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磁共振波普诊断技术的使用率逐渐上升,磁共振波普技术作为一种逐渐发展的无创影视学检验方法,相比传统的临床活检,更准确且无创,是一种正确评估肝硬化水平的可用方法。本文将对磁共振波谱技术诊断肝硬化的方法和价值进行综述。

  • 标签: 磁共振波普技术 肝硬化 弥漫性肝部疾病 医学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胎儿冠状静脉窦扩张的超声诊断方法和思路。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3月~2019年4月进行产前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显示冠状静脉窦扩张的孕妇43例设定为研究组,同期选择产检冠状静脉窦正常孕妇43例设定为对照组,对两组胎儿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观察两组胎儿冠状静脉窦特点。结果:随着孕周的增加,胎儿冠状静脉窦矢状切面面积逐渐增大;研究组胎儿的冠状静脉窦矢状切面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

  • 标签: 产前检查 冠状静脉窦 扩张 超声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产妇进行出生缺陷的产前诊断中,采取超声诊断的检查方式,观察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我院自 2018年 9月至 2019年 9月入住的新生儿有出生缺陷的产妇患者中,选择 120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对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采取超声诊断,以产妇分娩或引产后的结果为标准,观察患者在产前不同时期的检出率。结果:符合结果的病例有 112例,占总体的 93.33%。其中在怀孕第 18 周之前的检出率为 17.50;第 18 周至第 24 周进行检查的检出率为 48.33%;怀孕第 32 周以上进行检查的检出率为 6.67%。且患者年龄在 35岁以上的,胎儿出现缺陷的概率为 69.17%;而年龄在 35岁以下的,胎儿出现缺陷的概率为 30.83%。组间对比有差异( P<0.05)。结论:用超声诊断对产妇进行产前的出生缺陷检查十分有效,能够检查出大部分的出生缺陷胎儿,有助于患者及时发现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值得推广。

  • 标签: 出生缺陷 超声诊断 孕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8 年 01 月~ 2019 年 06 月收治的 60 例贫血,根据其贫血类型差异平均分为地中海贫血组( 22 例)与缺铁性贫血组( 38 例),再选取同期收治的 40 例健康人员作为健康组。对比分析三组人员的血常规指标检验结果。 结果 :缺铁性贫血组的 MCV 、 RDW 水平优于地中海贫血组;缺铁性贫血组的 Hb 、 MCH 水平低于地中海贫血组;健康组的 Hb 、 MCV 、 MCH 水平显著优于缺铁性贫血组与地中海贫血组,以上结果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血液检验应用到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效果显著,尤其运用到区分缺铁性贫血与地中海贫血的精确性较高,可作为定位贫血类型的一线辅助手段。

  • 标签: 血液检验 缺铁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医疗行业也搭上了这班快车,医学影像技术的水平比起过去上了很大一个台阶。影像技术在医学临床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从过去的医学诊断结果来看,影像技术不仅操作简单方便,而且诊断出的结果与最终的病理结果一致的概率比较高。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许多功能更完善、更精确的诊断设备和技术都已走向各大医疗系统。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医学影像技术的使用范畴和使用原理来深入研究该技术在临床上的意义。

  • 标签: 医学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诊断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在诊断冠心病(CHD)中采取放射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本院选取88例CHD患者,时间选为2019年5月~2020年5月,所有患者均给予冠状动脉造影、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以及X线平片检查,对3种检查方式进行对比。结果 三种检查方式检出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CT与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 对CHD使用CT、X线等放射技术检测具有较高的检出率,特别是CT检测,其与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率相似,且具有无创、安全性高、价格经济等优点,可作为CHD诊断首选,值得借鉴。

  • 标签: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X线平片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放射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MRI检查在卵巢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筛选的病例为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6例卵巢肿瘤患者,对所有患者术前均采取MRI检查诊断,将最终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详细比对。结果:同最终病理结果比较发现,术前MRI检查诊断结果的准确性较高,其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相差数值较小,结果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结论:MRI检查卵巢肿瘤的临床诊断有效性较高,能够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准确的有价值参考数据,从而提高临床疾病治疗效率,减轻疾病对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威胁。

