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上表现为双侧基底核对称低密度的各种疾病,以加深对该CT表现的认识。方法搜集26例,其中肝豆状核变性10例,EB病毒性脑炎9例,一氧化碳中毒7例。均行CT平扫。结果26例均表现为双侧基底核(壳核、苍白球和尾状核)对称性低密度,其中1对、2对或3对核团同时受累。结论CT上表现为双侧基底核对称性低密度的疾病很多,其中肝豆状核变性、EB病毒性脑炎和一氧化碳中毒具有一定CT特征。了解具有以上CT表现的疾病范畴对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基底核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急性胰腺炎与肝脏低密度相关性CT影像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7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对本患者采用腹部螺旋CT平扫,重建层厚为5mm。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肝脏与胰腺的表现进行对比,根据CT测量值的改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CT显示低密度改变患者占总人数的75%(45/60);1~2周后复查CT,其中随病情好转而有所减轻的患者占62.2%(28/45),在发病后的第五天,便有患者恢复正常密度,完全恢复实质密度的有44.4%(20/45),CT值高于脾脏。无恢复的患者为,37.7%(17/45)。结论通过CT扫描能得出肝脏密度改变与急性胰腺炎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肝脏低密度 CT扫描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x—LDL)在冠心病(CH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反应蛋白等指标,采用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及体外LDL氧化修饰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89例,心绞痛组120例,正常对照组49例等的Ox—LDL水平。结果心肌梗死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x—LDL水平有显著性差别(P<0.O1),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分别与心绞痛组比较,Ox—LDL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O.05),冠心病患者Ox—LDL与C反应蛋白成正相关。结论CHD患者0x—LDL水平可作为诊断心肌梗死的一个敏感指标,冠心病脂代谢异常是发生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冠心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硬化中的作用。方法观察13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比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不同临床分期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高低。结果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组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5);临床分期组间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5)。结论高低密度脂蛋白导致动脉硬化,是引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低密度脂蛋白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入选300例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患者,根据复查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结果再狭窄组36例,无再狭窄组264例,再狭窄发生率为12%。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冠脉支架植入术前l天、术后1周、复查冠脉造影时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内再狭窄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提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预测指标。

  • 标签: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冠心病 药物涂层支架 冠状动脉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浆中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冠心病病人之间的不同。方法选择冠心病病人,其中稳定性冠心病病人有19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208例。其中对住院的冠心病病人按其病情可以分成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性冠心病组两组。监测两组病人入院24h内的血浆中的氧化低密度胆固醇脂。结果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组中的高脂血症、早发的冠心病家族史和吸烟等危险因素明显多于稳定性冠心病病人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其他的基线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组中血浆中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是(78.49±12.31)μg/dl;稳定性冠心病病人组中血浆中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是(45.79±20.29)μg/dl,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浆中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稳定性冠心病病人相比明显的升高,从而可发现其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低密度脂蛋白稳定性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oxidizedlowdensitylipoprotein)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0例,依据病情变化分为进展组(PIS组)40例、非进展组(NPIS组)70例。采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ox-LDL含量。结果1、ox-LDL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预测因子,进展组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比较,两组ox-LD(mmol/L)(t=4.796),有统计学意义(p<0.05)。2.ox-LDL比较轻型脑梗死组与中型脑梗死、重型脑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进展性缺性卒中组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血清ox-LDL浓度亦越高,中型脑梗死与重型脑梗死比较,p>0.01,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ox-LDL水平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进展密切相关。2.血清ox-LDL水平可反映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血清铁蛋白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讨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超敏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在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自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对照组(非动脉粥样硬化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结果观察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为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65例,依照颈动脉超声的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9例患者均未发现粥样硬化斑块,观察组56例患者存在斑块,再依据患者情况分为观察A组42例(不稳定斑块)与观察B组14例(稳定斑块),对所有患者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情况进行检测,并开展比较与分析。结果通过检验得出结果,存在颈动脉斑块的观察组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高于未见颈动脉斑块的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的观察A组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的观察B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密切的联系,前者可明确的判断后者的稳定程度,是临床诊断老年患者发病的有效手段。

