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01-11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期
  • 机构:H7N9作为一种对禽类致病力低的禽流感病毒,对人类却表现出极高的致病力,其致病机理一直是各国科学家所关注的焦点。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流感病毒研究团队新近研究发现,禽源H7N9病毒凭借3种内部基因等“利器”,可快速产生适应宿主的关键位点突变,实现跨种间感染,毒力显著增强。研究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国际《病毒学杂志》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妇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作用和机理。方法将100例HBsAg(+)孕妇分成两组,预防组50例,自孕妇20周起多次注射乙肝疫苗(HBVac)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照组50例,不用HBVac和HBIG。母婴血清HBsAg、HBeAg和HBs用固相放免法检测,HBV-DNA用有套式PCR检测。结果预防组新生儿血清HBsAg和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预防组新生儿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妇于孕期通过HBIG和HBVac免疫,可有效预防HBV母婴传播,在免疫规划中有一定有价值。

  • 标签: 乙型肝炎 免疫球蛋白 肝炎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探讨酶联免疫法检测风疹病毒急性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期间进行健康体检的女性(年龄为20-40岁)的1500例血浆标本为研究对象,以酶联免疫法测定IgM抗体、IgG抗体,并对IgM抗体阳性、IgM抗体阴性且IgG抗体阳性的血液标本进一步测定IgG抗体亲和力。结果1500份血液标本中①12例检出风疹病毒IgM阳性,阳性率0.80%,包括10例IgG抗体阳性和2例IgG抗体阴性。②1312例检出风疹病毒IgG抗体阳性,阳性率87.47%,包括12例IgM抗体阳性和1300例IgM抗体阴性;③188例风疹病毒的IgM抗体、IgG抗体都为阴性。④10例IgM阴性而IgG阳性的血液标本测定IgG亲和力,结果表明7例IgG抗体亲和力低,2例亲和力中等,1例为高度亲和力。1300例IgG抗体阳性而IgM抗体阴性得标本测定IgG亲和力,结果表明12例IgG抗体亲和力低,250例亲和力中等,1038例为高度亲和力。结论检测风疹病毒的IgM抗体及IgG抗体亲和力可有效诊断风疹病毒感染情况,IgM抗体阳性及IgG抗体亲和力低的样本可诊断为感染风疹病毒

  • 标签: 酶联免疫法 风疹病毒 急性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进行免疫学检测,包括乙型病毒前S1抗原,病毒基因以及其它免疫学标志物的检查,得出相应的检测结果,为乙型肝炎的及早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抽血检测,使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查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病毒S1抗原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使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查,对检测得出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78例乙型肝炎病毒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查,发现患者病毒血清中共存在8种感染模式,对病毒基因组进行检测,检测出的阳性概率达到76.5%,同时对病毒前S1检测,检出的阳性概率为68%。结论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进行免疫学检测,得出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病毒基因组的敏感性高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学标志物。

  • 标签: 乙型肝炎 病毒标志物 免疫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猪瘟病毒(CSFV)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是可以引发猪个体间和群体间高度接触性传染,对养猪业造成重大损失的病原。猪瘟的危害性包括引起妊娠母猪流产、病猪败血症、慢性营养消耗和淋巴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免疫系统病变1。猪瘟弱毒病毒能在乳猪肾细胞(MPK)中繁殖2,但不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3。本研究采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法,体外检测猪瘟病毒滴度,并与体内法比较,以得到一种更为便捷、经济、稳定的测定猪瘟病毒滴度的方法。

  • 标签: 猪瘟病毒 滴度 免疫过氧化物酶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现随机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共60例,按照患儿的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多次血小板输注进行治疗。实验组患儿进行2~5次血小板输注,对照组患儿进行5次以上血小板输注,对比两组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结果实验组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能够提高血小板输注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疑似乙肝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采用ECLIA、ELISA法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对两种检测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ELISA方式检验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结果与ECLIA进行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乙肝e抗体(HBeAb)检验结果比较上,ELISA与ECLIA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ECLIA、ELISA两种检测方法的重复性,除高浓度乙肝表面抗原(HBsAg)含量差异不明显外(P>0.05),ECLIA检测到低浓度、中浓度乙肝表面抗原(HBsAg)含量的重复性与ELISA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CLIA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阳性检出率高于ELISA,值得临床优先选择和使用推广。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 简介:摘要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狂犬病毒株PV-2061株的病毒滴度,并将检测结果与小鼠进行比较,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两名实验人员分别检测相同样品3次,比较两种方法的重复性与精密度。结果显示,免疫荧光法测得的结果与小鼠法结果趋势相同;重复性实验中,免疫荧光法的变异系数更低,表明重复性更好。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滴度,快速、准确、精密度好,可广泛推广。

  • 标签: 狂犬病病毒 免疫荧光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期注射HBIG及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在妊娠28、32、36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新生儿出生后12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IU,加乙肝疫苗(10μg),出生后第4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IU,并自满月按照1、2、7的程序全程接种乙肝疫苗(5μg),出生后第8个月取静脉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检测100例婴儿仅2例HBsAg阳性,婴儿获得保护率97.8%,100例中有94例获得保护性抗体HBsAb,免疫成功率达94%结论联合免疫有助于减少母婴垂直传播,提高婴儿保护率和免疫成功率

