染是最常见临床类型,大肠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医院应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预防与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 标签: 大肠埃希氏菌 超光谱&beta -内酰胺酶 药物敏感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对大肠杆菌菌株进行临床试验后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以提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验证据。方法收集5年间门诊及住院患者标本分离大肠大肠的培养和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CLSL推荐的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2MIC法和K-B纸片扩散法,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s)测定采用NCCLS/CLSL推荐的双纸片协同法和ESBLs确证试验。结果在五年内,观察了514种大肠菌株,其中含有伤口、尿液、痰等排出物是大肠的重要来源。本院大肠临床分离株对美罗培南最敏感99.6%,亚胺培南99.4%,其次为阿米卡星86.5%,呋喃妥因85.43%。大肠对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60%~70%,对喹诺酮类、庆大霉素敏感率30%~50%,对一代、二代、三代、四代头孢、氨曲南、复方新诺明敏感率20%~40%,对青霉素类敏感率低于10%。结论引起不同类型临床感染的最重要病原体之一是大肠,临床试验必须与有效使用抗生素和有效控制耐药性菌株传播的措施相结合。

  • 标签: 大肠埃希氏菌 医院感染 耐药性
  • 简介:摘要血流感染是感染性疾病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同时由于地区、医院水平、收治患者病情程度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不同,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耐药监测数据不尽相同1。为了解本地区社区和医院血流感染大肠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对我院2015年临床血培养分离的大肠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血流感染 敏感性 超广谱&beta - 内酰胺酶资料和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鹿城区人民医院尿路感染患者检出的大肠的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的住院患者尿培养分离出的150例大肠的耐药性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ATB鉴定系统进行鉴定,采用Kiby—Bauer纸片扩散法检测耐药情况。结果大肠对常用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产ESBLs株占49.3%,其对抗生素有着多重耐药性。大肠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的敏感性很高,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等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尿路感染大肠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性有所不同,产ESBLs株耐药率较高,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耐药的产生,达到有效的治疗。

  • 标签: 尿路感染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超广谱&beta -内酰胺酶(ESBLs)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大肠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抗生素应用的耐药性与敏感性分析。方法通过对105例婴幼儿大肠肺炎的临床分析,探讨此类小儿肺炎的临床特点,并对大肠的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105例均为2岁以内婴幼儿,以1-5月龄发病最多,以咳嗽、气促、多痰为主要临床表现,肺部可闻及广泛痰鸣音,多数可闻及湿罗音及哮鸣音。胸片提示小叶性肺炎改变95例,双肺纹增多、增粗、边缘模糊10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34例(占32.4%),最敏感抗生素为亚胺培南、氨曲南、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等。结论大肠肺炎好发于小婴儿,起病急、病情重,应加强耐药性监测,根据耐药性实验合理使用抗生素,绝大多数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 标签: 大肠埃希氏菌肺炎 药敏实验 婴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