  • 标签: 卵巢肿瘤 MRI检查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螺旋 CT在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性右下腹疼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 2015年 3月至 2016年 3月接收的急性右下腹疼痛患者 46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础资料,采用螺旋 CT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46例患者经螺旋 CT扫描,所有病变均被检出,检出率为 100%,其中诊断正确的为 44例,确诊率为 95.65%; 27例阑尾炎,并发阑尾周围脓肿者 20例, 7例阑尾黏液囊肿;盲肠、结肠憩室炎 7例,盲肠、结肠克隆病 5例,盲肠、结肠癌 4例,卵巢平滑肌 2例,卵巢纤维瘤 1例。结论:螺旋 CT在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性右下腹疼痛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螺旋 CT 诊断 鉴别 急性右下腹疼痛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囊性肾癌多排螺旋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 2017年 7月 -2018年 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20例囊性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所有患者均采取多排螺旋 CT诊断,分析患者 CT扫描表现。结果: 20例多排螺旋 CT诊断图像均表现为囊性、囊实性肿块,呈规则和不规则形态,径位大小各异,且伴随着囊壁增厚情况,其中 7例表现为壁结节, 4例表现为囊壁钙化、 3例表现为瘤内分割,囊壁分隔和厚度不统一,增强后壁结节、囊壁和囊分隔可见强化,且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肿瘤细节和周围组织关系需多平面重建图像才能更清晰、直观的表现。结论:囊性肾癌在 CT图像中具有一些典型特征,通过多排螺旋 CT扫描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清晰、准确的图像,但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其他囊性病变进行区分。    关键词:囊性肾癌 ;多排螺旋 CT;诊断价值    近年来,多排螺旋 CT在临床应用日渐广泛,成为肾脏肿瘤最重要的诊断方式 [1]。图像处理技术也转变为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囊性肾癌是常见肾癌,也常被成为肾细胞癌症,起源于肾小管周围细胞。肾癌和肾囊肿在影像学中都有典型表现,但囊性肾癌影像学表现中较为少见,因此,常出现误诊情况。本文旨在探讨囊性肾癌多排螺旋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特对我院 20例囊性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回顾,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5年 7月 -2017年 6月期间收治的 20例囊性肾癌患者,其中男性 13例,女性 7例,年龄 22-71岁,平均年龄( 46.5±3.6)岁。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腰背疼痛情况,其中 6例因出现肉眼血尿症状就诊, 4例因出现镜下血尿症状就诊, 2例因出现腹部肿块就诊, 8例无明显症状,经体检查出或因其他疾病行 CT检查时发现并于我院就诊,并采取肾脏切除手术进行治疗。     1.2 仪器与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多排螺旋 CT检查,仪器选用 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64排 128层螺旋 CT扫描仪,增强技术为排泄期、皮质期和实质期三期增强扫描。检查时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从患者剑突处扫描至耻骨处。患者扫描前经右侧肘前静脉时,放置留置针并在平扫结束后进行增强扫描。将 70-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至患者体内,注射时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为 3mL/s,注射 35s时对患者皮质期进行扫描,注射 80s时对患者实质期进行扫描,注射 5分钟时对患者排泄期进行扫描。扫描时将管电压参数调整为 90-120kV,层数 ×准直器宽度管参数调整为 64×0.75mm,电流 ×时间参数调整为 150-250mAS,螺距参数为 1.0,层厚和层间距为 5mm,矩阵参数为 512×512。在工作站中传输原始图像重建层间距和层厚参数为 1.0mm的薄层图像,并使用 MPR对冠状面、矢状面图像进行获取查看,如有需要可通过容积重建技术和最大密度投影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     1.3 图像分析    对所有患者 MPR矢状面图像、横断面图像、三维重建图像及冠状面重建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患者肿瘤所在位置、表现形态、径位大小、实性成分及囊性比例,并着重对患者囊性病变的形态、大小、厚度、壁结节进行观察,分析肿瘤出现增强情况时的强化方式、强化程度以及集合系统之间的关系,最后将所有患者病例结果和手术记录进行比对确认。     2 结果    所有患者囊壁分隔和厚度不统一,增强后壁结节、囊壁和囊分隔可见强化,且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肿瘤细节和周围组织关系需多平面重建图像才能更清晰、直观的表现。 