  • 标签: 乙型肝炎 母婴垂直传播 联合免疫
  • 简介:摘要生物医学研究发现,免疫细胞也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功能,如自身的NK/CIK/DC-CIK细胞在正常免疫调控网络的支配下,能杀灭、清除细菌、病毒、某些原虫、肿瘤细胞、炎性细胞、变异细胞、衰老、退化等各种异常细胞,并对受损伤的组织细胞进行修复。如免疫细胞在负调控作用支配下,所起的作用是相反的,不但不能维持机体健康,还要参与超敏反应和免疫病的发生。

  • 标签: 免疫调控网络 免疫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艾滋病患者经有效抗病毒治疗后B细胞、NK细胞及T细胞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技术检测外周血B细胞、NK细胞及T淋巴细胞计数,评价不同组艾滋病患者免疫学应答特征的差异,进而分析免疫学无应答的发生机制。结果两组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NK细胞、B细胞计数都有逐步增高,在抗病毒治疗初期增高更显著。B细胞增长在两组中存在差异,免疫学无应答组患者增长快于免疫学应答组。结论经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增长可分为两期,早期快速增长以记忆表型CD4+T淋巴细胞为主;后期主要为纯真细胞的持久增长。

  • 标签: 艾滋病 抗病毒 免疫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与病毒性肝病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检测的诊断应用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ANA、ASMA、AMA),免疫印迹法(抗AMA-M2抗体、抗LC-1抗体、抗SLA/LP抗体、抗SSA/Ro52抗体)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病中出现的自身抗体,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591份血清中自身抗体阳性358例,阳性率22.5%,ANA阳性226例,阳性率14.20%;ASMA阳性26例,阳性率1.63%;AMA阳性63例,阳性率3.96%;抗AMA-M2抗体阳性50例,阳性率3.14%;抗LC-1抗体阳性3例,阳性率0.19%;抗LKM-1抗体阳性1例,阳性率0.06%;抗SLA/LP抗体阳性1例,阳性率0.06%;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AIH32例,阳性率2.01%;诊断PBC61例3.83%;诊断PSC0例。抗核抗体滴度,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以高滴度≥1320水平出现为主,而病毒性肝病以低滴度<1100为主。总体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阳性率59.1%,明显高于病毒性肝病10.3%。另外6例患者出现AMA-M2抗体与抗LC-1抗体合并阳性,2例抗LKM-1抗体和LC-1抗体合并阳性,表明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之间有重叠现象。结论自身抗体的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病的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比较疱疹病毒应用实时定量方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的检验效果。方法择取对象为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疱疹病毒感染者,共有45例,分别用实时定量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患者血液、分泌物,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检测情况。结果在分泌物检测中,实时定量法检测所获阳性率(88.9%)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44.4%);在血液标本上,实时定量法检测所获阳性率(37.7%)明显低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57.7%),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疱疹病毒分泌物检验中应用实时定量法所获阳性率明显高于酶联免疫试验法,检测准确率高,值得在临床中优先使用,但要注意在血液检测中一般不建议使用实时定量法。

  • 标签: 疱疹病毒 实时定量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TRFIA)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五个血清学标志物进行临床评价。方法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法和酶联免疫法(ELISA)对定值样品和200份临床标本同时测定,对二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为HbsAg97%、HbsAb86%、HbeAb94%、HbcAb86%,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X2分别为4.17、X2=26.04、4.92、20.35);HbeAg符合率为99%,无显著差异(X2=0.5,P>0.05)。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法测定结果有较高的符合程度,但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特异性、灵敏度等方面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高。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 酶联免疫分析 乙型肝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方式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收治的HBsAg(+)产妇286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于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于肌下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的宫内感染情况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为6.99%,对照组新生儿感染率为15.3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43例患者中,90例可检测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出率为62.93%,对照组143例患者中,57例可检测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出率为39.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产妇取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经足三里注射治疗,能够降低新生儿出现宫内感染的几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注射位置
  • 简介:摘要肥胖相关的基因是指人类基因组中的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具有调节食欲和能量代谢功能的基因。肥胖与遗传有很大关系,肥胖相关的基因在肥胖症的发生中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肥胖是多基因的遗传病,迄今发现的与肥胖相关的基因或染色体区域已达200多个,遗传对肥胖的影响作用占40%-60%,一半左右的肥胖症是由遗传基因素所决定的。目前,科学界已克隆出了六个与人的食欲及能量代谢调节有关的基因,即OB基因、FTO基因、LEPR基因、PC1基因、POMC基因和MC4R基因,其中目前研究最多的就是瘦素基因OB和肥胖FTO基因。

  • 标签: 编码蛋白质OB基因 FTO基因 LEPR基因 PC1基因 POMC基因 MC4R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肝病毒及核心抗体定量检测中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间360例乙型肝炎疑似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CLEIA(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与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其乙肝病毒进行检测,同时对患者的核心抗体进行检测,观察分析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所有患者的检测完成后,对两种方法的乙肝病毒检出率进行对比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而IgM、IgG等核心抗体的检出率对比,CLEIA法显著高于ELISA法(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及核心抗体定量检测中,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乙肝病毒 核心抗体 CLEIA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酸奥司他韦联合炎琥宁对儿童流感病毒感染患儿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对2017年5月—2018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114例流感病毒感染患儿随机分组,对照组患儿给予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实验组患儿应用磷酸奥司他韦联合炎琥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免疫功能水平差异。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2.9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CD3+(74.01±4.25)%、CD4+(39.85±3.09)%、CD8+(26.32±6.78)%、NK(16.75±2.93)%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针对流感病毒感染患儿应用磷酸奥司他韦联合炎琥宁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提高免疫功能水平,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磷酸奥司他韦 炎琥宁 儿童 流感病毒感染 免疫功能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