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亚低温对原发性脑干损伤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对30例原发性脑干损伤病人分成亚低温(32~34℃)组和常规治疗组进行对照。结果:亚低温组生存率66.7%(10/15),对照组46.7%(7/15),随访良好率亚低温组亦高于对照组(70%>42.8%)。结论:早期亚低温治疗有明显效果,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并改善其神经功能,而且亚低温治疗是安全的,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 标签: 亚低温 脑干损伤 原发性 治疗
  • 简介:探索组织培养法保存关节软骨方案中液频率对于软骨体外保存效果的影响,为寻找最佳的骨软骨移植物保存方案提供实验依据。在猪膝关节股骨髁负重区取圆柱状骨软骨块60枚,随机分为3组:A组(不换液);B组(每7d液);C组(每2d液)。保存28d后检测软骨细胞存活率、组织学(番红O染色)和生物力学性能(杨氏模量)。结果显示,第28d时,各组软骨细胞存活率均出现降低,C组优于A组和B组(P〈0.05);C组蛋白多糖含量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杨氏模量高于A组和B组(P〈0.05)。表明组织培养法保存关节软骨时,每2d更换一次保存液的保存方案最优。提高液频率可以维持保存液中的营养成分,为体外软骨细胞的代谢提供更充足的营养,提高关节软骨的体外保存效果。

  • 标签: 换液频率 组织培养 组织库 关节软骨 软骨移植
  • 简介:探寻可替代甘油并简化复温后洗涤过程的较理想的红细胞低温保护剂,为低温保存红细胞临床应用提供便利。依据血红蛋白溶液浓度与其在波长为412nm处吸光度的关系曲线,建立红细胞回收率评估方法,研究比较了使用5种低温保护剂实现人类红细胞液氮深低温保存效果的优劣。结果表明:35.5%(w/v)甘油的保存效果最佳,其回收率为97.84%;其次为25%(w/v)右旋糖酐40,其回收率为85.08%;再次之为1M海藻糖(加载并孵育17.5h),其回收率为55.35%;回收率最低的两组为1M海藻糖(未经孵育)和10%(w/v)的二甲亚砜,对应的回收率均不足35%。初步推断:右旋糖酐40是一种可望替代甘油的红细胞低温保护剂。

  • 标签: 红细胞 低温保存 海藻糖 右旋糖苷 血红蛋白 吸光度
  • 简介:本实验通过脑电图观察体外循环深低温低流量灌注下的变化。动物实验分为两组,第一组经体外循环转流降温至肛温20℃后采用不同灌注流量以观察脑电图变化;第二组在两种低流量灌注下的不同时间观察脑电图变化。第一纽发现脑电图波幅在流量75ml/(kz·min)以下时变小,流量5ml/(Kg·min)时均为平坦波。第二组以25ml/(kg·mil)转流后脑电波恢复早,波幅活跃,而以5ml/(kg·min)转流与深低温停循环相似,临床上采用该方法行四联症纠治术,术前、术毕和1~3个月随访,效果良好,脑电图表现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

  • 标签: 体外循环 深低温低流量 脑电图
  • 简介:低温保存技术的出现使同种瓣更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心脏外科手术.深低温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同种瓣的生物活性,这是它能够在体内保持耐久性的重要条件,但随之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排斥反应不容忽视.本文讨论了深低温技术对同种瓣抗原性的影响以及移植后的免疫排斥现象、发生机制及其意义.

  • 标签: 同种瓣 深低温保存 免疫排斥
  • 简介:为了消除电化学PCR系统检测中不同温度对检测电流信号的影响,我们提出了对改进计时电流法电流峰值信号实时校正的方法。该方法是在改进计时电流法数值解方程基础上,建立了电流峰值与温度的数值模型,并结合PCR温度控制规律,对不同浓度下电活性物质的峰值信号进行实时校正。结果表明,校正后电流峰值随浓度变化的曲线可直观显示,且两者的比例关系验证了校正方法的准确性。更多还原

  • 标签: 电化学检测 改进计时电流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 试剂温度 峰值电流
  • 简介:建立微波消解-石墨原子吸收法测定吸收性明胶海绵中的铬(Cr)含量的方法。选择硝酸作为微波消解的酸,明确了微波消解和石墨的工作条件。方法的检出限为0.004mg/kg;定量限为0.013mg/kg;样品进样的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04%(n=11);同批样品重复性的RSD为3.63%(n=7);回收率为92.79%~109.31%。本方法准确简便,可用于吸收性明胶海绵中重金属Cr含量的测定。