20例囊性肾癌患者中, 7例右肾出现肿块, 13例左肾出现肿块,且肿块均生长在肾实质内 ;部分患者肿块出现向外生长情况,超出突出于肾轮廓,呈囊性病变或表现为囊性肿块,其中 7例表现为多囊, 13例表现为胆囊,最大尺寸在 1.5-11.8cm左右。     3 讨论    由于大多数肾癌肿块均表现为实性密度,囊性肾癌较为少见,加之其恶性程度不明显,预后良好,因此,临床诊断中易与肾脏良性囊性混淆。囊性肾癌主要是指完全囊变的肾癌疾病,如患者肿瘤未出现囊性病变或实质成分较少,均不能称为囊性肾癌。囊性肾癌多发于中年男性群体,一般情况下,囊性肾癌主要分为四类:多房囊性肾癌、壁结节囊性肾癌、单房囊性肾癌及完全坏死肾癌,其中多房囊性肾癌发病机率最高达到 40%[2]。近年来,随着图像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等图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应用日渐广泛。多排螺旋 CT和多平面重建图像技术结合使用,不仅能准确的显示患者囊性病变位置,还能清晰病变大小、形态、边缘特征、内部结构及周围组织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如患者表现典型可基本确认为囊性肾癌,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有利于患者早期檢查和治疗,但针对表现不典型患者,仍需注意和其他囊性肿瘤区分,必要时可采取活检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    参考文献:     [ 1 ]孙晓忠,刘彩云 .多种病理亚型肾癌的多排螺旋 CT、 MRI表现 [J].黑龙江医学, 2017, 41( 6): 548-552.     [ 2 ]石磊,刘福尧 .囊性肾癌的多排螺旋 CT影像表现 [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 24( 6): 986-998.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癌患者应用螺旋CT诊断与X线的诊断价值。方法:从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到本院接受肺癌诊治的患者中任意选择60例经过病理检查确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肺癌患者均进行螺旋CT诊断和X线诊断,比较两组肺癌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螺旋CT诊断准确率为95%,X线诊断准确率为71.7%,两种不同诊断方法的结果准确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X线相比,螺旋CT诊断在肺癌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通过影像学结果能够有效地分辨出患者的肺癌类型,为主治医生提供准确的治疗依据,这种诊断方式的灵敏性和特异性都比较高,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 标签: 肺癌 螺旋CT X线 诊断准确率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囊性肾癌多排螺旋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 2017年 7月 -2018年 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20例囊性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所有患者均采取多排螺旋 CT诊断,分析患者 CT扫描表现。结果: 20例多排螺旋 CT诊断图像均表现为囊性、囊实性肿块,呈规则和不规则形态,径位大小各异,且伴随着囊壁增厚情况,其中 7例表现为壁结节, 4例表现为囊壁钙化、 3例表现为瘤内分割,囊壁分隔和厚度不统一,增强后壁结节、囊壁和囊分隔可见强化,且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肿瘤细节和周围组织关系需多平面重建图像才能更清晰、直观的表现。结论:囊性肾癌在 CT图像中具有一些典型特征,通过多排螺旋 CT扫描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清晰、准确的图像,但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其他囊性病变进行区分。    关键词:囊性肾癌 ;多排螺旋 CT;诊断价值    近年来,多排螺旋 CT在临床应用日渐广泛,成为肾脏肿瘤最重要的诊断方式 [1]。图像处理技术也转变为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囊性肾癌是常见肾癌,也常被成为肾细胞癌症,起源于肾小管周围细胞。肾癌和肾囊肿在影像学中都有典型表现,但囊性肾癌影像学表现中较为少见,因此,常出现误诊情况。本文旨在探讨囊性肾癌多排螺旋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特对我院 20例囊性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回顾,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5年 7月 -2017年 6月期间收治的 20例囊性肾癌患者,其中男性 13例,女性 7例,年龄 22-71岁,平均年龄( 46.5±3.6)岁。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腰背疼痛情况,其中 6例因出现肉眼血尿症状就诊, 4例因出现镜下血尿症状就诊, 2例因出现腹部肿块就诊, 8例无明显症状,经体检查出或因其他疾病行 CT检查时发现并于我院就诊,并采取肾脏切除手术进行治疗。     1.2 仪器与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多排螺旋 CT检查,仪器选用 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64排 128层螺旋 CT扫描仪,增强技术为排泄期、皮质期和实质期三期增强扫描。检查时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从患者剑突处扫描至耻骨处。患者扫描前经右侧肘前静脉时,放置留置针并在平扫结束后进行增强扫描。