  • 标签: 老年急性脑梗死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CT灌注对表现为局限性低密度的脑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于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局限性低密度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病理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肿瘤组)27例,对照组(非肿瘤组)23例。两组患者均行CT灌注检查,测量病变区灌注参数,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T平扫结果显示50例患者CT平均值为(14.6±5.2)HU。其中27例肿瘤患者均为单发;常规CT增强扫描诊断总符合率为54.0%(27/50);观察组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脑血管表面通透性值均较对照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平均通过时间较观察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灌注明显较CT增强扫描的符合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鉴别肿瘤及非肿瘤病变临床价值显著,CT灌注可以为低密度病变鉴别诊断提供有效的信息。

  • 标签: 脑肿瘤 CT灌注 局限性低密度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利用“痰瘀同病,痰瘀同治”的理论,采用二陈汤加减变化治疗高脂血症,以求其达到改善脂质代谢,从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 标签: 二陈汤 高脂血症 LDL
  • 简介:摘要密度是衡量一些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品质的重要指标,同时测量不确定度是评价结果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口服固体药用高密度聚乙烯瓶产品为例,以建立密度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依据YBB00132003标准的要求对产品的密度进行检测并对其密度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进行分析评定。以口服固体药用高密度聚乙烯瓶为例,其密度测量结果可以表示为U=(0.9505±5.938×10-3)g/cm3K=2,此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具有实用价值。

  • 标签: 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 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和比较现有骨密度(BMD)测量技术的准确性(accuracy)。方法放射吸收法(RA)、双能X线吸收仪(DXA)、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仪(QCT)、定量超声波测量仪(QUS)测量骨密度(BMD)的应用。结果放射吸收法(RA)、双能X线吸收仪(DXA)、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仪(QCT)、定量超声波测量仪(QUS)测量骨密度(BMD)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现有骨密度(BMD)测量技术的准确性。

  • 标签: BMD RA DXA QCT QUS 外周骨 中轴骨
  • 简介:摘要药品监管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采购药品的质量,能够有效预警预存,提高缺陷药品召回的效率,增强患者的信任度,本文综合概述和分析药品电子监管对医院药品采购的影响,并对今后的医院药品采购及电子监管的实施提出政策展望。

  • 标签: 药品电子监管码 医院药品采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铅中毒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对79例进行血清微量元素和骨密度测定的婴幼儿分析。结果铅中毒有23例,骨密度降低有29例;其中铅中毒组骨密度降低有13例,铅正常组骨密度降低有16例,两组比较,x2=5.48,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铅中毒可以导致骨密度降低。

  • 标签: 铅中毒 骨密度
  • 简介:摘要选取某油田从事野外生产的采油、测井、水电工和从事后勤保障的机加工与物业服务等五类人员共16887人进行骨密度测定。男性骨量异常高于女性,40岁是油田工人骨量减少的分界线,50岁以上年龄段,女性异常率高于男性;测井工与物业人员高于其他工种,测井工中20、30岁男性年龄段骨量异常率高于其他人群,笔者认为与测井工长期接触γ射线有关。油田工人的骨量减少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应加强对测井现场职业照射防护,强化40岁以上人员自我保健和科学干预。

  • 标签: 油田工人 骨密度调查 特征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双能X线骨密度仪椎体骨密度测定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确诊的62例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对比分析患者检测结果。结果从机体骨密度来看。本组患者均低于x-2.0SD,所处年龄段主要集中于30~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不同年龄段骨密度主要为(83.2±20.8)、(80.3±21.8)、(57.5±16.7)、(42.2±21.3);在骨密度低于x-2.5SD条件下,本组患者共有49例,不同年龄段骨密度表现(79.2±2.9)、(74.7±16.3)、(56.8±16.1)、(40.3±20.2);中老年群体的骨密度指标与年龄增长指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会下降。结论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对骨质疏松症具有显著临床价值,能够对患者实际骨量进行判断,还可以按照检测指数对患者疾病类型进行分析,为临床给予重要的数据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双能X线骨密度仪 椎体骨密度 骨质疏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与腰椎、股骨颈和Wards三角区骨密度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健康查体中心就诊的100名近绝经期女性进行随访,定期(3、6、9、12、18、24、36、48、60、72……180月)进行骨密度测定,对绝经后妇女绝经年龄、绝经年限与骨密度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绝经女性的绝经年龄与腰椎、股骨颈和和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但随着绝经年限的增长,腰椎、股骨颈和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逐年降低,且在绝经后1~4年间丢失速度最快,5-11年间丢失速度次之,绝经11年后渐趋于平台期。结论绝经女性的绝经年龄与骨密度无相关性,但绝经年限影响骨密度的丢失速度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绝经年限 绝经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