  • 标签: 吸收性明胶海绵 微波消解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敷料
  • 简介:合成了一种新的原位凝胶化的温度敏感型聚合物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丁酯)(聚(NIP-co-BMA)),通过改变两种单体的投料比,得到一系列具有不同相变温度的可原位凝胶化的聚合物。用FTIR和1H-NMR对单体及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NIP的合成及其提纯的影响因素;讨论了聚合条件对聚合物的特性粘数和分子量及相转变温度LCST和相变时间的影响;研究了外加盐浓度对聚合物的相变温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提高,聚合物的相变温度逐渐降低。利用聚合物的温度响应性,应用微导管介入技术,控制聚合物溶液在肿瘤部位沉淀,堵塞血管,切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而枯死,达到栓塞治疗动脉瘤的目的。

  • 标签: 原位凝胶化 温度敏感型聚合物 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 N-异丙基丙烯酰胺 甲基丙烯酸丁酯
  • 简介:研究一种新型可植入式磁悬浮离心血泵的温度场情况。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设计一种磁悬浮离心血泵,对血泵模型进行简化处理后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中进行温度场分析。结果表明:在标准负荷下电机约在开始运转后250s达到热平衡。血泵温升最高处为电机绕组,最高温度38.4℃,其次为铁心部分温度为38.3℃。血泵整体温升均不超过2℃。在设定的最大运转负荷状态下电机也在250s达到热平衡。温升最高处仍为电机绕组,局部最高温度为39.963℃。与血液相接触的泵壳最高温度为39.3℃。血泵在标准负荷下温升符合要求。在最大负荷状态下电机绕组与铁芯温升超过要求,但可以通过减少电机产热,改良为上下双电机及增加上泵壳下血流量来减少局部过热问题。

  • 标签: 心室辅助装置 磁悬浮 温度场分析 心力衰竭 离心泵
  • 简介:目的探讨用国产骨水泥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国产骨水泥(PMMA)预先常温和4℃冰箱贮藏调配时取出,常温下按粉剂(g):单体(m1):造影剂(ml)为2:1:1;3:2:1;1:1:1比例配制分组,共6组.自2002年6月~2003年8月采用国产PMMA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疼痛性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29例57椎,疼痛性椎体转移瘤2例6椎,共31例63椎.手术在C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经单或双侧椎弓根穿入骨穿针,国产PMMA按上述分组比例配制后注入伤病椎体内,同时分别测定各组的物料状态时期的时间及产热温度,观察患者在PMMA注入时的疼痛情况及术中、术后症状改善和功能恢复情况;腰背痛按Dennis分级评估.结果3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PMMA外漏压迫脊髓、神经根及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术毕10%患者即觉疼痛消失,90%患者疼痛大部分缓解,于术后24~48小时全部患者完全缓解.腰背痛由术前P5改善为术后P1,跟踪拍X光线片显示术后的椎体高度无再丢失,局部转移瘤无复发.2例术后发现少量PMMA进入静脉中,未出现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结论国产骨水泥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是安全可行的,常温下按粉剂(g):单体(ml):造影剂(ml)为3:2:1比例配制组成的物料状态时期最适宜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实用性强、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国产骨水泥 骨症疏松 椎体肿瘤 椎体骨折
  • 简介:据WinklerPA2017年12月6日(Nature,2017Dec6.doi:10.1038/nature24674)报道,美国文安德尔研究所(VanAndelResearchInstitute,VARI)的科学家通过研究首次揭示了潜在药物靶点的原子水平结构,有望帮助开发治疗卒中和外伤性脑损伤等疾病的新型疗法。

  • 标签: TRPM4 电子显微镜 超家族 外伤性脑损伤 结构域
  • 简介:采用溶胶-凝胶法和蒸汽处理,在经过双氧水粗化预处理的镍钛合金表面制备了无裂纹的TiO2薄膜。X射线衍射表明该薄膜由纳米晶粒的锐钛矿TiO2组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试样表面的镍含量大大降低。动电位极化和亲水性测试表明,TiO2薄膜改善了镍钛合金的耐蚀性和亲水性。通过结合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的偶联作用,在TiO2涂层的镍钛合金表面固定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

  • 标签: 镍钛合金 TIO2 溶胶-凝胶 腐蚀 牛血清白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