将 70-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至患者体内,注射时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为 3mL/s,注射 35s时对患者皮质期进行扫描,注射 80s时对患者实质期进行扫描,注射 5分钟时对患者排泄期进行扫描。扫描时将管电压参数调整为 90-120kV,层数 ×准直器宽度管参数调整为 64×0.75mm,电流 ×时间参数调整为 150-250mAS,螺距参数为 1.0,层厚和层间距为 5mm,矩阵参数为 512×512。在工作站中传输原始图像重建层间距和层厚参数为 1.0mm的薄层图像,并使用 MPR对冠状面、矢状面图像进行获取查看,如有需要可通过容积重建技术和最大密度投影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     1.3 图像分析    对所有患者 MPR矢状面图像、横断面图像、三维重建图像及冠状面重建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患者肿瘤所在位置、表现形态、径位大小、实性成分及囊性比例,并着重对患者囊性病变的形态、大小、厚度、壁结节进行观察,分析肿瘤出现增强情况时的强化方式、强化程度以及集合系统之间的关系,最后将所有患者病例结果和手术记录进行比对确认。     2 结果    所有患者囊壁分隔和厚度不统一,增强后壁结节、囊壁和囊分隔可见强化,且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肿瘤细节和周围组织关系需多平面重建图像才能更清晰、直观的表现。 20例囊性肾癌患者中, 7例右肾出现肿块, 13例左肾出现肿块,且肿块均生长在肾实质内 ;部分患者肿块出现向外生长情况,超出突出于肾轮廓,呈囊性病变或表现为囊性肿块,其中 7例表现为多囊, 13例表现为胆囊,最大尺寸在 1.5-11.8cm左右。     3 讨论    由于大多数肾癌肿块均表现为实性密度,囊性肾癌较为少见,加之其恶性程度不明显,预后良好,因此,临床诊断中易与肾脏良性囊性混淆。囊性肾癌主要是指完全囊变的肾癌疾病,如患者肿瘤未出现囊性病变或实质成分较少,均不能称为囊性肾癌。囊性肾癌多发于中年男性群体,一般情况下,囊性肾癌主要分为四类:多房囊性肾癌、壁结节囊性肾癌、单房囊性肾癌及完全坏死肾癌,其中多房囊性肾癌发病机率最高达到 40%[2]。近年来,随着图像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等图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应用日渐广泛。多排螺旋 CT和多平面重建图像技术结合使用,不仅能准确的显示患者囊性病变位置,还能清晰病变大小、形态、边缘特征、内部结构及周围组织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如患者表现典型可基本确认为囊性肾癌,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有利于患者早期檢查和治疗,但针对表现不典型患者,仍需注意和其他囊性肿瘤区分,必要时可采取活检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    参考文献:     [ 1 ]孙晓忠,刘彩云 .多种病理亚型肾癌的多排螺旋 CT、 MRI表现 [J].黑龙江医学, 2017, 41( 6): 548-552.     [ 2 ]石磊,刘福尧 .囊性肾癌的多排螺旋 CT影像表现 [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 24( 6): 986-998.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股骨头坏死采用磁共振( MRI )诊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 2019 年 5 月— 2019 年 12 月间我院收纳股骨头坏死患者 78 例,按回顾分 析法,将其中 39 例纳进 A 组(采用 CT 进行实施),剩余 39 例纳进 B 组(采用 MRI 进行实施),比较 2 组诊断价值。 结果 2 组确诊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 , 但 B 组漏诊、 误诊明显低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和研究放射医学影像无片化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 选取我市某医院收治的80份放射医学影像数字化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无片化技术直接传送至相应科室,科室采取采用相关设备观察影像对患者疾病和病情进行诊断。结果 通过采取数字化技术和无片化技术,采用移动介质和局域网实现影像的传输,可以保证影像资料的完整度,而且医生诊断时可以对影像图像进行放大、缩小、移动、调窗位等,还可以多幅图像同时对比,可以提高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且便于医生对患者病情诊断,应用无片化影像技术医生满意度明显优于应用之前,P

  • 标签: 临床诊断 放射医学影像 无片化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脏磁共振对肥厚型心肌病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22年1月~2022年12月,选择我院5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均采取心脏磁共振诊断,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此次诊断中,检出对称型肥厚型心肌病9例、非对称型肥厚型心肌病3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2例。结论:相比于传统诊断方式,采取心脏磁共振可以清晰呈现患者心脏解剖结构,不光完整评估心脏大小,同时能对病变程度以及流出道的梗阻程度做准确诊断,且在应用过程中安全方便,对患者不造成任何创伤,深得医患认可,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保障。

  • 标签: 心脏磁共振 肥厚型心肌病 早期诊断